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897,814
  • 線上人數: 52
  • 排灣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3W 排灣族Paiwan』, 共330筆


排灣族會所
3W 排灣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排灣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排灣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其源由不明,且會所建築也與該聚落內的家屋建築型態差異大,期間之關聯仍待釐清。 【表1】日本時代排灣族各地區會所建築形態一覽表。(許勝發提供) 族別 部落 名稱 構造形式 來源 排灣族巴武馬群 平和 ...

牡丹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5鄰牡丹路93號。   學校位在縣道199上,遠望牡丹池山、牡丹溪,後倚山丘,是一個階梯式校園。學區包括牡丹、東源、旭海3個村。牡丹村(Sinuvaudjan)是牡丹鄉心臟地帶,是Paliljaliljau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Sinuvaudjan」,意指「割除葛藤」。   「牡丹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創校的「ボタン蕃童教育所(乙種)」。1925年(大正14年)升為甲種蕃童教育所。1927年(昭和2年)12月改名為「牡丹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牡丹鄉牡丹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

排灣族音樂
3W 排灣族 A 藝術文化

  排灣族人口約11萬人,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二大族,聚居於屏東縣春日鄉、牡丹鄉、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來義鄉、獅子鄉、滿州鄉,台東縣大武鄉、金峰鄉、達仁鄉、太麻里鄉。屏東縣分成3個群(北排、中排、南排),台東縣為東排灣。(參見「排灣族」詞條) 文獻紀錄中的排灣族音樂   有關於排灣族音樂早期的文獻,第一部是康熙年間陳文達的《鳳山縣志》(1720),本著作約略提及原住民生活當中籚笛、鼻簫等樂器的使用。另有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1736),在「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的篇章,列出了一首以「漢字記音」方式寫成的歌曲。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的《蕃族調査報告書—...

cemangit/cemiluciluq喪歌
3W 排灣族 A 藝術文化

喪歌演唱情境    排灣族的喪歌有2個名稱,一為cemangit,一為cemiluciluq,稱呼cemangit的地區較多,而稱呼cemiluciluq的則集中在南部排灣族屏東縣獅子鄉一帶。排灣族喪歌最常見的運作場合,是死者家屬置放靈柩的喪家或是靈堂,前來唱喪歌的歌者均為女性,她面對靈柩,開始以唸唱的方式唱喪歌,剛開始唱的時候,以近似「唸」的方式來唱,喪歌的旋律起伏不大,通常只在2-3個音當中徘徊。當歌者唱到中途,常會有心情的轉折,此時旋律隨著心情的起伏,會有較高的音出現,到了情緒最激烈的時刻,呈現出尖銳激昂的高音表達心意,此時歌唱聲與哭聲交錯呈現,悲傷的氣氛充斥整個守靈的場...

婚禮音樂
3W 排灣族 A 藝術文化

婚禮音樂表現社會階級    結婚,排灣語叫pucekelj或puvaljau。排灣族婚禮音樂的呈現型態,是以歌謠的表現為主,通常不會刻意加上樂器伴奏。有關於排灣族的婚禮音樂,早在日本時代,黑澤隆朝就已經收錄了來義社結婚典禮之歌iroananayao,他提及:「舞蹈係於祭祀、凱旋、婚禮、建築落成典禮等眾人聚集之飲宴場合舉行。」並描述:「男女手牽手圍成圓圈或排成橫列,其中一人帶頭領唱,眾人隨之唱和,並配合節奏向左再右擺動雙腳,或向前後,跳著或進或退。」以上所述均為一個世紀以前的婚禮儀式樣貌,對照排灣族部落目前之結婚儀式與歌舞表現,兩者的差異並不大。   排灣族結婚儀式與階級的...

勇士歌舞
3W 排灣族 A 藝術文化

勇士歌舞起源與演變   勇士歌舞是排灣族人的傳統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歌舞,包括小米祭、出征、馘首祭、五年祭、結婚等生活領域,都有勇士歌舞的呈現。從演唱者演唱時的肢體動作來觀察,勇士歌舞大致分成2類。只歌唱、不做舞蹈動作的歌,此類稱作senai nua rakac勇士之歌,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的culisi勇士之歌屬於這一類。另一類眾人邊唱邊跳,每首歌都有固定舞步的型態,此類稱做ziyan nua rakac勇士之舞,屏東縣瑪家鄉的aiyaui勇士之歌、來義鄉的senai nua rakac五年祭勇士歌等,都屬於這一類。雖然,「勇士歌...

嘉蘭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3鄰132號。   「嘉蘭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5月10日成立的「番童教育所」,位於嘉蘭村落。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嘉蘭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5人,學生皆為原住民,以排灣族為主。   嘉蘭國小校舍建築充滿濃厚的原民風,如百步蛇、百合花等圖騰,推動民族教育傳承在地排灣文化也是學校教育重點之一,歷年來排灣舞蹈隊在全國比賽中均獲得相當優異的成績,且在其他多元的學習表現上,令人亮眼。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名均不詳。戰後迄今(2024)歷任校長共18位:陳幸生、宋...

介達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105號。   學校位在正興村,面朝太平洋,背倚金針山。正興村緊鄰太麻里鄉,位於太麻里溪河口北側的緩坡上,鄰近台9線接東64號縣道。村民稱正興村為Sinapayan,意指「土地已整平」,反映戰後太麻里溪上游各舊社族人整地遷村的歷史。部落耆老亦稱此地為Iziuci(日語:移住地)。1955年(民國44年)政府將此處規劃為介達、比魯2村,1961年(民國50年)合併2村為介比村。1973年(民國62年),經村民大會表決通過再改為正興村。   介達國小的前身為「卡拉達蘭教育所」和「密老老教育所」。「卡拉達蘭教育所(甲種)」創立於1912年(大正1年)7月。19...

土坂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10號。前後有過兩四個校址:教育所舊址(舊噶媽社)、大竹溪旁、土坂衛生室、現址(土坂村一鄰)。   「土坂國小」的前身為1910年(明治43年)創設的「噶媽教育所」(4年制),位於今台坂南方直線距離約1公里的山中。1917年(大正6年)更名為「トアバル蕃童教育所」。1928年(昭和3年)3月,修業期由4年制改為5年制,延長1年教育稱之為「補習所」。當年為避風災,全村往西南移至大竹溪旁現址重建,本所亦隨村遷移。1934年(昭和9年),本所之補習所併入「大板鹿蕃童教育所」(今台板國小)補習科,本校形式上學制延伸為6年,本校學童至第6學年,須改往大板鹿蕃童教育所補習...

桃源國中(高雄)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高雄市桃源區勤和里南橫公路三段201號。   學校位在高雄市區最偏遠的東北方,位置在南橫公路上,屬玉山國家公園的範疇,距離高雄市區約100公里,開車車程2小時左右。   1997年(民國86年)基於一鄉鎮一國中政策,且為照顧偏鄉學生、使教育資源均等,籌設「寶來國中桃源分部」。1999年(民國88年)奉准獨立並與具有90年校齡的「桃源國小」合併,成立「桃源國民中小學」。1998-2000年(民國87-89年)第一、第二期校舍興建期間,師生暫於「寶來國中」以及「桃源國小」上課。2005-2006年(民國94-95年)三層樓第三期校舍擴建完成,學校擁有約1公頃的完整教學與學習空...

瑪家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三和巷16號。   學校位在屏37線道巷內。三和村為早期政府鼓勵原住民遷居移墾而成,並自然形成美園部落、中村部落、玉泉部落。第一代移墾祖輩距今已有70年,三和村是瑪家鄉人口最多,且是唯一與其他五村分開的聚落。本校屬於原住民偏遠學校,學區包括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8月成立「瑪家國民中學」。當時屏東縣山地各鄉,尚無中學設立。開辦之初,校舍全無,向「省立山地農校」(現國立內埔農工前身)商借校舍,暫作弦誦之所。瑪家鄉公所與縣政府協作選址,並計畫興建校舍,原校址位於北葉村,與「北葉國小」相鄰。   1974...

泰武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泰武鄉佳平路120號。   「泰武國中」的前身為1973年(民國62年)8月設立的「來義國中泰武分班」。1975年(民國64年)成立為「泰武分部」,1977年(民國66年)8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成為「屏東縣立泰武國民中學」。1996年(民國85學年度)成立夜間補校,始推展成人教育,設成人電腦、美容班。1998年(民國87年)推動寄宿式九年一貫原住民國民中小學。1992年(民國82年)興建原住民展示館。2003年(民國92年)建立原住民族教室。2020年(民國109年)新教學大樓、教師宿舍、男生宿舍改建完成。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

牡丹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石門路1-1號。   學校位在199縣道主要公路上,校園依山坡而建,為鄉內最高學府。   「牡丹國中」於1968年(民國57年)9月1日奉准成立。創校初期借用鄉公所為學校辦公室,鄉民義務勞動開闢山坡地作為操場。另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派工程車協助整地近半個月,奠定今日的規模。   1970年(民國59年)10月興建學生宿舍,以解決各村學生交通不便之困難。1974年(民國63年)05月11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由省主席謝東閔陪同視察,關懷並指示改善飲用水問題。1974-1977年(民國63-66年)籌劃增建學校餐廳,並加入農業推廣教育的先驅「四健會」,加強推...

大王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1鄰德輝路18號。   學校位在大王村,鄰近台9線省道,從台東市區出發,沿著台9線南下,過知本後即可抵達太麻里鄉。學區包括太麻里鄉、金峰鄉,包含大王、香蘭、新興、介達、嘉蘭5所國小。   「大王國中」創校於1968年(民國57年),校園面積11,493.66平方公尺。近年來爭取建置社區共讀站、樂活運動站、未來藝文教室等。近年的運動設施建設上,正在規劃3座太陽能光電球場,包括有2座籃球場、1座排球場及夜間照明設備。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8人,占學生總數71%,以排灣族為主。   在課程方面,本校積極推動原...

賓茂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77號。   學校位在台東南迴四鄉鎮的中心,比鄰台鐵金崙站。學區橫跨金崙溪流域與大竹高溪流域。金崙溪流域以卡拿崙、賓茂、溫泉及壢坵等四部落為主,另外大竹高溪流域下游為大溪部落,上游為台坂、土坂部落,金崙至大溪間另有多良查拉密部落。學區原住民以排灣族為主,壢坵部落以魯凱族為主。賓茂國中濱海而建,金崙溫泉於台灣觀光素有盛名,近來縣政府積極輔導南迴地區產業。   「賓茂國民中學」建校於1968年(民國57年)8月1日,因應九年國民教育政策而設立。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12人,占總學生數96%,以排灣族為主。  ...

新港國中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成功鎮中正路1號。   「新港國中」的前身為1957年(民國46年)9月創校的「新港初級中學」。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港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5人,占總學生數50%,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前棟、後棟教學大樓因地震、地質層滑動等天然災害影響,自2019年(民國108年)起啟動校舍拆除重建工程。第1期教學大樓於2023年(民國112年)8月完工啟用,第2期教學大樓預計2025年(民國114年)9月啟用。學校推展體育運動團隊(籃球隊及田徑隊)、藝文團隊(合唱團及打擊樂團)及落實推動本土...

民權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平和巷220號。前後有過3個校址:「蚊子只蕃童教育所」舊址、「三民國中小學」、「民權國小」舊址、「民權國小」現址(莫拉克88風災後)。   「民權國小」的前身為1904年(明治37年)9月創校的「マガツン蕃童教育所」,確切地點不詳。1923年(大正12年)9月改為「マガツン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瑪雅鄉雅圳國民學校」。1951年(民國40年)9月改校名為「民權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瑪雅鄉更名為三民鄉,本校改為「三民鄉民權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民權國民小學」。同年因村落遷移...

長樂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大公路35號。   「長樂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8月創設的「屏東縣滿州國民學校長樂分班」,1957年(民國46年)升格為「長樂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奉准獨立,改名為「屏東縣滿州鄉長樂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長樂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8人,占總學生數79%,以排灣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9位:尤明春、曾乙春、程子均、郭榮祥、陳更生、許書宗、潘明福、洪瑞福、蔡昌明、陳明春、陳永和、祝玉麟、劉慶斌、林梅琴、蔡世弘、陳...

地磨兒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行政街9號。   「地磨兒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校的「サンテイモン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設高雄縣,更名為「高雄縣三地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屏東縣,更名為「屏東縣三地國民學校」,並指定為示範國民學校。2001年(民國90年)9月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3年(民國102年)8月成為屏東縣理念學校。2015年(民國104年)4月,更校名為「地磨兒國民小學」。民國105學年度(2016至2017年間,民國105至106年間)成為民族實驗小學,自編實施課程教材,為屏東縣第一所以原住民族語為校名的小學。校名「地磨兒...

青葉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光復巷1-2號。   學校位在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村,為鄉內唯一的魯凱族群部落。七十幾年前,居民遠從霧台鄉大武村舊聚落(Taljamakaw)集體遷村至此,大多以農工為業。部落佔地0.883公頃。   「青葉國小」的前身為1938年(昭和13年)設立四年制的「阿烏霸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為「阿烏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改為「沙漠國小阿烏分班」。1969年(民國58年)2月,改為「沙漠國小阿烏分校」。1977年(民國66年)8月奉准獨立,改為「阿烏國民小學」。1983年(民國72年)8月奉准更名,改為「青葉國民小學」...

  • 上一頁
  • 8
  • ...
  • 10
  • 11
  • 12
  • 13
  • 14
  • ...
  • 16
  • 17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