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所謂「傳統服飾」的基本服裝形制 台灣原住民各族,最初的服裝樣態屬於民族學所稱的「方衣系統」,是用傳統地織機織成的長條形織布,將兩片織布對折各半,一半縫合起來,未縫合的一半當前襟,就變成無袖對襟的長背心,如果製作長袖就直接在方衣的袖籠洞口接縫織布,成為有袖的衣服。織好的布片也可用披掛、圍住等方式穿著,樹皮布與獸皮布等也可用來製作方衣,直到與漢人等外來族群接觸後,服飾從而產生了素材與裁製上的變化。 排灣族因為與漢民族長期接觸往來,早期藉由「以物易物或買賣」等交易方式,獲得民生物品及布匹等材料,如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1722)記述瑯嶠各社「所需珠米、烏青布、鐵鐺,漢人每...
概述 撒奇萊雅族在花蓮縣境內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Sakul)、壽豐鄉水璉村水璉(Ciwidian)、瑞穗鄉舞鶴村馬立雲(Maibul)等部落,存有許多木造的住屋建築,而這些住屋建築的外觀乍看下為閩式建築,但屋主卻為撒奇萊雅族,推估住屋建築應在日治時期以前就有。 日治阿美族的住屋建築主要以竹、木、籐、茅草為材料,在地理環境相同、文化特性相似的撒奇萊雅族,卻也沒有發現相同或相似的住屋建築,反而保存數量不算少的木造住屋建築。這些住屋有些仍然有人居住,且部分主體已改建成磚瓦或鋼筋水泥屋,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同時擁有閩式木造建築工法與日式木造建築工法。換言之,撒奇萊雅族自身發展的的傳統住屋已經轉化。住...
17-19世紀文獻中的槍枝使用 槍是原住民狩獵使用的工具,使用的時間大概在近兩、三百年。台灣原住民何時接觸到槍枝?其確切年代難以查考,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582年時,有艘帆船從澳門航往日本,在台灣海域發生船難,倖存者將火繩槍(matchlock)帶上岸邊,據同船的葡萄牙耶穌會士皮列士(Francisco Pirez)描述,船難人員曾在數十個武裝的台灣原住民面前,展示歐洲人的火繩槍,並朝著木棒射擊,再將有個彈孔的木棒給原住民看,據說原住民變得害怕,將手指塞進嘴裡。 1626年5月初,西班牙遠征軍到達雞籠(基隆)時,當地的住民受到火繩槍的驚嚇,逃離聚落,顯示...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本文中的「傳統服飾」是當今Pangcah/Amis所稱的「Losid祭儀服飾」,因「Losid祭儀服飾」是由「傳統日常服」所演變而來。 傳統日常服裝為方形剪裁,以織布剪裁縫製,而在布疋進入部落後維持方衣特色,以遮蔽身體為主,女性遮蔽胸腹、腰臀、雙臂、大小腿;男性則遮蔽臀到大腿。方形布料使用在如頭巾(纏繞頭髮盤髮),或方形剪裁的上衣、袖套、背心、片裙、女用綁腿布等。織布材質為苧麻色原色或薯榔染製的織布,購買布疋則是布料原色、黑色或深色的布料為主。過去織布工序耗時、布料取得不易,方形剪裁能盡用材料不浪費,且不受身形變化,也因此其形式延伸到Losid祭儀服飾。...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具有美學、儀式重要性與交換價值的織品服飾是泰雅族文化的核心,是記憶、認同與信仰觀念的具體表現。織布是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的技藝,為家人織作服飾是泰雅族女子的重要成就,在過去,唯有善織的女子才具備紋面的資格。泰雅族傳統服飾的形制屬方衣系統,亦即將織成的長形織布,不經剪裁,用簡單縫合方式製成服裝。服飾上使用的外來材質,如羊毛、貝珠、銅鈴、貝板等都是族人與其他族群互動交流的證明。泰雅族服飾類型大致可區分為常服、盛裝、特殊禮服三種。泰雅族屬於平權社會,唯有具有特別功績者可以穿著貝珠衣與獵首服飾這類特殊禮服。在日本時代,日本政府大量引進外來布料並禁止織作傳統服飾,致使織布技藝一...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具有歷史、文化與美學意涵的布農族傳統服飾,承載族群遷徙移動的記憶、創造力與涵容外來文化的特質。布農族傳統上是個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鹿野忠雄1929年的調查,68.2%的布農族人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居住在高山並非意味布農族人處於孤立隔絕的狀態,反而呈現他們強大的移動、擴展與適應能力。根據族人口傳,布農族人原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漢人入侵及中部平埔族群爭鬥等因素,輾轉遷徙至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一帶的山地(如圖1),之後又越過中央山脈向東或向南移動,遷徙至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台東縣海端鄉等地,然後更向南遷徙至內本鹿地區、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等地。在移...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卑南族的傳統服飾強調性別與年齡的區別,其樣式更標誌著穿著者的生命階段與社會身分。 成年男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為紅色織繡紋飾的護腿褲片katring,象徵成年或已婚。成為長老後,則可再搭配帽飾與無袖上衣,展現其尊貴地位。成年女性則穿著胸兜pakelrep,並依年齡搭配貼身裙tubilr、外裙lrabit、護腿布katring。年長女性則改穿寬身上衣與長褲,並可使用繡製護手布puwalima展現身分。 繫戴於頭部的花環aputr亦是卑南族傳統服飾的重要元素,象徵榮耀與尊崇,並被視為族群識別的重要標誌。傳統花環以鮮花編製,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也常見可重...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賽夏族的傳統服飾,雖然在基本服飾類別、裝飾、取材、工藝技術與泰雅族頗為類似;但胡家瑜認為,就深層的文化意義而言,「賽夏族服飾具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製作使用原則、和文化訊息傳遞與溝通的重點。因此,賽夏族服飾也展現該族社群關係或分類的思考原則,與文化認同和社會互動有密切的關連。」 但也由於生活環境長期與不同文化接觸,以致「許多外來的器物、材料和技術,進入賽夏族的日常生活」。因此許多「不同文化的物質要素,以交換、採借等各種方式陸續融入自我文化的觀念系統中;使得對於『傳統』器物的範圍,很難加以明確界定」。 賽夏族主要居住的地理位置,包括新竹縣五峰鄉與苗...
雅美族主要居住地蘭嶼位處海洋熱帶,一年將近十個月是酷暑夏季,為了適應海洋島嶼的工作環境,衣飾的發展自然趨向簡便,傳統服飾十分簡樸,顏色以白色、黑色、藏青色為主,形式屬於「方衣」系統。因此,雅美族人的服裝相較於其他台灣原住族群,顯得格外簡單樸實。它不像泰雅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等族,有區域性的差別,也不像阿美族、卑南族二族依年齡級而穿著不同的服裝,更沒有如排灣族、魯凱族二族,以紋飾及華麗與否來區分階級的高低。 基本形制 雅美族傳統的衣服最具方衣系統的特色,係以白色和黑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色彩較顯明的一面為布裡。平常男子上身著短背心,下身繫丁字帶;...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太魯閣族的織品服飾除了具備禦寒保暖的實用性功能,也蘊含信仰、交換、性別、記憶與美學等社會文化意涵。在過去,太魯閣族是一個居住在高山的族群,具有強大的移動與適應力。族人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山區,因人口增加與尋找耕地等因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後沿著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兩側居住(如圖1)。以目前的行政區劃而言,太魯閣族主要分布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秀林、景美、水源、銅門、文蘭;萬榮鄉西林、見晴、萬榮、明利、紅葉;卓溪鄉立山、吉安鄉的慶豐、福興、南華等地。 太魯閣族的服飾屬台灣原住民的方衣系統,亦即用水平背帶式織布機織成的長條形織布,不經剪裁,用縫合方式製...
Sakul撒固兒部落服飾 「服飾」在Sakul撒固兒部落的族語說法裡,認為lusid(盛裝)和dikuc(衣服)是不同的解釋。簡單來說,lusid(盛裝)是祭典、盛會、結婚時所穿著,而dikuc(衣服)則是平日的穿著。在日本時代,Sakul撒固兒部落和Natawlan娜荳蘭、Lidaw里漏、Pukpuk薄薄、Cikasuwan七腳川等部落的服飾樣式大同小異,但在物件的取用或是服飾的社會意義上則有些許出入,例如男子服飾上的「羽冠」的使用的情形,就能輕易辨別其與其他部落的差異。 在Sakul部落的男子並無羽冠的配戴,在tadisawak(無袖方衣)的穿搭上,並無額外搭配「袖套」...
酒是由做為主食的穀物經過繁複的加工程予轉化成具有神聖性質的飲品,傳統上用以表達對祖靈或天神的誠心敬獻。台灣原住民族除了雅美族是唯一缺乏飲酒文化與釀酒傳統的族群外,在本島台灣的各族對喝酒與製酒都有莊嚴敬慎的規範,釀酒的人必須處於最佳的身心狀態;不論何時,手中一杯酒,必先三點酒行「沾酒禮」才能飲用。 釀酒法 台灣原住民的小米酒或米酒屬釀造酒,有嚼酒發酵與酒麴發酵二種做法。嚼酒法乃透過咀嚼,以唾液酶促進澱粉糖化發酵成酒,今已不再使用此法,而以酒麴發酵法為主流。發酵需要借助酵素將澱粉轉化成醣類,再進行酒精發酵。原住民採集部落周邊的數種植物製麴,因各地的植物及菌相不同,酒麴的配方影響...
小米學名Setaria italica,英語foxtail millet,屬禾本科狗尾草屬。小米是台灣原住民各族傳統作物中最神聖的作物,有些族群認為小米具有神性(如鄒族、阿美族等)或有專門掌管的粟神(如排灣族lemedj),故依循小米種植的過程舉行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入倉祭、收穫祭等歲時祭儀,以祈求作物豐收、酬神與告祭祖先。小米與稻米依其澱粉結構分為粳性(不黏)與糯性(黏)兩種,粳性米穀適合煮粥、飯,做為日常主食;糯性米穀用於製作小米糕、麻糬、葉包食物(粽)、酒等節慶食物。 小米糕/麻糬 糯性小米蒸熟後,再用杵與臼搥搗成軟而韌性強的團狀食物,文獻上多...
醃製肉類以保存 獸肉是珍貴難得的蛋白質食物,原住民族的肉類來源為漁獵及飼養,過去由於缺乏冷藏設備,故以醃漬延長食物的保存期。台灣原住民各族均有醃肉,主要的醃製法為鹽醃、澱粉與鹽同醃、酒糟、味噌醃。由於同一種食物在各族群不同語言別中可能使用不同命名,無法一一記載,故以下依醃漬方法說明。 鹽醃法 鹽醃法是利用食鹽的滲透壓使細菌脫水,達到抑菌效果的方式,可說是人類最普遍的保存法,應用於保存肉類、魚類、蔬菜。例如:阿美族的鹹豬肉siraw,以鹽水清洗豬肉,拭乾水份抺上鹽巴,待無水份殘餘後裝罐醃製3-4日即成,可直接食用或加熱食用。卑南族有醃漬魚卵sierangay、醃鹹魚si...
原住民的葉包食物 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粽」指用竹葉等包裹糯米和作料蒸煮的食品,將原住民的葉包食物中譯為「粽」,純粹只是為了文化交流的便利性。原住民的葉包食物,可以說是「工夫菜」,主要出現於祭典、節慶、結婚、宴客或饋贈等場合。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太魯閣等族都有類似做法,由於無法一一列舉,僅列歧異度較高者。 阿美族 阿美族的alifongfong(阿里鳳鳳,俗稱「情人粽」)用途相當於「便當」。據說是妻子做給外出耕作、打獵的家人或情人的「飯包」。基本做法是取林投嫰葉削去邊刺,調整成寬度相同的葉條,交叉編織成緊密的四方型袋狀,於缺口灌入約六分...
一、概要 各族陀螺多用作孩童或男性的玩具。部分族群的陀螺具有娛樂以外的功能,例如布農族的陀螺也用於祈福儀式,祈求農作豐收、身體健康、驅除厄運;鄒族則用於播粟祭占卜及比賽。 陀螺多以木頭製作,也有以竹子製作者,如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則有以石櫟果實配合木軸製成的陀螺。二、16族各族的陀螺文化阿美族1陀螺有木製和竹製兩種,木製陀螺稱’acocol;竹製的稱kapong(A81、B61)。2竹製陀螺是以直徑約6公分的竹子,取約9公分長度,上下以木頭塞住,並在側寬約0.6-0.9公分,長約6公分處鑽孔,再以細竹棒貫穿以為中心桿(B61)。3為男性、孩童之間的遊戲之一(A81、B61),玩法與日本相...
阿美族部落 阿美語的niyaro’一詞,為部落之意,是由不同的gasaw(氏族、居民)聚集在一處所形成的形體。阿美族將部落領域稱為paniyaro’an,除了家屋以外,尚包括公共廁所、水井、垃圾場、公共墓地、會所等。公共場域的出現和日本人的居住改善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統住屋形式 阿美族稱住屋為loma’,也是家庭的一個基本單位。傳統農業時代,loma’被視為是共同經營農耕生產的基本單位,代表的是居住、生計、生產、祭祀的基本社會單位。loma’當中必須要設置「爐」(parod),一個沒有爐的屋子,會視為是家畜舍...
概述 泰雅族分布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橫跨宜蘭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占台灣中北部三分之一的山區,包括和平溪、南澳溪、蘭陽溪、大漢溪、中港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北港溪與濁水溪等溪流的主流與支流流域。 就家的組織而言,泰雅人的家庭成員簡單,只有父母及其未成家子女。泰雅人的「家屋」亦沒有如同漢人用之以代代相傳,男子在出外尋找新獵場時便會建工作屋,成家後或成年後皆會建立新家;若有兄弟兩人共同繼承本家且各自分立,在此同時原家便廢絕而產生兩個新家。這或許是泰雅族人在山林間擴散與繁衍快速的原因。 文獻紀錄 過去記錄到的傳統家屋多為長方...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排灣族的傳統家屋有多樣的地域性類型,如以千千岩助太郎1930年代調查之分類共有6種類型,可能與地域環境適應或周邊族群持續互動有關,但具體原因目前不清楚。其中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為「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士文溪以南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東部山地區北側屬於「比魯式」,南側屬於「邵家式」,鄰近海岸地區屬於「太麻里式」。 北部式家屋(石板屋) 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的排灣族家屋型態與魯凱族相似,都是「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屬於兩族...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布農族主要經歷過三次的遷徙,故在建築的材料使用上有較大的改變,但現在仍保留類似的住屋內部空間的組成與布局,顯示在遷徙過程中仍保留相當程度的傳統居住文化的生活狀態。 在布農族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上,主要為兩坡頂的建築,屋坡正面長、背面短,屋脊位於進深約2/3處。建築材料的使用相當多元,主結構多使用木柱,牆體使用石板、木板、竹子等材料,屋頂則包括石板、樹皮、木板、茅草等材料,材料的使用則有地域上的差異。在地坪上,包括地下式與平地式兩種。 布農族的傳統住屋就外觀上與排灣族北部式的傳統住屋有些相似,兩者左右山牆及背牆皆以疊石砌成,排灣族北部式正面牆體立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