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族名巴厄拉邦.德納班Paelabang Danapan,筆名海若。散文家、學者、文化評論者、書法家。生於1953年(民國42年)。出生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下賓朗部落Pinaski。現居於台北。卑南族人。學歷 7-13歲(1960-1966年,民國49-55年),就讀賓朗國小。13-16歲(1966-1969年,民國54-57年),就讀台東中學初中部。16-19歲(1969-1972年,民國57-60年),北上就讀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23歲(1976年,民國65年)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30歲(1983年,民國72年)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31-35歲(19...
概述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與卑南鄉。最早對該族群的文獻紀錄是1638年荷蘭官員將此地稱為“Pimaba”,漢人則稱此地為「埤南」、「卑南覓」,清代則出現「八社番」的稱呼。到了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因缺乏自稱,族人有時用“Hala-hala”或“mada-hadayan“稱呼自己,但前者出自阿美語,後者可能出自排灣語,原意是『別社的人』,以此為族名並不恰當。」因此移川等人寫到「我們寧願採用他們共同認知的發祥地名稱Panapanayan作為族稱」。在國...
概述 目前被歸為卑南族的部落都有起源上的關係,意為從口述傳統中都是由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這個地點上岸,卡大地布(知本)稱之為Revuwa’an,普悠瑪部落(南王)稱為Panapanayan。根據《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的起源神話,分為石生系統,以卡大地布為首,而竹生系統則以普悠瑪為首。 石生說,指涉的是在神話傳說中,初始人類是從石頭迸裂而生。屬於石生系統的部落以卡大地布為首共有7個部落,包括卡大地布、建和、利嘉及其兩個分脈部落阿里擺、斑鳩,以及大巴六九跟初鹿。其中,大巴六九跟初鹿與Taromak(大南)魯凱族以及布農族內本鹿關係較為密切。擇...
欲理解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應整體包含卑南族人對於死亡的觀念、葬禮的過程、除喪、以及當代喪葬的變遷等面向,才能對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有全貌的理解。目前文獻中可看到對於卑南族喪葬最早的紀錄,是日本時代河野喜六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中的記載。該書中主要記錄的對象是卑南社,也就是現在的普悠瑪(南王)部落。雖然卑南族具有某些共通的文化特質,但實際上各部落都略有不同之處。以下行文以普悠瑪部落的資訊為主,在提及其他部落時會特別說明所屬地區。死亡觀 在河野喜六的記載中,卑南人相信人死後,靈肉分離,肉化為土,靈則歸天。頭目、巫師、不知女色者之靈上天,而凡人則入人世、或入犬界、...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嘉路666號。 1897年(明治30年)5月,台東支廳改制為台東廳,相良長綱改任為台東廳廳長,同年9月4日成立「台東國語傳習所」,開始推動台灣東部的教育。10月16日,設立「馬蘭社分教所」、「卑南社分教所」。當時呂家部落的學生以寄宿的方式,到12公里外的卑南社分教場就讀。1898年(明治31年)發布台灣公學校令,廢止國語傳習所,改設公學校,但由於經費負擔問題,仍保留台東、恆春二廳內的傳習所、分教場。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廢止國語傳習所,並頒布蕃人公學校令,同年4月1日成立「呂家蕃人公學校」。 「利嘉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
陳實 陳實,族名為pangTer,日本名川村實。生於1901年(明治34年),卒於1973年(民國62年),年73。生於台東市知本,卑南族人,1926年(昭和1年)改名為川村實,1946年(民國35年)改漢名為陳實,為著名的台灣原住民音樂教育家。 1915年(大正4年)陳實畢業於知本公學校(今台東縣知本國小),1918年(大正7年)入學臺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開啟他的音樂創作之路。1922年(大正11年)畢業之後,陳實任職太麻里公學校(今台東縣大王國小)、卑南公學校(今台東縣南王國小)、大南教育所(今台東縣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與知本公學校,1931年(昭和6年)4月...
陸森寶 陸森寶,族名Baliwakes Raera,日本名森寶一郎,生於1910年(昭和43年),卒於1988年(民國77年),年79。出生於台東卑南鄉,1941年(昭和16年)改日名為森寶一郎,戰後再改名為陸森寶,是台灣重要的原住民音樂家。陸森寶就讀台南師範學校期間,苦練琴藝,展現優秀的音樂潛力。畢業之後他回台東教書,戰後是陸森寶音樂創作能量的高峰,特別是1950年代到1960年代。從1949年(民國38年)的〈卑南山〉到1988年(民國77年)最後一個作品〈懷念年祭〉,陸森寶創作了許多朗朗上口的民謠與聖歌,創作歌曲流傳在台灣各部落與主流樂壇。教職退休後,陸森寶致力於卑南...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台東市知本里、建興里全鄰。(2016年只有知本里1-23鄰,建興里為新增。)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542戶【總人口數】152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10人3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11人66%【民族比例】卑南族25%、阿美族4%、泰雅族1%、排灣族2%、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88戶,1312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知本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知本國小、【派出所】台東分局知本派出所、【教會】知本天主堂、知本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卡大地布文化發展協會、【其他】台東縣消防局知本分隊、台鐵...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建和里全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04戶【總人口數】163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99人4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38人51%【民族比例】卑南族38%、阿美族5%、布農族1%、排灣族2%、魯凱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27戶,819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建和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知本國中、建和國小、【廟宇】建和敬山宮、【社團組織】建和社區發展協會。遷徙與由來原部落在知本內側,後遷到舊社(今建東附近),後因水災再遷到今新社背後的山坡上。1926年(昭和1年),在日本人規...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4-12、14-21鄰。(2016年為4-18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136戶【總人口數】313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233人3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99人61%【民族比例】卑南族28%、阿美族6%、排灣族1%、布農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57戶,1004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南王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南王國小、南王國小附幼、卑南國中、【圖書館】普悠瑪部落圖書資訊站、【派出所】台東分局南王派出所、【廟宇】湄聖宮、【教會】普悠瑪長老教會、南王天主堂、【...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寶桑里6-13鄰。(2016年為4-11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01戶【總人口數】108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80人2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01人74%【民族比例】阿美族21%、卑南族3%、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5戶,284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南王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寶桑國小、【社團組織】寶桑社區發展協會、臺東縣巴布麓文化協進會。遷徙與由來卑南社(Hinan Puyuma)原散居於今台東市卑南里一帶。後遷至今南王地區建南王部落。1930年(昭和5年...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10-12、14、29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97戶【總人口數】30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02人6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0人33%【民族比例】卑南族62%、阿美族2%、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85戶,542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初鹿國小、初鹿國小附幼、【教會】里福里福克長老教會、初鹿天主堂、【社團組織】台東縣巴蘭文化發展協會、初鹿社區發展協會、台東縣布送學會、【其他】初鹿地區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初鹿巴拉冠。遷徙與由來日本時...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26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4戶【總人口數】135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1人6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4人33%【民族比例】卑南族49%、阿美族7%、排灣族2%、其他9%。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9戶,92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部落內有【教會】阿里擺長老教會、【社團組織】阿里擺文教協會、賓朗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阿里擺巴拉冠。遷徙與由來本部落係由Karuholan的KarumaHan部分族人遷至大巴六九社東北的Yataw成立分社。部落祭司Rahan來自下賓朗,後有自...
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66戶【總人口數】124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57人6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0人31%【民族比例】卑南族54%、阿美族7%、排灣族3%、魯凱族2%、布農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4戶,823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 部落內有【學校】利嘉國小、利嘉國小附幼、【派出所】台東分局利嘉派出所、【教會】利嘉天主堂、利伽奉長老教會、【社團組織】Likavung呂家望文化發展協會、利嘉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利嘉...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12-18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32戶【總人口數】67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7人5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3人50%【民族比例】卑南族36%、阿美族4%、排灣族3%、布農族2%、魯凱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6戶,445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賓朗國小、賓朗國小附幼、【派出所】台東分局卑南分駐所、【教會】比那斯基長老教會、賓朗天主堂、【社團組織】下賓朗社區發展協會、【其他】賓朗社區活動中心、賓朗老人暨多功能活動中心、下賓朗集會...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全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53戶【總人口數】135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89人51%【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63人49%【民族比例】卑南族36%、阿美族7%、布農族3%、排灣族2%、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23戶,637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部落內有【學校】太平國小、【教會】達瑪拉告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大巴六九文教發展協會、泰安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泰安社區活動中心、泰安村文化集會所。遷徙與由來部落為昔卑南族八社之一。經多次遷徙後,居於現太平營區西北方朝陽公...
部落概述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明峰村4-11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61戶【總人口數】41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9人4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23人54%【民族比例】卑南族29%、阿美族9%、布農族3%、泰雅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22戶,206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部落內有【社團組織】旭日民族文化發展協會、龍過脈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龍過脈社區活動中心、龍過脈集會所。遷徙與由來部落原屬初鹿社耕地。1951年(民國40年)間,族人陸續遷至此。1961年(民國50年)間,初鹿部落T...
位於台東市更生北路633巷6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駱先春牧師於部落中挨家挨戶佈道,並在婦人許阿順家中舉行禱告會,由此奠定了「普悠瑪教會」的成立基石,此後駱牧師不時前往部落,藉幻燈片佈道。基督信仰在本部落的發展初期,信徒只在民宅內聚集做禮拜,直到1956年(民國45年),因信徒人數增加,便建造了茅草屋頂的竹造禮拜堂,名為「南王教會」。1965年(民國54年),因颱風侵襲,禮拜堂嚴重損毀,信徒決意另建新禮拜堂,隔年2月完成鋼筋水泥建造的禮拜堂,教會同時開辦托兒所,服務社區並培育下一代信徒。1971年(民國60年),教會創立儲蓄互助社。1982年...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民路144巷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9月,駱先春牧師會同幾位宣教士,每週四輪流入村宣教,並以孔登和家中廣場作為宣教場所。同年11月,駱先春牧師與遠東歸主協會派來的牧師舉行佈道集會,當時有38名慕道友,奠定利嘉村的教會建立基礎。1945年(民國34年)5月,孔登和入信後,此後4年都固定借用孔登和家作為主日禮拜的場所,直到1958年(民國47年)4月,向張合成購買一塊土地,作為茅草屋頂竹造禮拜堂的建設基地,設立「利嘉教會」,由阿美族人余榮華宣道師主持宣教事業。 1966年(民國55年)7月,竹造禮拜堂因颱風受損,也不敷使用...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7鄰初鹿三街20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初鹿部落接觸基督教,可追溯到1947年(民國36年)12月11日,駱先春牧師抵達台東向原住民傳教。當年駱先春牧師偕同陳瑞山牧師,前往馬蘭、南王、檳榔、初鹿等部落探訪平地的信徒,亦訪問部落總頭目馬智禮。 1950年代,當地一位平地教會信徒願意奉獻自家住宅作為福音據點,以電影、卡片分發的形式吸引部落青年參加。1962年(民國51年)洪憲治宣道師正式到部落中傳教,李振山一家入信,並開放自家作為禮拜聚會之地。 1963年(民國52年),駱先春與遠東歸主協會派出的宣教師Rev. BobWillams探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