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傳統上,會所為阿美族部落公共事務與集體行動的中心,做為年齡階層的訓練中心以外,同時做為部落之守衛所。阿美族有依照年齡分級的年齡階層,會所平時做為未婚男子之住宿處,初入級之未婚男子每天晚上需住宿其中,擔負守衛的職位;升至第二級時就可以隨意住宿,常會外出訪女友,故不常居於其中。已婚男子則願意住宿時再來住在會所即可。婦女禁止踏入會所。 「會所」有些稱為「聚會所」「活動中心」,由此可知,會所具有「聚會」的功能,因此常常選擇在空曠處。因應日本政府的要求,有些部落特別建造另外一個會所或公會堂、會議室等建築,這樣的情形也延續到戰後。 阿美族的會所建築 傳統會所的構材...
stem)的探討,已見於日本時代岡田謙對於年齡制度較為發達的阿美族、卑南族、鄒族的比較研究,並發表在〈年齡階級の社會的意義:特に臺灣アミ、プユマ、ツオワ三族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1932)。戰後,衛惠林在〈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探討〉(1953)一文中,將年齡制度分為通名制和專名制兩種形式。通名制係指有幾個指稱兩性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示長幼資格的集體稱號,與個人身心發育的狀態及其社會責任之比重相對應,例如,青少年/少女、青年男子/年輕女子等。但是,男性在舉行成年禮後另有依年齡組成的社會身分。相對之下,專名制也有上述依年齡與成長階段的區分,但是男性自舉行成年禮以後即形成一種固定的年齡組織,...
台灣分出,成立東部集會區,與會部落代表主要來自今日的卑南族與阿美族;東部地方會議於卑南覓連續開辦5屆,至1656年止。 會議流程 地方會議進行的儀式,以規模最盛大的南、北二路地方會議為例。多是在與會部落代表到齊後,台灣長官才由台灣議會相關人員陪同,搭乘小艇由熱蘭遮城出發前往赤崁的會場。長官一行於上陸後,等候在岸邊的公司人員隆重迎接,通過由60名盛裝且儀表莊嚴的士兵行列,步行前往公司在赤崁的會館,與會部落代表則站在長官一行人的右手邊觀禮。待禮炮、鳴槍儀式落幕,與會代表以部落為單位,依序進入公司在赤崁的會館向長官致意,再進入設在庭園的議場,由政務員招呼至長桌旁,也是以部落為序依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