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870,469
  • 線上人數: 49
  • 卑南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5P 卑南族Pinuyumayan』, 共49筆


卑南族音樂
5P 卑南族 A 藝術文化

  卑南族人口約1.5萬人,主要居住於台東。(參見「卑南族」詞條)歌唱是與卑南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無論是歲時祭儀、生命儀禮、祭祀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娛樂、親友相聚宴飲甚至親人遠行相送、當兵求學等,在生活中時時都有「歌」。「唱歌」在卑南語中稱為semenay,「歌謠」稱為senay。但不是所有的「歌」都稱為senay,族人對於哪些歌謠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甚至哪些人才能吟唱,有清楚的劃分與界定,且這一類的歌謠都有其專屬的名稱,專屬歌謠多運行於祭典儀式中,是祭典儀式的主要核心。在儀式的進行中也有屬於senay範疇的歌謠,它沒有專屬、古老詞彙的歌謠名稱,演唱時也無禁忌的束縛,但在整個儀式的運作中、...

〈美麗的稻穗〉
5P 卑南族 A 藝術文化

歌曲簡述   〈美麗的稻穗〉是由卑南族南王部落音樂家Baliwakes陸森寶於1958年(民國47年)所創,更為其代表作。當時因金門八二三炮戰爆發,南王部落的族人欲關懷在前線作戰的親人,卻無法到前線慰勞問候,而前線作戰的親人們,同樣無法返鄉探訪親友,故Baliwakes陸森寶創作該曲,以歌聲將族人們心中的思念,傳遞給前線親人們。   完成歌曲創作後,Baliwakes陸森寶教導部落族人們演唱,並傳唱於卑南族部落間,當時南王部落曾組織一組團隊「康樂隊」,前往金門前線演唱,返台後,該團隊受鈴鈴唱片之邀請,錄音發行唱片、匣式卡帶或CD,〈美麗的稻穗〉便收錄於其中。1960年代史惟亮、許常...

venavan卑南族除喪吟唱歌謠
5P 卑南族 A 藝術文化

  卑南族在歲末迎新之際所舉行的年祭活動中,除了大獵祭之外,最為重要且特殊的儀式就是「除喪儀式」。在整個除喪儀式中,透過〈venavan〉歌謠的吟唱來撫慰喪家對於死亡的哀痛。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除喪儀式,一次又一次藉由全體部落族人的參與,將死亡的哀慟鬆懈、超越,迎向新的一年。 除喪儀式流程 整個除喪儀式與音樂之運作,主要分為5個階段:   (1)melawan跨越儀式   mangayaw(大獵祭)開始,男性族人從部落出發到祭司夢占所得地點之前,必須由祭司舉行代表「跨越」生與死、潔淨與不潔的melawan儀式。   (2)巡守夜晚除喪   在巡守的最後一晚,...

知本國中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青海路三段680號。   學校位在台東市郊,距離台東市中心區約15公里,於省道台9線旁,校地面積3.1454公頃,屬山坡地形,背依射馬干山,面向太平洋,越過省道1.3公里處為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北側緊鄰建和部落,南側不遠處為卡大地布懷恩園區。校園主要建築及師生活動空間,位於建和國小後方。,設有公車停靠站。臨近知本火車站。   「知本國中」創立於1968年(民國57年)8月,是時定名為「台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原隸屬卑南鄉。1974年(民國63年)10月隨建和村併入台東鎮。1976年(民國65年)元旦,台東鎮升格為市,遂為台東市五所國中之一。原學區包括新園、大南、...

岩灣國小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岩灣路50巷401弄11號。   岩灣分為頂岩灣、中岩灣、下岩灣,學校位於中岩灣。岩灣名稱源自日語發音為「由阿萬」,取其諧音而成。當地原稱「岩壁」,因卑南溪繞流形成彎道,四周環繞岩壁,遂稱「岩灣」。   隨著社區人口增加、地處偏僻,軍眷子女眾多,往返就學不便。「岩灣國小」的前身為1957年(民國46年)職訓總隊創立的「卑南國校岩灣分班」,學生以社區內軍眷子弟為主。1960年(民國49年)9月核准本校獨立,定名為「岩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岩灣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於...

南王國小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更生北路726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29年以前設於卑南里,1929-2019年遷至南王現址。   「南王國小」的前身為1897年(明治30年)創校的「台東日語傳習所卑南社分教場」,校址在舊卑南鄉公所旁,是東台灣原住民正式接受新式教育的開端。1917年(大正6年)改稱為「卑南蕃人公學校」。1929年(昭和4年)卑南發生瘟疫,日本政府把原居卑南一帶的居民遷往今日的南王社區,而學校亦同時遷來現今之校址。當時北至都蘭,西至初鹿,南至知本皆有各地各族原住民學童前來就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卑南國民學校」,學區包含南王、卑南、賓朗、岩灣等...

知本國小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知本路三段107號。   「知本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1月由葦名慶一郎在知本社所創立的私立學校「知本學堂」,教授原住民子弟日語。1901年(明治34年)5月總督府通過於知本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知本分教場」,遂借「知本學堂」設校,7月「知本分教場」正式開課。1903年(明治36年)3月遷至新校地的校舍。1905年(明治38年)3月「台東傳習所」廢止,隔日改稱「知本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4月改稱「知本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知本公學校」。1940年(昭和15年)遷入現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台...

賓朗國小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賓朗路474巷2號。   學校位在台9線綠色隧道旁。學區包括賓朗村的十股、頂岩灣、下賓朗部落、阿里擺部落,和美農村。本校學生以原住民族(卑南族為主)、閩南人、客家人、新移民組成。鄰近學區設有社福安置機構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主要安置失親或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學童。   「賓朗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成立的「南王國小賓朗分校」,校址借用下賓朗會館。經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林查等人爭取現址公有土地,興建茅草教室三間,於1947年(民國36年)2月奉准獨為「賓朗國民學校」。其後經歷任校長、家長會長、師生、家長們先後增建教室,開拓校園,充實設備,奠定今日規模...

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一街40號。校址位於台東市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是全台唯一以東魯凱族群為主之原住民地區學校。   「大南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創設的「大南派出所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月,合併為「利嘉國民學校大南分校」。戰後1946年(民國35年)9月獨立設校為「大南國民學校」。1967年(民國56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大南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8年(民國107年)7月正式轉型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期望透過社會制度、祭儀禮俗、部落生態、原創工藝、樂舞神話、文...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