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030,134
  • 線上人數: 22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E 族群類屬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E 族群類屬』, 共22筆


都市原住民
21PAN 泛族群 E 族群類屬

概述   人會因就業、教育、結婚等因素由甲地遷移到乙地,原住民也是如此。自1960年代經濟結構改變後,原住民開始到都市謀生,形成原住民遷移到都市的現象。到2025年(民國114年)7月,都市原住民已超過其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51.83%)。顯然,半數以上的原住民居住在都市中。在此,首先說明都市原住民的意義。 定義   有關都市原住民的定義莫衷一是,大致有:   1.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指從傳統原住民鄉、鎮、市遷居到都市長期居住的原住民及其後代。   2.遷居到都市的原住民:指有遷徙經驗從原鄉遷到都市的原住民。   3.原民會的定義:依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定義,所謂...

卑南八社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八社十部落所指範圍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鄉,卑南族人常以「八社十部落」稱之。其中,「八社」為卡大地布Katratripulr(台東市建興里、知本里)、建和Kasavakan(台東市建和里)、利嘉Likavung(卑南鄉利嘉村)、大巴六九Tamalrakaw(卑南鄉泰安村)、下賓朗Pinaski(卑南鄉賓朗村)、阿里擺’Alipay(卑南鄉賓朗村)、初鹿Mulivelivek(卑南鄉初鹿村)、普悠瑪Puyuma(台東市南王里);「十部落」則是上述八社加上日本時代由卑南社(今日普悠瑪)部分族人建立的巴布麓Papulu(台東市寶桑里)以及主要由初鹿與班鳩遷住、...

南王系統/竹生系統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卑南族傳說的由來   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以及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今日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附近山坡稱為Panapanayan/Revuwa’an這個地點,是卑南族的祖先發祥地。傳說中,卑南社(普悠瑪/南王)的祖先是從一位神人插入土中的竹子的上節生出,而知本社(卡大地布)是從竹子根部的石頭中生出;至於射馬干(建和)、呂家(利嘉)、阿里擺等社則由知本社後嗣遷移建立。 「竹生說」、「石生說」及其相關研究   上述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在戰後廣被學者採用,並且以現在耳聞能詳的「石生說」...

卑南族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概述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與卑南鄉。最早對該族群的文獻紀錄是1638年荷蘭官員將此地稱為“Pimaba”,漢人則稱此地為「埤南」、「卑南覓」,清代則出現「八社番」的稱呼。到了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因缺乏自稱,族人有時用“Hala-hala”或“mada-hadayan“稱呼自己,但前者出自阿美語,後者可能出自排灣語,原意是『別社的人』,以此為族名並不恰當。」因此移川等人寫到「我們寧願採用他們共同認知的發祥地名稱Panapanayan作為族稱」。在國...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13Z 撒奇萊雅族 E 族群類屬

  撒奇萊雅族,自稱Sakizaya,阿美族發音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作Sukizaya。Sakizaya一詞意義不明,只知道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花蓮舊稱「奇萊」,是擷取「kiray」的音而來。 歷史上的名稱   文獻裡記載撒奇萊雅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在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時,將此區域劃分成三省,其中Turoboan省包含的Saquiraya地方就是指撒奇萊雅族。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探尋東部金礦產地的探險隊回報說東海岸產有金子,報告內所記錄的Sakiraga指的也是Sakizaya。清代的文獻裡,周鍾瑄在1717年(康熙5...

斯卡羅人
3W 排灣族 E 族群類屬

概述   斯卡羅(Suqaro)這個人群的名稱,早在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即有記載,但是此名稱出現於多處,多為排灣族指稱台東平原一帶的卑南族之他稱,或者指稱由知本社遷移到恆春的人群。例如排灣族射不力群中提到Skaro,是專指恆春一帶的射麻利社,而射麻利社主要以Mavaliw家族為領導家系,來自知本;以及在釐清「瑯嶠」一詞為地名或為族群名稱時,也提到恆春地區的高砂族中,部分被稱為斯卡羅族者,主要是指「豬嘮束社蕃人」。文中也提及Skaro或Sugaro威名遠播至北部的內文、䔞芒、力里等各主要社群,並記載到Sugaro族的始祖從台東知本出發,南下移...

知本系統/石生系統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概述   目前被歸為卑南族的部落都有起源上的關係,意為從口述傳統中都是由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這個地點上岸,卡大地布(知本)稱之為Revuwa’an,普悠瑪部落(南王)稱為Panapanayan。根據《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的起源神話,分為石生系統,以卡大地布為首,而竹生系統則以普悠瑪為首。   石生說,指涉的是在神話傳說中,初始人類是從石頭迸裂而生。屬於石生系統的部落以卡大地布為首共有7個部落,包括卡大地布、建和、利嘉及其兩個分脈部落阿里擺、斑鳩,以及大巴六九跟初鹿。其中,大巴六九跟初鹿與Taromak(大南)魯凱族以及布農族內本鹿關係較為密切。擇...

噶瑪蘭族
11K 噶瑪蘭族 E 族群類屬

族群名稱   噶瑪蘭人的自稱,一般習慣使用Kavalan,但噶瑪蘭語的標準寫法是Kebalan。2025年(民國114年)人口統計約1,705人,以縣市為單位,人口在20人的有花蓮縣695人、新北市317人、桃園市219人、台東縣128人、台中市70人、台北市61人、高雄市44人、彰化縣24人、宜蘭縣22人。主要聚落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與立德部落)。宜蘭縣是傳統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壯圍鄉(奇立板、貓里霧罕)、五結鄉(加禮宛、流流、利澤簡)。   清代文獻指涉噶瑪蘭族時有蛤仔難、蛤仔欄等名稱,後稱為「噶瑪蘭」乃是這些名稱音譯而來。陳逸君則指出,「噶瑪蘭」原指今宜蘭地區,因伊能嘉矩...

布農族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布農族人口數總計為60,271人,其中男姓28,986人;女性31,285人,占原住民總人口數10%(2021年4月),為台灣原住民族中,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而排列為第四大族,分布面積則居全台第二,僅次於泰雅族。 分布:高度  170   布農族是傳統典型的高山民族,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是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在日本時代,大部分的族人未被實施「集團移住」以前,其分布與高度的關係來說,介於150-500公尺之間者占總人口數的9.2%;500-1,000公尺之間者占22.7%;1,000-1,500公尺之間占38.2%;1,500-2,000公尺之間者占26%;...

卓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卓群」係指布農語Takitudu的部族,相傳源於卡群而形成,故亦屬巒系統。目前主要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及仁愛鄉的中正、法治和萬豐等村,相傳該族與泰雅族或賽德克族有淵源,就地域上也是與前述兩族鄰近。同卡群一樣,在布農族進行第二期的遷移時,該群亦未參與,而仍留在其Asang tudu(卓群舊大社,位於濁水溪上游處)的地域。20世紀初,在日本移住政策下而被規畫移住至現今的分布區。卓群底下亦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小氏族。其氏族名大致有如下:Matulaian、Balincinan、Taisvaluan、Tukulan、Tamalasan、Takibuan、Tascukan、Qalava...

卡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卡群」係布農語Takibakha的部族,相傳源於Takbanuaz(巒)群而形成,後來又從其身形成另一個名Takitudu(卓)群的部族。目前主要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村、地利村和雙龍村,而以潭南村為集中。布農族在17世紀開始進行第二期的大遷移時,該部族並未參與,而始終聚居於其舊大社Asang bakha(位於今濁水溪支流的卡社溪間之山林)。20世紀初,在日本移住政策下被規畫移住至現今的分布區。卡群底下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亞氏族。其氏族名大致上有如下:Matulaian、Taluman、Taiskavan、Nuanan、Usiungan、Malaslasan、Suqnuan、M...

丹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丹群」係指布農語的Takivatan部族,相傳是源於巒群中最晚分出的一支,因此同卡群和卓群一樣皆屬巒群系統,故在語言和文化特徵上與郡群差異明顯。目前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及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據傳該部族是布農族進行第二期遷移時最早往東部遷移者,因此很早即與東部的阿美族有所接觸。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阿美族早期稱呼布農族為Iwatan,指的即是當初他們最初接觸的布農族Takivatan(丹)群人。後來於20世紀初遷移至東部的丹群人,則同現今信義鄉的丹群人一樣,原聚居於Asangvatan(今濁水溪支流丹大溪流域的山林),係在日本時期而將其移住。丹群底下約可分為二個聯族,聯族又再各分為...

巒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巒群」係指布農語Takbanuaz的部族,相傳是布農族最古老的部族,在人數和分布的地域上皆僅次於郡群。目前主要的居住地分布在花蓮縣卓溪鄉境內的各村及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和、地利、雙龍、望美、新鄉、豐丘等村。在布農族進行第二期大遷移之際,本部族群有一部分族人約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之間向東部遷移,其遷移之地點多集中於現今拉庫拉庫溪中游流域及太平溪上游流域的山林中,而與東移並聚居於拉庫拉庫溪上流地域的布農族郡群人相互為鄰。約於18世紀末開始,部分巒群人更向南部今新武呂溪一帶及臨近花東縱谷間的山林遷移,而沒有往東部遷移者則仍留在其舊大社區域的Asang banuaz(位於今濁水溪上游支...

郡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郡群」係指布農語Isbukun或bubukun的部族,乃目前布農族六個部族群(Isbukun郡、Takbanuaz巒、Takibakha卡、Takitudu卓、Takivatan丹、Tapukul蘭)裡人數最多、移動和分布最廣的一群。人口主要分布在台東縣的海端鄉、延平鄉全境,及高雄市桃源區和那瑪夏區境內的各村,以及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羅娜村、明德村,及花蓮縣卓溪鄉的古風村、卓清村、太平村等村落。約在17世紀以前,同其他布農族部族群聚居於布農族的Mai’asang(「舊郡落」或「老部落」之意,係布農族早期聚居的落群,又名Asang daingaz「大的部落」,約位於今...

蘭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蘭群」係指布農語的Tapukul部族,文獻上又名Takupulan或Tapukulan,是布農族古老的部族之一,其百年前聚居的位置大致是位在布農族生活領域的最南端。   Tapukul(蘭)群很早就脫離布農族聚居區域Mai’asang舊大社,在馬淵東一論及布農族的遷移裡,係將Tapukul(蘭)群列入第一期之移動。其遷移途徑,一說是自玉山附近,南下荖濃溪右岸之Yavaayu,再遷移至楠梓仙溪右岸之Yukuasana,再遷至Takupulan舊社,最後遷往今阿里山鄉茶山、新美等地稱為Takupuyanu的區域,故早與鄒族往來頻繁。   綜觀其遷移歷史,由於地緣關係,...

魯凱族
6R 魯凱族 E 族群類屬

  Drekai,也寫作Rukai。Drekai是魯凱語的寫法,其意涵一說是衍生自魯凱族的自稱:Ngudradrekai,指住在寒帶的人。另一說則是來自卑南語:drekalr,意指村落,這是《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研究》(1935)中從關於卑南族的荷蘭古文書中所推論的,此外也提到源自周圍社群語言的可能,像是連結到排灣族Vuculj群的rakac(勇士)一詞。Rukai一詞則是轉寫自日本時代人類學調查的ルカイ一詞。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做的調查中,魯凱族的部落共有3,062人;1930年(昭和5年)的人口統計則是6,339人。根據2023年(民國112年)7月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統計,魯...

澤利先
6R 魯凱族 E 族群類屬

  澤利先,排灣語calisian,魯凱語calrisiane。這是部分排灣族(北排灣、中排灣)、魯凱族原住民所使用的自稱,語意「住在山坡上的(人)」。 歷史上出現的「澤利先」   在1900年以前調查者對原住民社群有限的接觸中,學者的認識受限於調查機構與特定訪問人。基於蕃薯寮撫墾署(1896年8月至1898年6月)對當地的調查,藉著青山的lavakaw(ナマカウ)以及茂林的頭目Baru(マロ)所提供的資料,學者以澤利先族(サリセン)來指稱排灣族的北排灣、部分中排灣群、魯凱族的霧臺群及下三社群,如鳥居龍藏在1898年(明治31年)發表的〈蕃薯寮萬斗社生蕃ノ身躰測定〉(《東京人類學會...

雅美族
9Y 雅美族 E 族群類屬

  雅美族主要分布於蘭嶼,目前人口數約4千餘人。蘭嶼島民自稱Tao、Tao do pongso,意即「人」、「島上的人」;稱蘭嶼為Pongso no tao,亦即「人之島」之意。 雅美Yami、達悟Tao   關於「雅美族」一詞,相傳是源自1897年(明治30年)鳥居龍藏首次赴蘭嶼調查後的隔年於《東京地學協會雜誌》發表之〈臺灣通信(八):紅頭嶼行之二〉報告中稱島民為Yami。自此以後,雅美族這個名稱便成為該島原住民族名,並被官方文書與學術刊物引用迄今。對此,移川子之藏針對蘭嶼Yami一詞提出他的見解:「即使是在與蘭嶼雅美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瑯嶠十八社
31PNP 平埔族群 E 族群類屬

概述   「瑯嶠」(Lonckjow)為恆春半島的古稱,早可追溯至163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員至南部探金的紀錄。「瑯嶠」在不同時期指稱的範圍不同,有時泛稱整個恆春半島,有時單指此地最大漢人聚落柴城(車城)這個聚落,視不同的文獻脈絡決定。「瑯嶠十八社」則是指恆春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由十數個「番社」所組成自主的部落聯盟,實際數目與指稱對象則自荷蘭時代開始屢有更動,在14-18之間,但大致均可考證出其地名及相對位置。   清國在1875年(光緒1年)於瑯嶠設立恆春縣時,以楓港溪為界,將恆春半島非漢人聚落劃分為上下十八社。上十八社即是後世人類學家所歸類的南排灣大龜文部落聯盟(Tjaquvuq...

小琉球人
31PNP 平埔族群 E 族群類屬

  小琉球人,若指涉對象為小琉球嶼上的南島語族,則為荷蘭文獻中通稱為「拉美人(Lameyer)」的人群。此名稱係因小琉球嶼為周遭本島住民稱為「拉美(Lamey)」島,但當地住民則稱為「土金(Tugin)」島。 小琉球人的聚落與風俗   與小琉球人相關的考古遺址,主要為島上的番仔厝、烏鬼洞等二處遺址。番仔厝遺址位於番仔厝聚落內外及其北邊荒地,為小琉球與西南側台地。烏鬼洞遺址位於小琉球嶼西南方的天福村海邊,鄰近天台聚落,附近為烏鬼洞風景區。番仔厝遺址早年所見的遺物除了陶器外,也有石器與漢人硬陶器與青花瓷,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500年前,文化內涵可能屬於蔦松文化。烏鬼洞遺址早年所見...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