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明峰村4-11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61戶【總人口數】41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9人4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23人54%【民族比例】卑南族29%、阿美族9%、布農族3%、泰雅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22戶,206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 部落內有【社團組織】旭日民族文化發展協會、龍過脈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龍過脈社區活動中心、龍過脈集會所。 遷徙與由來 部落原屬初鹿社耕地。1951年(民國40年)間,族人陸續遷至此...
位於台東市更生北路633巷6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駱先春牧師於部落中挨家挨戶佈道,並在婦人許阿順家中舉行禱告會,由此奠定了「普悠瑪教會」的成立基石,此後駱牧師不時前往部落,藉幻燈片佈道。基督信仰在本部落的發展初期,信徒只在民宅內聚集做禮拜,直到1956年(民國45年),因信徒人數增加,便建造了茅草屋頂的竹造禮拜堂,名為「南王教會」。1965年(民國54年),因颱風侵襲,禮拜堂嚴重損毀,信徒決意另建新禮拜堂,隔年2月完成鋼筋水泥建造的禮拜堂,教會同時開辦托兒所,服務社區並培育下一代信徒。1971年(民國60年),教會創立儲蓄互助社。1...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民路144巷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9月,駱先春牧師會同幾位宣教士,每週四輪流入村宣教,並以孔登和家中廣場作為宣教場所。同年11月,駱先春牧師與遠東歸主協會派來的牧師舉行佈道集會,當時有38名慕道友,奠定利嘉村的教會建立基礎。1945年(民國34年)5月,孔登和入信後,此後4年都固定借用孔登和家作為主日禮拜的場所,直到1958年(民國47年)4月,向張合成購買一塊土地,作為茅草屋頂竹造禮拜堂的建設基地,設立「利嘉教會」,由阿美族人余榮華宣道師主持宣教事業。 1966年(民國55年)7月,竹造禮拜堂因颱風...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7鄰初鹿三街20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初鹿部落接觸基督教,可追溯到1947年(民國36年)12月11日,駱先春牧師抵達台東向原住民傳教。當年駱先春牧師偕同陳瑞山牧師,前往馬蘭、南王、檳榔、初鹿等部落探訪平地的信徒,亦訪問部落總頭目馬智禮。 1950年代,當地一位平地教會信徒願意奉獻自家住宅作為福音據點,以電影、卡片分發的形式吸引部落青年參加。1962年(民國51年)洪憲治宣道師正式到部落中傳教,李振山一家入信,並開放自家作為禮拜聚會之地。 1963年(民國52年),駱先春與遠東歸主協會派出的宣教師Rev. B...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7鄰初鹿三街20號(里福里福克教會),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卑南族教會原先隸屬阿美聯合區會,1956年(民國45年)5月,第5屆阿美聯合區會大會在光復教會舉辦,會議中接納本會。1958年(民國47年)3月,於利嘉教會設立「卑南分區會」,並選派顏明福牧師擔任第1任巡迴牧師,協助卑南族教會事工。 1963年(民國52年)1月,第12屆阿美區會大會在都蘭教會舉行,會上議決卑南分區會從阿美區會分離;5月在泰安教會召開常置委員會會議;6月於大南教會設立「卑南聯合區會」,舉行設立典禮。後來大南教會歸屬東部排灣區會,卑南聯合區會改為「卑南區會」。...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5鄰111-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駱先春牧師傳教期間,部落無人接受信仰。1952年(民國41年),駱先春牧師委託余榮華宣道師佈道,又有利嘉部落長老陳松林志願成為宣道師,與余榮華牧師協力傳教,才漸漸有慕道友。當時最先接受福音的張阿發決定捐獻母親家的後院作為建堂用地,信徒合力建造禮拜堂,並在1962年(民國51年)7月獻堂,設立「泰安教會」。1965年(民國54年),因強烈颱風摧毀禮拜堂,暫以林再盛長老的住所作為禮拜場地。1985年(民國74年)4月,張阿信宣道師奉獻土地,作為教會建堂之用,1989年(民國78年)12月17日舉行獻堂典禮。...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12鄰24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7年(民國46年)8月,洪憲治牧師將基督信仰帶入部落,當時全部落幾乎為天主教徒,唯有溫蘭、林金春、劉木山3人參加阿里擺教會的禮拜。由於往返阿里擺教會不便,3位信徒暫借溫蘭家中作為禮拜場地,名為「下賓朗教會」,由黃吉雄長老協助教會開拓之事工。1960年(民國49年)溫蘭之夫溫原啟辭去警官職務,回鄉務農,有感於阿美族人宣道師余榮華戒煙戒酒的精神而深受感動,立志皈依基督教。此時教友已由3人增到13戶共30名信徒,便籌劃興建禮拜堂,同年12月10日完成以茅草竹架建成的禮拜堂,隔年7月30日舉行獻堂典禮,9月正...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檳榔村26鄰頂永豐40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6月,東部阿美族教會的巡迴牧師駱先春牧師和馬蘭教會的宣道師張榮昌,來到本村傳教。本村初信徒洪憲治之後在馬蘭教會受洗,並在1954年(民國43年)任囑託宣傳道,協助本村和卑南地區的福音工作。 1955年(民國44年)1月,以洪子平的住處作為主日禮拜場地,信徒有6人,同年5月舉行初次洗禮,共有6戶25名受洗。後來因信徒日增,1958年(民國47年)3月決定興建禮拜堂,由信徒洪淑女奉獻建地,5月開始動工,同年6月落成。7月24日舉行獻堂典禮,由台東教會溫榮春牧師主持本教會,...
位於台東市廣東路329號,隸屬東部中會。 1924年(大正13年),台東廳內已經有數間教會,但台東街仍沒有教會,自西部遷居至此的信徒也已有40多人。同年1月,施坦(寬宏)傳道師來台東主持首次主日禮拜,出席者20餘人,後輪流在信徒家中主持主日禮拜。隨後施坦在萬丹教會講道時呼籲分設台東教會,李仲義長老深受感動並奉獻1,000圓,同時也獲得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局同意,於3月24日派劉俊臣牧師、劉文詩長老成立講義所,並主持成立特別禮拜,特派駐在富里教會的施坦轉任台東基督教講義所,並在草厝街購得草房2棟作為聚會所。 1926年(大正15年)2月,北部中會接受南部中會所贈與的東...
位於台東市建業里知本路三段562號,隸屬東部中會。 知本地區未設教會前,少數信徒需前往台東教會禮拜,有感於路途遙遠,1957年(民國46年),台東教會溫榮春牧師前來積極開拓傳道。1957年(民國46年)11月「知本教會」設立,並向原住民購買知本村18號的舊房屋,整修為禮拜堂,隔年1月1日舉行獻堂典禮。 1968年(民國57年),由於原教堂陳舊,且型式環境都不適合,經和會決議遷移另建新禮拜堂,即現今位址。1970年(民國59年)3月新建禮拜堂竣工,同年4月舉行獻堂典禮。後來因信徒漸增,又於1976年(民國65年)6月召開長執會,決議在原禮拜堂之上增建二樓,1978年(民國...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明峰村忠孝路272巷5號,隸屬東部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9月,南韓桃長老於葉成宗家中主持聚會,1956年(民國45年)歸屬台東教會,成立支會。由於信徒人數日增,原聚會場所無法容納,後來由信徒潘古錐奉獻土地、謝木強奉獻木材,又得母會輔補2萬元,本會順利建成木造禮拜堂,並設立「初鹿教會」。1958年(民國47年)11月升格為堂會。 1972年(民國61年)7月開始建堂,同年10月獻堂。1977年(民國66年)牧師館重建,並在1983年(民國72年)增建2間主日學教室,提供托兒所服務,隨後又增建二樓牧師館、教育館,增建兒童圖書館,作為設教40週年的獻...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卑南族的傳統服飾強調性別與年齡的區別,其樣式更標誌著穿著者的生命階段與社會身分。 成年男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為紅色織繡紋飾的護腿褲片katring,象徵成年或已婚。成為長老後,則可再搭配帽飾與無袖上衣,展現其尊貴地位。成年女性則穿著胸兜pakelrep,並依年齡搭配貼身裙tubilr、外裙lrabit、護腿布katring。年長女性則改穿寬身上衣與長褲,並可使用繡製護手布puwalima展現身分。 繫戴於頭部的花環aputr亦是卑南族傳統服飾的重要元素,象徵榮耀與尊崇,並被視為族群識別的重要標誌。傳統花環以鮮花編製,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也常見可重...
概述 卑南族聚落為集村型態。家屋稱為ruma,家屋有家名,通常由長女繼承家屋。傳統卑南族家屋建築形式的文獻史料不多,近年卑南遺址公園邀集族人協助復建一棟卑南族傳統家屋,可供作參考。 建築結構 以近年卑南遺址公園復建卑南族傳統家屋為例,此家屋為柱梁結構系統,竹木構造,雙坡茅葺頂,茅草使用白茅為主,山牆側茅草下垂,可增加防雨能力。牆體以雙層竹片夾茅草構成,竹材以刺竹為主,茅草則使用白茅或甜根子草,內牆柱以刺竹為主,外牆柱使用較硬的櫸木等木料。山牆及前後廊使用小葉桑、土密樹等作為斜撐,強化防震、防颱能力。 室內空間配置 室內空間為矩形平面,東西向簷側雙入口,...
概述 卑南族的祖靈屋稱為Karumahan,乃「真正的家」之意,翻譯成「本家」、「祖靈屋」或「祭祀小屋」。人們相信死後靈魂會前往祖靈屋。就歷史發展而言,祖靈屋可能是最早的家屋,是舉辦祭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卑南族的祖靈屋屬性多樣,包含部落性、家族性、巫師性、個人性祖靈屋等。 1. 部落性祖靈屋:與部落起源、建立有關,強調部落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也是祭司儀式力量的來源。 2. 家族性祖靈屋:通常設於本家旁,以家族創始祖先為源頭。 3. 巫師性祖靈屋:乃巫師承襲某位先祖的巫師工作而立,成巫儀式會顯示巫師力量的來源。巫師性祖靈屋稱為Lalawina...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用以訓練武勇、傳授知識、舉辦會議、提供住宿等,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會所之於男性,如同家屋之於女性,有其兩性空間屬性對應之象徵體系的內涵。 卑南族的會所建築依照年齡階層分為少年會所takoban與青年會所parakoan兩類。會所年齡階級組織配合各祭典的「通過儀式」傳達階層隔離與界定,少年約11-12歲時舉行第一次的成年禮「殺猴祭」,之後進入少年會所受訓,訓練內容包括禮儀、體能、戰鬥等。約18歲舉行第二次的成年禮,少年會所的會員通過這個儀式可晉升為青年會所的會員,直至婚後離開會所。有的部落少年會...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仁七街1號。 「寶桑國中」的前身為1970年(民國59年)8月成立的「新⽣國中四維分部」。1971年(民國60年)8月核准獨立,定校名為「台東縣立寶桑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137⼈,占總學生數36%,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設有教室⼤樓2棟、⾏政⼤樓、活動中⼼、體育教育中⼼、藝能⼤樓各1棟、圖書室、未來教室、健康中⼼、⽣物實驗室、理化實驗室、電腦教室、創業教育發展體驗中⼼、藝能科專科教室。1995年(⺠國84年)新增建PU綜合球場1座。1997年(⺠國86年)新建⾏政⼤樓1棟。2006年(⺠國95年)新增...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四段611巷56弄27號。 豐田地區學生過去需步行前往卑南或知本就讀國中,路途遙遠。「豐田國中」的前身為1977年(民國66年)成立的「新生國中豐田分部」,設有5班。1978年(民國67年)續收6班,隔年再收6班。1980年(民國69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創校歷時3年完成校舍、專科教室等興建。1993年(民國82年)完成PU田徑場興建,1995年(民國84年)完成體育館等設施興建。2022年(民國111年)興建完成符合國際標準通過FIFA認證並具有夜間照明的人工草皮足球場1座、台東縣學校唯一一座黑盒子劇場,提供專業表演藝術課課程使用。為讓就讀足球、籃球、技...
卑南族大獵祭為以男性為主體的儀式活動,運行於少年猴祭到大獵祭、專屬於卑南族男性的儀式歌謠,稱為〈pa’ira’iraw〉。而〈pa’ira’iraw〉在此兩個儀式中,有各自的儀式場域、不同的任務與意義。 1.少年猴祭祭歌 少年猴祭從祭典功能的角度來說,有學習、訓練之意,是少年進入成年之前的陶成訓練。因此,在入駐少年會所的每一天晚上,少年階級中的maradawan(領導階層)會邀請長老們至少年會所,教導少年們吟唱pa’ira’iraw形式的歌謠,專屬猴祭的〈vasivas〉歌謠,直到少年猴祭刺猴當天,在猴...
〈emayaayam〉是卑南族女性專屬的祭儀歌謠,主要是在卑南族小米除草儀式(misa’ur)與除草完工禮儀式(muhamud)中吟唱。而〈emayaayam〉在此兩個儀式中,有著各自的儀式任務與意義。此歌謠是卑南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歌曲。 小米除草儀式 在過去,小米田是散落在部落外的四周平地或山丘,婦女除草團是到部落外工作,在田裡分工合作,完成除草、剔苗的任務。因為除草、剔苗需要長時間與耐心,婦女們在除草團領導(kemakezeng)的帶領之下,從傳令、集合訓誡、然後到田裡展開如競賽般的團結合作工作。依照領導的指示,除草團分成數列、沿著田地,開始除草的工作。在工作期...
概述 胡德夫,族名阿勒.路索拉門(Ara Rusuramang),自稱Kimbo,1950年(民國39年)於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卡阿魯彎部落出生,台灣原住民歌手、創作人、社會運動者。 家族背景 胡德夫父親是卑南族下賓朗(Pinaseki)部落人,母親是排灣族人。父親在台東大武山下的警察局工作、成婚,使胡德夫從小在大武山下的排灣族的部落中長大。 學歷 1961年(民國50年)胡德夫來到台北,就讀於私立淡江中學,在高中時期參加唱詩班,開啟了他對音樂的興趣;1968年(民國57年)進入台大外文系,肄業。 經歷 胡德夫1968年(民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