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中市神岡區圳堵里和睦路一段95巷8弄17號,隸屬中布中會。 1980年代,李阿永(Musang)從原部落遷至台中後,陸續邀請李金英(Nabas)、陳進原(Bukung)、胡明澄(Dahuh)等人在自宅做家庭禮拜,不到1年人數增至35人,便在神岡鄉社口村租房作為聚會所。 1990年(民國79年)7月,布農中會委派畢業於新竹聖經書院的溫光亮擔任本會第1任囑託傳道,本會定名為「山音教會」,屬布農中會。1992年(民國81年)7月,溫光亮任期屆滿,改由委員會牧養,致使本會分裂。1993年(民國82年)4月,布農中會差派余淑敏(Ibu)傳道協助,本會始得穩定,並於8月更名為...
位於南投市信義街250巷2弄12號,隸屬中布中會。 1984年(民國73年)5月1日設立。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達倫.伊斯巴利達夫。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22名,慕道友3名。...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62-1號,隸屬中布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田光明從花蓮來到法治村傳教,隨後張旺、劉傳宣道師也加入傳教行列,當時有6位長者入信,每週徒步至埔里教會禮拜。後因交通不便,暫借田自東的住宅為佈道所。 1951年(民國40年)1月,信徒以石片建造禮拜堂,「武界教會」成立,隸屬台中中會。1957年(民國46年),改建瓦頂木造禮拜堂。1962年(民國51年),升格為堂會。1968年(民國57年)1月,聘田成器為第1任牧師。1974年(民國63年)成立中部布農區會,本會改屬中布區會。1975年(民國64年)4月,舉行新建禮拜堂破土典禮,1978年...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清華巷38號,隸屬中布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平地籍陳瓊瑤牧師初次來到萬豐村傳教。1951年(民國40年),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芥菜種會孫理蓮師母偕同8位信徒,舉辦短期義診和傳教活動。1952年(民國41年),信義鄉村民全日昇(Lubis)、司光明(Masauli)商借廖榮港(Pilus)的家中聚會,同時有武界教會的田自東(lbi)、花蓮族人劉傳(Taliban)、張旺(Taungan)、田光名(Taupas)以及中部布農巡迴宣教師吳銅燦等人相繼前來傳教。1953年(民國42年),吳其萬(Tudai)最先接受長老教會信仰,隨後張清枝(Bukut)也...
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南光村中山路一段318號,隸屬中布中會。 2014年(民國103年)2月,「水農教會」正式設立。2022年(民國111年)12月,舉行除草日兼購地感恩禱告。2023年(民國112年)6月,首次舉行紀念主日聚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古美玲、王士勤。 本會2022年(民國111年)有在籍會員37名,慕道友0名。...
1946年(民國35年),陳瓊瑤牧師擔任中部地區山地生活改進指導員,他在巡迴各山地鄉村時,常以「眞神只有一位,基督耶穌是救主,聖靈是保惠師,請大家快來信」的日語短歌傳教。1950年(民國39年),花蓮布農族人劉傳、田光明、張旺等人陸續來到人和村開拓傳教,初信者有金阿罔、金德利、金得弘、金阿桂、田長發等人,信徒增至30位。 1953年(民國42年)5月,設立「人倫教會」,建立禮拜堂,隸屬台中中會。1959年(民國48年)4月,升格為堂會。1966年(民國55年)11月,教堂落成並獻堂。1974年(民國63年),中部布農區會成立,本會改屬中布區會。1994年(民國83年),本會所屬區...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波石巷124號,隸屬中布中會。 本會位於信義鄉人和村的山丘地(現稱加補石),15年前並沒有原住民居住,直到雙龍村農民購地並遷來此處,後來豐丘村幾位農民也在此購地搬遷,將基督教帶入人和村。當時信徒每週步行往返雙龍教會(原名光復教會,現更名為迪巴恩教會)禮拜,後來輪流在信徒家中舉行家庭禮拜。 1966年(民國55年),區會分派傳道,不久本會1戶信徒遷入民和村,加入本會。同年8月,建造茅草屋聚會所,定名為「雙豐教會」,隸屬台中中會。1970年(民國59年)11月,動工建造現代化禮拜堂。1973年(民國62年)禮拜堂竣工,由山地部長廖懷義牧師主持獻堂。19...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美信巷31號,隸屬中布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陳瓊瑤牧師被指派為山地行政指導員,前往南投仁愛鄉、信義鄉、台中市和平區,宣傳政令,並向村民傳教。1950年(民國39年),胡文池牧師先後派東部布農族人張旺、田光明、劉傳、施景旗、黃順利等數位囑託宣教師來到本部落傳教,初期信徒約有20名,並開始在史金義家中舉行聚會。1951年(民國40年),改在部落非信徒的族人白龍家裡舉行聚會;同年,本會也派人參加水里教會為期6天的聖經研習,由胡文池、駱先春2位牧師主講。 1952年(民國41年),建立簡易聚會所,正式成立「久美教會佈道所」,隸屬台中中會。195...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1鄰9號,隸屬中布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11月,東部花蓮布農族卓社群的張旺、田光明等人,來到東埔村傳教,有婦女烏莉.安巴斯、沙龍.一比入信,並常到18公里外的內矛埔部落(今明德部落)參加禮拜。不久,附近的望鄉部落也設立佈道所,因此東埔村的婦女改帶領其他信徒前往望鄉部落禮拜。 由於人數漸多,信徒改在娃拉那小部落(今法蘭娜部落),借用伊比伯伊的空茅草房屋充當佈道所。不久搬到拉俄珊部落(今依勞善部落),以茅草搭建禮拜堂,爾後又遷移到東埔教會的現址,以紅磚興建禮拜堂。在不斷搬遷的過程中,信徒逐漸確立建設一個獨立教會的想法。 經過長期爭取...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開高巷79號,隸屬中布中會。 東埔部落族人原先散居在中央山脈一處叫Asang的地方,直到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才集中於現在的東埔村定居。1947年(民國36年),陳瓊瑤牧師擔任台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等山地鄉指導員,並常向布農族人傳教。1950年(民國39年),除了陳瓊瑤牧師外,當時埔里教會的羅文福牧師、水里教會的林雲山長老,也分別入山傳道。同年9月,胡文池牧師先後派張旺、田光明、劉傳等數位囑託傳道來到東埔村,以布農語傳教,漸有村民入信。 1950年(民國39年),除了來自東部的布農族人外,陸續有孫理蓮宣教師、吳銅燦牧師、趙信恩牧師、張承宗牧...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卡里布安村望和巷140號,隸屬中布中會。 日本時代中期,布農族人從中央山脈的原居地Maiasan翻越,於1937年(昭和12年)8月遷徙至現在的望鄉部落(Kalibuan),村中戶數有32戶,約368人。日本人召集部落族人開路、闢水田、造房屋,並委派金茂生為望鄉部落的頭目。 1950年(民國39年)2月,台中市政府派遣中部原住民生活改進指導員陳瓊瑤牧師、水里教會林雲山長老,巡迴山地部落推行政令時,也向望鄉村民傳教,並借用日本時代的小學教室為聚會場所,以日語短歌教唱福音詩歌:「真神只有一位,基督耶穌是救主,聖靈是保惠師,請大家快來信。」並以聖經故事為題,輔...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新鄉村新鄉路69號,隸屬中布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陳瓊瑤受派為中區行政指導員,致力於山地傳教,協助設立各地區佈道所。1950年(民國39年),張旺、劉傳等人在田榮富住宅成立「新鄉佈道所」,初信者有田榮富、松樹蘭、田義永、全文南、田武光等5人,並奉獻土地作為聚會場所。 1951年(民國40年),信徒搭建茅草屋教堂,由吳銅燦牧師主持。後來因信者日增達百餘人,教堂不敷使用。1962年(民國51年),再建禮拜堂,本會升格為「新鄉教會」,隸屬台中中會,聘請花蓮玉山聖經學校畢業的松樹春擔任首位牧會者。1962年(民國51年)11月,中區各教會在本會舉行「...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高平巷28-1號,隸屬中布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9月,花蓮的布農族人田光明、張旺等人來到本村傳教,後來又有劉傳等人相繼前來。由於豐丘部落尚未建造禮拜堂,信徒暫時前往新開(信義)教會參加禮拜。隨著信徒日益增加,暫以全進福住家作為聚會所禮拜。而後全幸福奉獻自家牛舍,信徒合力修建為臨時禮拜堂。 1954年(民國43年)1月,全所哲擔任本會第1任宣導師。1955年(民國44年),因教會空間不敷使用,召開第1次和會,決議改建新禮拜堂。1958年(民國47年)11月,新堂落成,舉行獻堂典禮,全所哲任中部布農區會第1位巡迴牧師。1960年(民國49年)...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具有歷史、文化與美學意涵的布農族傳統服飾,承載族群遷徙移動的記憶、創造力與涵容外來文化的特質。布農族傳統上是個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鹿野忠雄1929年的調查,68.2%的布農族人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居住在高山並非意味布農族人處於孤立隔絕的狀態,反而呈現他們強大的移動、擴展與適應能力。根據族人口傳,布農族人原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漢人入侵及中部平埔族群爭鬥等因素,輾轉遷徙至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一帶的山地(如圖1),之後又越過中央山脈向東或向南移動,遷徙至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台東縣海端鄉等地,然後更向南遷徙至內本鹿地區、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等地。在移...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布農族主要經歷過三次的遷徙,故在建築的材料使用上有較大的改變,但現在仍保留類似的住屋內部空間的組成與布局,顯示在遷徙過程中仍保留相當程度的傳統居住文化的生活狀態。 在布農族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上,主要為兩坡頂的建築,屋坡正面長、背面短,屋脊位於進深約2/3處。建築材料的使用相當多元,主結構多使用木柱,牆體使用石板、木板、竹子等材料,屋頂則包括石板、樹皮、木板、茅草等材料,材料的使用則有地域上的差異。在地坪上,包括地下式與平地式兩種。 布農族的傳統住屋就外觀上與排灣族北部式的傳統住屋有些相似,兩者左右山牆及背牆皆以疊石砌成,排灣族北部式正面牆體立大片...
祭屋的功能 關於布農族祭屋的記載非常少,僅在巒群Katogulan社有相關記載。祭屋為舉辦祭儀與放置祭祀所需物品之建築,目前就僅有之案例可知,其為石砌牆體石板屋頂之建築。 祭屋的空間配置 Katogulan社布農人建一屋作為祭祀之空間,或在住屋內隔一房間作為祭祀之用,並將其稱呼為lus?anan或takah(祭屋),不僅舉行各種儀式,亦放置祭祀所需之物品。 目前僅有之紀錄為Katogulan社頭目Pajan Tanapima家之祭屋,其外觀與一般傳統住屋相似,但入口位置不同於傳統主屋由中間入室,而從右側進入。 祭屋內主要放置祭祀用之器具,...
親屬組織裡最小的單位是家庭,比它還要上一層次的,有家族、世系群、氏族等親屬單位。在某些情況中,世系群只是氏族的一部分。然氏族往往帶有一種傳說或甚至虛構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祖先,相對的世系群則是可以追溯到一個實際存在的共祖。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社會。氏族,布農族語謂之Siduh,在布農族的氏族關係中,若依Isbukun(郡)群的方言來說,大致上可分為kaviaz(大氏族)、kautuszang(中氏族)及kauman siduh(小氏族)等三個不同層次的Siduh(氏族)名,其中以kauman siduh為布農族氏族的最小單位。在親族關係上,是最接近世系群或等於世系群的概念...
布農族部落會所的紀載 有關布農族部落會所(oðinunan)的記載不多,最早出現於鳥居龍藏對於郡群東埔社的描述,丘其謙對於卡群的研究,以及關華山對於邵族、布農、阿里山鄒族句住文化的比較研究之中。在卡群中,部落會所的功用包括:一、作為討論作戰、獵頭、狩獵以及夢占、祭祀並放置人頭骨的空間,二、用以準備射耳祭等祭儀之活動,三、討論部落內犯罪與刑罰,四、放置土帥發火器的袋子(xaino),五、放置獸骨。卡群的部落會所功能 在布農族的部落政治中,大社為政治中心,轄下數小社,各小社推舉頭目治理,大社推舉大頭目管理全社。部落會所位於大社中,然並非所有的大社均有部落會所,如卡群中的三個主要的政治中心,僅有...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民生巷3號。 戰前,人倫部落(Lanngdun)學童需步行一小時至地利村的達瑪巒部落(Tamazuan)求學,就學率低落。1947年(民國36年)創校稱「南投縣信義鄉人和國民學校」,興建木造教室4間,招生2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人和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頓成危樓,蒙富邦慈善基金會認養捐建,隔年重建完成。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4人,學生皆為布農族。 本校榮獲2020年(民國109年)國泰圓夢計畫全國前五名、2022年(民國111年)安麗「小夢想&...
校址在台東縣蘭嶼鄉朗島村1鄰17號。 學校位在朗島村落(Iraralay)灘頭旁。村落坐落於蘭嶼島嶼的北邊,學生皆來自於村落內。蘭嶼(Ponso no Tao)位於台東縣東南方外海的太平洋。 「朗島國小」的前身為日本時代創立的「東清蕃童教育所朗島分所」,4年制。1946年(民國35年)5月戰後重新開辦,稱為「東清國民學校朗島分班」。1967年(民國56年)獨立為「台東縣立朗島國民學校」,教室借用日本時代的軍用電台。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朗島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0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