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文書,俗稱「番仔契」,是各種平埔族群中唯一以族語書寫的契約文書。新港文書絕大多數都是單語的,就是只以西拉雅語群的語言寫成。但也有數十件是雙語的,即同時有西拉雅文和中文,內容雖大致相似,但也有不少出入。 現存新港文書數量 日本時期,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曾經收集了101件新港文書以印刷體正式出版,他只有轉寫(transcribed),沒有解讀文書內容,其中只有28件是雙語的。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陸續收集,其中也有41件是雙語的。雙語文書對我們的解讀工作助益非常大,包括村上1933年(昭和8年)所收的跟後來陸續增收的總共有69件,其中新港社43件,卓猴社3件,麻豆社6件,大武...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11年。 概述 本套書由2種不同時代的日文版本之覆刻與中文翻譯構成,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之國立臺灣圖書館)於2011年(民國100年)7月出版。一是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38年(昭和13年)收藏,內頁蓋有「川北文庫」印章的「川北本」手抄本;二是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等人辨識對照研究後,由館內臺灣愛書會於1940年(昭和15年)排版發行的《愛書》第十二輯,即通稱為「愛書本」的鉛字印刷本;第三本則是根據「愛書本」內容進行中譯而在套書出版時推出的「編譯本」。 ...
費德廉(Douglas Fix)、蘇約翰(John Shufelt)主編,《李仙得臺灣紀行》(羅效德、費德廉中譯),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 書籍概述 《臺灣紀行》(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是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根據1867-1872年間的來台見聞所編纂的記敘。英文書稿完成於1875年8月,當年也譯為日文,但最後並未出版。書稿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與日本國立公文書館,20...
關於馬偕及其日記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為蘇格蘭裔的加拿大傳教士,於1872年(同治11年)抵達淡水,開始進行在台灣北部的宣教工作,也將往後的歲月奉獻給台灣教區,並埋骨於此。除了設立教會,馬偕也致力於醫療及教育工作,在淡水創辦的「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及淡水女學堂,可說是台灣北部現代化教育的濫觴。《馬偕日記》的原稿從1871年(同治10年)11月1日開始,至1901年(明治34年)2月10日止,共有12冊,1996年(民國85年)交由真理大學校史館典藏。 譯文版本與數位資料庫 偕叡廉牧師(Rev. ...
Mackay, George Leslie. 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Edinburgh: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1896.本書有多版本的中譯本。 馬偕與他摯愛的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一書,為1871年(同治10年)來到台灣的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
發行期間與緣由 《理蕃之友》是在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內創設理蕃之友發行所後,每月發行共10頁的小型月刊誌。因為讀者設定為台灣各地原住民居住的駐在所勤務的日本人警員,所以文字使用日語假名(かな)與漢字。創刊號於1932年(昭和7年)1月發行,一直維持到1943年(昭和18年)12月第144廢刊號[其中1942年(昭和17年)2月缺號],總共發行了12年、144本,每次發行量約2,600至2,800冊。 發行《理蕃之友》的緣由乃為1930年(昭和5年)10月27日霧社的賽德克族襲擊霧社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聯合運動場,致會場日本人227人中有134人罹難。該抗日事件震撼了...
N.A. Nevskij. 1935. Materaly po Govoram Jazyka Cou [Dialect material of the Tsou languages], Moskva: Trudy Instituta Vostoko-vedenija 11.聶甫斯基著,《台灣鄒族語典》(白嗣宏、李福清、浦忠成譯),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年。 本書原作者是俄國學者聶甫斯基...
李壬癸、土田滋編著,《巴宰語詞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這是第一部平埔族語言詞典,以英文編著。採用羅馬拼音,詞彙依照字母次序排序,語詞和例句都有中英文的翻譯。書前有主要發音人的照片和巴宰語語法結構系統的說明,書後附有英文索引,方便查尋。也附有兩個文本,以及關於小川尚義的著作目錄和生平。小川尚義是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的先驅,本書將這本詞典奉獻給他,以示敬意。 巴宰(Pazeh)是一種平埔族語言,原來在台灣中西部平原,大甲溪中下游一帶靠內陸地區,以台中豐原(稱為「大社」)為中心(參見Tsuchida 1983)。日本時期(1895-...
李壬癸、土田滋編著,《噶瑪蘭語詞典》。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年。 這是第二部平埔族語言詞典,以英文編著。採用羅馬拼音,詞彙和例句都有中英文的翻譯。書前有主要發音人的照片和噶瑪蘭語語法結構系統的說明,書後附有英文索引,以方便查尋。 噶瑪蘭(Kavalan)的原居地在蘭陽平原,清代的「蛤仔蘭三十六社」中有33社是屬於噶瑪蘭族群,另有兩社(社頭社、里腦社)屬於巴賽(Basay)族群,還有一社是猴猴社(Qauqaut),但分類地位不明。1936年(昭和11年)淺井惠倫調查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方言,他從里腦社、三星、珍珠里簡社、奇武荖社、流流社等地各採集到若干文本資...
Atsushi Nobayashi, and Scott Simon ed. Environmental Teachings for the Anthropocene:Indigenous Peoples and Museum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103. Osaka: N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