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4,290
  • 線上人數: 5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K 生活空間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K 生活空間』, 共816筆


蘇花道路
21PAN 泛族群 K 生活空間

穿越泰雅族、太魯閣族領域而過   清代「蘇花北路」(蘇花道路)起點為宜蘭縣蘇澳鎮,終點為花蓮縣新城鄉,通過泰雅族南澳群與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全長約115.2公里,無族語稱呼。   「蘇花道路」修築目的為籌辦台灣防務與推行「開山撫番」的工作,1874年(同治13年)陰曆6月夏獻綸從蘇澳起工,7月開路至東澳,由陸路提督羅大春接任北路開鑿工程,從東澳起工。同年11月,開抵花蓮,半年之內便已開通「蘇花道路」。 道路修築始末   1873年(同治12年)陰曆4月起夏獻綸擔任台灣兵備道員,當時海疆多事,駐守台灣,對於洋務、牡丹社之役助力頗多,多次深入蠻荒,巡視南、北兩路,1879年...

集集水尾道路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穿越布農族領域而過   「集集水尾道路」今稱「關門道路」或「關門山道路」,因橫貫中央山脈關門山而得名,按照文獻,道路西起南投縣集集鎮,東迄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舊拔仔庄),西段道路通過布農族卡群與丹群傳統領域,東段為丹群傳統領域,全長約105公里。 宣揚對原住民土地的所有權   清國開鑿「集集水尾道路」有其重大之歷史意義,此道為「清法戰爭」結束後所闢建之路,有再次宣揚其原住民地區土地所有權之概念。「集集水尾道路」定案於1886年(光緒12年)陰曆9月之前,可能於同年9月就開始準備興工。10月,台灣道員陳鳴志與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奏請巡撫劉銘傳此路之重要。10月13日,台灣鎮總兵...

八通關道路
7C 鄒族 K 生活空間

途經鄒族、布農族部落   清代八通關道路為中路之一,西起南投縣竹山鎮,經過鹿谷鄉、信義鄉,通過鄒族久美部落與布農族東埔部落,東迄花蓮縣玉里鎮,清代稱為「八潼關」,八通關鄒語Pattonkuan,道路穿越中央山脈,全程約150公里。 道路修築始末   1875年(光緒1年)陰曆1月9日,「八通關古道」正式動工,由吳光亮負責開鑿,據沈葆楨於5月23日所奏的〈北路中路開山情形摺〉載:「茲迭據吳光亮稟稱:自年底探路歸報後,本年正月初九日起即率勇由林圯埔、社寮兩路分開,至大坪頂合為一路;進而大水窟,進而頂城,計共開路七千八百三十五丈有奇。二月初七日,復由頂城開工,直抵鳳凰山麓;躋半山、...

崑崙坳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橫越排灣族傳統領域而過   「崑崙坳道路」又稱為「崑崙凹道路」、「赤山卑南道路」,「崑崙坳」排灣語稱Kuljalja。此道西起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通過屏東縣來義鄉到台東縣達仁鄉壢丘村,共175清里(約101公里),清末文獻《臺灣輿圖》〈恆春縣圖〉(1879)、屠繼善《恒春縣志》(1894)、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與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1895),相關記載都差不多。   此道為清末「開山撫番」南路中一條道路,南路前前後後共完成5條從屏東通往台東的道路,此由海防同知袁聞柝所開的「崑崙坳道路」以及總兵張其光所開的「射寮卑南道路」為兩條最早開闢的南路。 道路修築始末 ...

浸水營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為取代崑崙坳道路而築   清代浸水營道路,又稱為「三條崙道路」,一般都認為開鑿於1882年(光緒8年)以後,由提督周大發、張兆連相繼開通,用以取代難行的崑崙坳道路,道路通過的中央山脈南段,海拔降至1,000-1,500公尺之間。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所載:自鳳山縣南三十里之東港東南行三十里至三條崙,上嶺十五里至歸化門,又東南七里至六儀社,又南十三里至大樹前,又南下嶺十五里至大樹林,又南下嶺十八里至出水坡,又東七里下嶺至溪底,沿溪東行七里至海,曰巴塱衛。此條道路為日本時代前,西部往東部的重要道路,也是平埔族往東部移動的要道之一。 後續修築與道路現況  ...

奇美道路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位置   奇美古道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與豐濱鄉境內,依地理位置可分為「瑞港段」與「聖山段」,道路呈現T型狀態,全段皆位於阿美族傳統領域之內,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重大的「大港口歷史事件」。 道路修築始末   清國為了將國家治理擴及後山,從1874年(同治13年)命令台灣總兵吳光亮領銜開鑿中路,1875年(光緒1年)4月間從南投抵達玉里埔坑頭,出秀姑巒山,並開闢沿著海岸山脈的道路,從玉里到成功。1877年(光緒3年)設飛虎軍二營駐紮於水尾(瑞穗)、璞石閣(玉里),並開鑿玉里與瑞穗通往港口的橫貫道路,但事實上這些道路原本就是阿美族部落間的聯絡道路,亦為往返東海岸與縱谷的重要道路,從目前...

安通越嶺道路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位置   安通越嶺道路出現於清國時代,但正確開鑿時間與人力不可考,此道西起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東迄台東縣長濱鄉南竹湖部落。西側入口安通是由阿美族語Ancuhy而來,語意「尿騷味」,因為安通部落鄰近的安通溫泉硫磺味與尿騷味相似。東側出口南竹湖原名Pakara`ac(巴卡拉阿滋)。道路長度不明。 道路利用   此道原本為原住民使用之道路,有些資料寫是1875年(光緒1年)吳光亮帶領飛虎軍所開通,但事實上不可考。整條東部海岸山脈有多條東西向的越嶺道路,也有一說因為出口處接近大庄,可能是平埔族使用的道路,但以部落位置與地名來說,也有可能是阿美族所使用之道。早在夏獻綸的《臺灣輿圖...

恆春卑南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從屏東恆春通往台東達仁   「恆春卑南道路」或稱為「恆春卑南覓道路」。目前此路被通稱為「阿朗壹道路」,但其實是錯誤的,「阿朗壹道路」為另條從屏東獅子鄉舊內獅通往阿朗壹社(舊安朔)之路。「恆春卑南道路」起點為屏東縣恆春鎮,經滿州鄉,穿過中央山脈尾段,再經旭海、觀音鼻到東海岸,續往北走的道路,經台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終點抵達安朔部落,此後陸續會合其他路線,沿著東海岸,抵達台東市。從恆春到安朔有60.5公里,再往北37.4公里到台東,道路穿越排灣族的傳統領域。目前北段已被開闢成省道台26號,尚存旭海通往觀音鼻的縣界路段。   夏獻綸《臺灣輿圖》(1879)、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189...

楓港卑南道路
3W 排灣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修築背景   「楓港卑南道路」,西起屏東縣車城鄉楓港村,東迄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穿過排灣族傳統領域,全長約51.8公里。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記載,舊通台東之道有6條,「楓港卑南道路」為其中之一,由通判鮑復康所開鑿。「楓港卑南道路」的相關歷史記載不多,一般而言都接受伊能嘉矩的看法:「1877年(光緒3年),為獎勵開墾,命候補通判鮑復康,開闢自楓港,經阿朗壹通卑南的山路」,施添福的研究指出,根據丁日昌疏文及飭令,不可能在光緒3年條築楓港卑南道路,理由有二:一是當時南路主要的越山道路是射寮卑南道,二因新開恆春卑南道,故無修築楓港卑南道之餘地。根據其研究,道路大致...

射寮卑南道路
21PAN 泛族群 K 生活空間

修築過程及廢棄  「射寮卑南道路」修築於1875年(光緒1年)陰曆6-7月間,全長約55公里。由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同時動工向中央山脈會合,道路修成後,由總兵張其光及同知袁聞柝所帶軍隊,分途駐防。此路使用至1876年(光緒2年),該年風雨沖毀道路;加上次年發生率芒社之變,使「射寮卑南道路」廢棄,使用年限極短。  相關里程數,依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附錄二)〈記臺灣臺東州疆域道里地方情形並書後〉(1895)所載如下:「由鳳山縣(冊無縣字)之下淡水東行三十里至射寮,又八里至紅泥嘴,又十六里至立里社,又九里至南崑崙,又東二十里至古阿崙,又二十三里至望春(望春冊作春望,道里表同。)巖,又東十里至大烏萬溪...

福巴越嶺道路
2T 泰雅族 K 生活空間

縱向理蕃道路之一   「福巴越嶺道路」原為泰雅族傳統的遷移與姻親路線,日本時期後定線改為「理蕃道路」之一,原長度約30公里(福山Tranan到巴陵Balun),若從烏來到蘇樂則為51.8公里,北從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部落至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里上巴陵部落,通過泰雅族屈尺群與Gaogan群的傳統領域,其特點是呈現「南北向」的道路系統。絕大多數理蕃道路為東西向,此道路是6條南北向道路(福巴越嶺道路、霞喀羅道路、北坑溪道路、卑亞南越嶺道路、霧社卡社道路、中之線道路)之一,與東西向的理蕃道路,相互形成經緯,交織成綿密的網狀交通網,在日本時代山區交通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而且也是聯絡新北市烏來區與桃園市...

哈盆越嶺道路
2T 泰雅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所在及路線   「哈盆」泰雅語為Hbun,Hbun為河流交會地方之義,日治時期有ハブン社,Hbun也是道路名稱之由來,道路位於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東至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全長約34公里,位於泰雅族的傳統領域內。   1905年(明治38年)7月,臺灣總督府新設深坑廳轄內屈尺與宜蘭廳廳內叭哩沙間之隘勇線,計劃從叭哩沙(三星)現有隘勇線連接深坑廳隘勇線,計畫自深坑廳轄內現有吶哮隘勇線之樟樹溪口,渡南勢溪,沿右岸溯至Smagan及Shirek兩溪合流處後,渡Smagan溪至Shirek溪右岸,溯至旋回於東北方之地,再渡該溪沿岸頭至深坑廳與宜蘭廳交界點之紅柴山頂,然後自該山脈南向,經破...

蘇花臨海道路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由宜蘭蘇澳通往花蓮港   日本時代的蘇花道路不同於清代的道路,1916年(大正5年)6月1日起,日本政府正式修築「蘇澳花蓮港間道路」,從「蘇澳白米橋右岸」起工,開到「花蓮港街筑紫橋左岸」,又可稱為「蘇花臨海道路」 危險難行的舊道路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駐紮於東部的陸軍第一旅團,組成一支探險隊,沿清代蘇花北路而行,想要威壓沿線的泰雅族,但遭受重大抵抗,無功而退。1908年(明治41年),總督府理蕃當局發動「大南澳隘勇線推進」,因為警備需要,從蘇澳起至南澳,拓寬成3日尺(約1公尺)左右的道路,沿路分別於各據點設置分遣所,派警備員防守,南澳以南則因為屬於「隘勇線」外,...

三星角板山道路
2T 泰雅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位置   「三星角板山道路」起點為桃園市復興區角板山部落,終點為宜蘭縣三星鄉牛鬥,最後可延長至羅東,全長為約77公里,全段道路完成於1916年(大正5年)。 道路修築始末   日本時代初期,官方或一般行旅之人想要從台北通往宜蘭的話,必須繞過東北角或從坪林,才能抵達宜蘭,交通極為不便。1905年(明治38年),總督府鐵道部與土木部曾派遣鐵道橫斷隊從烏來屈尺抵達宜蘭,調查東西交通路線;1911年(明治44年)4月,官方計劃從本年度起,利用理蕃經費支持此從桃園角板山通往宜蘭的橫斷道路。從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台後,為兼顧「理蕃」行政與「蕃地開發」,副以監視與控制轄內泰雅族,需修...

比亞豪道路
2T 泰雅族 K 生活空間

道路位置   「比亞豪道路」,又被稱為「南澳道路」,範圍包含泰雅族南澳群族人既有的道路,以及日本時代日本人所開設的道路。日本時代的道路共分為「蕃地寒溪道路」、「蕃地武塔道路」、「蕃地比亞豪道路」,三路於金岳(流興社)部落會合。今之「比亞豪道路」只是概稱,並非每條道路之稱謂,也非單指日本時代的「比亞豪道路」或「南澳道路」。   依日本時代文獻可分為南北向、東西向兩路。南北向「亞普拉塞道路」,北起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Sutayan,昔日設有スタヤン警察官吏駐在所,抵達流興社,全長約28公里,延伸至羅東則再加上16.2公里。東西向的道路可分為兩段,東西向的「比亞豪道路」,西起大同鄉四季村...

岡仔林部落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概述  岡仔林部落位於今日台南市左鎮區岡林里,屬於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重要活動範圍。此地在日治大正時期(約1912-1926年)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岡仔林,當時人口約442人。岡仔林地區早在荷蘭時期便已開始接觸外來文化,並經歷漢化與基督教化,堪稱南部西拉雅族中最早接觸外來文化且漢化程度較高的社群之一。  清國時代,「內岡仔林」由新港社人李文貴所開墾,他被視為岡仔林李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李氏家族在岡仔林的開墾規模龐大,現今位於岡林里的李家古厝,曾是早期外新化南里第二區役場的辦公廳,也稱「公舘」,象徵著李家作為地方行政重鎮與武官世家的地位。這些歷史脈絡顯示,岡仔林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群在漢人入墾壓力下...

小蘭嶼
9Y 雅美族 K 生活空間

小蘭嶼 概述   小蘭嶼是座落於蘭嶼本島東南方3海浬的無人島,環島全長約4.3公里,面積約1.6平方公里。小蘭嶼為火山噴發作用形成的島嶼,主要由含黑雲母之角閃石安山岩熔岩流及火山碎屑岩所組成。海岸多為懸崖分布,碎裂的安山岩經過海水的磨蝕及氧化而形成赤紅色及黑色礫石灘,成為小蘭嶼海岸的一大特色。   小蘭嶼西南海域有暗礁,名為高台石、三米礁、三米汕,再往南邊則鄰近菲律賓北方的巴丹群島,那是蘭嶼口述歷史中的族群遷徙地之一。小蘭嶼的雅美族名稱為Jimagaod或Jiteywan,意即「在航程有很長的距離」,能夠在這裡滿載而歸的,才是真正有能力的男人。由於小蘭嶼是雅美族人非常重要的漁...

巴丹島
9Y 雅美族 K 生活空間

巴丹島 概述 巴丹島是菲律賓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之一,行政隸屬菲律賓最北部的巴坦尼斯自治省。巴丹群島地處東經123度53分、北緯22度20分,北方隔著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與台灣相鄰,距台灣南端相距190公里。巴丹群島南方則隔著巴林丹海峽(Balintang Channel)及巴布漾群島(Babuyan Islands)與呂宋島相望,距離呂宋島北方的阿帕立(Aparri)約有280公里,與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Manila)的距離則遠達860公里。   巴丹群島共由十座島組成,最北方...

蘭嶼
9Y 雅美族 K 生活空間

蘭嶼 概述   蘭嶼座落於台灣東南方外海的西太平洋,大約在東經121度32分,北緯22度03分,離台灣本島約40海浬,與台東則相距49海浬,南邊則鄰近菲律賓北方的巴丹群島。傳統上,蘭嶼島民自稱Tao、Tao do pongso,意即「人」、「島上的人」;稱蘭嶼為Pongso no tao,亦即「人之島」之意。此外,蘭嶼另有一稱呼為Mahataw,意為「漂浮在海上」、「海中的島嶼」。 外觀描述與族群意義   蘭嶼全島面積約45.74平方公里,環島一周長38.45公里。島上遍布山丘台地,超過400公尺的山丘共有10座,超過500公尺者...

駐在所
21PAN 泛族群 K 生活空間

概述   日本時代台灣「蕃地」為不適用殖民地一般法律之特別行政區,為統治原住民族,拓殖山地與掠取物產,台灣總督府將「蕃人」、「蕃地」事務交由警察掌理,廣義的「駐在所」泛指蕃地基層警察機關,包含1907-1915年(明治40年-大正4年)間的「蕃務官吏駐在所」及1913-1945年(大正2年-昭和20年)間的「警察官吏駐在所」。 「理蕃政策」與設置背景   1899年(明治32年)10月起官方開始在蕃地少數重點部落內設置辨務署下「第三課員派出所」,是在蕃地設置政府機關的開端。1901年(明治34年)7月台東廳開設牡丹社等4處「蕃地警察官吏派出所」,則是蕃地警察機關的濫觴,初期開...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