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者將半線社劃分為巴布薩族(Babuza)的一支,其名稱首次出現於1689年(康熙28年),在康熙臺灣輿圖中,註明該社「東至大武郡社叁拾里,南至馬之遴叁拾里,北至大山陸里」,大致上位於清代大肚溪南岸,阿束社東側,也就是1723年(雍正元年)彰化設縣後的縣城南門外一帶(今彰化縣彰化市)。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1717年(康熙56年)刊行的《諸羅縣志》對於開設的社餉額度有「(舊額)半線大肚社,額徵銀三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二釐(內柴坑仔、水裏社餉銀附入合)」的記載。1723年(雍正1年),巡臺御史黃叔璥北巡行經半線社時,描述該社:「里社數百家,對宇復望衡。番長羅拜跪,竹綵兒童迎。女孃齊度曲,頫...
柴仔坑社,別名柴坑仔社、柴硿仔社或柴坑社,在人類學的分類被歸屬於巴布薩族(Bubuza)。柴仔坑社在荷據時代與西鄰的半線社共同以Babariangh之名進入歷史時期,原屬「大肚王」的轄境聚落,後來荷蘭人將之與阿束(Assoeck)、半線(Babariangh)、大武郡(Tavekol)、猫兒干(Batsikan)、二林(Tackeij)、大突(Turgra)、馬芝遴(Taurinap)、眉裹(Balbeijs)及猴悶(Goumol)等聚落,共同劃入虎尾壠語教區,此時Babariangh深受基督教義的影響。 到了清代,柴仔坑社的中文名稱首次出現在1723年(雍正元年)黃叔璥《臺海使...
西螺社屬巴布薩族(Babuza)的一支,最早在1644年的《熱蘭遮城日誌》中記載為Cleen Davole或Dobale Boata而進入歷史時期。該社的活動範圍,大約在今濁水溪中游的雲林西螺、彰化二水及田中周邊。1717年(康熙56年)成書的《諸羅縣志》則記載,該社位於西螺引引莊陂一帶,以及打馬辰陂西側;伊能嘉矩則進一步指出該社社址位於打貓西堡後庄(約今嘉義縣民雄鄉共和村北側一帶),比對1902年(明治35年)以及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打猫派出所調查的「打猫南堡街庄土名調查表」,可知當地尚存社口及社尾等土名,推斷應是社址所在。 謝遂於1790年(乾隆55年)完成...
雖然日本時代樸仔離社(Aboan Poalij)被研究者劃為巴宰族(Pazeh)之一支,社人卻自稱甲哈撫(Kaxabu),可視為巴宰族的亞群;彼此間存在有通婚、交易網絡,也有戰爭的複雜關係。樸仔離社包括五小社:水底寮社、山頂社、大湳社、大馬遴社、社寮角社,各社似又各有小社。 樸仔離社群原址在豐原區樸仔口,乾隆年間期往台中盆地東方丘陵地帶,今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等地擴散、移住;19世紀以來,其生活領域逐漸成為客籍人士聚集地,諸社群乃往埔里盆地遷徙。茲簡介如下: 1. 社寮角社:自稱Varut,乾隆年間,由樸仔口遷至大甲溪中游谷地中南側(今台中市...
日南社原屬於南日社,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荷蘭時期文獻中可見Warrouwar(1647)、Warreewarre(1648)、Werrewarre(1650)、Warrewar(1655)的記載,即是南日社最早的文字記錄。此外,從於《殖民地文書》(Koloniaal Archief)中的戶口調查資料來觀察,南日社的戶數在1647年為20戶70人,到了1655年,則是44戶166人。直到清代,在周鍾瑄《諸羅縣志》(1717)中的〈規制〉中,最早可見南日社的漢字名稱,屬於崩山八社的稅賦單位。1904年(明治37年),根據伊能嘉矩的人類學分類,日南社被歸於道卡斯族(Taokas)之...
在清代的文獻及輿圖中,日北社與日南社最早共同被記載為南日社,直到乾隆中葉以後,才發展出日北社及日南社。例如1759年(乾隆24年),由林武力膽仔轄於所立〈賣厝地契〉中,已經出現了日北社的名稱;此外,余文儀於1760年(乾隆25年)纂成的《續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番社.淡水廳項下,也正式將日南社與日北社並列。直到日本時代,經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分類,日北社被歸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 日北社舊社址位於苗栗二堡舊社庄(今苗栗縣苑裡鎮舊社里東側,約為致民國中與山腳國小一帶),而新社則是在苗栗二堡大埔庄土名青埔一帶(今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 1786年(乾隆51年)...
大航海時代以來,Warrewarre(房裡社)因與荷蘭人接觸而進入歷史時期,當時Warrewarre的聚落頗具規模,不過其戶口數卻逐漸呈現衰減。 到了清代,文獻中最早有關房裡社的記載,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由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後來,在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中,房裡社則被歸為崩山(蓬山)八社,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904年(明治37年),始由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 有關房裡社社址位置,洪麗完指出社址應位於苑裡社南,雙藔(西勢)社...
大甲東社的名稱最早可見於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後來則被劃歸為崩山(蓬山)八社,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904年(明治37年),始由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有關該社的社址,洪敏麟、洪麗完指出其舊址位於今台中市外埔區大東里,並最遲於1874年(同治13年)遷離舊居,前往今外埔區中山里另立新居;也就是潘英海和陳水木所考證的外埔區中山里中山路一帶。然而,若比對大甲東社相關契字及地籍檔案內容,可以發現該社在日本時期初期(1901年)的苗栗三堡水尾庄、磁磘庄、馬鳴埔庄、大甲東庄、頂店庄,仍有祖遺厝地分布。至於大甲東社的社域範圍,劉澤民歸納相關古文書的...
大甲西社屬道卡斯族(Taokas)一支,於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根據伊能嘉矩的考證,大甲西社原居於番仔寮庄(約今台中市大甲區義和里),後遷至頂店庄(今台中市大甲區頂店里及奉化里、太白里一部)及社尾庄(約今台中市大甲區江南里、德化里、奉化里、孟春里、太白里、武曲里之一部)。 大甲西社的名稱,最早可見於1717年(康熙56年)周鍾瑄編纂的《諸羅縣志》〈規制志〉,並隨著不斷的遷徙,而在各種土地契約文書中,留下了大甲西新社、頂店社、大甲新社等不同的名稱。 1731年(雍正9年)12月24日,台灣西部平原爆發了以大甲西社為首的反官事件,即「大甲西社事件」,被視為清代最大的一場「番...
雙藔社在今日人類學的分類上,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於荷西時代進入歷史時期,並已與荷蘭人有所接觸,如《殖民地文書》(Koloniaal Archief)中所載Tennatanangh(大甲西勢雙藔),其於1654年的人口、戶數則分別為125人、36戶。 到了清代,有關雙藔社社址,除了輿圖上的記載之外,另可從1722年(康熙61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奏折中,得知當時雙藔社的社址位置及人口數:「竊臺灣熟番村落散居於山外平地,耕田捕鹿,納賦甚是守法……。三月據臺灣總兵、道員等呈報,諸羅縣屬方里、雙藔二村熟番二百餘人,於臺灣府以北四百里外...
苑裡社在日治初期被人類學家劃分為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在清代文獻中有時被記載為宛里社,最早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引文中的「宛里」即是指苑裡社。到了1722年(康熙61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宛里社被歸為崩山(蓬山)八社的一支,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756年(乾隆20年),藉由苑裡社番土目于生等同立的〈賣盡田契〉中,所用印的「蓬山房盂苑吞等社通事」圖記可知,苑裡社在清朝中葉應與房裡社、猫盂社、通霄社同屬一個社群。 有關苑裡社社址的座落,相關研究多認為是在...
Parrewan(通霄社)在荷蘭時代因與荷蘭人接觸而進入歷史時期。清代以後,通霄社在各種檔案中也被寫成吞霄社,被歸屬於崩山八社之一支,乃一稅餉單位。直到日治以後,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類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 1699年(康熙38年),通霄社因通事黃申徵派無度,加上時逢捕鹿時節,黃申卻下令該社番眾必須先納錢米才准其出獵,終於引起土官卓个、卓霧、亞生率領社民造反,殺死黃申及其同夥十餘人,稱為通霄社事件。後經官方聯合西拉雅族新港、蕭壠、麻荳、目加溜灣等社攻打,土官卓个、卓霧被岸裡社番擒獻,事件才告平息,也開啟了清廷「以番制番」的族群處置策略模式。事件結束後,通霄社社勢大...
有關猫盂社的記載,文獻中最早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由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引文中的「茅于」應是指猫盂社。此外,1722年(康熙61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奏摺亦有載及,當時猫盂社的人口與後壠社、吞霄社相近,每社各有百餘人。今日學界將猫盂社歸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主要是根據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分類架構。猫盂社的原始社域大致分布於今苗栗縣苑裡鎮中正、客庄、苑坑、水波等里。至於猫盂社的社址,洪敏麟認為原在今苗栗縣苑裡鎮中正里一帶(即猫盂庄),並在大甲西社事件落幕後(1732年),陸續遷至今苗栗縣...
新港社概述 新港社位於苗栗縣後龍鎮新民里,位於後龍溪下游出海口附近,屬伊能嘉矩對道卡斯族分類中的後壠社群,族人自古以來自稱Taukat,無Taokas的說法,大部分耆老亦無「族」和其他社群的概念。根據新港社耆老的認知,同為Taukat人的族群包含東、西、南、北四個社,其中新港社內分為東社、西社兩社,牽田祭典皆一同舉辦,成為共同生活體,而南社位在後龍公司寮一帶,有嫁娶互動的往來,惟祭典並未一起舉辦;位在新港社以北的中港社,則稱為北社。 新港社有歷史記載以來,自荷蘭時期的「新港仔」部落至今,在文獻上有過Sinkangia、Sinkanghia、Sinckangia、新港仔社、新...
荷蘭時期稱為Aboan Tarranoggan,1650年(明永曆4年)的人口數為604人,124戶。其舊址在后里台地今后里鄉舊社村。雍正年間南移大甲溪南岸,乾隆年間並發展成九社的規模。但由於遷移與分社關係,有時為七社、八社、十一社。九社指麻薯舊社、岸東社、岸西社、岸南社、葫蘆墩社、翁仔社、麻裡蘭社、西勢尾,以及崎仔社。除了麻薯舊社位在后里台地外,皆散居大甲溪南岸今台中市神岡區大社里與岸裡里、豐原區社皮里與翁子里,稱為岸裡新社;1731-1732年(雍正9-10)以後並以岸裡新社為中心,進而建立統轄岸裡社、樸仔籬社、烏牛蘭社、阿里史社、掃拺社等巴宰社群的新領導系統,1970年(乾...
費佛朗社(Favorlang、Vavorlangh、Vavorolangh、Favorlangh、Vavorlla),又譯稱為華武壠社、虎尾壟社。劉益昌認為,費佛朗人的祖型文化應為貓兒干(崁頂)文化。在荷蘭時代,該社與猫兒干社互動甚密。1637年10月25日,臺灣長官范得堡(Johan van der Burg)率領300名士兵和1,400名由麻豆社、蕭壠社及目加溜社原住民所組成的傭兵,共同征討費佛朗社(Varorolangh),稱為「費佛朗戰爭」(1637-1641),共有約800名費佛朗人與猫兒干社並肩作戰。戰爭歷時近4年。費佛朗社與猫兒干社戰敗後,兩社共同歸...
部落概述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27戶【總人口數】35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41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1人3%【民族比例】鄒族94%、布農族1%、排灣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6戶,350人。主要民族為鄒族,使用鄒語。 部落內有【學校】來吉國小、【教會】來吉長老教會、來吉天主堂、【其他】蘭后山莊鄒族文物館。 遷徙與由來 屬特富野社群。距今約200年前,鄭氏tiaki’ana族人在狩獵時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而從特富野遷...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4、8、11-16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79戶【總人口數】506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64人7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42人28%【民族比例】阿美族69%、排灣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2戶,351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鶴岡長老教會、【其他】屋拉力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早期居民是Pacidal氏族,居八里灣社(指八里灣舊址,今八里灣社的西方山區),約在300多年前,有2-3戶族人翻越秦...
部落概述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91戶【總人口數】57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8人9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人2%【民族比例】鄒族95%、布農族1%、泰雅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80戶,558人。主要民族為鄒族,使用鄒語。 部落內有【學校】山美國小、山美國小附幼、【派出所】竹崎分局山美派出所、【教會】山美長老教會、山美天主堂、真耶穌教會山美教會。 遷徙與由來 屬達邦社群。本部落原屬鄒族大部落之一,於清朝末年因天花侵襲,倖存者僅3-5...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瑞良村5-10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88戶【總人口數】46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09人4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9人55%【民族比例】阿美族41%、泰雅族1%、排灣族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3戶,193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瑞良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大多自奇美遷居至此,故有小奇美之稱。 歷史事件 1.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法淖部落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