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5,673
  • 線上人數: 9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H 歷史事件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H 歷史事件』, 共41筆


內文(大龜文)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內文(tjauvu'uvulj)社位於今屏東縣枋山溪上游右岸支流之右岸山腹,是排灣族大龜文酋邦酋長ruvaniyau和tjuleng的居住地,也是酋邦的領導中心,日本時代隸屬高雄州潮州郡枋山支廳管轄。內文社原名tjakuvulj(大龜文)社(清朝以排灣族語直譯大龜文),日本為了區分部落與酋邦之名稱,將原名大龜文社改稱內文社,而以大龜文稱呼整體酋邦部落。   大龜文酋邦居民來自各方,在利益共生之下逐漸形成23個生命共同體的酋邦部落(日本時代有680戶4,154人)。台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於1910-1914年(明治43年至大正3年)實施「理蕃五年計畫&mda...

力里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力里酋邦所指   力里酋邦位於七佳溪與力里溪之匯合處東南方約4公里,力里溪左岸,浸水營越嶺古道北方山腰,海拔750公尺處,日本時代隸屬枋寮支廳管轄。力里社的排灣族族稱是rarukuruk,語意「生麻」(另一說是「將野獸四足引裂」)。力里社分為大小兩個部落,北邊較低的大部落稱為qinaljan,南邊位在較高的小部落稱為qantju。根據1911年(明治44年)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的調查,當時力里社有261戶,1,058人。酋邦其餘所屬部落分布於大樹林山的東西兩側(tjaljangatuwan、出水坡、kalapan等)。力里酋邦早期是酋長林立,但經過歷史上數次戰役的洗鍊後,已產生最高的酋長─...

霧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914年(大正3年)1月,以新武呂溪上游布農族重要大社「霧鹿社」(Bulbul)為核心,受邀前來談和、接受饋贈的布農族人遭日警搜查隊屠殺,族人於警方撤退過程於新武呂溪稍下游處進行反擊,此事件官方記錄名稱為「高山蕃ノ制壓」。事件涉及布農族、日本人,以及卑南族、阿美族等平地原住民族,背景則源於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以及七腳川事件移民的影響。由來自地方警察機關匯報而成的一手史料彙編《理蕃志稿》,對於往後中央山脈南段布農族抗日事件起因,多歸咎有霧鹿社族人的涉入而言,霧鹿事件是日本時代東台灣布農族地區於1914-1915年(大正3-4年)一連串反抗戰事的重要起始點,衍生喀西帕南、大分、六...

喀西帕南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915年(大正4年)5月12日,於花蓮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的喀西帕南駐在所,以喀西帕南社(Qasivanan)布農族人為首向駐在所發動襲擊,造成所內警察人員重大傷亡,更進一步觸發該流域後續抵抗行動。本事件凸顯布農族人對於槍械扣押沒收政策的不滿,更反映東台灣布農族區域自1914年(大正3年)霧鹿事件後不穩定的政治局勢,連同接連於喀西帕南社事件幾天後發生的大分事件,迫使日本人統治勢力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 所涉民族   喀西帕南事件主要涉及布農族、日本警備員。參與襲擊者包括喀西帕南社(Qasivanan)、清水溪邦喀爾社(Pangkal)、拉庫拉庫社(Daq-Da...

大分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大分事件(又稱ターホン駐在所ノ蕃害、ターホン事件、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普遍認為是布農族於日本時代最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並被認定為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事件發生於今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大分駐在所,此地為布農族郡群自南投東遷後的重要據點,也是再次向南方遷徙的發祥地,事件觸發的遠因與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有關,因沿山地帶樟腦開發湧入外族,摩擦衝突日增,加之鄰近的台東廳在霧鹿事件(1914)後局勢不穩,加諸槍械沒收政策、貿易管制取締影響,由大分總頭目Aziman Sikin率領於1915年(大正4年)5月17日向拉庫拉庫溪流域最大日警據點ターホン駐在所(Ta-tahun,大...

小川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小川事件發生於1915年(大正4年)5月16日,為日本巡查小川傳之助前往駐在所駐地途中,遭遇發動拉庫拉庫溪流域抗日行動的布農族襲擊隊,交戰後身亡,為日本政府視為當年度「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的一環。 所涉民族   本事件涉及的主要為花蓮港廳拉庫拉庫溪與台東廳新武呂溪流域的布農族人,其中據報有鄰近事發地點的巴哈斯社(Pahas),及來自台東廳的霧鹿社(Bulbul)人涉入。 事件背景   1915年(大正4年)2月起,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自下游至上游,開始了一系列的抗日襲擊行動。事件遠因,包括殖民地樟腦經濟開發、1914年(大正3年)初的台東廳霧鹿事件、槍械扣...

阿桑來戛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阿桑來戛事件係由1915年(大正4年)5-7月間,2起針對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Asang Daingaz,阿桑來戛)周邊勤務工作者的襲擊行動所組成,是當年度「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在大分事件後的歷史過程之一。阿桑來戛社(Asang Daingaz,布農語意為「大社」)位於花蓮的拉庫拉庫溪北岸,是布農族巒群的重要聚落,也是八通關北岸日警駐在所的戰略要點。因「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牽涉部落眾多,且涉及跨域相互支援,日本政府的補給線綿長,故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改採山麓地帶的封鎖措施,於數年後才以新闢橫斷道路重新建置綿密的警察據點。所涉民族  如依相關資料記載,本案所涉民族...

初來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初來事件於官方文獻《理蕃誌稿 第四編》(1932)紀錄為〈タハミ分遣所ノ蕃害」〉,事件發生於1919年(大正8年)4月12日,位於台東新武呂溪下游北岸的タハミ分遣所(Tahami)遭來訪的布農族巴里蘭社(Palilan)族人襲擊,該所的遠山留作巡查身亡,經調查襲擊者為新武呂溪流域北岸的領袖人物Makili。該事件為突發的治安事件,並未擴大為區域連鎖事件,事發同年,北方花蓮港廳的八通關警備線完工,布農族區域不穩情勢再現。 所涉民族   本案為台東廳新武呂溪下游北岸的巴里蘭社布農族人發動,所涉及相關民族除日本巡查外,也以布農族為主。 事件背景   ...

托西佑社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托西佑社事件依日本官方檔案彙編《理蕃志稿 第5編》(1938)記載,為發生於1921(大正10年)5月24日至6月18日間的〈ターフン社凶蕃膺懲〉,是針對八通關道路開拓工程期間,仍不時襲擊築路工程隊的大分地區托西佑社(Tusiu)所發動的一起大規模祕密處決(臨機處分)事件,該社有23人遭殺害。事件發生後,造成大分事件領袖Aliman Sikin(阿里曼西肯)、Dahu Ali(拉荷阿雷)等「未歸順蕃」遠走高雄,故總督府於同年10月將警務局長川崎卓吉予以免職;新武呂溪流域的領袖強人Lamata Sinsin(拉馬達星星)也因「從弟」(堂弟或表弟)牽...

第一次逢坂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第一次逢坂事件發生於1921年(大正10年)12月17日,為台東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針對日本警備道路開闢工程的襲擊事件,造成日警高級人員傷亡。本事件與深入新武呂溪流域內部的新設警備線有關,也與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托西佑事件(1921)有所牽連,是著名的布農抗日領袖Lamata Sinsin(拉馬達星星)與日本的直接衝突,雙方的和戰關係延伸至1932年(昭和7年)的大關山事件(又稱檜谷事件)後,Lamata Sinsin遭牽連被祕密處決後方止。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居住於台東新武呂溪上游的布農族人,而發動襲擊的領袖Lamata&nbs...

大關山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大關山事件(又稱檜谷事件)發生於1932年(昭和7年)9月19日,是日本時代中葉(1919-1937)一起台東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襲擊日警事件,因為接續震驚國際的霧社事件(1930)後發生,曾引起關注。該案發生時期,關山越警備線甫於1931年(昭和6年)完工,可藉由本線溝通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沿線設置高密度的警察駐在所與砲台、教育所等據點,事件可視為對於日本治理系統的反擊,事件發生後針對領袖家族實施祕密處決,包括日本政府長期意欲掌握的指標級領袖Lamata Sinsin,其原根據地遭毀棄。大關山事件後,針對山區布農族人的集團移住政策實施加快,永久地改變了布農族人的傳統文...

第二次逢坂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933年(昭和8年)11月15日上午7時所爆發的第二次逢坂事件,是由台東新武呂溪北岸的杜庫坂社(Istukban)與布拉克桑社(Bulaksang)布農族人,針對關山越警備線上的逢坂駐在所所發動的襲擊行動。雖然當局曾發動炮擊威嚇與大規模搜查,但最終於花蓮港廳以歸順式型態處置投降的族人,並將之移居至花蓮卓溪,牽連族人未受到報復懲罰。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民族為新武呂溪上游北岸的杜庫坂社、布拉克桑社,此為台東布農族於鄰接花蓮港廳交界處的大部落,以郡群及巒群為主。 事件背景   依據日本時代警察通訊期刊《理蕃之友》(1933年12月號)報導,事件發生背景...

內本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內本鹿事件發生於1941年(昭和16年)3月9日,是經歷集團移住政策後,台東布農族一起且具有高度自主意識性的回返故鄉行動,過程中為阻止日方追擊,突襲了駐在所造成傷亡,但最終參與行動的族人仍遭逮補、祕密處決。本事件可視為全台灣最後一起對於日本時代的武裝抵抗行動。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台東廳轄下的布農族,事件核心領袖為內本鹿地區的哈里卜松社(Halipusang)的Haisul及其家族。由於族人被日方強制遷往台東南端的都鑾山西部,這片區域的氣候與生態環境、民族組成關係,俱原居地截然不同,造成嚴重創傷,最終引發此次事件。 事件背景   卑南溪布農族...

三棧溪-加灣戰役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日本時代初期,日本花蓮港守備隊為能就近監視外太魯閣族人,並為充分查明通往宜蘭的探險道路,即於1896年(明治29年)7月間在新城地區設置新城分遣隊監察哨。惟不到半年的時間,因為日本哨兵在部落隨意盜挖部落族人種植的番薯、芋頭,其後又強暴太魯閣族的部落婦女,偷竊和姦淫是褻瀆祖靈的不潔行徑和部落社會禁忌,使得外太魯閣地區部落族人內心瀰漫著憤慨不安。到了1896年(明治29年)12月23日,終究發生了太魯閣族人獵襲殲滅監察哨內所有官兵的「新城事件」,也開啟了太魯閣族人抵抗日本軍警入侵山區部落的序曲。   彼時日本政府為了解新城地區的狀況,並也試圖對外太魯閣地區的各部落進行報復反擊...

利有亨事件
2T 泰雅族 14Q 賽德克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908年(明治41年)4月23日,總督府為擴增樟腦、礦山、木材,以及墾地的開發利益,因而發動「大南澳隘勇線前進」的擴張行動。位於和平溪(舊稱大濁水溪)北溪支流布蕭丸溪上源左岸山區台地的Ryuhing(利有亨,或譯為流興)部落,其地理形勢正處於南澳山區通往蘭陽平原和東側海岸線的必經要道。日本軍警部隊進行大南澳隘勇線擴張、入侵南澳山區部落的時候,雖有部落畏於武器兵力懸殊而有順服的意願,但各個部落內部仍有族人持續採取遊獵狙擊戰術的型態進行反擊,其中位於險要關鍵位置的Ryuhing部落戰況尤為慘烈。最終結局是囿於彈藥不足、武力懸殊、生活物資匱乏的因素,以失敗告終,並為此後步入部族內部...

反亞泥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反亞泥事件,又稱「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是一起深具社會、環境、族群意涵的重要事件。此運動緣起於1973年(民國62年),遠東集團旗下的亞洲水泥公司到花蓮設廠,選中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秀林村的土地,也就是亞洲水泥公司花蓮廠現在的廠區。亞洲水泥公司於太魯閣族傳統領域進行礦區開採,其中所引發的土地權益與環境爭議,涉及原住民族權益、企業責任及環境倫理、政府行政程序等複雜關係。 事件所涉民族與部落   反亞泥事件的主要涉及民族為太魯閣族,族人向以Gaya做為人生處事修為的準據,且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思想深植於族人心中,對土地具有與祖先靈性相連的獨特傳承。事件中的遠東集團亞泥...

四林格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四林格(drake)社位於恆春半島港口溪中游右岸,四林格山東南面的山麓,海拔306公尺之斜坡,日本時代隸屬高雄州恆春郡恆春支廳管轄。四林格酋邦是由kiljimatj社和sinequqequt社等二社所組成,因該地盛產樟樹drakes,故統稱二社為draki(漢譯四林格)。此酋邦由pakaleva和tjukudr兩家酋長共管酋邦的政經事務。並和tatalivan(竹社)及padriyul(八遙)等酋邦為親緣關係。   四林格社事件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施「理蕃五年計畫押收原住民槍枝」的政策,引起四林格社不滿而武裝抗日的事件,屬1914年(大正3年)排灣族南蕃事件之一...

太魯閣族還我土地運動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太魯閣國家公園於1986年(民國75年)正式成立,其範圍涵蓋花蓮縣秀林鄉、南投縣仁愛鄉、台中市和平區的山區,是台灣國家公園體系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公園之一。然而,國家公園的設立對當地太魯閣族的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空間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包括土地耕作空間的縮減、祭儀活動的受限、日常生活環境的改變,進而成為衝突的主要起因。   太魯閣族人在國家公園的劃設過程中一無所知,認為這是對祖靈的褻瀆,也觸及了其生存權的核心問題。此一情況引發了當地居民普遍的不滿,並透過部落內的交流與討論逐步累積情緒,最終轉化為針對國家公園的抗爭行動。 事件所涉及民族及部落   本次運動主要涉及太...

柴塱譯社事件
3W 排灣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柴塱譯(caljengis)社位於台東縣大竹篙溪上游西邊支流中游的左岸山腹,是排灣族的部落。日本時代隸屬台東廳大武支廳管轄。相傳社民來自西部djeveckadan社(今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翻越南部中央山脈後,先移住東部varulju(馬有樂)社(位於柴塱譯社西北方),之後再移住柴塱譯社。該社融入該地區tjalilik(大谷)mamazangiljan-kadjalepan酋長之酋邦社會,因而形成一個強盛的部落。日本時代時,日警常役使浸水營道路上附近的社民擔任送郵件,或抬轎日警行走往來於浸水營道路上的工作,且稍些怠慢就會遭受日警的喝斥或毆打,因此,引起附近社民的怨恨。1908...

蕃薯藔四社警察官吏派出所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1905年(明治38年)9月28日,蕃薯藔廳四社警察官吏派出所(約位於今高雄市甲仙區)為當地原住民族突擊,警察人員及隘勇身亡,派出所遭焚燒。10月3日由廳長協同警察及壯丁組成50人搜索隊,於4日抵達事發地點善後並進行威嚇砲擊,5日撤退結束事件。依官方紀錄,日方認定因邊區貿易改為官營,影響山產交換私營業者利益,加上「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影響,流徙腦丁唯恐受《匪徒刑罰令》懲罰,故教唆與其友好的「施武郡群」布農族人襲擊日警。 所涉民族   蕃薯藔廳為日本時代初期的廳級行政區域,涵蓋今日高雄旗山、美濃、田寮、燕巢、內門、杉林、六龜、甲仙及台南南化等等街市民庄;東面所轄「蕃地」...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