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中平8鄰8-1號,隸屬布農中會。 中平教會的福音拓荒約在1953年(民國42年)開始,當時於母會中興教會任長老職的Taupas Daingaz(田定義牧師的父親)其妻Abus,到中平部落向其同氏族Tiang Tanapima,藉著Tiang娶部落溫阿桃(Palaqu-Takisvilainan)必須歸信耶穌的嚴謹教規,首先把信仰傳給這對新人。自從Tiang與Palaqu結婚後,便不辭勞苦徒步到上部落中興教會參加禮拜及各項聚會,探視部落生活困阨的家庭與親友,帶領5戶信主(Ali-Itik、Nigku-Nising、Tanaulan-Mait...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中興13鄰62號,隸屬布農中會。 日本時代,太平村青年李春山(Bukun),擔任教育所(當時的國小)代課老師,後派到清水教育所服務。他在該校認識一位日籍基督徒老師,因此接觸到基督教。戰後,李春山回到本村傳教,後來影響溫阿吉、溫阿朝。溫阿朝前往山里、崙山、玉里、關山等教會找牧師問道,回來後熱心傳道,引領李阿賢一家信仰基督教。由於太平村沒有聚會禮拜的地點,每主日溫阿朝帶領幾位信徒長途跋涉至鄰近的玉里教會參加禮拜。東部中會山地部長胡文池牧師得知本村有幾位基督徒,便親自前來開佈道大會。同時派遣高幸人、田光明、沈金標、江清金、高玉枝,田貴興等宣道師,輪流在部落中協助傳...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太平5鄰53號,隸屬布農中會。 太平部落的布農名為「搭扉拉」,為日文音譯,布農語Tavila,語意「白鷺鷥」。1940-1950年(昭和15年至民國39年),中興教會的會友Taupasqulping,往返崙山與中興之間聽聞講道,途中經過太平部落,就借住當時尚未信天主教的金勝治(Sauli Tanapima)家中,分享耳聞的教義。1951年(民國40年),金勝治受洗入教,引領余振南、余仁平、蕭秋妹等人歸信基督,初期信徒都在金勝治住家聚會,每逢主日,田東波都會來太平部落傳教和主持禮拜,奠定信仰根基。之後又有余汝麻、余振南、蕭太一、蕭清山、吳祥清、蕭清秀...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興國路一段277號,隸屬布農中會。 1978年(民國67年)5月,「布農中會」成立。布農中會教會原有4個區會,分散在花蓮區會、台東區會、高雄區會、南投區會。南投區會早年在台中中會的協助下,加入台中中會,僅3個區會仍為獨立區會。1977年(民國66年),各區會於春季會議一致支持成立布農中會,各區會選派代表在高雄興新教會,隨即召開並達成協議,由花蓮、台東、高雄3個區會組成布農中會,唯獨南投區會歸屬台中中會。 當年布農中會成立籌備小組,1978年(民國67年)4月通年會,總會會議全體議員讚成成立布農中會,5月決定在花蓮崙天教會舉行布農中會成立大會,由總會議長牧...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石平23鄰16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3月,富里基督長老教會陳惠昌牧師和數名信徒到本部落傳教,聽眾約30名,當時因語言的關係,聽眾不明白其道理。同年9月,卓溪鄉清水部落的布農族基督徒高玉枝(Abus Daing)來到本村落傳教時,吸引許多族人願意皈依基督教,但不知如何入信。 1949年(民國38年)1月,東中山地宣道部胡文池牧師借玉里基督長老教會舉辨布農族人聖經講習,當時本部落有謝財富(Balan)、胡明乾2人前往參加。結束回村後於假石平派出所邀請族人聚會,宣傳基督教教義,聽者約40人。黃金生(Taupas)皈依基督教...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5鄰63-1號,隸屬布農中會。 1934年(昭和9年),日本政府在崙天部落開辦瘧疾防治講習班,學員中有基督徒,名為奧山,因日本政府嚴格禁止基督教,因此奧山只能祕密向同學黃阿玉、黃秀英姊妹傳福音。1947年(民國36年)2月,富里教會牧師和數名信徒來村傳福音;4月又有大里教會、朱阿生、清水村的高玉珠(Abos)來村傳福音,但皆無村民入信。 1949年(民國38年)1-2月期間,東部中會山地部胡文池牧師於玉里教會召開布農族首次聖經講習會,村民黃順榮從講習會回來後便熱心傳教,初信者有黃阿玉、林信旺、陳香里、陳秀玉、金美玉、吳聰文、旅滿妹、黃順利、陳順...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古楓35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3年(昭和18年),太魯閣族人奧山﹙Okuyama﹚、山田﹙Yamada﹚,祕密將基督教傳給部落裡的布農族人,但因語言不通,成效不大。1948年(民國37年)1月,胡文池﹙Husung﹚牧師於玉里教會舉辦布農文字及基督教教理講習會。時任古風部落村長的劉傳﹙Taliban Tansikian﹚亦是與會人,會後便回到古風部落傳教。往後每逢主日,劉傳便會帶領族人至富里教會參與主日禮拜,因此短時間內有許多族人歸信基督。 古風部落自從有村民歸信基督後,信徒便開始定期於古中山﹙Tahai Palalavi﹚...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卓樂17鄰62號,隸屬布農中會。 卓樂教會位於卓清村的卓樂部落,這是一個以布農族群為主的部落。 1946年(民國35年),東里教會的朱阿生長老來到卓樂傳教,後來未能持續而無果。1949年(民國38年),胡文池牧師、劉傳牧師再到卓樂佈道,初信者有黃金松、田樹藤、謝清文,初期3人皆是前往清水教會禮拜。1950年(民國39年),沈金福宣道師來到卓樂接續開拓,信徒達10戶,人數約有35名。後來信徒有感於前往清水教會禮拜的路途遙遠且耗時,於是沈金福宣道師便提供自宅作為固定聚會所,此乃卓樂教會的前身。 1953年(民國42年),信徒再增加80名,信徒...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卓溪9鄰17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青年陳子實(Laung)被日本人徵召入伍,投入太平洋戰爭,在美軍俘虜營中接觸基督教並入信。日本戰敗後,陳子實被釋放回家鄉,聽說玉里有聚會所,便前往玉里教會參加聚會。隨後他引領高新輀(Kimat)、高秀雲(Niun)夫婦、長女高月嬌(Savi)、高來進(Kimat)、高金蘭(Savi)夫婦、高溪河(Kimat)、林友妹(Niun)夫婦等人,前往玉里教會參加禮拜。後來相繼有林阿福(Tiang)、林新妹(Savi)、林錦妹(Uli)、林松元(Qaisul)、高秋亮(Qaisul)、高愛妹(Ali)、高秋吉(...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崙山9鄰87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4年(昭和19年),天祥布洛灣(Busingan)的太魯閣族人姬望(Chi Wang),來到三立山(Mikasaiama)今古村部落,祕密宣揚福音。當時本村的太魯閣族人也參與聚會,其中部分崙山太魯閣族人早已歸信基督。然而當時時值日本統治末期,嚴格管制山區部落出入,信徒為參加主日禮拜,得掩人耳目,全家人帶鋤頭、背籠假裝上山工作,前往山上的聚會點禮拜。崙山部落負責召集的人是太魯閣族的歐永和(日名森山),後為崙山教會第1任宣道師。這段期間,布農族人松野太郎(漢名蘇虎林,原名Sunavan),娶了太魯閣女子蘇河妹(Ip...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奇義80號,隸屬布農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約有36名布農族人遷入奇美村,開始聚會禮拜、傳福音,兩年間當地的阿美族人漸漸入教,然而因語言不同,阿美族信徒另設建教堂。1983年(民國72年),本會信徒約有151名,因而開設青年團契、主日學。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田本男、沈金福、黃金生、林秋水、高金桂、許幸福、田貴貞。 本會2018年(民國107年)有在籍會員85名,慕道友0名。 ...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7鄰136-1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7月,胡文池牧師派卓溪鄉清水村的許萬福到馬遠村傳教,隔年再派田光明、沈金標、許萬福3位牧師分成小組開拓傳教。由於當地沒有禮拜堂,每逢主日禮拜,信徒或是到玉里教會、或是前往鳳林教會禮拜,因路程遙遠,部分信徒輪流在自家禮拜。1951年(民國40年),林葉成奉獻自家作為禮拜堂,為馬遠村的第1間禮拜堂,並於同年12月舉行獻堂典禮,選出教會幹部。 教會開始步入軌道,但馬遠村第6鄰至第9鄰的信徒仍必須步行到馬遠教會禮拜,如果遇到雨季或是晚間聚會,都會造成不便甚至危險。有鑑於此,江清金牧師偕同東光地區信徒...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9鄰210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7月,胡文池牧師(Tama Qusung)差派卓溪鄉清水村的許萬福,前往馬遠村傳教,期間住在江木海的家中,引領江木海的妻子馬淑美入信,成為馬遠聚落信主第一人。1950年(民國39年),胡文池牧師再度派田光明、沈金標、許萬福3人到馬遠部落開拓傳教,引領3戶,共計39人歸信基督。隨後,胡文池牧師親赴傳道,當晚在江清金(Pima Tanapima)家中舉行禮拜,親自教導信徒詩歌、敬拜。 馬遠村的初信者共有30餘人,但部落內並無聚會所,信徒必須跋涉至玉里、清水、瑞良、鳳信等地,與當地...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4鄰84號,隸屬布農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7月,胡文池牧師派卓溪鄉清水村許萬福到馬遠傳教。馬遠村最早歸信基督者是馬淑美(Salung Mangququ)、江木海夫婦。1950年(民國39年),胡文池牧師再派田光明、沈金標到馬遠村協助傳教工作,信徒人數增至49人,但苦無聚會場所,村中信徒分別到玉里、清水、瑞良、鳳林等教會禮拜。1951年(民國40年)1月,田本男提供其住宅作為禮拜聚會的場所,由太魯閣紅葉教會的牧者協助主禮;4月,有13位村民接受胡文池牧師施洗;11月,胡牧師再次造訪馬遠村,聚會者增至300人。田本男得知瑞穗鄉奇美村也有不少馬...
位於桃園市中壢區忠福里20鄰育英路83巷23弄9號,隸屬布農中會。 1970年代,大台北一帶建築、工廠林立,吸引鄉下的布農族青年前往都市。1981年(民國70年),中布中會的松清秀牧師,攜眷從南投移居到內壢,眼見許多布農族青年沒有屬於自己的教會,於是邀請信徒到自宅舉行家庭聚會。後來聚會所改至中壢新生路,取名為「新生教會」。1984年(民國73年),布農中會正式設立本會,定名為「壢農教會」,是布農中會最先成立的北部都市宣教教會,同年搬至現址,派任張玉發傳道師牧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松清秀、張玉發、邱美香、邱玉珠、高蘋元、伊斯巴拉淦.拔尼杜尔。 ...
位於桃園市平鎮區湧光里自由街65巷19號,隸屬布農中會。 1989年(民國78年)3月,新生教會(現壢農教會)會友司正業、田信義、王見證召集平鎮區、龍潭區的布農族人(多來自花蓮),借田信義位於平鎮工業區的住處舉行禮拜。期間邀請聖德聖經書院的神學生余新命、台灣神學院的黃梅惠、傅美惠負責講道。1991年(民國80年),與會者劇增,聚會場所空間不敷使用,因此向平鎮山仔頂教會借租埸地,為期3年。柳原教會的陳聖賢牧師、長執亦提供場地,供本會會友聚會。 在陳聖賢、布農中會的黃順利、田貴興、高信榮等牧師支持下,1994年(民國83年)8月通過設立教會,定名為「平農教會」,為中會在北部...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茶專路201巷2弄14號,隸屬布農中會。 1985年(民國74年)前後,江東妹因夫婿余榮德牧師調至桃園營區,而辭掉花蓮芥菜種會的教師一職。她見布農族人在大台北地區沒有教會,便奉獻自宅作為聚會所。後與會者漸多,江東妹與馬玉琳尋覓固定聚會地點,並設立「新莊布農族教會」。黃梅惠傳道師自台灣神學院畢業後便派至本會,指導各團契同工的訓練。後來由台南神學院研究所的林正輝牧師支援主理。 中會借調隸屬卑南中會的李美慧傳道,派任新農教會2年,後又續任,總計服務本會4年。李美慧傳道任內,不僅購置新堂(現址),同時加入原宣財團法人,並致力推動週六晚間禱告會、成立夫婦團契等事工...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福祥路85巷5號5樓,隸屬布農中會。 1960年代,前往都市發展的原住民信徒在平地各教會間流浪,找不到歸屬。1979年(民國68年),台灣神學院的學生司雄、余新雄和陳榮福牧師等人,召集旅外布農族人在台北市撫順街的山地服務中心聚會,與會者約有40人。1984年(民國73年),張玉發牧師借山地服務中心的場地聚會。1986年(民國75年),本會歸屬布農中會直轄的佈道所,陳天順為本會第1任傳道師。然而中會認為會友不宜留在山地服務中心聚會,在取得總會原住民學生中心同意後,每主日上午租賃場地,轉至總會地下室舉行聚會。 林正輝傳道任內期間,韓國中央基督長老教會主動分擔...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屯山里6鄰溪口4之10號,隸屬布農中會。 1985年(民國74年),許多布農族人寄居北部,在台北中會的淡水國語禮拜堂聚會。後來聚會的布農族人達20多人,有意設立教會,但因會員、經濟未穩定,暫以「布農團契」的形式召集聚會。淡水國語禮拜堂借用淡江中學的女生部禮拜堂,舉行首次聚會,並選出林聖賢(任職於淡江中學教師)為第1任會長。首次聚會人數有23人,其中17人為布農族,6位是淡水國語禮拜堂的長老、執事、牧師。 初期由鄭青萍牧師以國語主理,再翻譯成族語,但成效並不理想。鄭青萍牧師邀請當時遷居三重的張玉發牧師,於1985年(民國74年)7月帶領布農團契,以母語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