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5,800
  • 線上人數: 16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S 社會組織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S 社會組織』, 共9筆


貴族制度
21PAN 泛族群 S 社會組織

概述   人類學使用不同概念詞彙指稱社會的各種不平等關係:在當代資本主義體系中因生產工具的有無而區分的,稱為「階級」(class);依據社會權力地位高下而區分  的,稱為「階層」(stratification);依據文化觀念—但是不一定符合政經權利高低之別—而區分的,稱為「階序」(hierarchy)。 台灣原住民各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系統化且世襲「社會階序」制度的族群有兩個,分別是魯凱族及排灣族,其社會大致區分為貴族及平民兩個主要的階序。在排灣族,以中排灣語為準,貴族稱為mamazangiljan,平民稱為sikataqaljan;在魯凱族,以霧台魯凱語為準...

氏族
4B 布農族 S 社會組織

  親屬組織裡最小的單位是家庭,比它還要上一層次的,有家族、世系群、氏族等親屬單位。在某些情況中,世系群只是氏族的一部分。然氏族往往帶有一種傳說或甚至虛構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祖先,相對的世系群則是可以追溯到一個實際存在的共祖。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社會。氏族,布農族語謂之Siduh,在布農族的氏族關係中,若依Isbukun(郡)群的方言來說,大致上可分為kaviaz(大氏族)、kautuszang(中氏族)及kauman siduh(小氏族)等三個不同層次的Siduh(氏族)名,其中以kauman siduh為布農族氏族的最小單位。在親族關係上,是最接近世系群或等於世系群的概念...

地方會議
21PAN 泛族群 S 社會組織

地方會議 定義   地方會議(landdag),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時,一年一度針對台灣南島語族部落傳達政策、張顯統治權力的機制。 設置背景與發展   地方會議緣起,係1635年底至1636年初東印度公司在內陸的軍事行動,確立了荷蘭人在台灣西南平原南島語族部落間的地位。趁著戰勝餘威。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長官普特曼(Hans Putmans)於1636年2月22日召集歸順公司的部落代表,於新港社舉行和約確認儀式。會議中,普特曼除了對與會部落代表訓誡和平條約內涵,授予每位代表絨袍、親王旗與代表公司權威的權杖外,並舉行目加溜灣、阿猴、放索等社將主權移轉給公司的儀式。 ...

阿美族會所
1A 阿美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傳統上,會所為阿美族部落公共事務與集體行動的中心,做為年齡階層的訓練中心以外,同時做為部落之守衛所。阿美族有依照年齡分級的年齡階層,會所平時做為未婚男子之住宿處,初入級之未婚男子每天晚上需住宿其中,擔負守衛的職位;升至第二級時就可以隨意住宿,常會外出訪女友,故不常居於其中。已婚男子則願意住宿時再來住在會所即可。婦女禁止踏入會所。   「會所」有些稱為「聚會所」「活動中心」,由此可知,會所具有「聚會」的功能,因此常常選擇在空曠處。因應日本政府的要求,有些部落特別建造另外一個會所或公會堂、會議室等建築,這樣的情形也延續到戰後。 阿美族的會所建築   傳統會所的構材...

排灣族會所
3W 排灣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排灣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排灣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其源由不明,且會所建築也與該聚落內的家屋建築型態差異大,期間之關聯仍待釐清。 【表1】日本時代排灣族各地區會所建築形態一覽表。(許勝發提供) 族別 部落 名稱 構造形式 來源 排灣族巴武馬群 平和 ...

布農族部落會所
4B 布農族 S 社會組織

布農族部落會所的紀載  有關布農族部落會所(oðinunan)的記載不多,最早出現於鳥居龍藏對於郡群東埔社的描述,丘其謙對於卡群的研究,以及關華山對於邵族、布農、阿里山鄒族句住文化的比較研究之中。在卡群中,部落會所的功用包括:一、作為討論作戰、獵頭、狩獵以及夢占、祭祀並放置人頭骨的空間,二、用以準備射耳祭等祭儀之活動,三、討論部落內犯罪與刑罰,四、放置土帥發火器的袋子(xaino),五、放置獸骨。卡群的部落會所功能  在布農族的部落政治中,大社為政治中心,轄下數小社,各小社推舉頭目治理,大社推舉大頭目管理全社。部落會所位於大社中,然並非所有的大社均有部落會所,如卡群中的三個主要的政治中心,僅有...

卑南族會所
5P 卑南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用以訓練武勇、傳授知識、舉辦會議、提供住宿等,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會所之於男性,如同家屋之於女性,有其兩性空間屬性對應之象徵體系的內涵。   卑南族的會所建築依照年齡階層分為少年會所takoban與青年會所parakoan兩類。會所年齡階級組織配合各祭典的「通過儀式」傳達階層隔離與界定,少年約11-12歲時舉行第一次的成年禮「殺猴祭」,之後進入少年會所受訓,訓練內容包括禮儀、體能、戰鬥等。約18歲舉行第二次的成年禮,少年會所的會員通過這個儀式可晉升為青年會所的會員,直至婚後離開會所。有的部落少年會...

魯凱族會所
6R 魯凱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魯凱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魯凱族的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魯凱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這些聚落多位於該族分布區域的邊緣位置,並且靠近原本即有會所制度及會所建築的其他原住民族群,譬如西北邊的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東北邊的卑南族、阿美族等。魯凱族的家屋為板岩建造,各地風格大致相似,但前述各地會所建築的風格卻差異極大。 族別 部落 ...

鄒族會所
7C 鄒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鄒族的男子會所稱為kuba,是部落男性的集體習武、鍛鍊、生活的空間,同時也是儀式空間,也是鄒族男性文化的核心。   大社的會所(kuba)會舉行戰祭儀式,小社的會所(hufu)則不舉行儀式。作為氏族或世系群的軍事、政治、教育、宗教運作中心。氏族或世系群的成員在會所周圍建立家屋(emoo),而成聚落。   會所為高架干欄式建築,常設於部落中央位置,屋頂覆蓋厚茅草,不設牆壁。主要用於訓練未婚男子,舉行祭典與部落會議。 建築構造   建築材料以檜木、樺木為主要柱材,地板以杉木與竹條鋪設,屋頂為四斜面結構,茅草厚覆並綁以竹條固定。屋脊兩端插有木槲草(fiteu)...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