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加拿村加南5號。 「加拿國小」的前身為1940年(昭和15年)4月1日創立的「加拿典蕃童教養所」,由警察兼任教師。1947年(民國36年)戰後,更名為「加拿典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配合社區發展,更名為「加拿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加拿國民小學」,屬於山地偏遠勇類學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5人,學生皆為原住民,以布農族為主。 本校積極引進地方資源,協助及支持學生學習活動,如原住民族文化學習、音樂性社團(合唱、打擊、直笛)、體育性社團(田徑、射箭、籃球)、藝術創...
校址在高雄市六龜區中正路137號。 學校位在寶來里,南橫公路台20線80.1公里處,海拔約410公尺,地處於六龜鄉與桃源鄉交接處,荖濃溪與寶來溪在此交匯。本校地處極偏山區,學區包括寶來、建山、興中、荖濃等4所國小。 「寶來國中」的前身為1972年(民國61年)9月創立的「六龜國中桃源分部」,並暫借「桃源國小」教室上課。1973年(民國62年)改名為「六龜國民中學寶來分部」。然校舍尚未動工,暫於荖濃會館、活動中心上課。1974年(民國63年)9月建校於六龜鄉寶來村,以竹子、鐵皮搭建臨時教室,學生回學校現址上課。1977年(民國66年)8月奉准予獨立,定名為「高雄縣立寶來國...
創設背景與使命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以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的布農族人為主體,正式成立於1999年(民國88年),以進行pasibutbut及布農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世代傳習為主要使命。在經歷戰前、戰後,基督教傳入等傳統歌唱的低迷階段,布農族明德部落族人大約在1967年(民國56年)開始,在傳統意識覺醒下再度恢復布農傳統歌曲的傳唱、成立協會,直至獲得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的保存團體。 自從1948年(民國37年)基督教傳入之後,布農族傳統宗教徹底潰散,而祭典的廢止,連帶也使得pasibutbut的傳唱幾乎終止。經過近二十年的沉寂,由於民族意...
布農族人口約6萬人,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四大族,聚居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參見「布農族」詞條)布農族音樂最鮮明的代表莫過於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俗稱「八部合音」,此名稱由來不詳,且不為多數布農族人所認同)。pasibutbut獨特的複音歌唱技巧及具有豐富泛音的音色,堪稱布農族歌唱文化的代表,然而在驚豔於林中飛瀑般的壯麗聲響之際,更該進一步去體會其背後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調適」,進而「融合」的文化觀念與社會機制。這種以「和諧」為前提的文化制約,具現於音樂表現,衍生出pasibutbut特殊的音樂織體以及布農族獨具的歌唱形態。以下從六個面向來綜論布農族音樂的特色: 每歌...
Malastapan原是布農族人在出草獵敵首歸來部落後,次日當晚在祭司的主持領唱下,參與獵首行動的獵人們,稟告自己獵首的過程與戰功所演唱的歌。每次出草凱旋歸來後,獵人們先將敵首級處理乾淨,第二天晚上,隊長Lavian集合族人舉行慶功宴。由於這是一種獵人們報告戰功的宴會,族人又稱之為Malastapan(報戰功、誇功宴)。參與該次出草行動的男子們蹲下圍成一個圓圈,中間則放置出草獵獲之人首級及初釀好的小米酒,並且先將酒食及肉放入首級之內,以示「人道」之精神。圈外則圍著來參與Malastapan之男女族人。 演唱順序與內容 Malastapan一開始,首先該次行動之隊長,先報告自...
布農族pasibutbut是流傳於郡群的一種古老祈禱歌曲。在日本時代,由於總督府實施集團移住政策,造成不同群的布農族混居的現象,因而pasibutbut後來也傳唱於郡群和巒群混居的部落之中。學者過去稱之為「祈禱小米豐收歌」或「初種小米之歌」,族人則自稱為pasibutbut。據布農族人表示,“pasibutbut”的字義為「拔河」,引申為「我拉你來這邊跟我們一起唱」的意思。在一般人口中,普遍以「八部合音」來稱呼pasibutbut,此名稱之確切來由不詳,但不為大多數布農族人所接受。黑澤隆朝於1943年3月25日在台東縣關山郡里壠山社(今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採錄到pa...
校址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昇平路84號。 學校位在通往紅葉村的入口旁,校地面積0.647公頃。學區包括桃源村,下里、鹿鳴2個部落。桃源村(Pasikau)位於鹿野溪北岸,「Pasikau」卑南族語意指「竹子很多」。此地原為卑南族初鹿社傳統領域,後成為內本鹿(現鹿野溪流域區域)布農族人居住部落,地名因此沿用,族人大多屬郡群布農族。 「桃源國小」的前身為1938年(昭和13年)4月創設的「紅葉谷蕃童教育所パシカウ(北絲篙)分教場」。1941年(昭和16年)9月獨立設校為「パシカウ溪教育所」,1943年(昭和18年)裁撤。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紅葉國民學校桃源分班」。194...
校址在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1鄰明野路16號。 學校位在鹿野鄉、延平鄉交接的綠色隧道明野橋北邊,是布谷拉夫部落出入口。布谷拉夫部落(布農族語「Buklavu」),取自「Taki-bukzav」的諧音,意為「平原」。該村位於山腳下的平坦地區,是布農族少數居住於低海拔平地的聚落之一。 「武陵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創設的「ボクラブ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8月改名為「武陵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武陵國民小學」。2022年(民國111年)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改為「武陵Buklavu民族文化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
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7鄰5號。 學校位在南橫東部入口、新武呂溪右岸,設有初來橋通往池上,與廣原村錦屏部落隔溪相望。新武分校位在大崙溪隆起的舊河道近溪口處,距初來國小6.5公里,經南橫公路新武站旁小路向西南進入新武社區,位於入口左側。學區包括海端鄉海端村第7、8鄰的初來部落。分校學區涵蓋海端鄉海端村第9、10鄰的新武部落。 「初來國小」的前身為1959年(民國48年)8月創立的「海端國小初來分班」。1967年(民國56年)升為「初來分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改隸「新武國小」。1969(民國58年)年「初來分校」因學區人數驟增,升為「初來國小」,「新武國小」則...
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中福21號。 學校位在崁頂村,布農族語稱為Kamcing,在日本時代稱為里壠山,地處中央山脈的山腳下,崁頂溪沖積扇的中央地帶,與關山鎮相鄰。此地是1943年(民國32年)黑澤隆朝採集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有稱「八部合音」)的地方。臨近關山火車站、省道台9線。 「崁頂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9月創立的「崁頂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合併於「關山國民學校」。1960年(民國49年)9月設立「海端國民學校崁頂分班」。1962年(民國51年)9月升格為「海端國民學校崁頂分校」。1963年(民國52年)9...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9鄰90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麓,台9線西邊的立山村,毗鄰秀姑巒溪上游豐坪溪。立山村包括古村(Swasal)、三笠山(Bgurah branaw)、山里(Tausa)3個部落。 「立山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成立的「崙山國民學校分校」,校址於山里部落。1952年(民國41年)2月16日奉命獨立,定名為「花蓮縣卓溪鄉立山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學區影響,咸認校址不適宜,經縣府同意旋即遷移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立山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清水6號。 學校位在清水部落,鄰近秀姑巒溪上游的清水溪。布農族族人最初遷居於此,稱其為「Saiku」,意指「溪水流成S形大彎」。因大雨後洪水暴漲,隔日溪水迅速恢復清澈,故名「清水」。 「卓清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1月成立的「清水教育所」。戰後定名為「卓清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卓清國民小學」。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111-113學年度「太平洋盃全國中小學網路小論文專題暨本土使命式行動研究競賽」榮獲銅獎、金獎;112、113學年度...
校址在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國姓路62號。 學區包括國姓鄉、仁愛鄉(清流部落(川中島)、中原部落、眉原部落)。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農村子弟就學人數大增。「北梅國中」的前身為1975年(民國64年)8月1日成立的「國姓國中北港分部」。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正式獨立為「北梅國中」。1993年(民國82年),核列為偏遠山地國中。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後校舍全毀,後經各界援助,於2001年(民國90年)新校舍落成。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4人,占總學生數56%,以賽德克族為主。 作為原...
校址在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中學路29號。 學校位在水里鄕與信義鄉交界,台16線是主要聯絡道路,東往信義鄉地利村,西往水里市區,沿途皆為狹小道路,一邊為山崖,另一邊為濁水溪谷(緊鄰溪流發源地),交通狀況頗為驚險。臨近信義鄕有地利、雙龍、波石、潭南、人和布農族部落。學區包括水里鄉民和社區,和信義鄉濁水溪沿岸4個部落。 「民和國中」的前身為1972年(民國61年)8月1日成立的「水里國民中學民和分部」。設有2班。1977年(民國66年)8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定名為「民和國民中學」。1992年(民國81年)9月1日起改制為山地偏遠學校。1999年(民國88年)再回改制為偏遠學校。...
校址在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4-5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的主脊陷落區的濁口溪流域。學區包括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本區境內除了3個村落與少數農田外,幾乎都是原始森林或林務局林班地。 「茂林國中」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1月創設4年制的「甲種蕃童教育所」。1932年(昭和7年)改稱「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9月設立「瑪雅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隨鄉名改為「茂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茂林國民小學」。1995年(民國84年)8月成立幼稚園。1995(民國84年)在一鄉一國中的期待下,開始籌設「茂林國中」...
校址在台東縣鹿野鄉瑞和村瑞景路三段1號。 學校位在台東縱谷東29線公路上,地處加典溪、鹿寮溪之間的沖積扇,鄰近瑞和車站。此沖積扇為日本時代所稱的大原地區,現分為瑞隆、瑞源、瑞河、瑞豐等4村,皆為本校學區。早期該地多為臺糖土地,為重要白甘蔗區。製糖產業式微,現多為林地。先民引卑南溪水開鑿豐源圳,現以生產稻米、紅甘蔗為主要作物。居民主要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 「瑞源國中」的前身為1968年(民國57年)8月創立的「鹿野國民中學瑞源分部」。1969年(民國58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為「瑞源國民中學」。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原則上...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長橋路1號。 學校占地約三公頃,因鄰近萬榮鄉,乃定名為萬榮國中。校地寬廣而環境優美,經歷任校長精心規劃與全體教職員工之努力經營,學校頗具林園之勝。建校初期學區包括鳳林鎮長橋、森榮2里,與萬榮鄉萬榮、明利2村。 「萬榮國中」創校於1968年(民國57年)。1983年(民國72年)9月,因森榮里「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木瓜林區管理處林田山場」裁撤,導致森榮里學生人數驟減。1988年(民國77年)8月,「森榮國小」隨之裁校,本校學生也僅容納「長橋國小」、「萬榮國小」、「明利國小」等畢業生,學生也從多元的族群,漸以太魯閣族學生為主體。本校因住戶人數原本就...
校址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211巷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日月村文化街)以及日月村現址。學校位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伊達邵部落,為全國唯一的邵族人文小學。 「伊達邵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6月創設的「魚池國民學校水社分校」。1952年(民國41年)4月改名為「日月潭國民學校水社分校」。1958年(民國47年)9月因村名改名,改為「日月潭國民學校德化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獨立設校為「德化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德化國民小學」。1988年(民國77年)2月遷到現址。2010年(民國99年)全台首創成立「日月潭區水...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玉山路24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確切地點不詳)以及明德村現址的明德部落(Naihunpu,布農族語)。 明德部落位在陳有蘭溪下游,海拔約500公尺,地處陳有蘭溪及內茅埔溪匯流。部落四周環繞中央山脈、玉山群峰與阿里山脈。清國時代稱本地為「內茅埔」,因附近河谷上芒草極多。 「信義國小」的前身為1930年(昭和5年)創校的「內茅埔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4月遷至現址,定名為「明德國民學校」。1958年(民國47年)午餐奉准開辦。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信義國民小學」。2005年(民國94年)5月布農資源教室...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信義巷1鄰73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今久美派出所附近以及現址。 「羅娜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月創校的「楠仔腳萬教育所」,校址在現今久美派出所附近。1935年(昭和10年)3月布農族郡社族人遷至羅娜村附近山腰。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因信義鄉公所位於羅娜村,改為「信義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8月鄉公所遷至明德村,校名改為「羅娜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羅娜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設「久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