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屏東縣霧臺鄉霧台村中山巷45號。本校所在霧台鄉位於屏東縣最北,南接瑪家鄉,西毗連三地門鄉,東鄰台東縣,北與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村相接;霧台鄉為山地鄉,位於大武群山之北,全境最高處為霧頭山,海拔2822公尺,附近有巴油池(鬼湖),為台灣四大湖之一。學區含霧台部落(Wutai,含社區、神山社區、谷川社區)、阿禮部落(Adiri)、吉露部落(Kinulane)、好茶部落(Kucapungane)、大武部落(Labuwan)和佳暮部落(Karamemedesane)。 「霧臺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4月創校的「ブダイ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1月鄉公所成立,校務...
校址在屏東縣泰武鄉武潭村潭中巷45號。學校位在屏東縣北大武山登山之口,緊鄰萬巒鄉、瑪家鄉、來義鄉,屬於排灣族部落社區,學校共有三個校區,分別為武潭部落的武潭本校校區、平和部落的平和分校校區以及佳平部落的佳平分校校區。 「武潭國小」的前身為1935年(昭和10年)12月創校的「アブダン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稱為「高雄縣武潭國民學校」。1951年(民國40年)改隸為「屏東縣佳平國民學校武潭分班」。1958年(民國47年)7月升為「佳平國民學校武潭分校」。1965年(民國54年)4月獨立設校為「屏東縣武潭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
校址在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阿夫魯岸路1號。前後有過五個校址:1921-1961年在舊泰武部落校區;1961-2008年在新泰武部落校區;2008-2010年在佳平部落(臨時校區);2010-2011年在佳興部落(中繼希望校區);2011年迄今(2019年)在吾拉魯滋部落(永久校區)。 「泰武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在舊泰武創校的「タワルス蕃童教習所」。1946年(民國35年)改為「泰武國民學校」。1961年(民國50年)由舊泰武部落遷至海拔750公尺的新泰武部落,學校位於部落最下方(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良武巷1號)。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泰武...
校址在屏東縣泰武鄉萬安村萬安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萬安及萬安村現址。 戰前創校名稱及年份不詳。戰後1946年(民國35年)8月改為「高雄縣泰武鄉萬安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泰武鄉萬安國民學校」。1955年(民國44年)8月因遷村由舊萬安遷至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萬安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班。「平和分班」,1951年(民國40年)9月設立,後改為「平和分校」(年份不詳),1969年(民國58年)劃歸「武潭國小」。本校曾附設1個分班。「馬士分班」...
校址在屏東縣來義鄉丹林村古義路2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來義(內社溪(ライ溪)上游左岸山腰)、現址。 學校位在喜樂發發吾部落(Siljevavaw)。「Siljevavaw」排灣族族語意指「往上爬升的地方」。學區位於來義鄉北部,南大武山、柴仁山、棚集山群山環繞,來義溪、瓦魯士溪流貫其中,背山面水。學區包括來義、丹林、義林、大後、新來義等五個聚落。學校亦有設置學生宿舍,提供給較偏遠及交通不便的大後部落的學生住宿。新來義部落為莫拉克88風災後安置災民所建立的永久屋新部落,位於屏東縣新埤鄉南岸農場。來義村對外交通主要為縣道185(沿山公路),以及往來潮州的「潮義路」。 「來義...
校址在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新樂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文樂部落及文樂部落現址。 「文樂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9月在舊文樂部落(確切地點不詳)創校的「高雄縣立文樂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來義鄉文樂國民學校」。1951年(民國40年)8月改隸為「望嘉國民學校文樂分班」。1953年(民國42年)3月由舊文樂部落遷至文樂部落(Pucunug)現址。1959年(民國48年)9月升為「文樂分校」。1964年(民國53年)8月獨立設校為「文樂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文樂國民小學」。2012年(民國10...
校址在屏東縣春日鄉春日村春日路314號。前後有過三個校址:舊春日部落、新址、春日國中舊址(即現址)。 學校位在春日村。春日村位於春日鄉中部,三面環山,面向台灣海峽,為本鄉行政中心及各機關所在地。春日村由士文及其他各社遷居而成。 「春日國小」的前身為1945年(昭和20年)2月創校的「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2月改名為「春日國民學校」。1948年(民國37年)新校址校舍落成,由舊春日部落後山麓遷入新址上課。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春日國民小學」。2000年(民國89年)5月設原住民地區國小書香教室圖書設備。2004年(民國93...
校址在屏東縣春日鄉古華村古華路3巷63號。古華村(kuwabar)位於全鄉的南邊位置,舊部落距離目前的部落不遠,但只剩斷垣殘壁。本校位於部落之中,族人進出部落皆必須經過學校。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及古華部落現址。 「古華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月創校的「率芒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改為「率芒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率芒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須本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立士文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士文國民學校」。本校曾改...
校址在屏東縣獅子鄉丹路村丹路1巷39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牡丹路社及丹路村現址。 「丹路國小」的前身為1918年(大正7年)4月創校的「ボタンロ蕃童教育所」,校址在潮州郡牡丹路社。教育所歷經3年學制(1918-1926,大正7-15年)、4年學制(1926-1942,大正15年-昭和17年)。1942年(昭和17年)變更6年學制,改由マリツパ(maljipa,麻里巴)駐在所主持,學區擴大包含テツキン(竹坑)、ボタンロ(牡丹路/丹路)、楓(楓林)三社。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獅子鄉丹路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獅子鄉丹...
校址在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1號。學校位在台1線屏鵝公路旁,東依南湖呂山,西面台灣海峽,東側天橋下時有南迴鐵路火車經過。學區包括南世村、內獅村、獅子村,學區範圍廣住戶分散。校地僅有7585平方公尺,學生每人擁有空間61平方公尺。 「內獅國小」的前身為1903年(明治36年)創校的「豬朥束國語傳習所內獅頭分教場」。隔年改為「豬朥束國語傳習所內獅頭分教場」。1905年(明治38年)4月另設山胞公學校於枋山鄉刺桐村山腳處為「恆春廳圓山埔公學校」,設校前兩年學生數為計51名,全數皆男生,未見女生入學。1911年(明治44年)改稱「圓山埔公學校」。1913年(大正2年)遷校至內獅村舊部落(tj...
校址在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石門路33號。學校位在屏東縣東南方,恆春半島199縣道上,牡丹社事件石門戰役的古戰場,是台灣最南邊的山地原住民鄉,居民以南排灣族為主。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16-1945位於蕃童教育所舊址(確切地址不詳);1945-2019位於現址。 「石門國小」的前身為1916年(大正5年)4月創校的「石門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並遷入現址。1950年(民國39年)10月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石門國民小學」。1987-1999年(民國76...
校址在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路29號。高士村位於八瑤溪上游,屬於內陸部落,主要居民為高士佛社族人。因地形關係,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分別為上部落、中部落、下部落及派出所部落。本校位於屏東縣牡丹鄉之東邊排灣族部落,以縣道200做為聯外道路,校區分為高士本校及牡林分校兩個校區,高士校區四面群山環繞,距離最近的部落為下部落,走路約十分鐘路程。而牡林分校位於四林村社區裡面,與社區關係較緊密。 「高士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3月創校的「高士佛蕃人公學校」,位於高士佛社,暫借警察駐在所,7月正式上課。1907年(明治40年)改建木造教室,收容第一、二學年兒童,編為2班級。1908年...
校址在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村賽嘉巷2號。學校位在三地門鄉賽嘉部落(Tjailjaking),東倚中央山脈,西接屏東平原,北鄰三地門鄉口社村,南接霧台、三地門,沙卡蘭溪與隘寮溪分別從南北兩側蜿蜒而過,背山面水,現已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之一部分。本校校地面積有9703平方公尺。 「賽嘉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校的「屏東縣三地示範國校賽嘉分班」,賽嘉學子始得以免除長途跋涉至外部落就讀之苦。1975年(民國64年)升為「口社國民小學賽嘉分校」,由王全一先生任分校主任。2000年(民國89年),社區成立「賽嘉國民小學獨立設校推動小組」,由村長葛添丁擔任組長,部落知識青年藍國徵負...
校址在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7鄰和平路一段65號。學校位在瑪家鄉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上方一公里處的禮納里永久屋基地。基本學區包括永久屋基地的大社部落(Paridrayan)、瑪家部落(Makazayazaya)、好茶部落(Kucapungane)。 2002年(民國91年)「大社國小」併入本校,改為「大社分校」,2011年(民國100年)獨立設校為「長榮百合國小」。 「長榮百合國小」的前身為「三地國小大社分校」。2009年(民國98年)8月莫拉克88風災,多個中南部偏鄉受創,其中排灣族和魯凱族三個古老的發源部落三地門的大社村、瑪家鄉的瑪家村和霧台鄉的好茶村被迫遷到禮納里基地(...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台松江路一段441號。 學校位於台東市最北方,富岡漁港北方的富岡地質公園(小野柳)對面,距台東巿區約6公里。學區包括巴沙哇力部落、石山部落、加路蘭部落、大陳新村。 「富岡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4月的「加路蘭公學校」。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正名為「富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富岡國民小學」。1973年(民國62年)配合國防部神鷹計畫,完成遷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6人,占總學生數5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2個分班。「利吉...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6號。 學區包括太平村、泰安村。早期學區為太平榮家之所在,外省族群亦占相當比例,但近年來學區家長組成以原住民族居多,學校位居全國重要釋迦產區台東縣卑南鄉,是大目釋迦、鳳梨釋迦的故鄉,為一所多元族群的學校。太平國小(Taiping primary school,簡稱TPPS)位於大巴六九(Tamalakau)山麓,Tamalakau在卑南族語中是「勇士」的意思。 「太平國小」的前身為創設於1948年(民國37年)春的「利嘉國民學校太平分班」。1951年(民國40年)改為「太平分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校名改為...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1鄰33號。 學校位在太麻里鄉大王村文化路與忠孝路交會處,占地1.9494公頃,學區包括大王、泰和、北里等3村。 「大王國小」的前身為「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1901年(明治34年)5月15日經總督府批准,於台東廳太麻里區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同年10月20日開始上課。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改稱「太麻里公學校」。1906年(明治39年)1月22日奉戴教育敕語謄本。1917年(大正6年)改稱「太麻里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太麻里公學校」。1932(昭和7年),設有2班,學生人數101名,全校教...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4鄰28號。 學校位在台9線南段的舊香蘭聚落,地處約在太麻里溪南側。太麻里橋南下後,西側臨山,東面距海邊不到2公里。學區包括舊香蘭、新香蘭、溪頭等3個聚落。舊香蘭以客家人居多,新香蘭是阿美族、排灣族的主要居住地、溪頭則以閩南人為主。 「香蘭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9月成立的「大王國民學校香蘭分校」。當時僅有木板瓦教室2間,土地是村民集資購贈,面積0.9670公頃,先後由鄧義峰、林振發、宋仕恒、施仁傑、李飛欽出任分校主任。1962年(民國51年)9月奉准設立「香蘭國民學校」。當時本地人口日多,學童日增,由鄉民代表賴阿已向鄉民代表會提...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15鄰大溪85號。 「大溪國小」的前身為「大竹國小分班」。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以前,隸屬「大竹國小」,班址設於大溪社區中心,後來該址劃歸海防班哨使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改隸「多良國小分校」,遷移現址。1967年(民國56年)8月1日獨立為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溪國民小學」。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多良國民小學」併入本校,成為校本部「多良分校」。1999年(民國88年)8月1日「多良分校」裁併入本校,原就讀該分校之學童由校車接駁至本校就學。2004年(民國93)年11月30日奉准設立附設幼兒園。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
校址在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8鄰學府路7號。 學校位在漁村和原住民部落共存的環境,緊臨省道台9線。尚武魚港位於村內,是戰後為安置大陳義胞所興建的漁港。本校學區包括尚武村、南興村。尚武村多為漢人、大陳義胞,漢人多為西部移民(嘉義、台南等),村子的周圍則是古莊排灣族部落,隨著大陳義胞的凋零及遷移,族人遷入原大陳義胞居住地。南興村多為排灣族人,早期村內為南廻公路必經之地,設有一南興休息站,造就繁榮景況。隨著外環道的完成,村民多外出工作,盛況不再。 「尚武國小」的前身為1953年(民國42年)成立的「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班」。1954年(民國43年),奉准改設「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