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學區涵蓋漁場、剌桐、杉原、郡界等農漁村落及加路蘭部落,為阿美族社區。 「富山實驗小學」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設的「富岡國校杉原分班」。1972年(民國61年)3月獨立設校為「富山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試辦學校型態的國際教育實驗課程。2017年(民國106年)轉型為「富山實驗小學」,當時是全台唯一以「國際教育」理念為實驗課程主軸的公辦公營實驗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9人,占總學生數43%,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附設2個分校。第一個為「富原分校」。1986年(民國75年)「富原國小」因人數遞減,改為「...
61人7%【民族比例】魯凱族76%、排灣族7%、布農族6%、阿美族2%、鄒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0戶,859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茂林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茂林國小、茂林國中、茂林國小附幼、【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茂林分館、【鄉公所】茂林區公所、【派出所】六龜分局茂林分駐所、【衛生室】茂林區衛生所、【行政機關】茂林區公所、【教會】茂林長老教會、安息日會茂林教會、茂林基督浸信會、茂林天主堂、真耶穌教會茂林祈禱所、【社團組織】茂林濁口溪生態保育協會、茂林區文史協會、茂林區健康生活百合花協會、茂林社區發展協會、【其他】茂林部落文化健康站、茂林...
22人4%【民族比例】魯凱族87%、排灣族6%、布農族1%、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91戶,616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多納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多納國小、多納國小附幼、【圖書館】古納達望部落圖書資訊站、【派出所】六龜分局多納派出所、【教會】多納長老教會、安息日會多納教會、【社團組織】多納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多納部落文化健康站、茂林區原家中心。 歷史事件 1. 多納部落自稱「古納達望」(Kunadavan),清代漢人稱之為「墩仔社」,從17世紀起就有荷蘭人的人口統計資料,但在此之前,古納達望是由數個小部...
數百分比】41人5%【民族比例】魯凱族73%、排灣族17%、阿美族1%、布農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6戶,756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北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美園長老教會、三和循理教會【其他】美園社區發展協會。 歷史事件 1. 部落現址原屬日本人整治隘寮溪後浮現的麟洛溪乾河床,景色荒涼。1953年(民國42年),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先雇用兵工開墾出400餘公頃,交給縣政府,由瑪家、三地門、霧臺三鄉共管,而後鼓勵霧臺、三地門、瑪家及其他原住民鄉民移住,在土質改良後取得耕地以改善生活。 2....
人口數百分比】39人%【民族比例】魯凱族85%、排灣族5%、阿美族2%、其他2%、布農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26戶,700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青葉國小、【衛生室】青葉衛生室、【教會】安息日會青葉教會、青葉長老教會、青葉天主堂、【其他】青葉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居民係於1940年代分別自霧台鄉Dadele、Talamakau、Deraw等部落遷居至現址。 歷史事件 1. Dadele社為古老的部落,於荷蘭時期便已存在,文獻紀錄為Deedel社,位於隘寮北溪上游,巴油溪...
民人口數百分比】6人%【民族比例】魯凱族93%、排灣族4%、阿美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19戶,362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 部落內有【教會】神山長老教會、【圖書館】霧台圖書館、神山部落圖書資訊站、【鄉公所】霧臺鄉公所、【派出所】里港分局霧台分駐所、【衛生所】霧臺鄉衛生所、【其他】內埔戶政所霧臺辦公室、消防局霧臺分隊、霧臺鄉民代表會霧臺鄉災害應變中心、霧臺鄉原家中心。 歷史事件 1. 據傳本部落最早是由霧臺社的三兄弟協助吉露來的Talunu成立了Papipulungu家,後來又有來自好茶Theveng家的獵人與...
】11人%【民族比例】魯凱族92%、排灣族4%、布農族1%、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26戶,705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霧台國小、霧台國小附幼、【教會】霧台長老教會、霧臺天主堂、安息日會霧臺教會、【其他】霧台魯凱文物館、霧台郵局、霧台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霧台居民係從Kucapungane(舊好茶部落)移民。 歷史事件 1. 距今約200年前,古茶布安社(好茶部落)7戶29人發現此地有寬廣原野,四周有斷崖圍繞,獸類又眾多,於是遷來居住建立霧臺社,逐漸藉由婚姻,...
】6人%【民族比例】排灣族48%、魯凱族47%、布農族1%、阿美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68戶,191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 部落內有【教會】谷川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第1次遷徙至Cungalane,之後部份族人遷至現在Kalrapau達來段。第2次遷徙為日本時代,族人搬到三地門鄉Taulrakavane三地段。第3次遷徙在1955年(民國44年)搬到現今部落Tangeve,簡稱Kudrengere。第4次遷徙於2009年(民國98年)莫拉克災害重創谷川部落,22戶自願遷居長治百合部落,46戶則繼續居住谷川部落...
百分比】153人11%【民族比例】魯凱族74%、排灣族4%、阿美族3%、卑南族3%、布農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99戶,923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東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大南國小、大南國小附幼、【教會】大南長老教會、東興天主堂、【社團組織】東興社區發展協會、達魯瑪克部落守望相助協會、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其他】東興社區活動中心、達魯瑪克文化園區。 遷徙與由來 發祥於中央山脈巴油池(小鬼湖)一帶。經多次遷徒至Kintool肯都爾山、再到Kapaliua(卡帕里瓦,距今東興村約十公里)定居。1926年(大正15年...
口數百分比】6人1%【民族比例】排灣族76%、魯凱族18%、阿美族1%、卑南族1%、太魯閣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5戶,195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東魯凱語。 遷徙與由來 1962年(民國51年)從屏東遷來,最先的是阿里部落、好茶部落、霧台部落,最後來的是佳暮部落。 歷史事件 1. 約1961年(民國50年),由屏東縣霧臺鄉舊好茶部落、阿里部落等地遷移來的魯凱族人遷來。最初他們散居在都魯烏外社區內。 2. 1974年(民國63年),由於嘉蘭村建地已達飽和,公所為了抒解村民居住的問題,便將ka...
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獵場則設有獵寮。 傳統住屋空間分配 魯凱族的傳統家屋為石板構造,建築形態與士文溪以北的排灣族家屋類似,屬於兩族共享的建築形式,可能與兩族皆施行階層性社會制度有關。 魯凱族的石板家屋由前庭與主屋兩部分構成,前庭臨谷側,主屋臨山側。家屋建造在山坡地,經常需局部整地,挖掘山側土坡,填補谷側土方,使不同高程的家屋群基地斷面形成連續之階梯狀,而主屋之後牆壁體則成為擋土駁坎的一部分。同一等高線的家屋群左右併排,主屋之間的側壁體相鄰或使用共同壁,前庭空間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