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870,135
  • 線上人數: 32
  • 排灣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3W 排灣族Paiwan』, 共330筆


恆春卑南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從屏東恆春通往台東達仁   「恆春卑南道路」或稱為「恆春卑南覓道路」。目前此路被通稱為「阿朗壹道路」,但其實是錯誤的,「阿朗壹道路」為另條從屏東獅子鄉舊內獅通往阿朗壹社(舊安朔)之路。「恆春卑南道路」起點為屏東縣恆春鎮,經滿州鄉,穿過中央山脈尾段,再經旭海、觀音鼻到東海岸,續往北走的道路,經台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終點抵達安朔部落,此後陸續會合其他路線,沿著東海岸,抵達台東市。從恆春到安朔有60.5公里,再往北37.4公里到台東,道路穿越排灣族的傳統領域。目前北段已被開闢成省道台26號,尚存旭海通往觀音鼻的縣界路段。   夏獻綸《臺灣輿圖》(1879)、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189...

楓港卑南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修築背景   「楓港卑南道路」,西起屏東縣車城鄉楓港村,東迄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穿過排灣族傳統領域,全長約51.8公里。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記載,舊通台東之道有6條,「楓港卑南道路」為其中之一,由通判鮑復康所開鑿。「楓港卑南道路」的相關歷史記載不多,一般而言都接受伊能嘉矩的看法:「1877年(光緒3年),為獎勵開墾,命候補通判鮑復康,開闢自楓港,經阿朗壹通卑南的山路」,施添福的研究指出,根據丁日昌疏文及飭令,不可能在光緒3年條築楓港卑南道路,理由有二:一是當時南路主要的越山道路是射寮卑南道,二因新開恆春卑南道,故無修築楓港卑南道之餘地。根據其研究,道路大致...

排灣族服飾
3W 排灣族 M 物質文化

排灣族所謂「傳統服飾」的基本服裝形制   台灣原住民各族,最初的服裝樣態屬於民族學所稱的「方衣系統」,是用傳統地織機織成的長條形織布,將兩片織布對折各半,一半縫合起來,未縫合的一半當前襟,就變成無袖對襟的長背心,如果製作長袖就直接在方衣的袖籠洞口接縫織布,成為有袖的衣服。織好的布片也可用披掛、圍住等方式穿著,樹皮布與獸皮布等也可用來製作方衣,直到與漢人等外來族群接觸後,服飾從而產生了素材與裁製上的變化。   排灣族因為與漢民族長期接觸往來,早期藉由「以物易物或買賣」等交易方式,獲得民生物品及布匹等材料,如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1722)記述瑯嶠各社「所需珠米、烏青布、鐵鐺,漢人每...

斯卡羅人
3W 排灣族 E 族群類屬

概述   斯卡羅(Suqaro)這個人群的名稱,早在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即有記載,但是此名稱出現於多處,多為排灣族指稱台東平原一帶的卑南族之他稱,或者指稱由知本社遷移到恆春的人群。例如排灣族射不力群中提到Skaro,是專指恆春一帶的射麻利社,而射麻利社主要以Mavaliw家族為領導家系,來自知本;以及在釐清「瑯嶠」一詞為地名或為族群名稱時,也提到恆春地區的高砂族中,部分被稱為斯卡羅族者,主要是指「豬嘮束社蕃人」。文中也提及Skaro或Sugaro威名遠播至北部的內文、䔞芒、力里等各主要社群,並記載到Sugaro族的始祖從台東知本出發,南下移...

牡丹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歷史上將1871-1874年(同治10-13年)間,發生在台灣南部恆春半島的這一連串事故,稱為「牡丹社事件」,也稱作「台灣事件」。牡丹社事件在台灣歷史的舞台上,無論從中國或是日本的觀點來看,都認為是一個重要且關鍵的事件,深深影響了後續歷史的發展,以及清國與日本兩國的對台政策。 事件前部落與周遭族群關係   恆春半島地區位於早期通往後山必經的交通要道上,所以有著多樣的族群在此生活與交流。原本屬於卑南族系統的斯卡羅族人,沿著東海岸移居到恆春半島地區,形成斯卡羅族的四大頭目家族,分領恆春半島的住民。事件發生之前,豬勞束社大頭目卓杞篤名義上雖仍是恆春半島18個社的盟主,但是...

卓杞篤
3W 排灣族 F 重要人物

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  概述 卓杞篤,族名Cuqicuq Garuljigulj,其他外文譯名有Tokitok、Taukitok等,生卒年不詳,推測約最早生於1810年代(嘉慶年間),卒於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年約50-60多歲。瑯嶠十八社之大股豬朥束社(今屏東縣滿州鄉里德村)人,以斯卡羅四大社(豬朥束、射麻裡、龍鑾、猫仔)之大股頭人、恆春半島部落聯盟瑯嶠十八社之領袖的身分,在1867年羅發號事件(又譯羅妹號,Rover Incident),與美國代表簽訂〈南岬之盟〉、平息戰火、救濟漂流民而聞名於世。 經歷 ...

謝秀珠kaleskes malivayan
3W 排灣族 F 重要人物

  謝秀珠kaleskes‧malivayan,原漢姓「尤」,2014(民國103年)從母姓。1953(民國42年)出生。出生於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佳平部落(Kaviyangan)。排灣族。 家族背景   來自kaviyangan的malivayan家族,母親謝櫻花djupelang‧malivayan排灣族,家族中排行老大;父親尤大山karausan‧tjaruzaljum魯凱族。母親依排灣族長嗣掌家習俗,承接malivayan家族責任,共生育4位女兒。謝秀珠家族中排行老大,繼母親之後承接malivayan家族責任。   外祖父kuvan‧culug擔任警職,父親也曾任警職與...

蔡愛蓮Ljumeg Patadalj
3W 排灣族 F 重要人物

  蔡愛蓮(Ljumeg Patadalj,魯夢歌),生於1964年(民國53年)10月14日,出生地在屏東縣春日鄉古華部落(Kuabar),排灣族。 家族背景   父母皆為排灣族,父親蔡義文(Pudrek Vikiyan)來自三地門鄉達來村,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宣道師。母親蔡陳金妹(Sumiku Suqayaw)來自春日鄉古華村。共育有三女,蔡愛蓮、蔡愛桂(Vais Patadalj)、蔡愛香(Ljeljeng Patadalj)。蔡愛蓮育有二女,賴佳華(Eleng Karangiyan)、賴佳安(Aruai&nb...

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
3W 排灣族 Lt 文學

  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漢名高振蕙,筆名利格拉樂‧阿𡠄。散文家。生於1969年(民國58年)。出生於屏東縣屏東市。現居於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文樂部落Pucunug。排灣族人。 家庭背景   屬於利格拉樂Liglav家族。父親為安徽人。母親利格拉樂.穆莉淡Liglav Mulidan,排灣族人。父親為退伍軍人,在安徽時為簡易師範畢業的私塾教師,來台退伍後早年經營豆腐工廠。父親過世後,母親離開眷村,回到部落生活。家中有二妹一弟。育有二子一女。 學歷   6歲(1974年,民國63年),就讀屏東市大同國小。10歲舉家遷移至台中市(1978年...

陳英雄Quwan Taqur
3W 排灣族 Lt 文學

  谷灣.打鹿勒Quwan Taqur,漢名陳英雄,筆名鷹娣。警察、作家。生於1941年(民國30年)。出生於台東縣大武鄉大竹村。現居於台北。排灣族人。 家族/家庭背景   父親嘉淖.打鹿勒,為部落祭師長,一生務農。母親谷娃娜,大竹國民小學畢業後,即接受祭師訓練,擔任部落婚喪喜慶時的祭祀工作。兩人育有六名子女,陳英雄排行第三。   大姐陳銀花,育有九名子女。大哥陳德順,木匠,育有六名子女,已逝世。二哥陳登春,於台東市貨車行工作多年,已逝世。妹陳寶玉,嫁給退伍陸軍上尉,育有五名子女,已逝世。么弟陳清盛,大理石工藝師,育有一對子女。 學歷   台東中學初中部...

莫那能maljaljaves mulaneng
3W 排灣族 Lt 文學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maljaljaves mulaneng),漢名曾舜旺,生於1956年(民國45年)。出生於台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排灣族人,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參與者,原住民族作家。莫那能家境困苦,深受弱視眼疾之累,在底層階級與原住民族身分的雙重歧視之下,使其醞釀改革社會的盼望。1980年代台灣黨外政治運動興起,莫那能因緣際會結識胡德夫、夷將.拔路兒等原住民社會運動人士。1984年(民國73年)12月莫那能參與由胡德夫、童春發、劉文雄等人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擔任召集委員,展開一系列的原運抗爭行動。莫那能以詩歌支持原運的各項訴求,出版《美麗的稻穗》(1...

Lalekeleke力里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54戶【總人口數】57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2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97%。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2戶,58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力里長老教會、力里天主堂、【其他】屏東縣消防局春日分隊。 遷徙與由來 原部落於1956年(民國45年)遷至歸崇,1958年(民國47年)遷至古華及獅子鄉。部落依地勢狀況分成Tjuakalangan、Puljacqan、Tj...

Kasuga春日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春日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342戶【總人口數】1125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98人9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7人2%【民族比例】排灣族95%、阿美族1%、布農族0.5%、魯凱族0.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66戶,118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春日國小、春日國小附幼、【教會】春日長老教會、春日天主堂、【圖書館】春日鄉立圖書館、【派出所】枋寮分局春日派出所、【衛生鄉】春日鄉衛生所、【其他】枋寮戶政事務所春日辦公室、春日鄉民代表...

Seveng士文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士文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90戶【總人口數】40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5人9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人1%【民族比例】排灣族97%、布農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7戶,38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古華國小士文分校、古華國小士文分校附幼、【教會】士文長老教會、士文法蒂瑪堂。 遷徙與由來 1. 率芒大社(Kasevengan),位於士文溪左岸,海拔約五百至七百公尺,於1937年(昭和12年)遷移,合併當...

Tjuvecekadan七佳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304戶【總人口數】109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51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6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4%、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39戶,1136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力里國小、力里國小附幼、【圖書館】七佳部落圖書資訊站、【教會】佳崇長老教會、七佳信義會、【社團組織】七佳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七佳部落族語稱為Tjuvecekadan,係指「中央之意」,主...

Kuabar古華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古華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24戶【總人口數】82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8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4%、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4戶,83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古華國小、屏東縣春日鄉立幼兒園(古華分班)、【教會】古華長老教會、古華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古華部落由Surinag家族(現為古華村胡氏頭目家族),從原居Kalevuan,移居到現址Calavi。19...

Kinayiman歸崇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歸崇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43戶【總人口數】78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96人8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5人11%【民族比例】排灣族88%、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55戶,78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拿撒勒人教會歸崇教會、【派出所】枋寮分局歸崇派出所、【其他】歸崇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從大武山(祖先的發源地)西北的Padain,自北而南遷徙至Kaevuan,並於Kaevuan形成部落。其...

Maljipa東源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80戶【總人口數】49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77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94%、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09戶,479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東源長老教會、【社團組織】東源社區發展協會、恆春半島原住民手工藝館。 遷徙與由來 1939年(昭和14年),因生活環境的影響,由原住地「高雄州潮洲郡外麻里巴社」(現今屏東縣枋山溪上游),分別遷徙至今屏...

Sinevaudjan牡丹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1-11鄰。(2016年只有5-11鄰,1-4鄰為新增。)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16戶【總人口數】60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85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7人3%【民族比例】排灣族94%、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36戶,606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牡丹國小、牡丹國小附幼、【教會】馬拉地長老教會、牡丹循理會、中華臺灣基督教曠野協會牡丹祈禱院、【社團組織】牡丹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屏東縣消防局牡丹分隊。 ...

Kus kus高士部落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25戶【總人口數】63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06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3%、阿美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3戶,63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高士國小、【教會】高士長老教會、【圖書館】高士部落圖書資訊站、【社團組織】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高士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45年(民國34年),族人一致認為此地地勢較高,易受颱風吹襲,...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