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1,079
  • 線上人數: 6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K 生活空間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分類檢索:『K 生活空間』, 共575筆


’Etolan阿度蘭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人4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08人53%【民族比例】阿美族44%、排灣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48戶,111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都蘭國中、都蘭國小、都蘭國小附幼、【圖書館】東河鄉立圖書館、【派出所】成功分局都蘭派出所、【教會】都蘭天主堂、都蘭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都蘭教會、真耶穌教會漁橋教會、【社團組織】都蘭社區發展協會、阿度蘭阿美斯傳統文化協進會、都蘭山劇團、藍星文化藝術團、都蘭阿美族聚落長青會、阿美部落文化工作團、薪傳舞團、【其他】東河鄉原家中心、東河都蘭郵局。 遷徙與由來 發源...

Macaran旭海(馬查蘭)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33人7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7人21%【民族比例】阿美族50%、排灣族27%、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61戶,307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恆春阿美語、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恆春分局旭海派出所、【教會】旭海長老教會、【社團組織】旭海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海巡署旭海漁港安檢所、旭海漁港。 遷徙與由來 早先由斯卡羅人從滿州鄉里德村(射麻里社)到此開墾並定居,形成聚落。後來由阿美族、排灣族(獅子鄉、三地門鄉之德文及達來部落、台東縣)、客家人、河洛人、外省人(海防部隊退役)等各族遷來,多族共存。 歷史事件 1....

Fafokod發富谷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人7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43人30%【民族比例】阿美族66%、排灣族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85戶,732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東河國小、東河國小附幼、東河鄉立幼兒園、【派出所】成功分局東河分駐所、【鄉公所】東河鄉公所、【衛生所】東河鄉衛生所、【教會】東河長老教會(東美中會)、東河天主堂、【社團組織】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瑪洛阿瀧文化發展協會、【其他】東河鄉民代表會、台東縣消防隊東河分隊、東和鄉戶政事務所、金樽漁港、東河鄉農會。 遷徙與由來 Marongarong(瑪洛阿瀧)...

Ciwidiyan水璉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6人61%【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8人39%【民族比例】阿美族53%、太魯閣族2%、撒奇拉雅族3%、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30戶,474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南勢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水璉國小、【派出所】吉安分局水璉派出所、【教會】水璉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芳寮教會、水璉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相傳水璉盆地為Ciwidian氏族發祥地,因受到太魯閣族侵擾而向南移至秀姑巒溪流域及台東海岸各鄉鎮一帶。約於1878年(光緒4年)加禮宛事件後,撒奇萊雅族人為避禍遷入。日本時代發生七腳川事件後,另有阿美族人來此避難。戰後,西部八七水災...

Pakara’ac巴卡拉阿茲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03人91%【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1人9%【民族比例】阿美族87%、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41戶,36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南湖長老教會、南竹湖天主堂、真耶穌教會竹湖教會、【社團組織】南竹湖社區發展協會、竹湖儲蓄互助社、【其他】南竹湖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01年(明治34年),原居於花蓮港廳Tingalaw(丁仔漏)的阿美族人,遷至今竹湖西側山坡上方鹿寮溝一帶,後又南遷而改稱南竹湖。 歷史事件 1. 此地阿美族族人是由花蓮豐濱鄉之貓公山,為尋找可耕種處,由北而南...

奇美道路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置可分為「瑞港段」與「聖山段」,道路呈現T型狀態,全段皆位於阿美族傳統領域之內,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重大的「大港口歷史事件」。 道路修築始末   清國為了將國家治理擴及後山,從1874年(同治13年)命令台灣總兵吳光亮領銜開鑿中路,1875年(光緒1年)4月間從南投抵達玉里埔坑頭,出秀姑巒山,並開闢沿著海岸山脈的道路,從玉里到成功。1877年(光緒3年)設飛虎軍二營駐紮於水尾(瑞穗)、璞石閣(玉里),並開鑿玉里與瑞穗通往港口的橫貫道路,但事實上這些道路原本就是阿美族部落間的聯絡道路,亦為往返東海岸與縱谷的重要道路,從目前瑞穗沿途經過奇美到大港口的路段,全長約24公里,其拓寬年代為198...

Falangaw馬蘭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人1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481人83%【民族比例】阿美族12%、排灣族2%、布農族1%、魯凱族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7戶,791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馬蘭阿美語。 遷徙與由來 馬蘭部落族人係來自Arapanay,陸續經過sicaramayay(現今新香蘭)、mamora(現今三和)、荒野、anasuray、(現今建和北方)、kasafakan、taruma’(現今大南南方)、funongfunon(現今檳榔牧場)、mornos(現今檳榔東方)、tatufahan(現今台東新站),再到diyaf...

Cilamitay吉拉米代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人71%【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72人29%【民族比例】阿美族69%、布農族1%、排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0戶,415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馬蘭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吉拉米代長老教會、豐南天主堂、真耶穌教會豐南教會。 遷徙與由來 戰後,都歷社人遷至Cilamitay東方之Ciharaay(石厝溝現今18-19鄰),拔仔社人遷至Cilamitay稍東南之5號橋Songnaan(順納安現今20鄰),織羅社人、德高社人、烏漏社人遷至Cilamitay之中心Cilopasay(現在的第7-10、12鄰)及Cirak...

Maliwang馬里旺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人1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73人83%【民族比例】阿美族13%、排灣族1%、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8戶,153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馬蘭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學田國小【教會】學田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光緒年間,原居恆春半島的恆春阿美族,遷到台東太麻里一帶,後又輾轉遷居花東縱谷的關山、池上以及富里鄉境內。日本昭和時代,曾有大批阿美族遷入,戰後又改遷他處。 歷史事件 1. 清國時代,有部分恆春阿美族人遷入學田原野定居,但仍未成聚落,後因布農族侵擾而陸續遷離。 2. 日本...

Cikadaan南溪阿美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03人8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1人17%【民族比例】阿美族65%、布農族10%、排灣族2%、太魯閣族2%、泰雅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2戶,98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南溪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南溪教會、【社團組織】南溪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南溪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49年(民國38年)以前,部落阿美族人部分由都歷經興昌、真柄遷至此;部分由春日經松浦遷至此;部分由鹿野經富里遷至此。1954年(民國43年),許多玉里阿美族人亦遷至此。 歷史事件 1. 舊稱「加祿...

Parayapay和平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90人8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3人12%【民族比例】阿美族77%、布農族2%、其他8%。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42戶,354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恆春阿美語。 部落內有【廟宇】和平福德祠、【教會】巴拉雅拜長老教會、和平天主堂、【社團組織】和平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巴拉雅拜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恆春阿美族於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間,北遷形成擺仔擺部落。 歷史事件 1. 原名「擺仔擺社」,為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間,恆春阿美族北遷時所形成的部落,與部分卑南阿美族遷此地定居。 2. 清代至日治初期,部落...

Torik都歷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2人8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78人17%【民族比例】阿美族76%、其他6%。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15戶,892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信義國小、信義國小附幼、【派出所】成功分局都歷派出所、【教會】都歷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豐泉教會、都歷天主堂、【社團組織】都歷山海環境保護協會、信義社區發展協會、【其他】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阿美族民俗中心、都歷部落文化健康站、都歷活動中心。 遷徙與由來 居民主要由Ciwidian、Cilangasan、Pawtawan、’Olos、Pa...

Ciwkangan長光(石坑)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581人9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7人7%【民族比例】阿美族90%、卑南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17戶,544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長光長老教會、長光天主堂、【社團組織】長光社區發展協會、長光儲蓄互助社、【其他】長光部落文化健康站、長光部落文化聚會所、石坑文史館。 遷徙與由來 1879年(光緒5年),部落族人遷至今城子埔西方山坡上。1895年(明治28年),遷至更西邊之山腳下的Ciwkangan。之後部分族人遷至丘岡岸山下建Takulyaw,其中居民來自大港口、納納、奇美三社。1926年...

Sadipongan三間屋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7人3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7人62%【民族比例】阿美族36%、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7戶,9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三間國小、三間國小附幼、【派出所】成功分局三間派出所、【教會】真耶穌教會三間教會、【社團組織】三間屋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本地原為西拉雅族居地,後有自興昌的海岸阿美族人遷居,起初先至北側大俱來,後遷移至此。日本時代,常與大俱來併稱三間屋。戰後初期,大馬武窟(今東河鄉東河)與八里芒(今東河鄉興昌)的卑南阿美族人遷移至此,與海岸阿美族人混居。 歷史事件 1.&...

Monating姆拉丁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人5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12人41%【民族比例】阿美族58%、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6戶,170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馬蘭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萬寧天主堂、真耶穌教會萬寧教會、【其他】萬寧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861年(咸豐11年),有6對夫妻自北方不同區域的阿美族遷居羅山。後由於布農族出草,整個部落輾轉遷移到南方鄰近萬寧村之崙仔頂(今稱姆拉丁部落),重新建立部落。 歷史事件 1. 本地舊名「萬人埔」,原為布農族丹群的獵場。清國時代,布農族與阿美族在此爭奪土地,且布農族人常在此地出...

Makrahay真柄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47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人4%【民族比例】阿美族92%、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71戶,42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海岸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真柄長老教會、馬稼海天主堂、真耶穌教會真柄教會、【社團組織】真柄社區發展協會、真柄儲蓄互助社、【其他】真柄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族人原從花蓮縣水克車、順秀姑巒溪或cilangasan(八里灣)等處遷移至makerahay。後向西南遷至今部落以西山腰處。1925年(大正14年),遷至現居地cimoyay。 歷史事件 1. 原名「馬稼海社」...

Efong瑞源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2人4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86人56%【民族比例】阿美族38%、布農族2%、卑南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8戶,414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恆春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瑞源國小、【派出所】關山分局瑞源派出所、【教會】瑞源長老教會、瑞源天主堂、真耶穌教會瑞源教會、【社團組織】瑞源社區發展協會、【其他】瑞源郵局、台鐵瑞源車站、瑞源活動中心。 遷徙與由來 部落族人屬恆春阿美族。清國時代,稱為大埔尾社。日本時代分為南、北兩社。1918年(大正7年),台東製糖會社於南社南方設大原村。1929-1934年(昭和4-9年),...

Kawaliwali大坡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76人7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5人26%【民族比例】阿美族71%、布農族3%、卑南族1%、噶瑪蘭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10戶,254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恆春阿美語。 部落內有【社團組織】大坡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清國時代後期,族人入墾Fanaw(池上)最初落腳地即為大坡。 歷史事件 1. 1851年(咸豐1年)來自赤山、萬金的西拉雅族人翻過中央山脈來到寶桑,停留8年後向北遷徙,一部分族人前往大坡建立聚落。 2. 約1862年(咸豐11年)恆春附近車城一帶阿美族沿東海岸...

Takofan德高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8人5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70人45%【民族比例】阿美族52%、賽夏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55戶,698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馬蘭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德高國小、【教會】德高長老教會、德高天主堂、真耶穌教會德高教會、【其他】德高部落文化健康站、德高里東庄活動中心、德高里農民社區活動中心。 遷徙與由來 清國時代,德高班寮社形成聚落。1857年(咸豐7年),恆春阿美、馬蘭阿美與卑南族共同居於現關山分局一處,共有阿美族30戶、卑南族10戶。後因兩族為豬隻問題起衝突。1897年(明治30年),警察建議阿美族人遷至德...

Himoti電光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1人6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14人34%【民族比例】阿美族63%、卑南族2%、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40戶,391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恆春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電光國小、電光國小附幼、【派出所】關山分局電光派出所、【教會】電光天主堂、【其他】電光原住民活動中心。 遷徙與由來 其遷移路線有三。其一自恆春直接遷入,其二先遷至卑南鄉後,再北遷,其三先遷至較近的擺仔擺社,再遷至今社。1807年(嘉慶12年),原居於現屏東縣滿州Palidaw山谷的恆春阿美族人北遷,經Falangaw(馬蘭)、Kakawasan(猴仔山,今台...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