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6人,占總學生數5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2個分班。「利吉分校」設立於1946年(民國35年),1947年(民國36年)獨立設校為「利吉國民學校」。一為「杉原分班」,於1950年(民國39年)3月設置,並於1972年(民國61年)獨立設校為「富山國小」。二為「富原分班」,於1951年(民國40年)1月設置,並於1959年(民國48年)8月獨立設校為「富原國小」。2005年(民國94年)設置幼稚園,2012年(民國101年)幼托整合學年改制為幼兒園。 本校足球隊自2011年(民國100年)成立以來,在國內外賽事中屢獲佳績,...
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5人,占總學生數50%,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前棟、後棟教學大樓因地震、地質層滑動等天然災害影響,自2019年(民國108年)起啟動校舍拆除重建工程。第1期教學大樓於2023年(民國112年)8月完工啟用,第2期教學大樓預計2025年(民國114年)9月啟用。學校推展體育運動團隊(籃球隊及田徑隊)、藝文團隊(合唱團及打擊樂團)及落實推動本土語教育,參與全國性及全縣性競賽活動,履獲佳績。2017年(民國106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台東縣第二所職業試探體驗中心,設有「水產群」、「電機電子群」職群教室及體驗課程,提供台東縣國小5年級至國中8年級的學生體驗及學習...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春日村98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4年(民國43年)4月,士文村的村民楊水銀,首先來到春日村傳福音,信徒日增,因此隨後便建造簡易的禮拜堂,山地部派葉盛編牧師擔任本會的首任開拓傳道,開始舉行定期禮拜。1972年(民國61年)7月,莉泰風災肆虐,迫使春日村遷移至現址,信徒在當地建造新的禮拜堂。1978年(民國67年)4月舉行新禮堂獻堂典禮,當時會友計有309名。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楊水銀、葉盛編、林照正、賴光雄、陳武山、王阿財、高華南、蔡義文、江老松、柯枝順、潘愛銀、潘順貴、賴光雄、楊順一、陳信光。 本會2023年(民國1...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人10%【民族比例】排灣族77%、阿美族9%、魯凱族3%、其他1%。2016年12鄰於拉勞蘭部落Lalaura、沙薩拉克部落Sasaljak n重複計算,人口數字膨脹。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9戶,14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新香蘭長老教會、【社團組織】拉勞蘭部落營造中心、香蘭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撒可努「獵人學校」。遷徙與由來現地名為新香蘭,分為下部落阿美族與上部落排灣族。日本時代,統治者為了管理方便將原本居住在舊香蘭的阿美族族人,以及居住在香蘭山上的排灣族人,遷移至現今新香蘭。歷史事件1.&n...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64人21%【民族比例】排灣族66%、阿美族1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03戶,650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部落內有【學校】大溪國小、大溪國小附幼、【派出所】大武分局多良派出所、【教會】大溪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良溪教會、浸信會大溪教會、大溪天主堂、【社團組織】多良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大溪社區活動中心。遷徙與由來1948年(民國37年),陸續遷居現址,直至1958年(民國47年)全村遷移完成。歷史事件1. 族人原居地為舊貓美葛社(Vavikar),位於金崙溪上游左岸,分出察腊密社...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96人63%【民族比例】排灣族33%、阿美族2%、卑南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77戶,50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大武國中、大武國小、大武國小附幼、【衛生所】大武鄉衛生所、【教會】大武長老教會、大武天主堂、【其他】太麻里戶政事務所大武辦公室、台東縣政府警察局大武分局、大武鄉遊客服務中心、大武郵局、台鐵大武站、大武氣象站、太武部落文化健康站、大武鄉原家中心。遷徙與由來南迴鐵路建設後族人經由富山、大竹方向遷來。歷史事件1. 清國時代到日本時代,此地為「巴塱衛社」(Palangoe,語意拿棒子打,指...
灣歷史的軌跡中一直是族群往來東、西部的主要道路,包括排灣族、阿美族、平埔族、漢人等都曾經利用它往返東部,但資料並不多。日本時代此道與「浸水營道路」同為東西部往來的要道。 修築始末與道路狀況 1928年(昭和3年)5月,日本官方計畫修築環繞南台灣的公路,從恆春至台東,經响林、九棚、牡丹灣、タワ溪、大武,最後至台東,全程30里(約118公里)餘。從恆春至响林的5日里(約20公里)間已可通行自動車,响林附近也正在伐採之中,預計於同年使九棚的道路開鑿寬度達3-4間(約6-7公尺)。高雄州管內的部分預計3-4年完成,其標高以八塭庄分水嶺的500日尺(約150公尺)最高,途中經過千古不伐的...
飾以黑、紅貼布繡為特色。其餘多數東排灣族群因與鄰近的卑南族、阿美族交易及通婚,服飾上相互影響,如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大武鄉大竹村、大鳥村的服飾有卑南族的色彩及形制。金峰鄉及達仁鄉在過去居於較高的山中,與卑南族群甚少來往,且部落早期與屏東境內有血緣、親緣的排灣族聚落來往頻繁,因此服飾鮮少受卑南族服裝影響。早期貴族社會還嚴謹時,東排灣服飾也具有位階差別,如熊鷹、大冠鷲羽毛為頭目或其核心家族的人配戴。人像紋、人形紋、百步蛇紋、陶甕紋也是頭目家族才能擁有。 而排灣族服飾在色彩上較易分辨,用布的底色中、北排灣以黑色系為主,南排灣以紅色系居多,東排灣族則多以藍色系為主。但是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與...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7人2%【民族比例】排灣族95%、阿美族1%、布農族0.5%、魯凱族0.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66戶,118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春日國小、春日國小附幼、【教會】春日長老教會、春日天主堂、【圖書館】春日鄉立圖書館、【派出所】枋寮分局春日派出所、【衛生鄉】春日鄉衛生所、【其他】枋寮戶政事務所春日辦公室、春日鄉民代表會、春日郵局、春日鄉原家中心。遷徙與由來由Kaviyangn(舊佳平)南下遷移來到春日鄉士文村的Tjuazangu(基督長老教會址),而後Tuljalang(都拉浪)帶領Kasevenga...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4%、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4戶,83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古華國小、屏東縣春日鄉立幼兒園(古華分班)、【教會】古華長老教會、古華天主堂。遷徙與由來古華部落由Surinag家族(現為古華村胡氏頭目家族),從原居Kalevuan,移居到現址Calavi。1941年(昭和16年),日本人將Kuabar與Tjaivavaw兩社遷移至士文溪與草山溪會合口附近的緩坡傾斜地上,部落舊址。位於士文溪上游及Kuabar溪左岸山稜東北側山坡(現為林務局編號19號林班)(...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7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94%、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36戶,606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牡丹國小、牡丹國小附幼、【教會】馬拉地長老教會、牡丹循理會、中華臺灣基督教曠野協會牡丹祈禱院、【社團組織】牡丹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屏東縣消防局牡丹分隊。遷徙與由來1931年(昭和6年),牡丹社人第二次移住於現今屏199線沿路,散居半山腰數處。1935-36年(昭和10-11年),牡丹社人由山區遷移至現在居住部落5-11鄰。1937年(昭和12年),三地門德文社中有8戶移住至現第4鄰居住。19...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3%、阿美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3戶,63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高士國小、【教會】高士長老教會、【圖書館】高士部落圖書資訊站、【社團組織】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高士部落文化健康站。遷徙與由來1945年(民國34年),族人一致認為此地地勢較高,易受颱風吹襲,且水源較難取得,移至九棚溪上游之山谷地帶,並分別為Quvulj(上部落)、Hasissiu(派出所)、Tjapacic(中部落)、Puididat(下部落)等,加上Parius(八瑤部落),計5個部落...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6人10%【民族比例】排灣族86%、阿美族1%、布農族1%、魯凱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4戶,317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大梅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大梅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大梅部落文化健康站。遷徙與由來大梅部落早期聚集在里龍山(Guruljan)「谷羅疆」南側之半山腰地帶,昔時部落名稱是「茄芝萊社」(Tjuaqaciljai),其中最大的是Qinaljan(大梅本部落),另有Selikuz、Puljam、Paljuqacai、Cikaliyavan等小部落。1889年(光緒15年)間,由...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4人6%【民族比例】排灣族89%、阿美族2%、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11戶,94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石門國小、石門國小附幼、牡丹國中、【圖書館】牡丹鄉立圖書館、石門部落圖書資訊站、【鄉公所】牡丹鄉公所、【派出所】恆春分局牡丹派出所、【衛生所】牡丹鄉衛生所、【教會】石門安息日會、石門浸信會、石門長老教會、石門天主教聖保祿堂、【社團組織】石門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恆春戶政事務所牡丹辦公室、牡丹鄉立石門槌球場、牡丹郵局、牡丹鄉原家中心。遷徙與由來1935年(昭和10年),Tjuaqatjiljai...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人7%【民族比例】排灣族87%、阿美族2%、卑南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18戶,486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遷徙與由來安藤部落主要分布區域以Savalivali、Tjisavan兩個地區為主,並以四重溪為分界,左邊為Savalivali右邊為Tjisavan。Tjisavan部落在行政上屬於石門村茄芝路第二鄰的一部分,是牡丹社人於1945年(民國34年)遷入後形成的部落。後因為溪水暴漲、土石坍方等因素,而於1950年(民國39年)遷徙至Savalivali,原Tjisavan則轉售出去。歷史事件1.&n...
25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89%、魯凱族3%、泰雅族1%、阿美族1%、布農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55戶,80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玉泉長老教會【其他】玉泉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史事件1. 部落現址原屬日本人整治隘寮溪後浮現的麟洛溪乾河床,景色荒涼。1953年(民國42年),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先雇用兵工開墾出400餘公頃,交給縣政府,由瑪家、三地門、霧臺三鄉共管,而後鼓勵霧臺、三地門、瑪家及其他原住民鄉民移住,在土質改良後取得耕地以改善生活。2. 1967年(民國56年),此一原住民墾區交由...
口數百分比】20人2%【民族比例】排灣族92%、魯凱族2%、阿美族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88戶,83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瑪家國中、【教會】三和天主堂、中村長老教會、【其他】中村部落文化健康站。遷徙與由來部落現址原屬日本政府整治隘寮溪後,浮現的麟洛溪乾河床。1953年(民國42年),政府開墾400餘公頃土地,交給縣政府,而後鼓勵霧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原住民族移住。1967年(民國56年),由瑪家鄉接管,將3個聚落報准設置一村,名為「三和村」。與三和村相連的鹽埔段屬鹽埔鄉,番子寮段屬長治鄉,犁頭鏢段...
】13人%【民族比例】排灣族91%、泰雅族2%、魯凱族1%、阿美族1%、布農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7戶,53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排灣長老教會、排灣耶穌復活堂、【社團組織】屏東縣瑪家鄉排灣部落建設協會、【其他】瑪家鄉原家中心。遷徙與由來1722年(康熙61年),「筏灣」首度出現於漢語文獻。最初居住於Kapayuwana,因時常受到南隘寮溪對岸之魯凱族好茶社(Kuchapugan)攻擊,才移到上方現社的位置。部落曾經三次遷移,第一次遷到Kapayuanan,第二次遷到Payuwan,第三次則遷到目前的排灣村。日...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2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3%、阿美族1%、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56戶,1246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涼山長老教會、涼山天主堂、【社團組織】瑪家鄉涼山部落文化關懷協會、【其他】涼山部落文化健康站。遷徙與由來起源地是Se-Paiwan。1933年(昭和8年)因豪雨造成水災,Se-Paiwan、Makazayazaya兩部落遭淹沒,政府將受災戶遷到若葉社(Wakaba),Se-Paiwan及Makazayazaya部落各50戶共100戶,分配到若葉社部落50戶(Qalinlud)、眺...
口數百分比】48人5%【民族比例】排灣族90%、魯凱族3%、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12戶,99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部落內有【學校】北葉國小、北葉國小附幼、瑪家鄉立托兒所、【教會】北葉聖若瑟堂、北葉長老教會、【圖書館】瑪家鄉立圖書館、【派出所】內埔分局瑪家分駐所、【鄉公所】瑪家鄉公所、【衛生所】瑪家鄉衛生所、【行政機關】內埔瑪家鄉戶政所、瑪家鄉文化中心、【其他】瑪家鄉民代表會、內埔戶政事務所瑪家辦公室、瑪家鄉綜合體育館、屏東水利會高樹工作站。遷徙與由來遷移路線自舊北葉(Masilid)部落至Sansangle部落(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