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3女。賴阿柳年輕時曾捕獲行蹤神祕敏捷的雲豹,創下光榮的狩獵紀錄。然而捕獲回家後,妻子輕忽了獵物祭,直接食用雲豹,導致生病長達4個月,賴阿柳為此祭拜求神才使妻子病癒。父親過世後,賴阿柳以長嗣身分繼承父親balu daliyan的頭目地位,掌領著整個日本時代的芒仔社。1904年(明治37年),日本政府進入舊茂林後,賴阿柳獲頒台灣總督府210號頭目章,並受邀赴日觀摩3個月。賴阿柳雖為頭目,但待人溫和,頗得族人敬重。1940年(昭和15年)起,族人在日本政策推動下遷至茂林部落現址,賴阿柳擔任村民與日本人的溝通橋梁。後來茂林部落因地利之便成為茂林鄉(今茂林區)的行政中心,人口也成為3部落...
nbsp;相傳,清國時代末年有位Sado社人Kilang善於狩獵,有一次到玉里東邊山麓狩獵,見一片原野,決定遷來定居。起初於Lihangan溪左岸Lihangan地方定居不久,Sera-Ngocih亦遷來。Sera-Ngocih懂得祭儀、熱心公益、做事公正,後被族人推舉為頭目,是本社首任頭目。 2. 日本時代,都威、太巴塱等社的阿美族人遷入。 3. 戰後,馬太鞍、奇美、烏鴉立等社的阿美族人移入。 4.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馬太林部落Matadim」。 ...
加樂部落布農族人,屬於第一個進入加拿村地域的家族。江石保擅長狩獵、農耕、木作、鑄鐵。在不同家族中,江石保展現優越的領導、調解能力,被眾人公認為「頭目」。老年篤信基督教,戒除菸酒、檳榔,直至逝世。 2. 江石桂(Umas Ishahavat,1921-2006),加樂部落布農族人,江石保之弟。第一任妻古蘭香,無子嗣。第二任妻邱玉枝,育有4女。武陵蕃童教育所、海端山地農業學校畢業,喜好體育競技,柔道比賽屢獲佳績。日本時代被政府徵召,於大武支廳服役,期間與當地排灣族人交流月桃編織技藝。戰後,在海端鄉公所服務,並出任加拿村村幹事,期間自願無償提供個人私有土地興建臨時村辦公處。...
隊。 歷史事件 1.原居於大分的族人祖先因為南下狩獵發現利稻盆地,遂有一部分家族遷居至此建立利稻社(Litu,山枇杷)。 2. 1919年(大正8年)12月,霧鹿、一阿比、巴喀斯(Pahas)、馬斯博爾(Masbul)、利稻(Litu)、美夫馬(Maihuma)等新武呂溪上游諸社於海端警戒所由台東廳長舉行假歸順式,日本種府要求族人協助建造駐在所、開設道路,並允諾物品交易。 3. 1933-1940年(昭和8-15年),日本政府陸續將馬斯博爾社、哈昊兒社、戎莫斯社、利稻社、馬典古魯社、塔達芬社、達達克社、哈里博松社等氏族散村集團移住至利稻台地上新的利稻...
安部落的張、楊姓家族耕作與定居的用地。由於本部落仍控有廣大的狩獵領域主權,故象鼻、大安兩部落族人入山狩獵應向本部落示意並同意派人隨伴。3. 戰後初期稱「眉必浩社」。4.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永安部落Mabanan」。重要人物與事蹟1. 高德明(Marai Takun,?-1997),泰雅族人,1975-1997年(民國64-86年)擔任象鼻村麻必浩(永安)部落頭目長達20年。1945年(民國34年)國府接收台灣,廢除傳統頭目制度,推動地方自治。然而,麻必浩(永安)部落在高德明帶領下,仍以頭目的號召力,維繫傳統祖靈祭儀的運作。1990...
清代曾以「加者膀眼社」稱之,是一個具有明顯階層社會制度、山林狩獵與耕作技能、祖靈信仰與祭儀文化的族群。目前Kucapunga舊社登錄為屏東縣定文化景觀。此外還有達來、筏灣等舊社。 【圖1】霧臺社路網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舊好茶部落入口的紅櫸木。(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紅櫸木樹附近的古道石階。(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舊好茶部落望北大武山。(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舊好茶部落通往鄰近部落的古道。(鄭安睎拍攝,2009年) ...
治安警備、戶口管理、原住民孩童義務教育、產業指導、借予原住民狩獵用槍枝、蕃產交易、醫療衛生、社會教育、道路開闢與維護、建築物修築與管理維護、協助與保護蕃地旅行或登山者提供等等,幾乎無所不管,就像是「總督的指尖」,等於是台灣總督府的延伸。早期的蕃務官吏駐在所僅負責懷柔、綏撫、教化、撫育工作,扮演文明櫥窗與公親父兄的角色,因霞喀羅事件導致1921年(大正10年)起「集團制據點式」改良後,後期警察官吏駐在所轉變為兼具威壓警備與教化撫育的功能。 駐在所受各地方州廳警務課管轄,位階高的「監督駐在所」由官階較高的警部或警部補指揮巡查及警手,員額從10-30多名不等;一般駐在所則由較低階的巡查部長...
斗六社、斗六社等名。至於斗六一詞的由來,則有一說認為應與社番狩獵捕獲鹿隻時,歡喜之餘所發出的呼聲有關。 有關柴裡社的由來,伊能嘉矩曾在斗六採得口碑,據說該社自稱為Lloa,開基祖是一對兄弟,哥哥名叫做Taokala(大加臘),弟弟名叫Kaitiri,在明鄭時已歸附,在清朝康熙中葉年代,頭人Raovaite(老眉箸)再歸附清廷,在未歸附以前稱為斗六門社,歸附以後則改稱為柴裡社。在《康熙臺灣輿圖》中,已有標示出柴裡社的位置(東至他里務社拾伍里、西至西螺社拾里、北至斗六門山肆里)。 據中村孝志的研究,柴裡社在荷蘭時期的人口數,1647年108戶316人、1648年88戶280人、...
。距今約200年前,鄭氏tiaki’ana族人在狩獵時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而從特富野遷徙至yayac’ʉ(今十字村)。之後梁氏niahosa、陳氏’akuyayana、朱氏tuthusana、石氏boyuana、汪氏yapsuyongana、杜氏toskʉ等家族也先後遷居,分別移居在現來吉部落的1、2、4鄰。 歷史事件 1. 1906年(明治39年)設立警察駐在所。 2. 1911年(明治44年)設立來吉蕃童教育所。 3. 1933年(昭和8年)因多年來天花、疾病肆虐而幾乎滅絕的伊姆諸社Imucu仁殘餘者流...
bsp;2012年(民國101年),完成部落景觀露營區及部落狩獵體驗場。7.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歸崇部落Kinayiman」。...
著母親到田裡耕種,必須往返於部落與田地間,也會跟著大人去獵區狩獵或採集森林副產物,練就了好體力。擅長長跑,在鄉運與縣運長跑項目皆有優異表現,獲臺灣省運會馬拉松銀牌、銅牌。並曾經擔任大武村村長、多屆大武部落長老。...
1934年(昭和9年),因部落山勢陡峭、海拔高、天氣冷,僅能狩獵與種植少數作物,有14戶共52人遷至山下能種植水稻的部落(今三光里)。4. 戰後經過再三遷徙,部分族人搬遷至更為便利的宜蘭縣大同鄉英士、樂水。5. 一度改名為新興,但後來改回現名。6. 1973年(民國62年),取哈嘎灣部落舊名「光華」與「巴陵」部落之名,自三光村獨立成華陵村。7.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嘎拉賀部落Qrahu」。...
閩南漢文與卑南族語教育,同樣接受卑南族青少年訓練,參與馘首、狩獵的任務,並接受日本初等小學教育。其間,因眼疾纏身,經巫師指點拜認初鹿魯抱為義母後痊癒。畢業後,馬智禮通過通譯考試,並接受短期警務訓練後,在里壠區役所擔任警廳通譯,能翻譯布農語、阿美語。1912年(明治45年)北絲鬮社Sawawan族系宏範頭目乃將其次女莎妮奈(Sanenai,漢名馬玉英)許予入贅婚。1914年(大正3年),經長老支持,馬智禮繼承頭目之位。1922年(大正11年),接受日本政府邀請赴日訪察,期間參觀軍校、搭乘戰機、覲見皇宮,深感日本人非少數民族所能對抗。1933年(昭和8年),與班鳩社頭目配合集體移住政策,同時與摯友...
,部分居民住不慣Turatrunaw的平坦地勢,加上旱作田與狩獵的生活習慣,又陸續搬回Kandandas居住,有一段時期形成舊部落比新部落熱鬧的情形。7. 2003年(民國92年),在太平營區附近的鄉有地重新建築成人會所、3個氏族的祖靈屋。8.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大巴六九部落Tamalakaw」。重要人物與事蹟1. 張惠妹(Kulilay Amit,1972-),大巴六九部落卑南族人,著名歌手。被譽為國寶級天后,是亞洲華語流行音樂最具指標性的人物之一。民歌流行時期,曾在台東市區民歌餐廳「蝙蝠洞」駐唱。1996年(民國85年)以《姊...
並命令族人繳交槍械,大頭目puljaljuyan認為槍是族人狩獵與自保工具而堅持不繳,因此被日警囚禁。5. 1945年(昭和20年),日本政府計畫將內文社、中文社等9社一同移居獅子頭山腳,但因日本戰敗而未實現。6. 1947年(民國36年),因舊部落地勢險峻,可耕地少,族人開始遷至他處,最初移居的地點是東方的「內海」,後來全數移住內文部落現址,與內文社同時移居的部落尚有中文社、阿乳芒社。7. 1947年(民國36年),「楓林國民小學內文分班」在本部落設立。8. 1954年(民國43年),「楓林國民小學內文分班」改名為「草埔國民小學內文分校」。9.&nbs...
住大坡後遷居大埔的5名阿美族人,於1918年(大正7年)至此狩獵時,發現適合拓墾,遂同來開墾定居。之後又有更多族人從大埔移居至此,形成陸安聚落。 2. 陸安部落形成後,由於頭目認為陸安與大埔是同族人,應該屬大埔村,因此成為大埔村的飛地。。 3. 2010年(民國99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陸安部落Dihekoay」。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阿亞蘭(約1870-約1940),大坡社阿美族人,陸安拓墾的先鋒,也是陸安首任頭目。曾發動族人自力興築陸安至大埔一段道路,全程約3公里,原始路線現已成為陸安至池上的柏油道路。 ...
915年(大正4年),在日人勸誘下,部分武塔社人遷移至原本的狩獵地鹿皮社(Kanalan,今金岳村)、柑仔頭社(Baxallan,今碧侯村)。2. 1954年(民國43年),居民以一頭豬與碧候村交換土地,並在政府援助下,由村長張木華(Ukkan-poyae)率領社人共35戶214人下山定居,武塔舊社土地被編為國有林班地。3.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武塔部落Buta」。...
泰雅族人,育有子女8人。井上蕃童教育所畢業後,留在部落務農、狩獵。1942年(昭和17年),遭日軍強制徵召進入高雄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任地勤人員,戰後回到部落。張文星日語流利,戰後亦努力學習華語,使他受到部落長者倚重。1950-1955年(民國39-44年),出任桃山村村長,說服各戶家長讓子女接受現代教育,協助無力負擔升學的學子,鼓勵其畢業後返鄉服務。張文星還搭建臨時宿舍,使民生、石鹿部落的學童免於每日5-6小時的通勤。張文星更協助民生、石鹿部落族人重回祖居地耕作。1955年(民國44年),當選新竹縣議員,共任4屆,任內積極爭取改善道路橋樑、電力供應,並在鄉民誤觸法律時為鄉民請命斡旋。1973年...
位於大武斷層坡面缺乏土地,一部分族人遷往原本族人前往南田地區狩獵時中途休息之地—南興。4. 1970年代,政府為興建南迴鐵路徵收土地,新部落中的富中聚落大部分土地被徵收僅餘2戶,富南聚落亦有十餘戶族人四散搬遷。5. 2009年(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使部落災情慘重,遷徙至大武舊國小。6.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斯卡拉比部落Seqalapit」。...
族祖原居今獅潭鄉境內bbasiyan(十九份),在山區耕作、狩獵。族人離開bbasiyan一帶後,翻越八卦力山南下遷到matwanayan(草寮)耕作,不久折返p'qwalic附近山坡地耕作。因耕作地狹窄,家族分散覓地分別定居,形成三個小聚落,分別為今八卦村2鄰的maibanan(黃、李姓家族為主)、3鄰mayaruwan現學校附近(周姓家族為主)、4鄰babtun(林、田家族為主)。均屬mbtuwan泰雅族汶水群。部落周邊均居住客家人。 2. 1897年(明治30年),因病疫人口銳減,八卦力社與邦加斯社(Bangas)、麻巴阿克安社(Mabaokean)24戶合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