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4,569
  • 線上人數: 4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H 歷史事件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分類檢索:『H 歷史事件』, 共9筆


三棧溪-加灣戰役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治30年)1月間,日本政府發動現代化軍隊、軍艦,並動員南勢川阿美族人連番攻擊外太魯閣族部落,此即繼1896年(明治29年)底的「新城事件」之後,太魯閣族人與花蓮港守備隊衝突延續的「三棧溪-加灣戰役」。 事件所涉民族及部落   「三棧溪-加灣戰役」的發生地點位於現今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三棧部落的山區一帶,涵蓋三棧溪流域沿線山區、桑巴拉堪山南方山區、加禮宛山東側山腹。這一帶的太魯閣族部落分別有Pratan、Kraga、Ipasan、Smpragan、Smudal Paru、Qowgan等部落,日本實施集團移住之後,形成現今的三棧、加灣部落,隸屬於秀林鄉景美村行政區。 ...

大庄事件
31PNP 平埔族群 H 歷史事件

)間發生於花東縱谷地區的原住民抗清事件,涉及客家人、卑南族、阿美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史書稱為「卑南番亂」、「大庄平埔反」、「大庄平埔番亂」,民間則稱為「走反」、「清朝反」,又稱「呂家望事件」。 事件背景   此事件起因於1886年(光緒12年)4月,台灣巡撫劉銘傳上奏朝廷,請求全台清賦。該年秋,全台清賦事業正式展開,因為台灣田地從未進行過清丈,無「魚鱗圖冊」可資憑據,於是向戶部申請發給丈單,並先行編查保甲以戶籍作為憑據,隨即展開填給丈單、繪造圖冊、科算錢糧田畝、辦理丈田給單、稽核冊案等工作。 事件始末   清丈官員在後山地區進行土地清丈後,編造魚鱗圖冊時卻錯誤百出,...

七腳川事件
1A 阿美族 H 歷史事件

  事件中之反抗方,包括七腳川社(Cikasuan,阿美族,今吉安鄉太昌、慶豐、福興等村)、巴督蘭番(Btulan,賽德克族Takedaya群,木瓜溪中上游,今秀林鄉文蘭村)及木瓜番(Vaguai,賽德克族Takedaya群,今秀林鄉文蘭、銅門等村)。所有與本案相關之族社,表列如下: 現今族屬 當時社名 事件時的立場 結果 阿美族 七腳川社 反官方 明治43年3月出降,與南勢諸社和解;部份社眾被遷往台東另建新七腳川社,其餘則散入南勢諸社。 賽德克族 木瓜...

大港口事件
1A 阿美族 H 歷史事件

在事件前期,當烏漏社於1877年(光緒3年)7月起事後,同屬阿美族的太巴塱(Tavarong光復鄉北富村)、馬太鞍(Vataan光復鄉大馬、大平村)、大港口(案:此時似指阿棉山社而言)等,先後加入烏漏社抗清。至於後期的阿棉納納期,則僅以該兩社為主,力戰至最後。   值得一提的是,在田野訪談中曾出現的打落馬(打路馬)及奇密社,正好處於清軍進兵的路線上,或許因此也被捲入戰役之中,以致於日後竟有「奇密社事件」之誤解。 事件背景   日軍侵台之役帶動了清國對台灣後山的經略。由於後山諸社叛服不常,閩撫丁日昌乃籌劃「撫番善後章程」,決定由吳光亮擔任台灣總兵,進駐後山中路兼統諸軍,「練兵屯...

旅日觀光
21PAN 泛族群 H 歷史事件

施行期間與目的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啟蒙、教化原住民,自1897年(明治30年)8月開始,即帶領原住民到日本國內觀光,使其目睹日本國力強盛,心生畏懼而不敢與之為敵。由於日本人認為原住民旅日觀光成效頗大,因此成為「理蕃」政策的重要項目之一,且多以官費支持。至1929年(昭和4年)為止,日本人共舉辦過九回的旅日觀光,除第七回為青少棒邀請賽及第九回為青年團之都市農村見習外,各回多指定部落具影響力之人物,如頭目、副頭目、勢力者赴日參觀學習。第一至第六回主採「威嚇」觀光,以展現軍事設施力量,達到恫嚇目的為主;第七回以後則兼採「啟發」觀光,以都市建設與農村見習為主,並為自費型的旅日觀光。 昭和...

加禮宛事件
11K 噶瑪蘭族 H 歷史事件

挺清 向東向南擴張勢力。 阿美族 七腳川社 挺清 向東向北擴張勢力。 阿美族 薄薄社 中立偏清軍 獲得獎勵。 阿美族 荳蘭社、理留社 中立偏巾老耶 嚴切訓示 泰雅族 木瓜番 偏加禮宛 遭七腳川社阻截 【表1】相關族社列表。(李宜憲製表)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的日軍侵台之役下,沈葆楨以開山撫番來回應日本的質疑(在後山有何政教措施);其中的北路開...

霧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名稱為「高山蕃ノ制壓」。事件涉及布農族、日本人,以及卑南族、阿美族等平地原住民族,背景則源於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以及七腳川事件移民的影響。由來自地方警察機關匯報而成的一手史料彙編《理蕃志稿》,對於往後中央山脈南段布農族抗日事件起因,多歸咎有霧鹿社族人的涉入而言,霧鹿事件是日本時代東台灣布農族地區於1914-1915年(大正3-4年)一連串反抗戰事的重要起始點,衍生喀西帕南、大分、六龜里等重大歷史事件。 所涉民族   霧鹿事件主要涉及新武呂溪上游的布農族郡群、巒群,其中受創最深為Ispalidav氏族。而與布農族對立的,則以日本警察搜查隊及以卑南族為主的人伕隊。 事件背景 ...

內本鹿事件
4B 布農族 H 歷史事件

是截然不同的氣候、地理、生態環境,預定地周邊是過去互為敵人的阿美族部落,也是日本人驅逐屯墾者得來的土地空間,以民族關係操作監控來自於高海拔山區的布農族人,更因為瘧疾與痢疾等低地傳染病的流行,使得部分族人產生了返回原居地的念頭。這樣的背景觸發1941年(昭和16年)移住家族對日警發動全台最後的抗日事件「內本鹿事件」,此時幾已進入太平洋戰爭的年代。 事件始末   1941年(昭和16年)初,原為內本鹿哈里卜松社的Haisul(海樹兒)決定帶領家人逃離移住地,重返祖居地。為了阻止日方的追捕,他們首先破壞了清水駐在所的鐵線橋,並襲擊清水駐在所及更上游的楓駐在所,造成警備人員及其家屬的傷亡。...

新城事件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軍傷亡5名;另一中隊則於前進三棧溪途中遇伏,日軍傷亡16名,阿美族傷亡6名。   在太魯閣人方面,則佔據險要,且在路上鋪尖竹等陷阱,日軍不僅難以進擊且陸續生病,日軍因此再增派援軍。於是,1月19日第一旅團湯池聯隊到來,並負起作戰任務,葛城艦也自澎湖來援,在新城外海砲擊。更從基隆調來步兵二大隊,及台北之砲兵、工兵各一小隊,自二月起至三月不斷攻擊。最後,基於軍隊在山地不易行動、太魯閣人頑強抵抗、討伐隊陸續生病等,日軍死傷慘重,而於同年5月終止軍事行動。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同年4月,當新城事件尚處於增兵苦戰之際,為推行山地事務而召集各撫墾署長於總督府,會中,殖產部提出報告:應...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