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6,766
  • 線上人數: 3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M 物質文化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M 物質文化』, 共42筆


卑南族傳統住屋
5P 卑南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卑南族聚落為集村型態。家屋稱為ruma,家屋有家名,通常由長女繼承家屋。傳統卑南族家屋建築形式的文獻史料不多,近年卑南遺址公園邀集族人協助復建一棟卑南族傳統家屋,可供作參考。 建築結構   以近年卑南遺址公園復建卑南族傳統家屋為例,此家屋為柱梁結構系統,竹木構造,雙坡茅葺頂,茅草使用白茅為主,山牆側茅草下垂,可增加防雨能力。牆體以雙層竹片夾茅草構成,竹材以刺竹為主,茅草則使用白茅或甜根子草,內牆柱以刺竹為主,外牆柱使用較硬的櫸木等木料。山牆及前後廊使用小葉桑、土密樹等作為斜撐,強化防震、防颱能力。 室內空間配置   室內空間為矩形平面,東西向簷側雙入口,...

魯凱族傳統住屋
6R 魯凱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魯凱族的傳統聚落位於海拔約200-1,200公尺的山坡地,屬於集村型態。聚落內主要的建築群為家屋,有些聚落在對外聯絡道路的出入口附近設置人頭骨架。少數聚落有戶外穀倉或會所建築,其中戶外穀倉僅出現在濁口群的多納及隘寮群的德文、佳暮等地,這些聚落皆鄰近於排灣族拉瓦爾群,可能受其影響而建造戶外穀倉。而會所建築亦僅見於濁口群及大南群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

鄒族傳統住屋
7C 鄒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鄒族的傳統建築大致有傳統家屋(emo)、男子會所(Kuba),另有靠近田地或獵場,為了方便農事、狩獵工作的小屋。由世系群聚居的家屋組成的稱為大社Hosa,由田間小屋組成的小屋群則為小社。大社有男子會所,小社則另有不舉行戰祭的男子會所,稱為hufu。粟祭與獵祭只在大社進行。   日本文獻中,鄒族的傳統住屋平面大多被描述為橢圓形,而魯富都社則為方形。屋頂呈現兩坡、半圓錐形狀。根據過去的訪調紀錄,傳統家屋可以住3-4代人,甚至達20-50人不等。   家屋的地基平緩,屋內與屋外高度一致。以石塊壘成石牆,圍成前、後庭院。住屋為平地式木造建築,有2或4根中柱,中...

禁忌之屋
7C 鄒族 M 物質文化

自家屋分出  鄒族的禁忌之屋(emo no peisia)原為位在鄒族各個世系群本家家屋內的穀倉、獸骨架,用以祭祀小米神、獵神。日本皇民化政策時期,日本人以教育、衛生為由,要求族人將穀倉、獸骨架移出家屋,使祭祀與生活的空間分離,祭粟倉、獸骨架遂遷出家屋,成為獨立的建築。  鄒族社會中,同一姓氏的家庭認同同一個禁忌之屋,共有一個家屋emoo。禁忌之屋與獸骨架就是世系群的精神象徵。自本家emoo分出的小社,必須回到大社本家的禁忌之屋中,取其收藏的前一年的小米種,並等到大社舉行完相關儀式之後,才能回到小社種植。禁忌之屋的功用u  禁忌之屋的主要祭祀對象為小米神、獵神,屋內設有火塘...

賽夏族傳統住屋
8S 賽夏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賽夏族住屋形式與泰雅族相似,為長方形地面住屋,室內室外無高低差。建築以圓木或粗竹支柱,以半圓竹或竹板為壁,兩坡式屋頂由竹管、茅草鋪蓋。支柱所用的木材,可能有檀木、茄冬、烏心樟、楠仔等。千千岩助太郎稱賽夏族家屋為「束立構造」,以橫梁支撐中柱,整體構造較為穩固。 賽夏族家屋依進門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橫列式平面屋、直列式平面屋。根據記載,北賽夏如大隘社、十八兒社通為橫列式,南賽夏如大南社、瓦祿社為直列式。   不同於泰雅族的單室,賽夏族的家屋多為複室;另外也有兩家族和建一棟房屋的共同住屋形式,以中牆分隔。屋內以竹牆或土牆隔成2-3房;竹子做成的床鋪高架於地面,...

雅美族傳統住屋
9Y 雅美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蘭嶼全島遍布山丘台地,山丘的密布導致平地狹小,村落及耕地只能選擇山麓的緩坡地或河口的沖積扇。因此,蘭嶼傳統住屋的建造與當地屬於海島地形、特殊的海洋氣候皆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於受到生產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蘭嶼雅美人的聚落空間選擇多位於礫灘和山之間的緩坡之上,並且靠近河流,但是與河流維持一定的距離,同時還須考量是否有泉水流出以作為飲用以及居住所用;田地則是分布於聚落的後側或兩側的緩坡之上。所以從海平面往山上的方向看去,聚落和其相關設施之間的排列依序為海、海岸(船屋區)、道路(環島公路)、聚落(主要住宅)田地(水田、旱田)、林地等等。 住屋構造   蘭嶼雅美族的傳統居處...

邵族傳統住屋
10O 邵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住屋樣式   邵族的建築主要有私人的家屋、公用的會所,以及有祭祀活動時才會搭建的租靈屋。另外有鑿齒後少年修養屋、穀倉。   家屋是由主屋、牛棚構成。主屋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單室構造,平地室建築。   通常為3列3根、合計9根木柱,若家庭人數較多,進深則可能每列增設至5根柱。建築沒有固定的方向,主要由具經驗的長老選定基地與門向。柱與柱之間橫置桁木連結,上鋪竹製椽條,再疊放箭竹、芒草桿,最外層鋪設茅草。   屋頂為對稱的兩坡,以茅草覆蓋,屋脊由竹桿壓緊固定。屋頂斜度大,有利於排水。屋脊高約8-9尺,屋簷較低僅約3-4尺,且屋簷突出約1公尺,可有效防止雨水濺入屋內。  ...

噶瑪蘭族傳統住屋
11K 噶瑪蘭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家屋形式   噶瑪蘭族傳統家屋目前已幾乎完全消失,現存多數為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所還原的資訊。根據文獻記載,早期住屋為高架干欄式建築,地板與地面之間有所空隙,以此隔絕蛇、鼠、瘴氣,且形似「以大木鑿空倒覆為蓋」,與日治時耆老回憶的形狀如船的屋頂相似。但伊能嘉矩到宜蘭調查時,噶瑪蘭族人的家屋皆已成為漢式,而未見清代文獻所稱的覆舟式房屋。   噶瑪蘭族家屋多為長方形,入口設於長邊,整體家屋建築朝向多面東或面海,設有前庭。 建築材料   建材來源包括茅草、藤、竹、木、石片,屋頂覆蓋茅草,牆面由竹子或菅蓁編織,夾雜茅草、牛糞、穀殼,牆下敷以牛糞防蟲防水。 屋內主柱多使用刺...

太魯閣族傳統住屋
12U 太魯閣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太魯閣族人過去為了尋找新耕地與新獵場,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東部地區,先在高山深谷間建立許多部落,子孫繁衍,數百年間逐漸往東部立霧溪木瓜溪一帶擴散,分布範圍極為遼闊。日治時經過太魯閣戰役、霧社事件之後,族人折損大半,並被迫遷移至淺山丘陵地區,惟有在立霧溪口附近清水山腳下的砂卡噹、赫赫斯部落免於搬遷。目前太魯閣族人居住在花蓮縣和平溪,紅葉及太平溪附近廣大的山麓地帶,即是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少部分的卓溪鄉立山等地。   砂卡噹(大同)、赫赫斯(大禮)等部落族人時常回到山上種植農作,會使用部落周圍的材料持續修建家屋,也會利用一些現代的材料,可以觀察到傳統建屋概念的重新實踐。 ...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
14Q 賽德克族 M 物質文化

建築形制   賽德克族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依據日本學者在部落遷移前記錄的相關資料,家屋的基本形式是長方形、單室、角落設床、三石灶設於床和床間。居住於深山的部落家屋多是半地下式,建屋時會向下挖掘地基,包括望樓、穀倉、雞舍都是高架形式,據說是為了防禦敵人。積木式牆壁也被認定是這個族群獨有的風格;至於出入用的門戶,一家只有一個,以設在前簷正中為通則,亦有設在側面的。側面出入口多是為了順應陡峭山坡的調整。   相對於泛泰雅其他族群,賽德克族的家屋最特殊的風格就是半地下式屋,入門後還會設梯。可以說原本是堅固而型式簡單的,後期...

拉阿魯哇族傳統住屋
15L 拉阿魯哇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拉阿魯哇族的傳統家屋建築形式為長方形平地式,整體外觀呈橢圓錐體狀,與鄒族的傳統橢圓形家屋相似,但住屋矮小,內部空間較鄒族住屋小很多。屋頂稜角鈍圓,採用前後兩斜坡式結構,以茅草覆蓋,兩端屋頂很低,棟高約3.5-4.5公尺。   地基多建於平整台地,若建於斷崖或易崩塌地帶,則以石塊堆疊已防止崩塌。建築地面與屋外同高,採單室無隔間設計,屋內沒有窗,採光與通風仰賴前後與側邊的1-3個門。   梁柱以黃櫨、櫸樹、樟樹、茄苳、楠木等堅硬木材構築,不使用礎石,中央設有兩根主柱支撐棟木,周邊再立短柱並以竹木為橫樑,樑與柱間以凹槽榫接並用籐條綁紮。屋牆則以茅桿垂直排列,...

卡那卡那富族傳統住屋
16V 卡那卡那富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卡那卡那富族的家屋多建於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為橫長型單室設計,室內與屋外地面同高,屋頂為傘狀四坡式,屋外有院子,家屋大小依居住人口而定。   建屋結構主要由兩根大柱支撐棟木,位於地基中央,周圍再豎立短柱以支撐橫樑。柱子直接嵌入土中,不設礎石。橫樑架設方式為柱頭凹槽嵌樑,再以藤條綁固。   屋頂以細圓木或竹子架構,覆以茅草。牆面以草編成單層或雙層牆。門以鬼茅莖編製。   建屋前會先整地,範圍包含內外院子。若位在鄰近斷崖等易崩塌區域,則會砌石建立擋土牆。整體地勢平整,屋內外地面同高。 室內配置   家屋有正門、後門、側門等3個門,屋內無隔...

阿美族祖靈屋
1A 阿美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在阿美族的祖靈屋當中,最著名的是太巴塱的祖靈屋。從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當中就有記載。 建築形式   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以茅草、箭竹為主要材料,裡面為整面抬高的籐床,內有兩個「爐」(parod),代表該部落生生不息的意涵。爐的上面掛上箭竹做的棚架,供置物之用。後來族人在靠近山牆側的爐周圍擺一圈椅子,以供族人在屋內互相交流。有平入(簷下入口)及妻入(山牆入口)兩個入口,因基地方向的影響,以妻入(山牆入口)為主。祖靈屋的結構在日治時受到漢人的影響,以短柱和長梁為主要結構,也有中柱(satoko)。   和普通家屋不同的是,這些中柱上都刻畫著阿美...

排灣族祖靈屋
3W 排灣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排灣族的祖靈屋主要見於巴武馬群、查敖保爾群、牡丹群、巴卡羅群等地域群。除牡丹群之外,通常設置於頭目家屋旁。祖靈屋有專屬之家名,有可能是該頭目家系最古老的家屋。遷村後的聚落中,部分頭目家屋仍將祖靈屋設置於家屋旁,或設置於聚落邊緣、祭場旁等地。一旦「祖靈屋」確立,後代為常年祭祀祖靈,維護此祖靈屋,甚至採用新材料、新形式,也成為多樣的變遷樣貌。 建築形式   排灣族祖靈屋的建築形式在各地域群中都類似當地的家屋建築。遭國家政策性遷村後則出現磚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等新形式與材料的運用,被納入台灣整體營造體系的變動之下。祖靈屋雖然可能是最古老的家屋,但因為已無居住需求,其空間型...

布農族祭屋
4B 布農族 M 物質文化

祭屋的功能   關於布農族祭屋的記載非常少,僅在巒群Katogulan社有相關記載。祭屋為舉辦祭儀與放置祭祀所需物品之建築,目前就僅有之案例可知,其為石砌牆體石板屋頂之建築。 祭屋的空間配置   Katogulan社布農人建一屋作為祭祀之空間,或在住屋內隔一房間作為祭祀之用,並將其稱呼為lus?anan或takah(祭屋),不僅舉行各種儀式,亦放置祭祀所需之物品。   目前僅有之紀錄為Katogulan社頭目Pajan Tanapima家之祭屋,其外觀與一般傳統住屋相似,但入口位置不同於傳統主屋由中間入室,而從右側進入。   祭屋內主要放置祭祀用之器具,...

卑南族祖靈屋
5P 卑南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卑南族的祖靈屋稱為Karumahan,乃「真正的家」之意,翻譯成「本家」、「祖靈屋」或「祭祀小屋」。人們相信死後靈魂會前往祖靈屋。就歷史發展而言,祖靈屋可能是最早的家屋,是舉辦祭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卑南族的祖靈屋屬性多樣,包含部落性、家族性、巫師性、個人性祖靈屋等。 1. 部落性祖靈屋:與部落起源、建立有關,強調部落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也是祭司儀式力量的來源。 2. 家族性祖靈屋:通常設於本家旁,以家族創始祖先為源頭。 3. 巫師性祖靈屋:乃巫師承襲某位先祖的巫師工作而立,成巫儀式會顯示巫師力量的來源。巫師性祖靈屋稱為Lalawina...

魯凱族祖靈屋
6R 魯凱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魯凱族無明確的祖靈屋相關紀載。有些部落保有特殊的祭祀小屋或歷史悠久帶有部分禁忌構建或空間的家屋遺址,可能與排灣族、卑南族等之祖靈屋性質相類似,但具體文化內涵目前並不清楚。 建築形式   多納曾有一棟由特定貴族家系負責管理之祭祀小屋,為板岩石板構造雙坡頂建築,規模小於一般石板造家屋。室內為單室形,後牆設有壁龕,曾收納眾陶壺及祭祀物品。相傳此建築為祭儀相關空間,近年已拆除,無構造遺留。   萬山聚落有一歷史悠久的家屋,屋內有一斜置並由前牆突出至前庭的人形輪廓標柱dulai,是相對較古老的標柱類型。此標柱與該家屋的遷徙歷史有關,並保有不得碰觸的禁忌,相傳族人如不小心...

人頭架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除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拉阿魯哇族沒有人頭架的紀錄之外,其他11族皆有人頭架或敵首籠。   部分族群設有人頭架,多以木材或竹子搭建,形狀多為棚架式或架台式,放置於社內固定場所、頭目家前、會所附近或屋內牆壁上。人頭會按照新舊順序排列,有的會用籐條或網袋懸掛,部分族群會在頭顱上方掛以蓪草製作的裝飾物以招靈。亦有族群使用籐製敵首籠,放置於集會所前,並將燧火器等神聖物品與人頭同存。   有些族群不設人頭架,首級通常曝曬後藏匿或帶至公廨祭祀,祭畢便丟棄於固定地點。部分族群則會將獵得的首級穿刺於矛尖端示威,或吊掛於穀倉周圍。   在人頭...

獸骨架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一共有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8族有獸骨架。其中只有鄒族的獸骨架與祭儀有關。   各族對獸骨架的設置情況不盡相同,多數族群會將獸骨架設置於住屋內部或入口處,並懸掛山豬顎骨、鹿角、羌角等動物骨頭作為裝飾。部分族群會將獸骨架設置在屋外,如屋簷下或庭院樹上,並會以竹籐或麻繩懸掛獸骨。多數族群無明顯設置獸骨架的習俗,若有則多設於屋內牆面或槍架上方,且無特定禁忌與祭儀。 二、16族各族的獸骨架敘述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1本族未見正式的獸骨架,只在家裡的火爐上方,...

拼板舟
9Y 雅美族 M 物質文化

拼板舟之於雅美族的多重意義   雅美族人視飛魚為「天上的魚」,每年2月下旬進行meyvanowa(港灣祭),隨後進行船團成員集結於舵長家,檢視漁具預備捕抓飛魚的共宿豐漁祭,隨著將大船推至沙灘安放槳及槳架的祈求豐漁祭,接著穿上禮服至港口參加村落性的大船招魚祭、大船夜間初次捕魚祭、小船晝漁祭等等一系列的祭儀,直到teyteyka(飛魚終了期),繞著以飛魚為核心的捕撈活動的祭儀才告一個段落,每個祭儀都依著飛魚的洄游的季節、船團的集結、捕撈的技術、食用的禁忌下運轉。   拼板舟對pongso no tao(人之島)的雅美族而言,不僅是捕魚的器物,也不僅是其外在形制的表徵...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