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044,486
  • 線上人數: 11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Y 神話傳說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Y 神話傳說』, 共4筆


射日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原住民族的射日傳說中,大多描述以前天空中有數個太陽,數量從兩個、三個多個不等,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因此有勇者前去射日。射日勇者的年齡與人數,各族群說法不一,部分族群只有一人或兩人,也有族群指出是由數人組成射日隊伍,甚至歷經三代才完成射日。   射日後,有的族群傳說會特別描述射落的太陽變成月亮,天上從此有了太陽與月亮,天地有了白晝與黑夜的區別。此外,多數神話也會提及倖存下來的射日英雄,往往返回家鄉時已是垂垂老矣。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泰雅族 1.泰雅族的射日神話...

洪水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洪水的起因在各族的傳說中呈現高度多元。有不少族群認為洪水是因人類觸犯禁忌或亂倫行為所引發,這類說法出現在泰雅族、雅美族等神話中。有些族群則認為洪水是神靈為了懲罰人類的惡行或是因神明之間的爭端、婚事糾紛,例如阿美族中就出現海神因婚事失敗或誤會而發動海嘯的情節。   自然災變亦是常見起因,包含地震、山崩、海水倒灌、大雨、火山爆發、海嘯等。有數個族群(如布農族、鄒族)指出是動物行為導致水道受阻(如大蟒蛇、鰻魚或怪魚堵住水口),造成洪水暴發。也有少數神話中,洪水是由特定族群的作惡引發,例如雅美族的Dobosbosan部落或Jikavatoan部落因惡行而招致...

黃金歲月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在多數原住民族的神話中,黃金歲月是一段人類不需勞動、萬物主動供給的理想年代,生活極為豐饒而無憂。 多數族群都提到,當時的小米具有神奇的特性,只需一粒、半粒、甚至三分之一粒小米就足以煮出一大鍋飯,能養活一家甚至一整個社群。有的說法中,小米還能自行走入穀倉、與人對話,甚至一株即可供食一年。除此之外,還有食物與肉類的取得毫不費力、自然萬物與工具皆能自動服務、人類與萬物融洽共存等特色。有些神話提到當時人類還有神力,或從樹或石頭中誕生,處於神人共居的早期階段。 黃金歲月的終結,普遍來自於人類的不敬、貪婪、懶惰、惡作劇,人類浪費小米是最常見的轉捩點。許多故事描...

熊與豹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在大多數的故事中,熊與豹曾是兄弟、好友或具有親密關係的同伴。 熊與豹之間的矛盾,普遍源於互相裝飾、畫圖或刺青時產生的不對等與惡意行為。 熊對豹的背叛與羞辱行為極為憤怒,後續發展在不同族群間有數種變形:有些版本中熊選擇原諒,雙方言歸於好,豹承諾會將日後狩獵所得分給熊;但也有些版本指出熊與豹從此決裂、反目成仇,熊一見到豹就攻擊,或是彼此分道揚鑣。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泰雅族 1傳說過去猿猴、熊、豹、人類擁有同一個祖先(B262i),而熊與豹為全身白毛(A28)。 2某日,熊與豹在路上...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