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岩灣路50巷401弄11號。 岩灣分為頂岩灣、中岩灣、下岩灣,學校位於中岩灣。岩灣名稱源自日語發音為「由阿萬」,取其諧音而成。當地原稱「岩壁」,因卑南溪繞流形成彎道,四周環繞岩壁,遂稱「岩灣」。 隨著社區人口增加、地處偏僻,軍眷子女眾多,往返就學不便。「岩灣國小」的前身為1957年(民國46年)職訓總隊創立的「卑南國校岩灣分班」,學生以社區內軍眷子弟為主。1960年(民國49年)9月核准本校獨立,定名為「岩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岩灣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於...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更生北路726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29年以前設於卑南里,1929-2019年遷至南王現址。 「南王國小」的前身為1897年(明治30年)創校的「台東日語傳習所卑南社分教場」,校址在舊卑南鄉公所旁,是東台灣原住民正式接受新式教育的開端。1917年(大正6年)改稱為「卑南蕃人公學校」。1929年(昭和4年)卑南發生瘟疫,日本政府把原居卑南一帶的居民遷往今日的南王社區,而學校亦同時遷來現今之校址。當時北至都蘭,西至初鹿,南至知本皆有各地各族原住民學童前來就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卑南國民學校」,學區包含南王、卑南、賓朗、岩灣等...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知本路三段107號。 「知本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1月由葦名慶一郎在知本社所創立的私立學校「知本學堂」,教授原住民子弟日語。1901年(明治34年)5月總督府通過於知本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知本分教場」,遂借「知本學堂」設校,7月「知本分教場」正式開課。1903年(明治36年)3月遷至新校地的校舍。1905年(明治38年)3月「台東傳習所」廢止,隔日改稱「知本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4月改稱「知本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知本公學校」。1940年(昭和15年)遷入現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台...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賓朗路474巷2號。 學校位在台9線綠色隧道旁。學區包括賓朗村的十股、頂岩灣、下賓朗部落、阿里擺部落,和美農村。本校學生以原住民族(卑南族為主)、閩南人、客家人、新移民組成。鄰近學區設有社福安置機構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主要安置失親或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學童。 「賓朗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成立的「南王國小賓朗分校」,校址借用下賓朗會館。經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林查等人爭取現址公有土地,興建茅草教室三間,於1947年(民國36年)2月奉准獨為「賓朗國民學校」。其後經歷任校長、家長會長、師生、家長們先後增建教室,開拓校園,充實設備,奠定今日規模...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一街40號。校址位於台東市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是全台唯一以東魯凱族群為主之原住民地區學校。 「大南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創設的「大南派出所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月,合併為「利嘉國民學校大南分校」。戰後1946年(民國35年)9月獨立設校為「大南國民學校」。1967年(民國56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大南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8年(民國107年)7月正式轉型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期望透過社會制度、祭儀禮俗、部落生態、原創工藝、樂舞神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