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魯凱族的傳統聚落位於海拔約200-1,200公尺的山坡地,屬於集村型態。聚落內主要的建築群為家屋,有些聚落在對外聯絡道路的出入口附近設置人頭骨架。少數聚落有戶外穀倉或會所建築,其中戶外穀倉僅出現在濁口群的多納及隘寮群的德文、佳暮等地,這些聚落皆鄰近於排灣族拉瓦爾群,可能受其影響而建造戶外穀倉。而會所建築亦僅見於濁口群及大南群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
概述 魯凱族無明確的祖靈屋相關紀載。有些部落保有特殊的祭祀小屋或歷史悠久帶有部分禁忌構建或空間的家屋遺址,可能與排灣族、卑南族等之祖靈屋性質相類似,但具體文化內涵目前並不清楚。 建築形式 多納曾有一棟由特定貴族家系負責管理之祭祀小屋,為板岩石板構造雙坡頂建築,規模小於一般石板造家屋。室內為單室形,後牆設有壁龕,曾收納眾陶壺及祭祀物品。相傳此建築為祭儀相關空間,近年已拆除,無構造遺留。 萬山聚落有一歷史悠久的家屋,屋內有一斜置並由前牆突出至前庭的人形輪廓標柱dulai,是相對較古老的標柱類型。此標柱與該家屋的遷徙歷史有關,並保有不得碰觸的禁忌,相傳族人如不小心...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魯凱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魯凱族的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魯凱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這些聚落多位於該族分布區域的邊緣位置,並且靠近原本即有會所制度及會所建築的其他原住民族群,譬如西北邊的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東北邊的卑南族、阿美族等。魯凱族的家屋為板岩建造,各地風格大致相似,但前述各地會所建築的風格卻差異極大。 族別 部落 ...
魯凱族人口約1.4萬人,聚居於屏東、台東、高雄。魯凱族又分為三群:西魯凱群(隘寮群)、東魯凱群(大南群)、下三社群(濁口群)。(參見「魯凱族」詞條)魯凱族三個群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環境發展,因此語言、文化藝術與歌謠便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魯凱族的器樂與歌樂 魯凱族音樂分成器樂與歌樂。器樂方面,根據黑澤隆朝對17個魯凱族部落所做的調查,族人所持有的樂器為口簧琴、弓琴、鼻笛、縱笛、橫笛、鈴、鼓等7項,與排灣族一樣。雖然,一個世紀以前的調查發現魯凱族人使用的樂器非常多,然而目前大部分樂器沒有繼續發展,只有笛類樂器在一些部落繼續傳承。歌樂部分,魯凱族歌謠非常多,其歌樂可分成單音性與多...
歌曲簡述 Sakipatatubitubian(西魯凱) / sa’akitatwbitwbiya(東魯凱)一詞,指「某個東西或事物被用來哭泣」,是形容一種吟唱的情境或心情。當此事物是指涉歌曲時,表示這首歌是用來哭的意思。此歌謠霧台魯凱語稱peleai,東魯凱語稱eleai。 歌曲文化意義 魯凱族人認為婚禮「哭調」並不是「歌」,僅能稱為有如歌形式的「哭聲」。「哭」,表達家族成員對子女即將出嫁的複雜情感,包含不捨、難過與祝福。這種儀式化的哭泣,不僅能幫助家族成員釋放情緒壓力,還能舒緩他們的焦慮與不安,達到情感的調適與轉換。而新娘的哭泣,則...
校址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平和巷171號。 學校位在台29線公路旁,緊鄰瑪雅部落(昔稱民權部落)。 「那瑪夏國中」的前身為於1904年(明治37年)9月27日成立的「蚊仔只蕃童教育所」。1923年(民國12年)9月校名改為「高雄州瑪雅圳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10月戰後改為「高雄縣瑪雅鄉瑪雅圳教育所」。1951年(民國40年)9月更改為「民權國民學校」。1957年瑪雅鄉更名為三民鄉,學校更名為「高雄縣三民鄉民權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改制為「民權國小」。1968年(民國57年)9月因道路開闢,將原住在舊民權部落的居民全數遷下至民權社區現址,本校...
校址在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7鄰大光巷159號。學校東面為背玉山山脈,西面隔楠梓仙溪與阿里山山脈對望。學區包括達卡努瓦部落、瑪星哈蘭部落、青山段部落。 「民生國小」的前身為1932年(昭和7年)創校的「高雄州旗山郡タカヌワ教育所」(六年制)。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本校易名為「高雄縣瑪雅鄉五權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瑪雅鄉更名為三民鄉,校名改為「三民鄉民生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民生國民小學」。 1979年(民國68年)8月遷校至現址。1985年(民國74年)9月開辦自立午餐部。1986年(民國75年)3...
校址在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村民族巷9號。學區含青山部落(Cavak),北邊接三地門鄉青葉村,南接安坡村,西臨高樹鄉建興村,是一梯行之村落,本校位置於梯行上方,校地面積1.1213公頃。 「青山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7月創校的「サモハイ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高雄縣,改為「高雄縣三地鄉沙漠國民小學」。1950年(民國39年)設屏東縣,改為「屏東縣三地鄉沙漠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沙漠國民小學」。1983年(民國72年)村名沙溪村改為青山村,本校隨改為「青山國民小學」。1992年(民國81年)8月三地鄉更名為三地門鄉,...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漁場3鄰66號。 學校位在台東縣卑南鄉海邊漁村,在加路蘭遊憩區與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之間,學區涵蓋漁場、剌桐、杉原、郡界等農漁村落及加路蘭部落,為阿美族社區。 「富山實驗小學」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設的「富岡國校杉原分班」。1972年(民國61年)3月獨立設校為「富山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試辦學校型態的國際教育實驗課程。2017年(民國106年)轉型為「富山實驗小學」,當時是全台唯一以「國際教育」理念為實驗課程主軸的公辦公營實驗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9人,占總學生數43%,...
Balaliulu考古遺址位在屏東縣霧台鄉。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1327BLLL。評鑑等級:【查】1.71【資】一般性遺址 Balaliulu考古遺址位於隘寮南溪北岸,好茶村背後懸崖上方的緩斜坡地;為一赭土緩坡起伏面。保存狀況不詳。 1984年陳仲玉、宋光宇、劉益昌調查發現。1994年普查(第二期)項下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