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37號,隸屬鄒族族群區會。 1950年代末,本地汪姓家族族人外出他鄉,一人赴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就醫,另一人赴屏東唸書,因緣際會下接觸基督宗教,返回樂野後傳播教義。最初只在汪家舉行小型聚會與祈禱,1961年(民國50年)由陳庄次長牧師主持,「樂野教會」設立。 本會建築原為日本時代的醬油工廠,後拆除,由當地信徒以竹子建立教會,輾轉改建為現貌。本會最初無專任牧師,多由他處兼任,其中兼任最久的牧師為汪正義。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2名:汪正義、安淑美。 本會2022年(民國111年)有在籍會員38名,慕道友35名。...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19鄰梅花三路32號,隸屬鄒族族群區會。 2009年(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肆虐,阿里山的鄒族受災戶遷居嘉義番路鄉轆子腳永久屋基地的「逐鹿社區」。逐鹿社區面積約9.2公頃、150戶人家,其中約有1/3人口為長老教會信徒。風災後,鄒族區會積極籌建「逐鹿教會」,終於在2014年(民國103年)6月12日舉行定基感恩禮拜,2016年(民國105年)正式設立堂會。2019年(民國108年)鄒族族群區會派駐武錦鑫為本會傳教者。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2名:武錦鑫、黃春玲。 本會2021年(民國110年)有在籍會員76名,慕道友0名。...
N.A. Nevskij. 1935. Materaly po Govoram Jazyka Cou [Dialect material of the Tsou languages], Moskva: Trudy Instituta Vostoko-vedenija 11.聶甫斯基著,《台灣鄒族語典》(白嗣宏、李福清、浦忠成譯),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年。 本書原作者是俄國學者聶甫斯基...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鄒族的傳統建築大致有傳統家屋(emo)、男子會所(Kuba),另有靠近田地或獵場,為了方便農事、狩獵工作的小屋。由世系群聚居的家屋組成的稱為大社Hosa,由田間小屋組成的小屋群則為小社。大社有男子會所,小社則另有不舉行戰祭的男子會所,稱為hufu。粟祭與獵祭只在大社進行。 日本文獻中,鄒族的傳統住屋平面大多被描述為橢圓形,而魯富都社則為方形。屋頂呈現兩坡、半圓錐形狀。根據過去的訪調紀錄,傳統家屋可以住3-4代人,甚至達20-50人不等。 家屋的地基平緩,屋內與屋外高度一致。以石塊壘成石牆,圍成前、後庭院。住屋為平地式木造建築,有2或4根中柱,中...
自家屋分出 鄒族的禁忌之屋(emo no peisia)原為位在鄒族各個世系群本家家屋內的穀倉、獸骨架,用以祭祀小米神、獵神。日本皇民化政策時期,日本人以教育、衛生為由,要求族人將穀倉、獸骨架移出家屋,使祭祀與生活的空間分離,祭粟倉、獸骨架遂遷出家屋,成為獨立的建築。 鄒族社會中,同一姓氏的家庭認同同一個禁忌之屋,共有一個家屋emoo。禁忌之屋與獸骨架就是世系群的精神象徵。自本家emoo分出的小社,必須回到大社本家的禁忌之屋中,取其收藏的前一年的小米種,並等到大社舉行完相關儀式之後,才能回到小社種植。禁忌之屋的功用u 禁忌之屋的主要祭祀對象為小米神、獵神,屋內設有火塘...
概述 鄒族的男子會所稱為kuba,是部落男性的集體習武、鍛鍊、生活的空間,同時也是儀式空間,也是鄒族男性文化的核心。 大社的會所(kuba)會舉行戰祭儀式,小社的會所(hufu)則不舉行儀式。作為氏族或世系群的軍事、政治、教育、宗教運作中心。氏族或世系群的成員在會所周圍建立家屋(emoo),而成聚落。 會所為高架干欄式建築,常設於部落中央位置,屋頂覆蓋厚茅草,不設牆壁。主要用於訓練未婚男子,舉行祭典與部落會議。 建築構造 建築材料以檜木、樺木為主要柱材,地板以杉木與竹條鋪設,屋頂為四斜面結構,茅草厚覆並綁以竹條固定。屋脊兩端插有木槲草(fiteu)...
戰祭祭歌 mayasvi戰祭的音樂特徵,莊嚴、肅穆、隆重,樂曲拍節配合部落組織階序進行前後擺動與步伐移動。 祭典流程中演唱歌曲 mayasvi戰祭舉行之前需整理男子會所的聖物、修建會所屋頂以及準備祭典使用的物品,婦女協助戰祭所需之祭品,例如釀酒、糯米糕等,而男子則前往獵區路徑除草,這條路徑也稱為「出征之路」,象徵出征、行獵順利。 鄒族戰祭mayasvi分為6個階段:重建會所祭/修建會所祭(e’kubi/pa’vahi)、正典(meesi)、路祭(topano)、家祭(yuekukuyungʉ)、歌舞祭(pespak&rsq...
概述 鄒族人口約6千人,主要居住於嘉義、南投。(參見「鄒族」詞條)鄒族音樂依照使用功能,區分為傳統祭典歌謠、生活性歌謠、時下創作歌謠、改編歌曲、教會聖歌,嘉義阿里山一帶鄒族人的主要祭典活動有戰祭(mayasvi)、播種祭(miapo)、小米祭/收成祭/粟收穫祭(homeyaya),生活性歌謠例如對唱歌曲(iyahaena)、童謠(sahli mamaini)以及成年人所唱的一般性歌謠(cani kaupupan)等,或個人、或集體演唱,歌唱方式以獨唱、對唱與齊唱為主。 文獻中的鄒族音樂紀錄 日本時代伊能嘉矩在1907年(明治40年)於《東京人類學會...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1鄰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達邦教育所舊址以及達邦村現址。 「達邦國小」的前身為1904年(明治37年)創校的「達邦教育所」(確切地點不詳),為台灣第一所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台南縣吳鳳鄉達邦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嘉義縣,易名為「嘉義縣吳鳳鄉達邦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達邦國民小學」。1975年(民國64年)校舍因地基坍塌而遷到現址。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校名改為「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同年校舍因地震震毀,1991年(民國80年)教室大樓重建落成,20...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村16號。學校位在海拔1534公尺處,前有阿里山公路,後有阿里山林業鐵路,鐵公路相距約50公尺,為沿線最接近之處。阿里山林業鐵路於2009年(民國98年)因莫拉克颱風災害而停駛,已於2017年(民國106年)7月5日通車復駛至十字路。 1957年(民國46年)3月20日創校,初創名稱不詳。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十字國民小學」。1986年(民國75年)8月裁併「哆囉分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人,占總學生數54%,皆為鄒族。 2005年(民國94年)4月1日設立「十字國小附設幼...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4鄰91號。學校位在來吉村,在鄒族聖山-塔山下的部落型小學校,海拔約為800公尺,位於阿里山溪、清水溪上游之峽谷盆地,東有塔山山麓,西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南邊緊臨十字村,北為豐山村。學區包含來吉部落(Pnguu)。 「來吉國小」的前身為1911年(明治44年)6月創校的「ララチ蕃童教育所」。1935年(昭和10年)改名為「ララチ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易名為「來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來吉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班。1945年(民國3...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村4鄰78號。 「新美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9月創校的「吳鳳鄉山美國民學校新美分校」。1961年(民國50年)9月獨立設校為「新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美國民小學」。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學校亦改稱為「阿里山鄉新美國小」。2016年(民國105年)4月,受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校設立全台第一座原住民兒童科學基地。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學區居民以鄒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963年(民國52年)8月設「茶山分校」,199...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1鄰31號。學校位在鄒族的樂野部落(Lalauya)。 「樂野國小」的前身為1935年(昭和10年)創校的「樂野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設台南縣,隔年8月本校易名為「台南縣嘉義區吳鳳鄉第三國校」。1949年(民國38年)改名為「樂野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8月設嘉義縣,改為「嘉義縣吳鳳鄉樂野國民小學」。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樂野國民小學」。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隔年1月改為「阿里山鄉樂野國小」。2007年(民國96年)8成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籌備處。2009年(民國98年)8月「香林...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3鄰74號。 學校位在阿里山鄉最南端茶山村(茶山、新美、山美,並稱阿里山南三村),與高雄市那瑪夏區相鄰。茶山部落(Cayamavana),鄒族族語意指「山腰上的平原」,學生組成為鄒族、布農族、漢族。現在的茶山村民主要以「珈雅瑪」稱呼自己的部落。 「茶山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8月創校的「新美國民學校茶山分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美國民小學茶山分校」。「茶山分校」的學童逐年增加,遂於1995年(民國84年)8月獨立設校為「茶山國民小學」,為阿里山鄉第10所國小。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
Hosa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信義鄕。遺址年代距今1000-500年。文化類型屬於東埔一鄰文化。遺址代碼:0812HoS。評鑑等級:【查】第三級【資】重要遺址 Hosa考古遺址早年調查記錄,載其位於今和社聚落南側和社溪東岸,桐子林橋南側約500公尺,這地點原為鄒族dahtu大社所在。藉由老人的記憶與地表可見的遺物現象初步認為即為當年大社所在,目前無法發現相關的建築遺留。其與外坪遺址皆為和社溪東岸的高位河階地,外坪遺址位於其東側更上一階的大片緩坡上。已因整地而受到若干程度的破壞。 1998年劉益昌調查發現。2004年9月3日普查(第七期)項下吳美珍、林三吉調查。 說明 ...
Daimaeyayana考古遺址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遺址年代距今2000-200年。文化類型屬於yingiana上層文化。遺址代碼:1018DMYYN。評鑑等級:【查】【資】一般性遺址 Daimaeyayana考古遺址位於阿里山鄉樂野村,海拔高度1140-1170公尺。1998年調查時,從台18線阿里山公路的石卓轉往達邦村的支線,前行約2公里處的樂野村2鄰67號民宅附近山坡地,即為遺址所在。遺址因茶樹整地翻擾,應已有破壞。 1998年3月下旬王嵩山進行民族學田野調查時,由地主鄭義山出示遺址所在的遺物。1998年4月1日王嵩山引導何傳坤、劉克竑、林德牧、趙啟明、廖文媛、楊...
Etsuu考古遺址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遺址年代距今3000-200年。文化類型屬於yingiana上層文化。遺址代碼:1018ES。評鑑等級:【查】【資】孤立地點 Etsuu考古遺址位於阿里山鄉樂野村,海拔高度1145公尺。2004年調查時,遺址位於樂野村主聚落西南方約1000公尺,正處樂山產業道路通台18線及樂野村的岔處。2012年嘉義縣山區遺址普查計畫調查時,由樂野村行西南方約1公里處鄒族文化部落區的西側茶園即遺址所在。保存狀況不良。 1995年臧振華、張光仁調查發現。2001年何傳坤、洪玲玉進行調查。2012年3月嘉義縣山區遺址普查計畫進行調查。 說明 ...
Pasana考古遺址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遺址年代距今3000-200年。文化類型屬於yingiana上層文化。遺址代碼:1018PSN。評鑑等級:【查】【資】一般性遺址 Pasana考古遺址位於阿里山鄉達邦村,海拔高度1100-1130公尺。2004年調查,遺址位於Pasana聚落東北約500公尺處,曾文溪上游右岸的山麓急坡。2012年嘉義縣山區遺址普查計畫調查時,於台18線77公里十字路村往南側到達邦路,行約3.5公里即達位於山腹緩坡區之遺址分布所在。保存狀況不良。 2001年10月24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何傳坤、洪玲玉調查發現。2012年3月嘉義縣山區遺址普查計畫簡...
Ralauya考古遺址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遺址年代距今3000-200年。文化類型屬於yingiana上層文化。遺址代碼:1018RLY。評鑑等級:【查】【資】孤立地點 Ralauya考古遺址位於阿里山鄉樂野村,海拔高度1100-1155公尺。2004年調查,遺址為樂野村主聚落所在。2012年嘉義縣山區遺址普查計畫調查時,於紅十字會為建永久屋所開挖地基處發現較深色土壤,其地點位於樂野公墓附近,但未見遺物分布。現代聚落已對遺址造成嚴重破壞。 1949年國分直一記錄。1979年陳仲玉記錄。1995年臧振華、張光仁調查。1996年臧振華、張光仁進行調查。1995年普查(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