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及配色的特色,著重於來自媽媽或母性長輩的心意。 阿美族最早期服飾以樹皮為主要材料,其後自製布疋以地織機織布為主,材料為種植在部落周邊的苧麻,從採集、去皮刮絲、捻線等工序製成線後再織成長形布片縫製成衣,質地柔軟輕薄。因布料發展多樣,現今部落從太子龍、尼龍布等注重硬挺不皺的常用布料,開始出現透氣、輕薄、不易褪色等特質,也是隨著時代改變的價值選擇。 男性頭飾多為鳥類羽毛如大冠鳩、藍腹鷴、雉雞等,顯示有狩獵鳥類的能力;頸飾有車磲貝、牛骨或台灣玉,是有漁獵或經濟地等的象徵。女性頭飾則有白色的鵝毛、兔毛或家屋周邊可以取得的花朵或植物。 配件多半使用瑪瑙、玻璃珠、金屬、錢幣等...
阿美族部落 阿美語的niyaro’一詞,為部落之意,是由不同的gasaw(氏族、居民)聚集在一處所形成的形體。阿美族將部落領域稱為paniyaro’an,除了家屋以外,尚包括公共廁所、水井、垃圾場、公共墓地、會所等。公共場域的出現和日本人的居住改善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統住屋形式 阿美族稱住屋為loma’,也是家庭的一個基本單位。傳統農業時代,loma’被視為是共同經營農耕生產的基本單位,代表的是居住、生計、生產、祭祀的基本社會單位。loma’當中必須要設置「爐」(parod),一個沒有爐的屋子,會視為是家畜舍...
概述 在阿美族的祖靈屋當中,最著名的是太巴塱的祖靈屋。從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當中就有記載。 建築形式 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以茅草、箭竹為主要材料,裡面為整面抬高的籐床,內有兩個「爐」(parod),代表該部落生生不息的意涵。爐的上面掛上箭竹做的棚架,供置物之用。後來族人在靠近山牆側的爐周圍擺一圈椅子,以供族人在屋內互相交流。有平入(簷下入口)及妻入(山牆入口)兩個入口,因基地方向的影響,以妻入(山牆入口)為主。祖靈屋的結構在日治時受到漢人的影響,以短柱和長梁為主要結構,也有中柱(satoko)。 和普通家屋不同的是,這些中柱上都刻畫著阿美...
的方味,原住民部落遷徙時,甚至會帶著酒麴植物一起移居。例如:阿美族慣用大葉田香、荖葉、雞母珠、毛杮等植物製麴;而屏東排灣族偏好以長果月橘、大風草(艾納香)、排香草、土茯苓等製麴;邵族以芳香萬壽菊等六七種植物製麴。傳統上釀酒屬女性的工作,由於民間自製的白麴易含有雜菌,釀造過程中容易失敗變酸,為避免製酒失敗,產生許多禁忌,如:釀酒前日不得行房、月事婦女不得釀酒、不得食酸的東西等;而第一次釀酒就酸敗,阿美族認為這種人沒有「釀酒的手」,以後不得釀酒。 酒的社會意義 原住民的酒有分「祭儀酒」與「節慶酒」兩種。在環境衛生不易控制的古代,加工過程容易失敗導致浪費珍貴的糧食,或因缺乏機械須耗費...
族傳統作物中最神聖的作物,有些族群認為小米具有神性(如鄒族、阿美族等)或有專門掌管的粟神(如排灣族lemedj),故依循小米種植的過程舉行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入倉祭、收穫祭等歲時祭儀,以祈求作物豐收、酬神與告祭祖先。小米與稻米依其澱粉結構分為粳性(不黏)與糯性(黏)兩種,粳性米穀適合煮粥、飯,做為日常主食;糯性米穀用於製作小米糕、麻糬、葉包食物(粽)、酒等節慶食物。 小米糕/麻糬 糯性小米蒸熟後,再用杵與臼搥搗成軟而韌性強的團狀食物,文獻上多稱之為小米糕。南部排灣、魯凱及卑南族的小米加工食品種類繁多,不論工序、滋味鹹甜或是否以葉包裹,基本上黏糕狀食物,名稱發音皆近似「阿粨」...
是「工夫菜」,主要出現於祭典、節慶、結婚、宴客或饋贈等場合。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太魯閣等族都有類似做法,由於無法一一列舉,僅列歧異度較高者。 阿美族 阿美族的alifongfong(阿里鳳鳳,俗稱「情人粽」)用途相當於「便當」。據說是妻子做給外出耕作、打獵的家人或情人的「飯包」。基本做法是取林投嫰葉削去邊刺,調整成寬度相同的葉條,交叉編織成緊密的四方型袋狀,於缺口灌入約六分滿浸泡後的糯米,開口封密後蒸熟。現今的做法較多變化,有加入紅糯米並以蝦米、豬肉調味者。 排灣族 排灣語cinavu意為「包起來」,但食物名稱依餡料及使用場合有所不同,複雜度...
頭架以免帶來不祥。 二、16族各族的人頭架敘述 阿美族 1本族稱人頭架tatafadan,通常是設置在長老家前,高約1.2公尺、寬2公尺、深90公分的小屋。人頭骨由上往下吊,其下設有棚架(B129、C339)。 2與人頭架相關的習俗有:人頭祭Malataw(A34)、出草或戰鬥(B29-30、B127、B169)與歲時祭儀ilisin(B115、B117、B120、B159),其中又有pakomod儀式(B118-119)、miteris paysin儀式(B122)較為特殊。 3族人在人頭祭隔天把竹子劈成三叉狀,做成人頭架(此時稱patotoan),將...
一、概要 台灣的獨木舟主要為邵族使用,阿美族有零星紀錄,布農族則是在神話傳說中有紀錄。 邵族的獨木舟多以樟樹製成,造船時,由全族人一起協助,開工、完工時,都需要舉行祭祀。但因材料取得不易、工程繁瑣,獨木舟技術逐漸被漢人造船技術取代。 二、16族各族的習俗 阿美族 1東海岸阿美族的區域,偶爾能發現過去使用的獨木舟(A229)。 A《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下)》頁229。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排灣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布農族 1本族建造獨木舟是來自傳說,曾看到老鼠坐在樟楠木片上,用尾巴當舵渡水而過所產生的靈...
可說是人類最普遍的保存法,應用於保存肉類、魚類、蔬菜。例如:阿美族的鹹豬肉siraw,以鹽水清洗豬肉,拭乾水份抺上鹽巴,待無水份殘餘後裝罐醃製3-4日即成,可直接食用或加熱食用。卑南族有醃漬魚卵sierangay、醃鹹魚siraw,文獻還記載卑南族亦有醃腸,將鹿、山羊、豬、牛之內腸放在鹹水中醃漬6-7日即可食用。山上部落不易取得海鹽,但秋獵正值羅氏鹽敷木結果的季節,布農族獵人會取羅氏鹽敷木果實上的薄鹽醃肉。 澱粉與鹽同醃法 以食鹽醃製雖能防止細菌生長,但卻無法防止嗜鹽性病菌,故有了加入澱粉(多糖)與食鹽共同醃漬的方法。澱粉與肉的微生物、蛋白質、水作用後,自然發酵產生醋酸,促使真...
一、概要 根據文獻紀錄,只有阿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有使用竹筏。通常以大竹建成,用於渡河、捕魚。 二、16族各族的器物 阿美族 1本族之竹筏是用二寸五分的粗竹4-5根綑綁而成。前往他社需要渡河時,若行李較多時,會先將行李背於肩上並扛著竹筏同行,渡河時,行李置於筏上,一邊游泳,一邊從竹筏後方推筏前進(B41)。 2族進行漁撈祭當天會進行念禱詞完畢後,眾人會一起下河或搭乘竹筏到水深處拋網(A47)。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頁47。 B《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頁41。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排灣族 未蒐集...
無特定禁忌與祭儀。 二、16族各族的獸骨架敘述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1本族未見正式的獸骨架,只在家裡的火爐上方,橫向架起粗麻繩或樹幹,其上懸掛野豬之顎骨做為裝飾(A75、B72)。也有獸骨上顎以竹子貫穿鼻孔,並列吊掛門外牆上;下顎懸吊在屋內梁下(B72)。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75。 B《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 泰雅族 後篇》頁72。 排灣族 1本族的獸骨架有分成室內和室外(A229、A239、A242)。 2室外會在住屋正面...
17-19世紀文獻中的槍枝使用 槍是原住民狩獵使用的工具,使用的時間大概在近兩、三百年。台灣原住民何時接觸到槍枝?其確切年代難以查考,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582年時,有艘帆船從澳門航往日本,在台灣海域發生船難,倖存者將火繩槍(matchlock)帶上岸邊,據同船的葡萄牙耶穌會士皮列士(Francisco Pirez)描述,船難人員曾在數十個武裝的台灣原住民面前,展示歐洲人的火繩槍,並朝著木棒射擊,再將有個彈孔的木棒給原住民看,據說原住民變得害怕,將手指塞進嘴裡。 1626年5月初,西班牙遠征軍到達雞籠(基隆)時,當地的住民受到火繩槍的驚嚇,逃離聚落,顯示...
卜及比賽。 陀螺多以木頭製作,也有以竹子製作者,如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則有以石櫟果實配合木軸製成的陀螺。 二、16族各族的陀螺文化 阿美族 1陀螺有木製和竹製兩種,木製陀螺稱’acocol;竹製的稱kapong(A81、B61)。 2竹製陀螺是以直徑約6公分的竹子,取約9公分長度,上下以木頭塞住,並在側寬約0.6-0.9公分,長約6公分處鑽孔,再以細竹棒貫穿以為中心桿(B61)。 3為男性、孩童之間的遊戲之一(A81、B61),玩法與日本相同。(A204)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一冊 阿美族》頁8...
奇萊雅族,推估住屋建築應在日治時期以前就有。 日治阿美族的住屋建築主要以竹、木、籐、茅草為材料,在地理環境相同、文化特性相似的撒奇萊雅族,卻也沒有發現相同或相似的住屋建築,反而保存數量不算少的木造住屋建築。這些住屋有些仍然有人居住,且部分主體已改建成磚瓦或鋼筋水泥屋,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同時擁有閩式木造建築工法與日式木造建築工法。換言之,撒奇萊雅族自身發展的的傳統住屋已經轉化。 住屋的建築型態 上述撒奇萊雅族住屋的主屋部分為三開間的規模,入口面向東邊,中間為客廳,左右側房是臥室,入口開在廳的正立面中間,廚房是在主屋的左側邊。屋身為木構之穿斗式結構,前廊有出檐。屋頂有的改...
服裝相較於其他台灣原住族群,顯得格外簡單樸實。它不像泰雅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等族,有區域性的差別,也不像阿美族、卑南族二族依年齡級而穿著不同的服裝,更沒有如排灣族、魯凱族二族,以紋飾及華麗與否來區分階級的高低。 基本形制 雅美族傳統的衣服最具方衣系統的特色,係以白色和黑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色彩較顯明的一面為布裡。平常男子上身著短背心,下身繫丁字帶;女子上身斜繫一塊大方布,下身則圍一單片式短裙。每當舉行如撈捕飛魚、漁船下水,及新屋落成等盛大歲時祭儀時,均須在常服之外,增添帽飾及各種裝飾物以成盛裝。裝飾品大致分為頭飾(帽子)、髮飾、耳飾、頸飾、胸飾、...
族人所留之血,也象徵女性負有延續血脈的責任;至於深藍色,為對阿美族100多年來庇護的感謝。 當代撒奇萊雅族服飾的辯證:以Maibul馬立雲部落為例 撒奇萊雅族的Maibul馬立雲部落的男女傳統服飾,其型制在日本時期與Sakul撒固兒部落相近但配飾較為簡化,男性以palimayan片片裙為主,女性則以zikuz上衣與zutungan內裙、sukun外裙為主。女性頭飾雖然有sabuut纏頭與垂飾,但沒有類似Sakul撒固兒部落的蝴蝶頭飾。1980年代前後,女性服飾陸續改為與周遭阿美族相近的紅色款式與花帽。 至2007年(民國96年)撒奇萊雅族正名成功後,參與正名的耆老們強...
飾以黑、紅貼布繡為特色。其餘多數東排灣族群因與鄰近的卑南族、阿美族交易及通婚,服飾上相互影響,如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大武鄉大竹村、大鳥村的服飾有卑南族的色彩及形制。金峰鄉及達仁鄉在過去居於較高的山中,與卑南族群甚少來往,且部落早期與屏東境內有血緣、親緣的排灣族聚落來往頻繁,因此服飾鮮少受卑南族服裝影響。早期貴族社會還嚴謹時,東排灣服飾也具有位階差別,如熊鷹、大冠鷲羽毛為頭目或其核心家族的人配戴。人像紋、人形紋、百步蛇紋、陶甕紋也是頭目家族才能擁有。 而排灣族服飾在色彩上較易分辨,用布的底色中、北排灣以黑色系為主,南排灣以紅色系居多,東排灣族則多以藍色系為主。但是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與...
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獵場則設有獵寮。 傳統住屋空間分配 魯凱族的傳統家屋為石板構造,建築形態與士文溪以北的排灣族家屋類似,屬於兩族共享的建築形式,可能與兩族皆施行階層性社會制度有關。 魯凱族的石板家屋由前庭與主屋兩部分構成,前庭臨谷側,主屋臨山側。家屋建造在山坡地,經常需局部整地,挖掘山側土坡,填補谷側土方,使不同高程的家屋群基地斷面形成連續之階梯狀,而主屋之後牆壁體則成為擋土駁坎的一部分。同一等高線的家屋群左右併排,主屋之間的側壁體相鄰或使用共同壁,前庭空間亦相...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卑南族的傳統服飾強調性別與年齡的區別,其樣式更標誌著穿著者的生命階段與社會身分。 成年男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為紅色織繡紋飾的護腿褲片katring,象徵成年或已婚。成為長老後,則可再搭配帽飾與無袖上衣,展現其尊貴地位。成年女性則穿著胸兜pakelrep,並依年齡搭配貼身裙tubilr、外裙lrabit、護腿布katring。年長女性則改穿寬身上衣與長褲,並可使用繡製護手布puwalima展現身分。 繫戴於頭部的花環aputr亦是卑南族傳統服飾的重要元素,象徵榮耀與尊崇,並被視為族群識別的重要標誌。傳統花環以鮮花編製,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也常見可重...
概述 卑南族聚落為集村型態。家屋稱為ruma,家屋有家名,通常由長女繼承家屋。傳統卑南族家屋建築形式的文獻史料不多,近年卑南遺址公園邀集族人協助復建一棟卑南族傳統家屋,可供作參考。 建築結構 以近年卑南遺址公園復建卑南族傳統家屋為例,此家屋為柱梁結構系統,竹木構造,雙坡茅葺頂,茅草使用白茅為主,山牆側茅草下垂,可增加防雨能力。牆體以雙層竹片夾茅草構成,竹材以刺竹為主,茅草則使用白茅或甜根子草,內牆柱以刺竹為主,外牆柱使用較硬的櫸木等木料。山牆及前後廊使用小葉桑、土密樹等作為斜撐,強化防震、防颱能力。 室內空間配置 室內空間為矩形平面,東西向簷側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