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1,074
  • 線上人數: 8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E 族群類屬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分類檢索:『E 族群類屬』, 共7筆


阿美族
1A 阿美族 E 族群類屬

族名與人口   阿美族自稱Pangcah或’Amis,是目前台灣原住民當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依2023年(民國112年)底官方的統計,法定原住民族共16族,原住民人口數有58.9萬人,各族人口以阿美族22.0萬人占37.3%為最多。Pangcah的發音略近「班炸」、「班札」或「邦查」,這個名稱含有「人」、「同族人」或「同一個血統的人們」之意。’Amis原意是「北方」的意思,台語漢字音譯為「阿眉」或「阿美」。目前官方以’Amis的譯音為族名,因此「阿美」一詞廣為人知。然而亦有族人認為應該正名為Pangcah,因為是族人用來稱呼自己族群的自稱。   早...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13Z 撒奇萊雅族 E 族群類屬

  撒奇萊雅族,自稱Sakizaya,阿美族發音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作Sukizaya。Sakizaya一詞意義不明,只知道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花蓮舊稱「奇萊」,是擷取「kiray」的音而來。 歷史上的名稱   文獻裡記載撒奇萊雅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在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時,將此區域劃分成三省,其中Turoboan省包含的Saquiraya地方就是指撒奇萊雅族。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探尋東部金礦產地的探險隊回報說東海岸產有金子,報告內所記錄的Sakiraga指的也是Sakizaya。清代的文獻裡,周鍾瑄在1717年(康熙5...

南王系統/竹生系統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卑南族傳說的由來   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以及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今日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附近山坡稱為Panapanayan/Revuwa’an這個地點,是卑南族的祖先發祥地。傳說中,卑南社(普悠瑪/南王)的祖先是從一位神人插入土中的竹子的上節生出,而知本社(卡大地布)是從竹子根部的石頭中生出;至於射馬干(建和)、呂家(利嘉)、阿里擺等社則由知本社後嗣遷移建立。 「竹生說」、「石生說」及其相關研究   上述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在戰後廣被學者採用,並且以現在耳聞能詳的「石生說」...

知本系統/石生系統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tav從北方出發,沿著海岸來到Panapanayan,他們是阿美族。在Panapanayan生下石塊,然後到大武山也生下石塊。之後這對夫妻回到Panapanayan,死於其地。在大武山生下的石塊變成排灣族的始祖。從Panapanayan的石塊生出塵芥,然後生出潮水的白泡,之後出現兩膝蓋有眼睛,頭目前後各有一張臉的人叫做Vais。從小腿生出一個女孩名Rarihin。Rarihin招贅了大南社的男子Vasakaran,生下一對姊弟,名為Toko跟Sihasihau。Sihasihau跟Rarihin的妹妹的女兒Ruviruvi結婚,從Panapanayan搬到上方的Hadawayan。姊姊Toko...

丹群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是布農族進行第二期遷移時最早往東部遷移者,因此很早即與東部的阿美族有所接觸。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阿美族早期稱呼布農族為Iwatan,指的即是當初他們最初接觸的布農族Takivatan(丹)群人。後來於20世紀初遷移至東部的丹群人,則同現今信義鄉的丹群人一樣,原聚居於Asangvatan(今濁水溪支流丹大溪流域的山林),係在日本時期而將其移住。丹群底下約可分為二個聯族,聯族又再各分為若干所屬的氏族或小氏族。由於晚期才從巒群分出,故其許多的氏族名稱是相同於巒群氏族,由於氏族名相同,故一般外人難分辨其部族歸屬。該部族群底下各有其所屬的氏族及小氏族。其氏族名大致有如下:Isqaqavut、Manququ...

卑南族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族的男性在成婚之前居住於此接受訓練。另一個特色為年齡組織。與阿美族的創名制不同,卑南族是以少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等來做社會人群的區分,同時也有相應的社會責任。上述提及卑南族部落內部人群來源多元,在陳文德的研究中則指出,這些在遷移過程中的人群在進入卑南族的部落時,可能都經歷了透過儀式而整合到部落內部的過程,也會蓋起自己的祖靈屋與男子會所。在聚落內的領袖方面,每個領導家系都有一位司祭長,會由其中一位地位較高者來帶領其他司祭長進行儀式,或以共識決策部落事務。此外,還有一種領袖是ayawan,一般是指領導者或在此領域能力很好的人,如青年會中的領導者青年會長即可稱為ayawan。   卑...

布農族
4B 布農族 E 族群類屬

住民總人口數10%(2021年4月),為台灣原住民族中,次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而排列為第四大族,分布面積則居全台第二,僅次於泰雅族。 分布:高度  170   布農族是傳統典型的高山民族,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是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在日本時代,大部分的族人未被實施「集團移住」以前,其分布與高度的關係來說,介於150-500公尺之間者占總人口數的9.2%;500-1,000公尺之間者占22.7%;1,000-1,500公尺之間占38.2%;1,500-2,000公尺之間者占26%;分布於2,000公尺以上者占4%,最高的一社,居住高達2,306公尺。可見傳統布農族分...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