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二鄰和五鄰附近,有一塊編號為東埔604號的山坡地,自日本時代開始就是當地布農族使用的墓地,名為東埔第二號公墓。因鄰近東埔風景特定區,南投縣政府以及信義鄉公所以妨礙特定區發展為理由,於1986年(民國75年)3月13日以及6月7日設立廢止與遷葬的公告,要求自公告日起3個月完成遷葬。 1987年(民國76年)3月1日週日上午,由鄉公所委託之廠商開始執行遷葬工作,惟當地布農族人並未在現場,廠商自行將墳墓挖開,族人聽聞後,立即至現場與執行廠商爭執,並要求停工,但廠商認為係依據鄉公所的契約繼續進行。現場部分棺木遭刨開,棺內大體與人骨被以黑色塑膠袋裝盛,引起當地...
布農族人口數總計為60,271人,其中男姓28,986人;女性31,285人,占原住民總人口數10%(2021年4月),為台灣原住民族中,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而排列為第四大族,分布面積則居全台第二,僅次於泰雅族。 分布:高度 170 布農族是傳統典型的高山民族,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是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在日本時代,大部分的族人未被實施「集團移住」以前,其分布與高度的關係來說,介於150-500公尺之間者占總人口數的9.2%;500-1,000公尺之間者占22.7%;1,000-1,500公尺之間占38.2%;1,500-2,000公尺之間者占26%;...
「卓群」係指布農語Takitudu的部族,相傳源於卡群而形成,故亦屬巒系統。目前主要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及仁愛鄉的中正、法治和萬豐等村,相傳該族與泰雅族或賽德克族有淵源,就地域上也是與前述兩族鄰近。同卡群一樣,在布農族進行第二期的遷移時,該群亦未參與,而仍留在其Asang tudu(卓群舊大社,位於濁水溪上游處)的地域。20世紀初,在日本移住政策下而被規畫移住至現今的分布區。卓群底下亦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小氏族。其氏族名大致有如下:Matulaian、Balincinan、Taisvaluan、Tukulan、Tamalasan、Takibuan、Tascukan、Qalava...
「卡群」係布農語Takibakha的部族,相傳源於Takbanuaz(巒)群而形成,後來又從其身形成另一個名Takitudu(卓)群的部族。目前主要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村、地利村和雙龍村,而以潭南村為集中。布農族在17世紀開始進行第二期的大遷移時,該部族並未參與,而始終聚居於其舊大社Asang bakha(位於今濁水溪支流的卡社溪間之山林)。20世紀初,在日本移住政策下被規畫移住至現今的分布區。卡群底下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亞氏族。其氏族名大致上有如下:Matulaian、Taluman、Taiskavan、Nuanan、Usiungan、Malaslasan、Suqnuan、M...
「丹群」係指布農語的Takivatan部族,相傳是源於巒群中最晚分出的一支,因此同卡群和卓群一樣皆屬巒群系統,故在語言和文化特徵上與郡群差異明顯。目前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及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據傳該部族是布農族進行第二期遷移時最早往東部遷移者,因此很早即與東部的阿美族有所接觸。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阿美族早期稱呼布農族為Iwatan,指的即是當初他們最初接觸的布農族Takivatan(丹)群人。後來於20世紀初遷移至東部的丹群人,則同現今信義鄉的丹群人一樣,原聚居於Asangvatan(今濁水溪支流丹大溪流域的山林),係在日本時期而將其移住。丹群底下約可分為二個聯族,聯族又再各分為...
「巒群」係指布農語Takbanuaz的部族,相傳是布農族最古老的部族,在人數和分布的地域上皆僅次於郡群。目前主要的居住地分布在花蓮縣卓溪鄉境內的各村及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和、地利、雙龍、望美、新鄉、豐丘等村。在布農族進行第二期大遷移之際,本部族群有一部分族人約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之間向東部遷移,其遷移之地點多集中於現今拉庫拉庫溪中游流域及太平溪上游流域的山林中,而與東移並聚居於拉庫拉庫溪上流地域的布農族郡群人相互為鄰。約於18世紀末開始,部分巒群人更向南部今新武呂溪一帶及臨近花東縱谷間的山林遷移,而沒有往東部遷移者則仍留在其舊大社區域的Asang banuaz(位於今濁水溪上游支...
「郡群」係指布農語Isbukun或bubukun的部族,乃目前布農族六個部族群(Isbukun郡、Takbanuaz巒、Takibakha卡、Takitudu卓、Takivatan丹、Tapukul蘭)裡人數最多、移動和分布最廣的一群。人口主要分布在台東縣的海端鄉、延平鄉全境,及高雄市桃源區和那瑪夏區境內的各村,以及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明德村,及花蓮縣卓溪鄉的古風村、卓清村、太平村等村落。約在17世紀以前,同其他布農族部族群聚居於布農族的Mai’asang(「舊郡落」或「老部落」之意,係布農族早期聚居的落群,又名Asang daingaz「大的部落」,約位於今...
「蘭群」係指布農語的Tapukul部族,文獻上又名Takupulan或Tapukulan,是布農族古老的部族之一,其百年前聚居的位置大致是位在布農族生活領域的最南端。 Tapukul(蘭)群很早就脫離布農族聚居區域Mai’asang舊大社,在馬淵東一論及布農族的遷移裡,係將Tapukul(蘭)群列入第一期之移動。其遷移途徑,一說是自玉山附近,南下荖濃溪右岸之Yavaayu,再遷移至楠梓仙溪右岸之Yukuasana,再遷至Takupulan舊社,最後遷往今阿里山鄉茶山、新美等地稱為Takupuyanu的區域,故早與鄒族往來頻繁。 綜觀其遷移歷史,由於地緣關係,...
馬彼得Bukut Tasvaluan,生於1958年(民國47年)。出生地在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Mahavun)。布農族卓社群Tasvaluan家族人。 家族背景 父親馬其榮(1932-1966,昭和7年-民國55年)為經濟獨立投身軍旅,退伍後三年因病離世。母親馬史阿素(Istanda Takishusungan家族)獨力養育三位小孩(馬彼得與兩位妹妹)成人。馬彼得今育有二子。 學歷 7-13歲(1965-1971,民國54-60年)就讀久美國小。13-15歲(1971-1974,民國60-63年)就讀信義國中和社分部。15-20...
祭事板曆之被發現 布農族過去每年每月都會舉行相關的歲時祭儀,由此而來的「祭事曆」在族人的記憶、口述、生活中流傳並實踐著,而「木板刻畫實體祭事曆」的出現與被記錄則是近代之事。 實體祭事板曆開始廣被介紹於世,是在1925年(大正14年)台灣總督府主辦之「始政三十年紀念臺灣產業展覽會」,台中州在「蕃族參考品」下所展示之布農族Qanituan(卡尼端)社的「祭事板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於同年8月25日之相關報導。此後除了在Qanituan社外,日本人也陸續發現同樣位於濁水溪上游支流的丹大溪流域內Habaan(哈巴昂)社的木刻祭事曆。 1994年(民國83年)3月,信義...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Bukun.Ismahasan.Islituan,漢名林聖賢),於2000(民國99年)恢復布農族名。出生於1956年(民國45年)。出生地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舊部落永久屋(即過去高雄縣三民鄉民權村),布農族郡社群人。 家族背景 父親為Salizan.Ismahasan.Islituan(林進),出生於1931年(昭和6年),出生地是原高雄縣桃源鄉馬里山部落,之後隨祖父遷至今高雄市那瑪夏區舊民權部落(原高雄縣瑪雅鄉瑪雅俊部落),職業為警察。母親Puni.Takismiahan.Istandaa(王綉),出生於1932年(昭和7年),出生地高雄縣桃...
霍斯陸曼.伐伐 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 Vava),漢名王新民,生於1958年(民國47年),卒於2007年(民國96年),年50。出生於台東縣海端鄉龍泉部落,布農族人,台灣原住民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畢業於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系,在高雄縣桃源國小任教期間重視布農族文化和族語的推廣,不僅協助高雄縣政府編纂原住民族鄉土教材,也透過文字創作呈現布農族群的深刻內涵。著有《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1997)、《那年我們祭拜祖靈》(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1997)、《生之祭》(1999)、《黥面:布農族玉山精靈小說》(2001)、《玉山魂》(20...
《山棕月語 發行概況 1993年(民國82年)在「濁水溪聯誼會」第二任會長布農族丹社群杜石鑾(Alang Mangdavan)的建議下,由杜石鑾為主的編輯團隊發行《山棕月語》刊物,編輯群與作者以散居台北、高雄都會地區的布農族為主力。 刊物總共出刊4期,後續因為缺乏經費、編輯群人事變動、邀稿及編輯上的困難而停刊。2001年(民國90年)《山棕月語》復刊並改名為《卡那卡那富社區報》,以全開四版、每月發行的報紙形式發刊。《卡那卡那富社區報》每次發行一千份,發送至部落、教會、學校與原住民文化相關單位,除了紙本形式,亦有電子報型態。在《卡那卡那富社區報》穩定發刊兩年後...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1-4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99戶【總人口數】633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1人6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42人38%【民族比例】布農族53%、排灣族6%、鄒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10戶,346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巒群布農語、郡群布農語、拉阿魯哇語。 遷徙與由來 日本時代末期,布農族Is-babanal、palavi、Ismaxasan自labolan遷入。 歷史事件 1. 1933年(昭和8年)至1934年(...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18戶【總人口數】78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57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1人4%【民族比例】屬人社。布農族60%、鄒族10%、拉阿魯哇族7%、卡那卡那富族9%。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471人,卡那卡那富族69人,拉阿魯哇族58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17戶,779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 部落內有【學校】民權國小、民權國小附幼、那瑪...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1-3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43戶【總人口數】99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5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0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65%、鄒族16%、卡那卡那富族13%、排灣族1%、泰雅族1%、阿美族1%。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650人,卡那卡那富族121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4戶,9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六龜分局達卡努瓦派出所、【社團組織】臺灣卡那...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4-8鄰。(2016年只有4-7鄰,第8鄰為新增。)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47戶【總人口數】59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9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3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89%、鄒族5%、卡那卡那富族1%、排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74戶,644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 部落內有【學校】民生國小、民生國小附幼。 遷徙與由來 由大光、青山2個部落組成。大光部落以布農族人居多,1959年(民...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寶山里2-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55戶【總人口數】13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3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人3%【民族比例】布農族96%、鄒族1%、排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0戶,15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寶山國小、【派出所】六龜分局寶山派出所。 遷徙與由來 日本時代,內本鹿警備道開通,設置中心崙派出所,並將馬里山地區溪南山腳部分族人遷至此。 歷史事件 1. 此地布農族...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寶山里8-9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1戶【總人口數】133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23人9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人8%【民族比例】布農族86%、魯凱族5%、鄒族1%、排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0戶,15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六龜分局森濤派出所、【其他】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 遷徙與由來 原遷居那瑪夏鄉之族人,返回馬里山並遷至藤枝開墾。民國時代,Mizuki(見付)、Balisan(馬里山)因土地...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建山里1-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18戶【總人口數】77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08人9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3人8%【民族比例】布農族83%、排灣族4%、魯凱族2%、鄒族1%、泰雅族1%、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0戶,4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建山國小、建山國小附幼、【教會】建山長老教會、【其他】建山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44年(昭和19年),陸續有其他鄉鎮部落遷徙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