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2,459
  • 線上人數: 10
  • 布農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民族檢索:『4B 布農族Bunun』, 共68筆


瑞源國中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稻米、紅甘蔗為主要作物。居民主要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   「瑞源國中」的前身為1968年(民國57年)8月創立的「鹿野國民中學瑞源分部」。1969年(民國58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為「瑞源國民中學」。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原則上每鄉鎮設一所國中。然而,鹿野鄉因鹿寮溪橫貫鄉內,將鄉域分為溪北大原、溪南鹿野兩部分,當時未有橋樑,交通不便,南北居民為設校權展開爭取,最終溪南獲得設校權。溪北地區學生需繞行新豐至省道再南下,長達8至9公里的路程,令部分家庭因經濟困難而放棄子女就學。大原地區士紳遂成立建校促進委員會,透過地方教育人士簡西東先生捐獻校地...

《山棕月語》
4B 布農族 Lt 文學

發行概況   1993年(民國82年)在「濁水溪聯誼會」第二任會長布農族丹社群杜石鑾(Alang Mangdavan)的建議下,由杜石鑾為主的編輯團隊發行《山棕月語》刊物,編輯群與作者以散居台北、高雄都會地區的布農族為主力。   刊物總共出刊4期,後續因為缺乏經費、編輯群人事變動、邀稿及編輯上的困難而停刊。2001年(民國90年)《山棕月語》復刊並改名為《卡那卡那富社區報》,以全開四版、每月發行的報紙形式發刊。《卡那卡那富社區報》每次發行一千份,發送至部落、教會、學校與原住民文化相關單位,除了紙本形式,亦有電子報型態。在《卡那卡那富社區報》穩定發刊兩年後,於2003年(民...

霧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名稱為「高山蕃ノ制壓」。事件涉及布農族、日本人,以及卑南族、阿美族等平地原住民族,背景則源於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以及七腳川事件移民的影響。由來自地方警察機關匯報而成的一手史料彙編《理蕃志稿》,對於往後中央山脈南段布農族抗日事件起因,多歸咎有霧鹿社族人的涉入而言,霧鹿事件是日本時代東台灣布農族地區於1914-1915年(大正3-4年)一連串反抗戰事的重要起始點,衍生喀西帕南、大分、六龜里等重大歷史事件。 所涉民族   霧鹿事件主要涉及新武呂溪上游的布農族郡群、巒群,其中受創最深為Ispalidav氏族。而與布農族對立的,則以日本警察搜查隊及以卑南族為主的人伕隊。 事件背景 ...

Likau-uan錦屏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4人5%【民族比例】布農族82%、阿美族4%、排灣族1%、泰雅族1%、其他7%。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6戶,386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錦屏國小、錦屏國小附幼、【廟宇】南天宮、【教會】錦屏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廣原社區發展協會、台東縣海端鄉馬瑪瑪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台東縣海端鄉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台東縣海端鄉槌球發展協會、【其他】錦屏部落聚會所。 歷史事件 1. 此地原稱「網綢社」,阿美族居住於平地,布農族居住於山腰標高300-400公尺之地,稱為Ginain。 2....

Nakanu拿卡努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9人11%【民族比例】布農族80%、阿美族1%、排灣族1%、卑南族1%、其他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68戶,247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鸞山國小、鸞山國小附幼、【派出所】關山分局鸞山派出所、【衛生室】鸞山村衛生室、【教會】中野長老教會、鸞山天主堂、【社團組織】鸞山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鸞山〔Sazasa〕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38年(昭和13年),內本鹿人遷至延平鄉。Madaipulan和Takivahlas的居民原於龍田Lapalapa之地,後再遷至現中野墳墓上...

Minami米娜咪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91%、阿美族1%、魯凱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9戶,164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教會】下野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南部落Minami(米娜咪)原居民為阿美族。後部落多由內本鹿之邱家遷入。1939年(昭和14年),祖先Takivilainan被遷至現南部落米娜咪(Minami)。 歷史事件 1. 部落祖先原居於郡大溪上游一帶,後南遷至拉庫拉庫溪(樂樂溪)上游,1875年前後,各氏族陸續進入原屬魯凱族萬斗籠社(man...

丹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是布農族進行第二期遷移時最早往東部遷移者,因此很早即與東部的阿美族有所接觸。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阿美族早期稱呼布農族為Iwatan,指的即是當初他們最初接觸的布農族Takivatan(丹)群人。後來於20世紀初遷移至東部的丹群人,則同現今信義鄉的丹群人一樣,原聚居於Asangvatan(今濁水溪支流丹大溪流域的山林),係在日本時期而將其移住。丹群底下約可分為二個聯族,聯族又再各分為若干所屬的氏族或小氏族。由於晚期才從巒群分出,故其許多的氏族名稱是相同於巒群氏族,由於氏族名相同,故一般外人難分辨其部族歸屬。該部族群底下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小氏族。其氏族名大致有如下:Isqaqavut、Manququ...

Donkuan東光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2人2%【民族比例】布農族83%、阿美族3%、泰雅族1%、太魯閣族1%、其他10%。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5戶,535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丹群布農語。 遷徙與由來 日本時代,丹群布農族從南投遷移至Balubu(現今花蓮馬遠社區西北山區)。之後,日本政府將族人分散至多個地區,遷徙路徑由Balubu往南部山區移動,依序為Qaitubul、Lilik與Nanalung等地區。1965年(民國54年),族人買下阿美族人的農耕地,由Nanalung遷居至此,即為現今的「東光」。 歷史事件 1. 2011...

Kunuan固努安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人2%【民族比例】布農族89%、阿美族2%、泰雅族1%、太魯閣族1%、其他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1戶,501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丹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馬遠國小、【教會】馬遠長老教會、馬遠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日本時代,丹群布農族從南投遷移至Balubu(現今花蓮馬遠社區西北山區)。之後,日本政府將族人分散至多個地區,遷徙路徑由Balubu往南部山區移動,依序為Qaitubul、Lilik與Nanalung等地區。1965年(民國54年),族人買下阿美族人的農耕地,由Nanalung遷居至此,即...

Kaminu卡米努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人13%【民族比例】布農族67%、阿美族12%、泰雅族1%、其他7%。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1戶,66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遷徙與由來 1940年(昭和15年),內本鹿Taviling社與Halipusung社家族遷至本部落。原部落開墾之魯凱族人因而離開。1941(昭和16年),Haisul偕其族人Takisvilainan遷回原居地Halipusung。後又有從中野部落遷居於此。 歷史事件 1. 部落祖先原居於郡大溪上游一帶,後南遷至拉庫拉庫溪(樂樂溪)上游,1875年...

Kalisahan卡里沙汗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人2%【民族比例】布農族82%、阿美族4%、排灣族1%、卑南族1%、邵族1%、其他10%。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9戶,173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遷徙與由來 部落多由內本鹿的Madaipulan和Takivahlas的胡家遷居。1939年(昭和14年),Istandatakidazaan被遷至此。 歷史事件 1. 部落祖先原居於郡大溪上游一帶,後南遷至拉庫拉庫溪(樂樂溪)上游,1875年前後,各氏族陸續進入原屬魯凱族萬斗籠社(mantauran)、大南社獵場及其與拉阿魯...

奇美教會(長老)(布農中會)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36名布農族人遷入奇美村,開始聚會禮拜、傳福音,兩年間當地的阿美族人漸漸入教,然而因語言不同,阿美族信徒另設建教堂。1983年(民國72年),本會信徒約有151名,因而開設青年團契、主日學。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田本男、沈金福、黃金生、林秋水、高金桂、許幸福、田貴貞。   本會2018年(民國107年)有在籍會員85名,慕道友0名。  ...

內本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是截然不同的氣候、地理、生態環境,預定地周邊是過去互為敵人的阿美族部落,也是日本人驅逐屯墾者得來的土地空間,以民族關係操作監控來自於高海拔山區的布農族人,更因為瘧疾與痢疾等低地傳染病的流行,使得部分族人產生了返回原居地的念頭。這樣的背景觸發1941年(昭和16年)移住家族對日警發動全台最後的抗日事件「內本鹿事件」,此時幾已進入太平洋戰爭的年代。 事件始末   1941年(昭和16年)初,原為內本鹿哈里卜松社的Haisul(海樹兒)決定帶領家人逃離移住地,重返祖居地。為了阻止日方的追捕,他們首先破壞了清水駐在所的鐵線橋,並襲擊清水駐在所及更上游的楓駐在所,造成警備人員及其家屬的傷亡。...

布農族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住民總人口數10%(2021年4月),為台灣原住民族中,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而排列為第四大族,分布面積則居全台第二,僅次於泰雅族。 分布:高度  170   布農族是傳統典型的高山民族,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是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在日本時代,大部分的族人未被實施「集團移住」以前,其分布與高度的關係來說,介於150-500公尺之間者占總人口數的9.2%;500-1,000公尺之間者占22.7%;1,000-1,500公尺之間占38.2%;1,500-2,000公尺之間者占26%;分布於2,000公尺以上者占4%,最高的一社,居住高達2,306公尺。可見傳統布農族分...

Tanganua、Takanua達卡努瓦部落
4B 布農族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 生活空間

%、鄒族16%、卡那卡那富族13%、排灣族1%、泰雅族1%、阿美族1%。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650人,卡那卡那富族121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4戶,9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六龜分局達卡努瓦派出所、【社團組織】臺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三民鄉曹族文化發展協會、【其他】達卡努瓦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卡那卡那富族 瑪雅部落由nadurusa,分散至nauvʉna(民權平台)及nacʉcʉrun(表湖)兩大社,後來漢人(清國或日...

Tamahu建山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布農族83%、排灣族4%、魯凱族2%、鄒族1%、泰雅族1%、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0戶,4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建山國小、建山國小附幼、【教會】建山長老教會、【其他】建山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44年(昭和19年),陸續有其他鄉鎮部落遷徙至此。1950年(民國39年)前,原為平埔族西拉雅人的散居村落。 歷史事件 1. Tamahu在日本時代,為拉荷.阿雷Dahu Ali的聚居社,1939年(昭和14年)移住至今桃源區勤和里、復興里附...

Ruhlucʉ、Haising高中部落
4B 布農族 15L 拉阿魯哇族 K 生活空間

比例】布農族65%、拉阿魯哇族11%、排灣族6%、鄒族5%、阿美族2%、魯凱族1%。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371人,拉阿魯哇族65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0戶,480人。主要民族為拉阿魯哇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拉阿魯哇語。 部落內有【學校】興中國小、興中國小附幼、【派出所】六龜分局高中派出所、【教會】高中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由東方之山Hlasunga遷移至Tahlupangu'ahlai,之後又遷移至Hlavuhlavu(六龜區土隴灣,現興龍里)、ViaViaro(頂荖濃北方水泥橋北側)、Aringua...

Tanguhla、Dinkam四社部落
4B 布農族 15L 拉阿魯哇族 K 生活空間

2人1%【民族比例】布農族82%、鄒族9%、拉阿魯哇族4%、阿美族2%、魯凱族1%、泰雅族1%、其他1%。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120人,拉阿魯哇族6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0戶,7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拉阿魯哇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拉阿魯哇語。 遷徙與由來 日本時代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現居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台地。先祖由Hlasunga遷至marukisala(荖濃溪左岸),再至raaraasakara(萬年松溪附近)後,北遷至荖濃溪左岸。另一說法為從玉山的ahlipapu、takuhluhla山遷至美秀台台地,遷至舊社,...

Mizuhu勤和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口數百分比】15人5%【民族比例】布農族90%、泰雅族1%、阿美族1%、拉阿魯哇族1%、排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0戶,23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桃源國中、【圖書館】勤和部落圖書資訊站、【教會】勤和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此地原為拉阿魯哇族排剪社(Paiciana)舊地,自稱「Laizuan(來亂)」。原居台東新武呂溪上游,遷至今六龜區不老溫泉,又再遷至寶來、再遷至今勤和。 歷史事件 1. 1984年(民國73年),荖濃溪左岸少年溪瀑布、觀音山、茂林風景區被列為高雄...

Ua-asik復興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口數百分比】14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89%、排灣族4%、阿美族1%、鄒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0戶,2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樟山國小復興分班、【教會】復興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最早遷居於此的家族住在對岸西北方的西母良山Angtul。後由日本政府遷至平原處Kau-ua-muku,再遷至復興部落現址。1930年(昭和5年),因疾病導致人口驟減,族人遷至Lavulang及Uacishut。 歷史事件 1. 布農語Ua-asik語意野生山棕,指此地山棕多。當地人多習慣稱以日本時代...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