(測試版)
  • 人氣指數:1,017,126
  • 線上人數: 11
  • 排灣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3W 排灣族Paiwan』, 共330筆


亞榮隆.撒可努
3W 排灣族 Lt 文學

  亞榮隆.撒可努Sakinu Yalonglong,漢名戴志強,筆名莫名、巧妙。作家、警察、「獵人學校」創辦人。生於1972年(民國61年)。出生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Lalauran。排灣族人。家族/家庭背景  屬於亞榮隆Yalonglong家族。父親亞榮隆.伐薩卡朗是排灣族獵人首領,曾擔任祭司。有2個弟弟。妻子為西拉雅族,育有3女。學歷  曾就讀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國小、台東縣立大王國中、省立台東中學。18-20歲(1990-1992年,民國79-81年)台灣警察專科學校甲種警員班畢業。38歲(2010年,民國99年)就讀國立空中大學市政管理科,獲得副學士學位。重要經歷...

山豬毛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山豬毛社事件指1728年(雍正6年)6月24日至1729年(雍正7年)發生於現今屏東縣山地門鄉的排灣族與粵籍漢移民衝突事件,清國派遣軍隊攻擊原住民,事件後並設置軍事營盤,派駐兵勇監視當地,預防排灣族民與粵籍漢移民之間的衝突。   山豬毛社泛指現今三地門社周邊的排灣族人,主要有三個來源為Tjimur社、Tjaravacalj社、Salaljau社等3個部落。 所涉民族   排灣族三地門附近族群、長治附近粵籍漢族群、清朝軍隊。 事件背景   粵籍漢移民因為協助清國平定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有功,受到清國政府獎勵,因而勢力擴張,拓墾領域逐漸靠...

八瑤灣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871年(同治10年)於恆春半島發生的「八瑤灣事件」,又稱為「琉球漂民事件」。事件發生於今屏東縣牡丹鄉、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等區域,當時琉球人因船舶故障、漂至八瑤灣,66人上岸,後續於四重溪流域遭難,最終僅餘12人存活返回宮古島。 所涉民族   琉球宮古島民,排灣族高士社、牡丹社,車城、保力、統埔周邊地區漢族群等。 事件始末   1871年(同治10年)10月底,琉球宮古島人至那霸中山府納貢後,返程途中遇颱風,二船中其一「山原號」(又稱「春立號」)漂流於太平洋。其中3人溺斃,其餘66人於11月6日至八瑤灣上岸,沿河床往內陸前進,途中遇兩漢人勸說宮古島...

獅頭社反清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獅頭社反清事件指1875年(光緒1年)發生於今屏東縣獅子鄉、車城鄉、枋山鄉等地,獅頭社附近排灣族人與清軍的戰爭,又稱「獅頭社戰役」。 所涉民族   排灣族內文社及周邊族群、車城及枋山附近漢族群、清軍等。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除了被動開始強化台灣海防,亦思考對於台灣原住民的治理,在南部排灣族領域,清軍急欲開通往恆春半島之陸路交通,擬開設數條東西向道路,供東西側人員、物資運送,並屯兵於該區域。清兵開闢南部的東西向道路時侵入排灣族人傳統領域引起族人反抗。而枋寮以南至車城一代的漢人居住地與大龜文周邊排灣族時有紛爭,原住民出草...

率芒社討伐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率芒社討伐事件指1884年(光緒10年)因率芒社(春日)擊殺清國兵勇,導致清軍攻擊率芒社至其幾乎毀滅的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率芒社、清軍。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長期派駐軍隊在恆春半島駐守,並往台東地區挺進勢力,由於橫切山區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周邊排灣族部落諸多紛爭出現。 事件始末   1884年(光緒10年)清國兵勇前往卑南地區,從楓港經雙溪口至阿朗壹,途中遭率芒社(春日)擊殺,數十名兵勇罹難。隨後清國派兵攻擊率芒社,造成率芒社幾乎毀滅。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自1880年代起,原本漢...

恆春下三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890年(光緒16年)的「恆春下三社事件」又稱為「恆春下三社討伐事件」或「下蕃社之討伐」。恆春車城田中央附近庄民遭牡丹社族人出草,庄民向官府尋求究責,清軍陸續推進至雙溪口附近,後未再前進,僅以協調原住民與庄民締約和平相處後收兵,但效果不彰。 所涉民族   排灣族巴利澤敖群,車城田中央附近漢族群,清軍。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長期派駐軍隊在恆春半島駐守,並時常向台南方面尋求派兵協助攻擊。清軍與周邊排灣族部落的紛爭持續到日本時代。 事件始末   1890年(光緒16年)3月排灣族巴利澤敖群牡丹社頭目Kajav...

射不力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射不力社事件指1892年(光緒18年)發生於今屏東縣獅子鄉、枋山鄉地區之楓港溪流域的排灣族射不力群與漢族群衝突情事,之後清軍介入攻擊排灣族射不力群部落之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射不力群、楓港地區漢族群、清軍等。 事件背景   楓港溪流域為排灣族之傳統領域,楓港溪的出海口是漢族群勢力沿著海岸線進入恆春半島的重要節點。漢族群勢力進入楓港地區之後,此地原漢衝突即不斷產生。 事件始末   楓港溪的排灣族射不力群與楓港漢移民因為土地租稅認知落差,長期處於緊張衝突關係中。1892年(光緒18年)楓港庄民張大泡、張烏傑因欠繳土地租金於5月遭原住民殺害,...

阿乳芒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阿乳芒社事件為1896年(明治29年)阿塱衛古道上排灣族阿乳芒社族人因出草而遭日軍攻擊的事件。此為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之後,第一個攻擊台灣原住民的案例。 所涉民族   排灣族查敖保爾群族人、日軍。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1896年(明治29年)10月18日,日軍臺灣守備混成第三旅團前往攻擊恆春撫墾...

恆春馬拉義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恆春瑪拉義社事件指1902年(明治35年)11月,日本軍警攻擊恆春廳北界的排灣族瑪拉義社(マラギイ,malagii)族人。 所涉民族   排灣族瑪拉義社族人、日本軍警、恆春地區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1902年(明治35年)11月,日本軍警攻擊恆春廳北界的排灣族瑪拉義社族人。此事件的發生原因類似1896年(...

阿猴沙莫海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阿猴沙莫海社事件指1903年(明治36年)5-6月間,日本軍警聯合庄民3次攻擊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青山)、督亞(大社)、安巴卡等3社族人,雙方皆有多名傷亡。 所涉民族   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青山)、督亞(大社)、安巴卡等3社族人,日本軍警,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阿猴廳轄內北方之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

恆春牡丹社警察官吏派出所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恆春廳蚊蟀支廳牡丹社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本田昌信,因協調頂加芝萊社族人、高士佛社2社的賠償糾紛不成,於1904年(明治37年)11月20日遭頂加芝萊社原住民挾怨報復而殺害。發難族人事後遭逮捕,但於押解途中反抗,因而遭日警全部殺害,此即「恆春牡丹社警察官吏派出所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頂加芝萊社、高士佛社族人,日本警察。 事件背景   恆春半島排灣族高士佛社族人武拉留煙所飼養的水牛進入頂加芝萊社族人巴魏之耕作地踐踏毀損農作物,兩人因此發生糾紛。巴魏要求武拉留煙賠償50圓,武拉留煙認為不合理,只願意賠償7-8圓,兩人僵持不下、將要進行格鬥。牡丹派出所巡查...

恆春內水坑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恆春內水坑膺懲事件指日警於1907年(明治40年)6月攻擊恒春廳枋寮支廳轄內排灣族草埔後社之一小社水坑社族人。 所涉民族   排灣族水坑、女乃、牡丹、牡丹路、外麻里巴等社族人、日本警察、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日本警察於1907年(明治40年)6月攻擊恒春廳枋寮支廳轄內排灣族草埔後社之一小社水坑社族人,該地...

安朔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8鄰113號。   學校鄰近台9線上的安朔路。現已發展為安朔、森永、南田、新化4個社區的文教中心。   「安朔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設的「阿塱衛蕃童教育所」。最初為4年制,建於安朔、南興的分界處。學生來自阿魯壹茲社,並由日本警察擔任教師。後來,阿魯壹茲社遷村至此,進而規劃設立學校。1946年(民國35年)4月改名為「台東縣大武鄉安朔國民學校」。同年劃歸達仁鄉,改名為「台東縣達仁鄉安朔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安朔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3人,占總學生數...

內文(大龜文)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內文(tjauvu'uvulj)社位於今屏東縣枋山溪上游右岸支流之右岸山腹,是排灣族大龜文酋邦酋長ruvaniyau和tjuleng的居住地,也是酋邦的領導中心,日本時代隸屬高雄州潮州郡枋山支廳管轄。內文社原名tjakuvulj(大龜文)社(清朝以排灣族語直譯大龜文),日本為了區分部落與酋邦之名稱,將原名大龜文社改稱內文社,而以大龜文稱呼整體酋邦部落。   大龜文酋邦居民來自各方,在利益共生之下逐漸形成23個生命共同體的酋邦部落(日本時代有680戶4,154人)。台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於1910-1914年(明治43年至大正3年)實施「理蕃五年計畫&mda...

力里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力里酋邦所指   力里酋邦位於七佳溪與力里溪之匯合處東南方約4公里,力里溪左岸,浸水營越嶺古道北方山腰,海拔750公尺處,日本時代隸屬枋寮支廳管轄。力里社的排灣族族稱是rarukuruk,語意「生麻」(另一說是「將野獸四足引裂」)。力里社分為大小兩個部落,北邊較低的大部落稱為qinaljan,南邊位在較高的小部落稱為qantju。根據1911年(明治44年)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的調查,當時力里社有261戶,1,058人。酋邦其餘所屬部落分布於大樹林山的東西兩側(tjaljangatuwan、出水坡、kalapan等)。力里酋邦早期是酋長林立,但經過歷史上數次戰役的洗鍊後,已產生最高的酋長─...

四林格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四林格(drake)社位於恆春半島港口溪中游右岸,四林格山東南面的山麓,海拔306公尺之斜坡,日本時代隸屬高雄州恆春郡恆春支廳管轄。四林格酋邦是由kiljimatj社和sinequqequt社等二社所組成,因該地盛產樟樹drakes,故統稱二社為draki(漢譯四林格)。此酋邦由pakaleva和tjukudr兩家酋長共管酋邦的政經事務。並和tatalivan(竹社)及padriyul(八遙)等酋邦為親緣關係。   四林格社事件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施「理蕃五年計畫押收原住民槍枝」的政策,引起四林格社不滿而武裝抗日的事件,屬1914年(大正3年)排灣族南蕃事件之一...

柴塱譯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柴塱譯(caljengis)社位於台東縣大竹篙溪上游西邊支流中游的左岸山腹,是排灣族的部落。日本時代隸屬台東廳大武支廳管轄。相傳社民來自西部djeveckadan社(今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翻越南部中央山脈後,先移住東部varulju(馬有樂)社(位於柴塱譯社西北方),之後再移住柴塱譯社。該社融入該地區tjalilik(大谷)mamazangiljan-kadjalepan酋長之酋邦社會,因而形成一個強盛的部落。日本時代時,日警常役使浸水營道路上附近的社民擔任送郵件,或抬轎日警行走往來於浸水營道路上的工作,且稍些怠慢就會遭受日警的喝斥或毆打,因此,引起附近社民的怨恨。1908...

浸水營越嶺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修築背景   日本時代「浸水營道路」前身為清代所修的南路之一,道路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東迄台東縣大武鄉,原長度約47公里,主要通過排灣族的傳統領域,當地也以浸水營道路稱之。   日本時代初期以降,因為浸水營道路的海拔較低,以及距離較短等因素,被日方作為東西部間的郵遞與電報發送中繼站之道路。1908年(明治41年)2月官方曾經維修屏東轄內枋寮經浸水營到卑南的道路。1909年(明治42年)3月,《臺灣日日新報》指出台東的浸水營道路郵遞路線,發生原住民騷擾的「柴塱驛事件」,而阻塞不通,只能經恆春,由恆春東海岸線路遞送。5月25日,駐紮在鳳山的陸軍第二聯隊鳳山大隊,通過水府嶺、力力...

崑崙坳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橫越排灣族傳統領域而過   「崑崙坳道路」又稱為「崑崙凹道路」、「赤山卑南道路」,「崑崙坳」排灣語稱Kuljalja。此道西起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通過屏東縣來義鄉到台東縣達仁鄉壢丘村,共175清里(約101公里),清末文獻《臺灣輿圖》〈恆春縣圖〉(1879)、屠繼善《恒春縣志》(1894)、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與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1895),相關記載都差不多。   此道為清末「開山撫番」南路中一條道路,南路前前後後共完成5條從屏東通往台東的道路,此由海防同知袁聞柝所開的「崑崙坳道路」以及總兵張其光所開的「射寮卑南道路」為兩條最早開闢的南路。 道路修築始末 ...

浸水營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為取代崑崙坳道路而築   清代浸水營道路,又稱為「三條崙道路」,一般都認為開鑿於1882年(光緒8年)以後,由提督周大發、張兆連相繼開通,用以取代難行的崑崙坳道路,道路通過的中央山脈南段,海拔降至1,000-1,500公尺之間。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所載:自鳳山縣南三十里之東港東南行三十里至三條崙,上嶺十五里至歸化門,又東南七里至六儀社,又南十三里至大樹前,又南下嶺十五里至大樹林,又南下嶺十八里至出水坡,又東七里下嶺至溪底,沿溪東行七里至海,曰巴塱衛。此條道路為日本時代前,西部往東部的重要道路,也是平埔族往東部移動的要道之一。 後續修築與道路現況  ...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