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11-21鄰。(2016年只有11-12、14-21鄰,13鄰為新增。)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354戶【總人口數】78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16人7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64人21%【民族比例】排灣族66%、阿美族1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03戶,650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部落內有【學校】大溪國小、大溪國小附幼、【派出所】大武分局多良派出所、【教會】大溪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良溪教會、浸信會大溪教會、大溪天主堂、【社團組織】多...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11-13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09戶【總人口數】【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4人21%【民族比例】排灣族62%、卑南族9%、阿美族5%、布農族2%。2016年11-13鄰於大武窟部落Davugele、金崙部落Kanadun重複計算,人口數字膨脹。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43戶,125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遷徙與由來遷徙路線由下建和遷至三和,在遷至松子洞、富山山區,最後落腳金崙村。歷史事件1. 1655年,荷蘭時代參加過東部...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15-17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08戶【總人口數】31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04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4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2%、布農族2%、阿美族1%、泰雅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15戶,309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部落內有【教會】溫泉長老教會、浸信會溫泉教會、【社團組織】太麻里鄉金崙溫泉觀光發展協會、【其他】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管理站。遷徙與由來1912年(大正1年),居住在Lukulju(舊部落)。1930年(昭和5年),遷徙至...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1-6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81戶【總人口數】21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11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96%。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4戶,22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部落內有【教會】多良長老教會、多良天主堂、【社團組織】查拉密社區發展協會。歷史事件1. 族人原居地為舊貓美葛社(Vavikar),位於金崙溪上游左岸,分出察腊密社(Cabavi)、打腊打蘭社(Calucalum)、大得吉社(Coacinggub)等部落...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1-13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11戶【總人口數】25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98人8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8人18%【民族比例】排灣族74%、阿美族4%、卑南族3%、布農族1%。2016年11-13鄰於金崙部落Kanadun、大武窟部落Davugele重複計算,人口數字膨脹。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9戶,170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恆春阿美語。部落內有【學校】賓茂國中、【派出所】大武分局金崙派出所、【教會】金崙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金崙教會、金崙天主堂、【社團組...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2-14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0戶【總人口數】15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6人9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人10%【民族比例】排灣族77%、阿美族9%、魯凱族3%、其他1%。2016年12鄰於拉勞蘭部落Lalaura、沙薩拉克部落Sasaljak n重複計算,人口數字膨脹。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9戶,14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部落內有【教會】新香蘭長老教會、【社團組織】拉勞蘭部落營造中心、香蘭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撒可努「獵人學校」。遷徙與由來現...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內文村2巷5-1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6年(民國45年)10月,鍾正來宣道師、東源教會的信徒常來內文村傅道,而後培養青年郭新吉推動傳教事業,使得信徒日增。1957年(民國46年)5月,開始定期禮拜,本會迅速發展,並於隔年12月建小木屋為禮拜堂。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陳天財、蕭世光、邱秀妹。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38名,慕道友30名。...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4鄰3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5年(民國44年),南世教會的會友時常來內獅村佈道,入信者漸多。由於內獅村與南世村相距頗近,信徒常前往南世教會參加禮拜,直到1961年(民國50年)7月,才購買民房作為禮拜堂,分設「內獅教會」。1962年(民國51年),另外擇地建設禮拜堂,同年6月竣工獻堂,12月舉行首次聖典並設立2名執事。本會原名「內獅教會」,現名為「阿茲達斯教會」,確切改名年代不詳。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高華南、林國明、楊美英、潘順貴、鍾正來、沈理仔、潘愛銀、葉盛編、宋方春、江老松、戴清旺、柯枝順、陳武山、游雪金、何弘武、蔡美花。 本會...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平村中心崙巷4鄰25號,隸屬排灣中會。 1963年(民國52年),和平村的村民謝明榮、楊南雄、楊美英等人時常來到中心崙一帶傳教,吸引數位村民參加禮拜。1964年(民國53年),和平村的傳道師林新喜在一間簡易茅房舉行禮拜,信徒增加10人。1965年(民國54年),林金助接任傳道工作,信徒合力建設禮拜堂,同年9月獻堂,此時信徒人數已達百餘人。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楊美英、孫信用、林新喜、林金助、洪阿水、包春娘、洪玉琴、楊添丁、游雪金、葉盛編、黃信惠、李再祥。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69名,慕道友37名。...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平村獅子一巷28號,隸屬排灣中會。 1962年(民國51年),三地門信徒鄭新茂調任和平村警所服務,便向村民傳道,有數名村人入信。後來又有林正宗邀請南世教會的楊南雄、楊美英等人來村傳道,4月開始舉行定期禮拜,並購置民房作為臨時聚會所,由傳道孫信用主持,信徒增加到10數人。翌年林新喜來到和平村服務,藉由音樂與村民關係良好,信徒又增加數10人。林新喜於1966年(民國55年)調往石頭營教會(現佳崇教會),由柯輝玉擔任本會首任的開拓傳道員,後來購置村長的房屋作為臨時聚會所。 本會原名「獅子頭教會」,現已改稱「和平教會」,確切改名年代不詳。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路6鄰63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3年(民國42年),南世村的村民楊美英,參加祖母葬禮而接觸基督信仰,由此入信。後來楊水銀、陳秋英、葉盛編等信徒常前往南世村傳福音,聰中入信者日漸增加。隔年,葉盛編牧師派駐到春日教會,兼任南世村的福音工作,並暫借楊美英家中作為聚會場所。然而因信徒增加,原聚會所空間不足,信徒便協力搭建簡易的禮拜堂。1960年(民國49年)2月,改建磚造禮拜堂並舉行獻堂。不過因磚造禮拜堂不堪使用,信徒再次建造鋼筋水泥教堂,1981年(民國70年)6月獻堂。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曾明標、葉盛編、王裕豐、許松。 本會2023年(民國...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楓林村2巷6號,隸屬排灣中會。 楓林村原有循理會、浸信會入村傳教,但都未能組織教會。1957年(民國46年),三地門的信徒鄭新茂轉任村內警所服務,開始向村民傳道;又在公路局養路班的士文教會信徒陳進德、白世立的協助下,漸有入信者。1958年(民國47年),首任傳教師楊美英到任,開始有定期禮拜。 1959年(民國48年),本會購買當時已故村長謝慶雲的草房作為禮拜堂,並訂立建造禮拜堂的目標。經過4年多的籌備,信徒漸增至30幾名,禮拜堂已不夠容納,因此決議重建。1963年(民國52年)3月起建設新堂;同年8月,排灣中會舉行第一屆秋季會議,本會升格為堂會。1965年(民國54年)...
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成德村成志路4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2年(民國41年),成德村的村名何阿英,在屏東診療所就醫期間入信,返鄕後積極傳教,其姊妹何英好、王寶鳳等多人先後入信,隨後成立聚會所。此間來自佳義教會、凉山教會的信徒不斷來訪,並參與傳道。即使初期無人牧會,本會信徒仍步行到佳義參加主日禮拜。1953年(民國42年),宣教師林建二派駐萬安,本會逐漸發展,然而全村卻遭火災燒毁,村民於1956年(民國45年)陸續遷至本址。1959年(民國48年),本會信徒建設新堂;又於1970年(民國59年)重建磚造教堂,同年竣工獻堂。1984年(民國73年)5月,整建加蓋2樓禮拜堂。 本會迄今(20...
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八瑤路84-1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8年(民國47年)11月,東海教會的會友徐天賜遷居八瑤村,向村民傳道,逐漸有村民入信。1959年(民國48年)5月,鍾正來宣道師派駐高士教會,兼任八瑤地區的開拓傳道,並借用徐天賜的住家舉行定期禮拜。1962年(民國51年)5月,建造土磚木房為禮拜堂。由於長久使用,教堂破陋不堪,教會商議重建教堂,並於1982年(民國71年)4月開工重建。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鍾正來、江老松、洪阿水、江添貴、高望喜、蔡聖恩。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41名,慕道友21名。...
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大公路46之10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5年(民國44年)4月,部分達來教會的會友遷移旭海村,在當地搭建簡易的禮拜堂,命名為「旭海教會」。1962年(民國51年)4月更名為「東海教會」。1976年(民國65年),由於政府選址旭海建設研究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部落居民分散各地,部分信徒遷到長樂村並定居下來,隨後舉行聚會禮拜,期間約有3年輪流在信徒家中聚會。1980年(民國69年)1月,信徒決定購地建堂,並於同年12月獻堂,命名為「長樂教會」並沿用至今。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洪阿水、葉鳳英、許松、江添貴、高望喜、法法吾妮.拉樂...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村)瑪卡扎亞街6巷7號,隸屬排灣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馬兒教會派遣白萬年來瑪家村傳教,最初有40餘名信教。1951年(民國40年)5月,宣道師林泉茂入駐本村,開始定期禮拜。隔年1月在信徒集資奉獻下開始建堂,8月竣工,11月獻堂。1961年(民國50年),重建磚造禮拜堂,隔年7月獻堂。1979年(民國68年)重建鋼筋水泥禮拜堂,1985年(民國74年)2月舉行宣教30週年暨新建禮拜堂獻堂典禮。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邱芳榮、孫子光。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55名,慕道友64名。...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三和巷32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4年(民國43年),筏灣、好茶、三地等鄕教會信徒前往隘寮溪墾荒,5月搭建草房作為禮拜堂,開始定期禮拜。教會傳道黃素娥常來傳教,當地未信者也入教。信徒的生活逐漸穩定後,便籌集資金建造磚造禮拜堂,並於1961年(民國50年)6月獻堂。 本會原名「移住他教會」,因分設出南村教會、北村教會,更名為「中村教會」並沿用至今。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洪天德、許別江、戴清旺、王阿財、陳安家、蔡茂申、白德明、塔卡納夫.璟榕、彼娜得.斐寧、孫子貴、壹喬.法之山。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332名,慕道友0名。...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玉泉巷20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3年(民國42年),來自霧台、三地、瑪家3個鄕的居民先後遷至三和村。當中的基督徒暫借馮寶成(曾任屏東縣議員)的住宅作為臨時聚會所。本會原屬中村教會,1968年(民國57年)6月經和會議決,為服務老弱婦孺,分設「北村聚會所」,開始定期禮拜。1970年(民國59年)小會議長許別江牧師主持新堂破土禮拜,1972年(民國61年)2月排灣中會派林泉茂牧師主持獻堂,命名為「玉泉教會」。 1973年(民國62年)1月,兼任傳教師王阿財逝世,林泉茂牧師繼任。隔年7月續建2樓禮拜堂。1975年(民國64年)3月,本會升格堂會,排灣中會派林泉茂牧師...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巷47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高華夏宣道師前來舊北葉村佈道,當時只有其胞姊高影鳳入信。1953年(民國42年),由於隨村遷至水門村,信徒增加緩慢,2年後始有定期禮拜,暫借潘永龍家中作為臨時聚會所。1955年(民國44年),聘任宣道師王阿財為首任駐牧,聚會人數增為35名。 同年有高彩鳳、謝玉梅受洗,隔年有潘永龍等2人受洗,再隔年又有葉順義等4人受洗。1958年(民國47年),柳實等4人受洗。 1958年(民國47年),信徒奉獻建堂基金,正式向台糖公司購地,隨後選出長老:葉順義、潘恩永,執事:高明義、潘永龍、蔡愛香、高彩鳳,為本會第1任長執...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7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2年(民國41年)4月,鄰村凉山教會的曾龍學常前來佈道,另外又有從瑪家教會遷居本村的信徒吳金碧等人傳教,逐漸有村民慕道並接受福音。同年8月,少數婦女開始定期禮拜,在信徒共同經營下,信徒與日俱增,教會日益發展,信徒建蓋第1所臨時禮拜堂。後來因信徒日增,禮拜堂不堪使用,1955年(民國44年)6月,動工興建磚造禮拜堂及牧師館,並於8月完工,10月舉行獻堂典禮。1961年(民國50年)1月,信徒大會決定捐獻重建禮拜堂,6月竣工,10月舉行獻堂典禮暨設教10週年感恩禮拜。1982年(民國71年)重建2層牧師館,同年7月聘請林建二牧師為第2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