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3,573
  • 線上人數: 11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A 藝術文化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狩獵』, 分類檢索:『A 藝術文化』, 共6筆


杵音
10O 邵族 A 藝術文化

性杵音Mashtatun   邵族從農曆7月1號開始為狩獵祭,部落獵人上山狩獵,依循傳統在農曆7月最後一天,即Lus’an(祖靈祭)的前一天晚上,邵族女性族人會聚集到袁氏頭人家屋內,以杵敲擊地上的大石頭,藉此通知在外打獵之部落族人,新年即將到來。還在山上狩獵的獵人,聽到部落敲擊杵音聲音後,即趕緊回家,好一起迎接新年Lus’an。   依照傳統,邵族男女分別負責不同的事物,敲擊杵音是女性工作,基本上由6-8位女性,使用不同長短粗細的木杵,圍繞著敲擊置於地上的大石頭,周圍則另有數人手持竹筒,各自使用不同的節奏敲擊地面,以發出固定的旋律聲響,輪流敲擊至天亮。不過現...

布農族音樂
4B 布農族 A 藝術文化

日,並斷絕飲酒與刺激物者」才能參與(如圖1)。此外布農族對於狩獵性祭儀歌謠也有其禁忌:傳統上,女性是不允許參與此類型祭儀歌謠的演唱的。現今唱pislahi祭槍歌則大多由男性擔任領唱,但其餘族人不分男女皆可加入合音,甚至偶或可見女性亦擔任領唱的情形。這基本上是由於舞台表演需求而形成的變化,並非源自傳統。 【圖1】布農族紅葉部落男性演唱pasibutbut。(曾毓芬拍攝,2010年6月29日) 歌重於舞    較諸其歌樂文化的高度發展,布農族在肢體運用上相對保守。整體來說,在布農族所有的傳統曲目中,舞蹈表現性最為強烈的莫過於malastapang報戰功一曲。在祭...

mayasvi戰祭
7C 鄒族 R 信仰祭儀 A 藝術文化

俗中,若戰祭mayasvi目的為獵首,舉行者則呼嘯五次;若為狩獵歸來而舉行則呼嘯三次,向戰神報告祭典準備就緒;修整神樹(yono)象徵戰神降臨之路徑,神樹枝幹留有三枝,分別朝向頭目家、會所、石家,象徵維護部落生命重大意義的三個方向。 1.迎神祭   舉行戰祭之前首先為「迎神祭」,在男子會所等待祭典的男性族人盛裝之後,頭目訓勉在場參加祭典族人,隨後則由頭目引領,將會所之火帶出集會場至廣場中央,接著殺豬、修整神樹,並且歌詠神曲(o/ehoi)迎接戰神(i’afafeyoi)以及司命神(posonhifi)後進入會所。〈o/ehoi〉為祭典中迎神的重要祭歌,族人反覆唱兩遍,目...

泰雅族音樂
2T 泰雅族 A 藝術文化

調為基礎。歌詞多半反映了他們的生活、自然環境和宗教信仰。例如狩獵歌、工作歌、婚禮歌和喪禮歌等,均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屬集體創作或姓名不可考之個人創作,旋律優美且變化較多,歌詞皆事先填好的時下創作歌謠,則是隨著時代演進所出現的個人創作,內容引用宗教語言或敘述一般民間生活,其中高春木(Halu Yagaw)〈我懷念的朋友〉(sinramat simu balay)為其代表作,是當今泰雅部落無人不曉的一首流行創作歌謠。 樂器   泰雅族的音樂以人聲為主,但也使用了一些傳統樂器來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主要樂器有口簧琴(lubuw)及馘首笛(go’)兩類...

撒奇萊雅族音樂
13Z 撒奇萊雅族 A 藝術文化

aedis、豐年祭Malalikit、火神祭Palamal、狩獵祭Misaliliw。其中歌舞現象出現較多的為豐年祭與火神祭。   豐年祭一般於8月舉行,在頭目的帶領下,一同舉行祭祖儀式,感念上蒼賜予豐收。接著由頭目帶領全體族人一起,以領唱及答唱方式進行跳傳統Malalikit族人團結舞。之後是迎賓舞等。撒固兒sakul部落豐年祭失傳已久的〈太陽腳之歌〉,近年來在族人努力下,已將此歌舞復振成功。舞蹈共分為4部分:進場、謝神、太陽腳、謝場,呈現如太陽光芒一般的隊形。此首傳統歌舞意為撒奇萊雅族人配合太陽來作息,也盼望族人能夠懂得珍惜與傳承,如太陽光一樣,將撒奇萊雅族的文化永續流傳。祭儀中還有...

賽德克族音樂
14Q 賽德克族 A 藝術文化

 mgeli[德鹿谷群])是賽德克族在農事、獵首、狩獵等各種祭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甚至可說是祭典的精髓所在。賽德克族的祭典形式並不繁複,所有的祈福、祈求與慶賀,都蘊含在族人持續不斷的集體歌舞之中。由長者領唱、年輕人接唱的形式層層堆疊,旋律如潮水般鋪陳開來,族人們在熱烈高昂的舞興中,彷彿忘卻了時間的存在,歌舞綿延不絕。透過這樣的歌舞,過去的賽德克族人與祖靈連結,向祖靈表達崇敬與敬畏之情。然而,隨著賽德克族歷經日本、中國、西方文化、基督教傳入等同化過程,傳統文化的象徵與儀式,如祭典、獵首、紋面等,逐漸模糊甚至消失,但歌舞卻存續了下來,並成為賽德克族文化延續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些歌舞深藏著族...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