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少年年祭(mangayangayaw,俗稱猴祭)、大狩獵祭(mangayaw)、除喪祭。以及在年中若遇乾旱的情形,則進行祈雨祭(bauza)。然而上述的文化慣習與實踐,在戰後因台灣推動現代化的過程,在語言與文化實踐上逐漸的式微,一直到1989年(民國78年)解嚴後才透過各部落的行動逐漸恢復。各部落在解嚴後在文化復振的努力之下,逐漸透過儀式的舉行帶回上述的文化內涵。...
過程為,年度的喪家會在12月31日聚集在迎獵門區等待男子上山狩獵回來,喪家身著黑衣,頭戴草環。每個家族會有長老來替喪家除去草環,再戴上花環。接著由非喪家先跳圍舞,並且邀請喪家進入。結束後喪家回到家中,等待青年會跟司祭長、巫師到家中進行家內的除喪。晚上時喪家帶著自製的小米糕到祖靈屋前,共同食用餐點。整個程序完成後,才能完成除去喪家身分,重新融入部落的日常生活。而普悠瑪部落的除喪儀式大致相同,但是家內的除喪是在隔一天舉行,與卡大地布所有的除喪儀式都在同一天完成有所不同。陳文德認為當喪家婦女頭上的草環由老人或司祭長(rahan)挑去,並由青年邀之共舞,是透過部落男性集體的象徵力量轉化喪家,具有通過儀...
閩南漢文與卑南族語教育,同樣接受卑南族青少年訓練,參與馘首、狩獵的任務,並接受日本初等小學教育。其間,因眼疾纏身,經巫師指點拜認初鹿魯抱為義母後痊癒。畢業後,馬智禮通過通譯考試,並接受短期警務訓練後,在里壠區役所擔任警廳通譯,能翻譯布農語、阿美語。1912年(明治45年)北絲鬮社Sawawan族系宏範頭目乃將其次女莎妮奈(Sanenai,漢名馬玉英)許予入贅婚。1914年(大正3年),經長老支持,馬智禮繼承頭目之位。1922年(大正11年),接受日本政府邀請赴日訪察,期間參觀軍校、搭乘戰機、覲見皇宮,深感日本人非少數民族所能對抗。1933年(昭和8年),與班鳩社頭目配合集體移住政策,同時與摯友...
,部分居民住不慣Turatrunaw的平坦地勢,加上旱作田與狩獵的生活習慣,又陸續搬回Kandandas居住,有一段時期形成舊部落比新部落熱鬧的情形。7. 2003年(民國92年),在太平營區附近的鄉有地重新建築成人會所、3個氏族的祖靈屋。8.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大巴六九部落Tamalakaw」。重要人物與事蹟1. 張惠妹(Kulilay Amit,1972-),大巴六九部落卑南族人,著名歌手。被譽為國寶級天后,是亞洲華語流行音樂最具指標性的人物之一。民歌流行時期,曾在台東市區民歌餐廳「蝙蝠洞」駐唱。1996年(民國85年)以《姊...
側各縫有綁繩,可將下段固定包裹小腿,提供保護,以防山林作業或狩獵時遭受草木與蟲害傷害。織繡圖紋的katring亦象徵身分地位,並常搭配繫於踝部的踝飾aras。男性腰帶配飾paretr主要用於固定裙或褲,並兼具裝飾性。具穗飾的腰帶可單條或兩條繫綁,展現服飾動態之美。若繫單條,穗飾垂於後腰臀間;若繫兩條,則分別垂墜於兩側腰部。男子的穗飾長度不超過布裙或短褲下擺,整體風格俐落幹練。 隨著年齡增長,服飾亦有所變化。織繡無袖上衣是卑南族年齡組織中長老級以上男子的服飾。1960年以前,織製的無袖上衣並不普及,主要由部落領導階層或擅長織布者的家人穿著。此外,方帽kabung亦為長老級以上的男性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