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1914年(大正3年)1月,以新武呂溪上游布農族重要大社「霧鹿社」(Bulbul)為核心,受邀前來談和、接受饋贈的布農族人遭日警搜查隊屠殺,族人於警方撤退過程於新武呂溪稍下游處進行反擊,此事件官方記錄名稱為「高山蕃ノ制壓」。事件涉及布農族、日本人,以及卑南族、阿美族等平地原住民族,背景則源於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以及七腳川事件移民的影響。由來自地方警察機關匯報而成的一手史料彙編《理蕃志稿》,對於往後中央山脈南段布農族抗日事件起因,多歸咎有霧鹿社族人的涉入而言,霧鹿事件是日本時代東台灣布農族地區於1914-1915年(大正3-4年)一連串反抗戰事的重要起始點,衍生喀西帕南、大分、六...
緒論 1915年(大正4年)5月12日,於花蓮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的喀西帕南駐在所,以喀西帕南社(Qasivanan)布農族人為首向駐在所發動襲擊,造成所內警察人員重大傷亡,更進一步觸發該流域後續抵抗行動。本事件凸顯布農族人對於槍械扣押沒收政策的不滿,更反映東台灣布農族區域自1914年(大正3年)霧鹿事件後不穩定的政治局勢,連同接連於喀西帕南社事件幾天後發生的大分事件,迫使日本人統治勢力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 所涉民族 喀西帕南事件主要涉及布農族、日本警備員。參與襲擊者包括喀西帕南社(Qasivanan)、清水溪邦喀爾社(Pangkal)、拉庫拉庫社(Daq-Da...
緒論 大分事件(又稱ターホン駐在所ノ蕃害、ターホン事件、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普遍認為是布農族於日本時代最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並被認定為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事件發生於今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大分駐在所,此地為布農族郡群自南投東遷後的重要據點,也是再次向南方遷徙的發祥地,事件觸發的遠因與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有關,因沿山地帶樟腦開發湧入外族,摩擦衝突日增,加之鄰近的台東廳在霧鹿事件(1914)後局勢不穩,加諸槍械沒收政策、貿易管制取締影響,由大分總頭目Aziman Sikin率領於1915年(大正4年)5月17日向拉庫拉庫溪流域最大日警據點ターホン駐在所(Ta-tahun,大...
緒論 小川事件發生於1915年(大正4年)5月16日,為日本巡查小川傳之助前往駐在所駐地途中,遭遇發動拉庫拉庫溪流域抗日行動的布農族襲擊隊,交戰後身亡,為日本政府視為當年度「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的一環。 所涉民族 本事件涉及的主要為花蓮港廳拉庫拉庫溪與台東廳新武呂溪流域的布農族人,其中據報有鄰近事發地點的巴哈斯社(Pahas),及來自台東廳的霧鹿社(Bulbul)人涉入。 事件背景 1915年(大正4年)2月起,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自下游至上游,開始了一系列的抗日襲擊行動。事件遠因,包括殖民地樟腦經濟開發、1914年(大正3年)初的台東廳霧鹿事件、槍械扣...
緒論 阿桑來戛事件係由1915年(大正4年)5-7月間,2起針對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Asang Daingaz,阿桑來戛)周邊勤務工作者的襲擊行動所組成,是當年度「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在大分事件後的歷史過程之一。阿桑來戛社(Asang Daingaz,布農語意為「大社」)位於花蓮的拉庫拉庫溪北岸,是布農族巒群的重要聚落,也是八通關北岸日警駐在所的戰略要點。因「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牽涉部落眾多,且涉及跨域相互支援,日本政府的補給線綿長,故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改採山麓地帶的封鎖措施,於數年後才以新闢橫斷道路重新建置綿密的警察據點。所涉民族 如依相關資料記載,本案所涉民族...
緒論 初來事件於官方文獻《理蕃誌稿 第四編》(1932)紀錄為〈タハミ分遣所ノ蕃害」〉,事件發生於1919年(大正8年)4月12日,位於台東新武呂溪下游北岸的タハミ分遣所(Tahami)遭來訪的布農族巴里蘭社(Palilan)族人襲擊,該所的遠山留作巡查身亡,經調查襲擊者為新武呂溪流域北岸的領袖人物Makili。該事件為突發的治安事件,並未擴大為區域連鎖事件,事發同年,北方花蓮港廳的八通關警備線完工,布農族區域不穩情勢再現。 所涉民族 本案為台東廳新武呂溪下游北岸的巴里蘭社布農族人發動,所涉及相關民族除日本巡查外,也以布農族為主。 事件背景 ...
緒論 托西佑社事件依日本官方檔案彙編《理蕃志稿 第5編》(1938)記載,為發生於1921(大正10年)5月24日至6月18日間的〈ターフン社凶蕃膺懲〉,是針對八通關道路開拓工程期間,仍不時襲擊築路工程隊的大分地區托西佑社(Tusiu)所發動的一起大規模祕密處決(臨機處分)事件,該社有23人遭殺害。事件發生後,造成大分事件領袖Aliman Sikin(阿里曼西肯)、Dahu Ali(拉荷阿雷)等「未歸順蕃」遠走高雄,故總督府於同年10月將警務局長川崎卓吉予以免職;新武呂溪流域的領袖強人Lamata Sinsin(拉馬達星星)也因「從弟」(堂弟或表弟)牽...
緒論 第一次逢坂事件發生於1921年(大正10年)12月17日,為台東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針對日本警備道路開闢工程的襲擊事件,造成日警高級人員傷亡。本事件與深入新武呂溪流域內部的新設警備線有關,也與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托西佑事件(1921)有所牽連,是著名的布農抗日領袖Lamata Sinsin(拉馬達星星)與日本的直接衝突,雙方的和戰關係延伸至1932年(昭和7年)的大關山事件(又稱檜谷事件)後,Lamata Sinsin遭牽連被祕密處決後方止。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居住於台東新武呂溪上游的布農族人,而發動襲擊的領袖Lamata&nbs...
緒論 大關山事件(又稱檜谷事件)發生於1932年(昭和7年)9月19日,是日本時代中葉(1919-1937)一起台東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襲擊日警事件,因為接續震驚國際的霧社事件(1930)後發生,曾引起關注。該案發生時期,關山越警備線甫於1931年(昭和6年)完工,可藉由本線溝通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沿線設置高密度的警察駐在所與砲台、教育所等據點,事件可視為對於日本治理系統的反擊,事件發生後針對領袖家族實施祕密處決,包括日本政府長期意欲掌握的指標級領袖Lamata Sinsin,其原根據地遭毀棄。大關山事件後,針對山區布農族人的集團移住政策實施加快,永久地改變了布農族人的傳統文...
緒論 1933年(昭和8年)11月15日上午7時所爆發的第二次逢坂事件,是由台東新武呂溪北岸的杜庫坂社(Istukban)與布拉克桑社(Bulaksang)布農族人,針對關山越警備線上的逢坂駐在所所發動的襲擊行動。雖然當局曾發動炮擊威嚇與大規模搜查,但最終於花蓮港廳以歸順式型態處置投降的族人,並將之移居至花蓮卓溪,牽連族人未受到報復懲罰。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民族為新武呂溪上游北岸的杜庫坂社、布拉克桑社,此為台東布農族於鄰接花蓮港廳交界處的大部落,以郡群及巒群為主。 事件背景 依據日本時代警察通訊期刊《理蕃之友》(1933年12月號)報導,事件發生背景...
緒論 內本鹿事件發生於1941年(昭和16年)3月9日,是經歷集團移住政策後,台東布農族一起且具有高度自主意識性的回返故鄉行動,過程中為阻止日方追擊,突襲了駐在所造成傷亡,但最終參與行動的族人仍遭逮補、祕密處決。本事件可視為全台灣最後一起對於日本時代的武裝抵抗行動。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台東廳轄下的布農族,事件核心領袖為內本鹿地區的哈里卜松社(Halipusang)的Haisul及其家族。由於族人被日方強制遷往台東南端的都鑾山西部,這片區域的氣候與生態環境、民族組成關係,俱原居地截然不同,造成嚴重創傷,最終引發此次事件。 事件背景 卑南溪布農族...
緒論 1905年(明治38年)9月28日,蕃薯藔廳四社警察官吏派出所(約位於今高雄市甲仙區)為當地原住民族突擊,警察人員及隘勇身亡,派出所遭焚燒。10月3日由廳長協同警察及壯丁組成50人搜索隊,於4日抵達事發地點善後並進行威嚇砲擊,5日撤退結束事件。依官方紀錄,日方認定因邊區貿易改為官營,影響山產交換私營業者利益,加上「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影響,流徙腦丁唯恐受《匪徒刑罰令》懲罰,故教唆與其友好的「施武郡群」布農族人襲擊日警。 所涉民族 蕃薯藔廳為日本時代初期的廳級行政區域,涵蓋今日高雄旗山、美濃、田寮、燕巢、內門、杉林、六龜、甲仙及台南南化等等街市民庄;東面所轄「蕃地」...
緒論 「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事件」指1914年(大正3年)12月6日,位於台東新武呂溪與大崙溪匯流口處的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今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新武部落),遭當地布農族戰士襲擊的事件。時值第5任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完成「理蕃事業五年計劃」,將剩餘款用於實施南部原住民族槍械扣押沒收作業期間。由於當年度1月曾發生霧鹿事件,死傷者遍及流域各地,造成區域局勢不穩;加之日本人沒收槍械、取締私營交換業者,企圖斷絕對外貿易的可能,而使往後數月以新武呂溪流為核心,以北花蓮清水溪、大分地區,及中央山脈以西荖濃溪上寶來一帶,陸續發生對日本警察據點的襲擊行動。 所涉民族 新武路(Samulu...
緒論 1914(大正3年)12月11日,位於荖濃溪流域上游六龜里支廳上寶來蕃務官吏駐在所(今高雄市六龜區境內)遭布農族人襲擊,襲擊者來自甫發生霧鹿事件及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事件的台東廳霧鹿社(Bulbul),此係六龜里支廳寶來溪頭社(今高雄市桃源區境內)族人引導接應所致。事發後局勢緊張,中央山脈兩側布農族人紛紛扼守山口險要處興築掩堡備戰,日方採懷柔政略透過雁爾溪頭社(今高雄市桃源區)領袖頭人,勸說寶來溪頭社代表交出火繩槍、管打槍、手槍一鋌謝罪,但並未有效緩解局勢。1915年(大正4年)3月上寶來再遭襲擊,交戰及復原期間共計1死2傷。該事件可視為1914-1915年(大正3-4年)期間...
道路位置 日本時代「八通關越嶺道路」,,道路起點為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終點為花蓮縣玉里鎮,原長度約120公里,道路通過布農族郡群以及部分巒群的傳統領域,修築於1919-1920年(大正8-9年)。八通關鄒語為Pattonkuan。 道路修築始末 道路修築始於1918年(大正7年)8月間,由松尾玉里支廳長為隊長,與警部梅澤柾等外加48名原住民一行人,從花蓮出發,沿著清八通關道路,用去9天調查新八通關道路預定路線以及布農族的情勢;這也是從1915年(大正4年)5月大分(タ-フン)事件中12個警察被殺之後,多年來第一支進入布農族區域的官方橫斷探險隊。為此,集集支廳長特別前...
道路位置 「中之線道路」為南北走向,路線主要沿著郡大溪而修築,因此也被稱為「郡大溪警備道」,全長約60.15公里,主要穿越布農族丹群、巒群與郡群的傳統領域。 從1913年(大正2年)開始,有較清楚的修築紀錄;1928年(昭和3年),連接觀高與マシタルン社(馬西塔隆社)之間的路段,全程完工約在1929年(昭和4年)以後,最遲在1934年(昭和9年)。由於是「集集水尾道路(關門道路)」與「八通關越嶺道路」間的聯絡道路,因此被稱為「中之線道路」。此道為南北走向,從「集集水尾道路(關門道路)」的「カネトワン(加年端)警察官吏駐在所」之稜尾右側,以「之字形」下抵丹大溪旁,然後越過丹大...
道路位置 「關山越嶺道路」橫跨中央山脈南段,從高雄市六龜區寶來,經桃源區到台東縣海端鄉,道路主要穿越布農族郡群,舊道全長約171.6公里。 道路修築始末 此道採分段方式修築,最初由各州廳的理蕃課修築,東部最早修築的路段為大崙溪一帶的支線。1921年(大正10年)10月25日,日本官方為控制新武呂溪霧鹿社(Buruburu)一帶布農族,首先開鑿通往薩克薩克社(Sakusaku)道路,除道路開鑿、構築防備據點外,也配置警備員,但完成之際卻遭遇內本鹿原住民的襲擊,原警部、備後巡查部長等突被原住民所殺害,官方加派多名警力支援,1922年(大正11年)1月18日,才在新武鹿駐在...
道路修築背景與調查 「內本鹿道路」,西起高雄市六龜區,東迄台東縣延平鄉北絲鬮(今桃源),道路穿越布農族郡群的傳統領域,全長約124.7公里。 1916-1917年(大正5-6年)間,總督府就規劃在1923年(大正12年)初開鑿「內本鹿道路」,後來因關東大地震,延宕1年。1923年(大正12年)3月進行道路調查,當時從警備線沿著北絲鬮溪左岸作為道路預定計畫,計畫從Tabirin社(桃林)延長約9日里(約36公里)。1924年(大正13年)6月1日,開始計畫修築,預計1個月完成1日里(約4公里),因為雨季關係,遲至10月1日修築工事才再開始,以警部補為主分成3個分隊,編成搜索、...
穿越布農族領域而過 「集集水尾道路」今稱「關門道路」或「關門山道路」,因橫貫中央山脈關門山而得名,按照文獻,道路西起南投縣集集鎮,東迄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舊拔仔庄),西段道路通過布農族卡群與丹群傳統領域,東段為丹群傳統領域,全長約105公里。 宣揚對原住民土地的所有權 清國開鑿「集集水尾道路」有其重大之歷史意義,此道為「清法戰爭」結束後所闢建之路,有再次宣揚其原住民地區土地所有權之概念。「集集水尾道路」定案於1886年(光緒12年)陰曆9月之前,可能於同年9月就開始準備興工。10月,台灣道員陳鳴志與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奏請巡撫劉銘傳此路之重要。10月13日,台灣鎮總兵...
拓拔斯.塔瑪匹瑪Tulbus Tamapima,漢名田雅各。醫生、小說家。生於1960年(民國49年)。出生於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人和部落Lanngdun,現居於人和部落。布農族(巒群)。家族/家庭背景 祖父是部落頭目,也曾任警察、村長、牧師。祖母時常講述神話傳說,說故事的技巧影響日後拓拔斯的寫作。父親也事牧師,父母兩人皆從事農務。有4妹1弟。34歲(1993年,民國82年)結婚。學歷 19-26歲(1978-1985年,民國67-74年),就讀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並取得國家醫師執照。重要經歷 12歲(1971年,民國61年)國小五年級時,離開部落前往埔里鎮讀書,因外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