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英子,《台湾アミ族の宗教世界》(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福岡:九州大學出版會,2000年。本書由中研院民族所出版中譯本《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2005)。 研究背景 作者原英子於1994-1996年2年內,分別於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停留一年,並於當地實施人類學調查,著眼於台灣原住民族阿美族人的宗教工作者。其成果已編寫為博士論文,論文中從性的角度解讀阿美族人的宇宙論,闡明阿美族人對於空間認知的樣貌,該論文發行而成本書。阿美族人可根據語言或風俗習慣之差異區分為5個族群,本書探討的對象為南勢阿美。 全書章節概述 本書由兩部構成,第一部(共3章)從原住民族宗教的...
mdash;—ムコ入り婚からヨメ入り婚へ》(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本書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中譯本(2007)。 成書背景 末成道男(1938-2024)是日本的社會人類學者,以台灣原住民族、漢族以及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為研究對象。本書是研究居住在台灣東部台東縣沿岸海岸阿美單一部落的社會人類學專著。本書為提交給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的一部分所改寫而成,於1983年出版。末成以自身1968-1969年長期進行的田野工作為基礎,記述分析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與變化。在以台灣原住民族...
《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一書由廖守臣親身調查完稿於1985年(民國74年),並於1986年(民國75年)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發表,隨即由該所收為館內藏書。 寫作緣起 廖守臣於1977年(民國66年)當選秀林鄉長後,除了鄉政公務外,仍戮力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調查,雖然在1984年(民國73年)遭人構陷入獄,卻從未改變其為族群寫史的心志,他在入獄的當年出版《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擴張》,從此奠定其在族內有關泰雅學研究上的先驅地位。同時,他也不斷擴展其族群歷史研究領域,在獄中持續整理阿美族相關的歷史調查資料,完成《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手稿發表。 章節...
杵、家屋;〈台湾東海岸卑南遺跡発掘報告〉卑南遺址出土的陶器和阿美族祭器dewas,同遺址出土的製作陶器用的石器和阿美族、雅美族同樣的工具;同遺址出土脫穀用的石器、阿美族的石杵,同遺址的石造家屋、阿美族與排灣族的家屋,pangcah(阿美)族的木棺與東海岸遺址發現的箱式石棺;〈臺灣史前時代靴型石器考〉布農族的除草工具、排灣族的靴型鐵器;〈覚え書〉中的排灣族戒指;〈琉球波照間島下田原貝塚の発掘調査〉比較波照間島出土石器和雅美族石器的相似。 以上內容不僅顯現本書對台灣各地遺址和遺物的研究意義重大,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物質文化研究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本書在1990年出版了中文版,受到台灣後進研究者...
性。首先,在前篇所提及的是原住民全面性的宗教觀念,接著再介紹阿美族荳蘭社(Toran)的農耕儀禮、阿美族農耕儀禮的各種型態、卑南族(Panapanayan)的農耕儀禮、排灣族的農耕儀禮。最後再加上原住民族農耕儀禮各種型態的相關研究。 後篇以各民族的祭祀組織、通過儀禮、首祭、年齡階級作為各章的主題,按阿美南勢蕃的祭祀組織、原住民族的年齡階級與集會所、賽夏族的祭祀組織、原住民族的通過儀禮、原住民族的首祭以及出草資料順序進行考察。其中,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賽夏族各族皆單獨成章進行具體事例的研究。另一方面,有關泰雅族、布農族、鄒族,由於古野未必有蒐集到滿意的詳細調查資料,因而前述...
依當時的「種族」分類為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阿美族、雅美族。千千岩於本書出版後,加以修訂內容,並於1962年作為博士論文提交給九州大學。 全書內容概述及重要性 以下簡介本書各章節。第一章為序言,從各民族之分布與遷徙狀況切入,概述建築特徵,並解說各民族的住宅之考察結果。爾後各章以各族住宅為主題,輔以千千岩自行繪製的圖,分析其特徵:第二章為泰雅族;第三章為賽夏族;第四章為布農族;第五章為鄒族;第六章為排灣族;第七章為阿美族;第八章為雅美族。第九章則為結論,從生活形式、平面圖、構造材料、屋頂形狀共四個觀點,對高砂族住宅加以分類考察。此外,作者也按民族之別,從其...
解鄒族自身對歷史與傳統領域的認知。原的論文則從馬淵著作中表記阿美族名稱的變遷,探討其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視角的演變。原指出,從最初使用的「アミ族」(阿美族)標記,轉變為以自我所屬集團為中心的自稱「パングツアハ族」(Pangcah族),正好與馬淵開始轉向知識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並開始重視「土着文化に内在する論理」(在地文化內涵的邏輯結構)的時期相互重疊。 全書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本書是一部能從多方面了解馬淵東一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中的貢獻,及其研究的當代意義的著作。馬淵具備卓越的語言能力與國際視野,規劃出廣闊尺度的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同時又堅持關注實地調查中顯現的社會不均質性與「偏差...
這一觀念有廣泛的連結。 另一方面,在鄒族、卑南族、阿美族中,具有與年齡階級組織制度相連結的、完善的集會所制度,這些集會所同時也是青年團體的居住空間。這些族群的男性年齡階級組織制度與獵首之間,有著強烈的關聯。「集會所型」的社會中,許多出草的行為發生在年齡階級組織晉級儀式的時期。然而,作者指出,卑南族、阿美族對於頭蓋骨的保存並不熱衷。此外,布農族不刺青,也未顯現出將死後觀與獵首行為連結的信仰,因此難以完全納入上述兩種類型之中。 全書的價值 本書以大量多語言文獻為論述基礎,並附有一篇短短的後記。根據後記,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源自於他在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主修民族學...
族[澤利先族]、5.スパヨワン族[排灣族]、6.卑南族、7.阿美族、8.ペイポ族[平埔族]),分別記載了7個項目:(1. 地理的分布、2. 蕃社與人口、3. 社會組織及酋長的統治與刑罰、家族組織、4. 土俗、5. 慣例、6. 創世神話、7. 生業)。書中將平埔族視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松田京子認為,這種分類方式是以各族群與漢民族主要居住地「平地」之間的空間距離,象徵其進步程度,並將8個「種族」加以排序。另外,第4項「土俗」與第5項「慣習」的區別在於「土俗」指的是與衣、食、住相關的內容,包括身體裝飾所用的衣物、食物(包含嗜好品等)...
族28張,鄒族(相當於現在的鄒族、拉阿魯哇族、邵族)32張,阿美族20張,雅美族(相當於現在的雅美族)20張,以上收錄於第2卷。那些照片佔了大半是森在1901-1915年(明治34年至大正4年)間自己拍攝的照片,但在第2卷當中,也包括了中井宗三、佐々木舜一等等這些與森相當親近的研究者,在同年代拍攝的17張照片。另外,本書開頭也收錄了〈臺灣蕃族梗概〉此篇概論。 森丑之助開始帶著照相機前往調查,是受在調查中已使用照相機的鳥居龍藏影響。鳥居龍藏在1900年(明治33年)進行第4次台灣調查時,森丑之助擔任助手全程同行。一般認為此時他已熟悉操作照相機的技術,確信其作為紀錄媒介的可用效果。其後,...
共計畫出版10冊。預計第2冊之後「記述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阿美族、雅美族及平埔族,以及針對以上各族輯錄其體質人類學研究,考古學研究得出的史前狀態,與蕃語、全冊的索引等」。但,最終未能繼續出版。 早於本書於1915年(大正4年)同樣由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出版的《台湾蕃族図譜》第1-2冊,也一樣是計畫出版10冊,但皆未能繼續出版。其原因是1923年(大正12年)關東大地震,保管在東京的大多數調查資料、未出版原稿等遭燒毀。另外,在《台湾蕃族図譜》第1冊當中收錄了與「泰雅族」有關的45張照片,與本書所刊登的40張照片,有部分並未重複。本書也刊登了許多精緻的建築物平面圖。只是這些結構圖是否出自...
anapanayan即為目前的卑南族,而Pangtsah是指阿美族。然而,雅美族由於調查時間有限,因此沒有進行新的調查,而是以馬淵在學生時代1929年(昭和4年)3月進行的調查筆記為基礎,挑選出有關系統關係的資料,加入雅美族這1章。 集結於本書的資料,光是各氏族、各頭目(首長)家、其他舊家系譜就多達300例以上,另外也蒐集紀錄了有關民族與氏族等由來的口傳故事。本書的第一冊(本篇)是以這些資料為基礎,解說、再建構出原住民族9個民族集團的系統關係與移動的歷史。每一個民族集團都附有彩色的移動路線圖。第二冊為資料篇,將蒐集到的系譜表、蕃社(原住民族村落)的分布地圖與系統表等的資料加以...
)、〈台湾中部諸部族の社会組織〉、〈パングツァハ族の神々〉(阿美族的諸神)、〈粟をめぐる高砂族の農耕儀礼〉(高砂族的小米農耕祭儀)、〈ブヌン族の祭と暦〉(布農族的祭與曆)、〈高砂族に於ける鞦韆〉(高砂族的鞦韆)、〈阿里山ツォウ族の道路祭〉(阿里山鄒族的道路祭),在補卷則收錄了〈高砂族の父系継承制における母方氏族〉(高砂族父系繼嗣制下的母方氏族)、〈中部高砂族のFolk-sociology〉(中部高砂族的民俗社會學)、〈台湾中部原住民と北部原住民との文化的対象〉(臺灣中部原住民與北部原住民的文化比較,譯作日文)、〈パイワ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其他〉(排灣族的邪眼傳說)。馬淵以親屬關係作為主要研究課...
0年》(台灣泰雅族的100年)。另有許多論文談及各民族,包括阿美族、賽夏族、邵族、西拉雅族等。此外,作者也大力公開其廣博的研究成果,包括曾在沖繩、中國、東加、巴布亞紐幾內亞實地考察,並據此撰寫研究論文;撰寫或編寫日本人類學史著作;以博覽會及都市咖啡廳文化為主題撰寫著作。 正如書名所示,本書是學術研究刊物,主題為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殖民地統治。作者聚焦於殖民地主義的言論;而殖民地官僚如何基於該言論肩負統治政策,其思想與實際行動如何;以及這些殖民地言論或政策展開的時代下曾有哪些人類學研究──並以「無主的野蠻人」及「可愛的孩子」兩個關鍵概念論述這些主題。全書由四部十章構成,第一章與第八章為...
來有歌:台灣原住民文學/音樂的對話與文化想像〉當中,作者分析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的歌曲與音樂,說明民族群體文化的「原頭」就是歌唱,其論述呼應了前述孫大川、林清財的內容。魚住悅子〈『稗官』パタイの歴史小説-書かれた『正史』と語られる『野史』の間に拡がる『無限の想像空間』-〉(「稗官」巴代的歷史小說──在書面「正史」與口傳「野史」之間擴張的「無限的想像空間」)當中,講述卑南族作家巴代基於什麼動機而開始撰寫長篇歷史小說,並描述其創作手法──在巴代的小說中,部落歷史是口耳相傳的「野史」,有別於為政者認可的「正史」。松岡格〈原住民文化の奥深さ-花文化研究からのアプローチ-〉(原住民文化的深奧──源自花...
文助滯留當地數年間體驗與見聞所集成的本書,對秀姑巒溪口一帶的阿美族語言、服飾、居住、生活、產業、交易、宗教、地理等風土生活文化,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交流互動,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為便於國人的閱讀與研究之用,臺灣分館在出版此套書前即投注諸多努力,除了利用現代技術讓覆刻品質尤勝於原手抄的「川北本」外,也覆刻經辨識校注的印刷版愛書本。「愛書本」翻譯時經縝密審閱改正,「編譯本」刊登的專文有戰後國人相關研究的諸多成果,對書中所涉諸多地名、社群、語言、生活、風俗、器物、動物、作物等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介紹,對當時該地的地域社群往來與交流的認知、研究,也有諸多啟發,有助於對該區域社群文化歷史的研...
中含有若干巴賽語的詞彙。同樣道理,遷移到花東一帶的噶瑪蘭人跟阿美族人混居,也都會講阿美語,難免借入一些阿美語詞彙。花東地區的噶瑪蘭耆老都會四種語言:噶瑪蘭語、阿美語、日語、台灣閩南語,這是國內很少見的現象。語法結構系統似乎不受影響。 本詞典所採用的書寫系統跟政府公布的有兩點不同:本詞典l對應官方的d,本詞典的r(閃音)對應官方的l。 本詞典資料很豐富,目前還沒有哪一部詞典可以取代,包括原民會的線上詞典。噶瑪蘭語現在日常還在使用,資料無限,永遠也採集不盡。 噶瑪蘭語有兩點特色:一、輔音分長短,長輔音就是geminate consonants,例如,saRu...
熱蘭遮城日誌所指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在現在的安平地區建立熱蘭遮城堡作為行政中心。當時荷蘭人每日記載發生事情,成為重要史料,稱為熱蘭遮城日誌。最初統治時只有福爾摩沙會議記錄。1629年,Hans Putmans擔任台灣長官時,巴達維亞城總督命令仿照巴達維亞的作法,每日書寫日誌。一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每日書寫的成果,即為熱蘭遮城日誌。 日誌保存 東印度公司為了控制亞洲貿易,必須對亞洲各地貿易的供給與需求做詳細的調查。因此,公司在亞洲各地的商館必須按時向巴達維亞城的總督報告商館的營運狀況。由台灣寄出的這些文書稱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一書是廖守臣1971-1982年(民國60-71年)間,花費12年的時間,實地調查泰雅族村落遷徙移動情形,配合日本時代及戰後的省縣地方志材料,整理出泰雅族部落遷徙與拓展記錄的詳盡資料,並在他當選花蓮縣秀林鄉鄉長任內的1984年(民國73年)出版發行。 章節描述 本書概分為「泰雅族概要」、「泰雅族源流及其遷徙的探討」、「清朝時代泰雅族的移動與原因」、「清朝時代泰雅族部落的形成與分佈」、「民國以後泰雅族聚落移動原因與方向」、「民國以後泰雅族部落移動與村落的形成」、「結論」等共計7章,詳細記錄整個泰雅族群各亞族的家族部落演變情況,內容敘...
增田福太郎,《未開社会における法の成立》(未開社會中法的成立),岡山:岡山大學法經學會,1957年。 研究背景 法學者增田福太郎戰前在台北帝國大學擔任助教授,研究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婚姻制度、權力與社會制度等,戰後則以台灣原住民的資料為主要依據,對「未開法」的成立與特質進行體系化的論述,其內容即為當代所稱的法人類學的研究。 全書內容與價值 本書首先介紹以「未開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古典人類學的各種學說,再以台灣原住民的氏族制、階級制、紛爭調解、制裁、性習慣、財產、違背契約等,全面分析考察各類問題的具體事例,總共230餘項,最後對禁忌說、復仇說、制裁說等既有的「未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