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時須配戴木槲草,祭儀結束後則插在敵首籠。木芙蓉籤條則是男子狩獵、出草時必備之物。 會所的功能 每位男性在1-3歲時,便由舅舅或其他母系長輩帶至會所,與戰神、母家的祖先相認、祈求平安,11歲起進入會所學習禮儀與歷史,成年後則負責守衛部落。 未婚男子在此接受如削籐、揉皮、搓繩等訓練,夜宿會所。遇重大事件,則由頭目及長老於此召集協商。遇戰事,會所則變為軍事司令部。 女性禁止登上會所,男性也不得攜帶女性用具進入,違者是對神聖空間的玷污。 會所建築與功能的變遷 根據文獻,廣義鄒族(包括憲法承認的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都有會所。鄒族部分有幾個...
)、男子會所(Kuba),另有靠近田地或獵場,為了方便農事、狩獵工作的小屋。由世系群聚居的家屋組成的稱為大社Hosa,由田間小屋組成的小屋群則為小社。大社有男子會所,小社則另有不舉行戰祭的男子會所,稱為hufu。粟祭與獵祭只在大社進行。 日本文獻中,鄒族的傳統住屋平面大多被描述為橢圓形,而魯富都社則為方形。屋頂呈現兩坡、半圓錐形狀。根據過去的訪調紀錄,傳統家屋可以住3-4代人,甚至達20-50人不等。 家屋的地基平緩,屋內與屋外高度一致。以石塊壘成石牆,圍成前、後庭院。住屋為平地式木造建築,有2或4根中柱,中柱兩旁有4根小柱,另有門柱、角柱,上接脊棟、斜梁。 以竹...
。距今約200年前,鄭氏tiaki’ana族人在狩獵時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而從特富野遷徙至yayac’ʉ(今十字村)。之後梁氏niahosa、陳氏’akuyayana、朱氏tuthusana、石氏boyuana、汪氏yapsuyongana、杜氏toskʉ等家族也先後遷居,分別移居在現來吉部落的1、2、4鄰。 歷史事件 1. 1906年(明治39年)設立警察駐在所。 2. 1911年(明治44年)設立來吉蕃童教育所。 3. 1933年(昭和8年)因多年來天花、疾病肆虐而幾乎滅絕的伊姆諸社Imucu仁殘餘者流...
俗中,若戰祭mayasvi目的為獵首,舉行者則呼嘯五次;若為狩獵歸來而舉行則呼嘯三次,向戰神報告祭典準備就緒;修整神樹(yono)象徵戰神降臨之路徑,神樹枝幹留有三枝,分別朝向頭目家、會所、石家,象徵維護部落生命重大意義的三個方向。 1.迎神祭 舉行戰祭之前首先為「迎神祭」,在男子會所等待祭典的男性族人盛裝之後,頭目訓勉在場參加祭典族人,隨後則由頭目引領,將會所之火帶出集會場至廣場中央,接著殺豬、修整神樹,並且歌詠神曲(o/ehoi)迎接戰神(i’afafeyoi)以及司命神(posonhifi)後進入會所。〈o/ehoi〉為祭典中迎神的重要祭歌,族人反覆唱兩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