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出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年57。馬偕的父母為蘇格蘭高地人,原住在蘇格蘭北部撒德蘭郡,在1830年移居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Zorra),馬偕在此出生長大。因188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京斯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舊名Queen's College at Kingston)贈予神學博士學位,因此也被人稱為「偕博士」或「馬偕博士」。馬偕為對台灣有...
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 概述卓杞篤,族名Cuqicuq Garuljigulj,其他外文譯名有Tokitok、Taukitok等,生卒年不詳,推測約最早生於1810年代(嘉慶年間),卒於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年約50-60多歲。瑯嶠十八社之大股豬朥束社(今屏東縣滿州鄉里德村)人,以斯卡羅四大社(豬朥束、射麻裡、龍鑾、猫仔)之大股頭人、恆春半島部落聯盟瑯嶠十八社之領袖的身分,在1867年羅發號事件(又譯羅妹號,Rover Incident),與美國代表簽訂〈南岬之盟〉、平息戰火、救濟漂流民而聞名於世。經歷卓杞篤最早見於1837年(...
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 概述 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漢名尚有李讓禮、李善得等寫法,生於1830年,卒於1899年,年69。出生於法國,後歸化美國籍,在美國內戰期間擔任軍官,負傷退伍後後轉往外交界發展。作為19世紀東亞著名的外交官、探險家、博物學家與外交顧問,他的行動與觀念深刻影響東亞國際關係的變遷。 經歷 李仙得(1830-1899)出生於法國,畢業於巴黎大學,1854年時與美國人克拉拉(Clara Victoria Muloc...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生於1841年,卒於1921年,年80。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在台灣中南部從事傳教工作長達47年(1871-1918年)。他以台南市為根據地,經常徒步走到各地去向原住民傳福音,設立教堂,訓練當地的傳教人才。1873年10月他帶著英國領事Bullock,美國博物學者Joseph Steere一起到水社(日月潭邵族)、埔社(埔里)的烏牛欄(愛蘭的巴宰族)、眉溪(賽德克族)採集民俗語言資料和動植物標本。他是外籍人士最先到日月潭的人,並且把玉山命名為Mt. Morrison。1874年他在...
【圖1】Ciwang Iwal。(金清山提供,出自《UYAS PSBIYAX》,2001年) 生平概述 姬望‧伊哇兒Ciwang Iwal生於1872年(明治5年)4月30日,卒於1946年(民國35年)4月19日,臨時葬於佐倉墓園(今花蓮慈濟醫院後方),享年75歲。為緬懷其對太魯閣族及其他族群傳福音的熱忱,太魯閣教會中會決議將其屍骨從佐倉墓園遷移至加灣部落公墓內。 Ciwang的母親Iwal年輕時從加灣部落嫁給Snglingan部落的Umin。父親Umin因病早年去世,母親Iwal帶女兒Ciwang遷居至加灣部落娘家(山頂),Ciwan...
伊能嘉矩 概述 伊能嘉矩,生於1867年(慶應3年)5月,卒於1925年(大正14年)8月,年58歲。出生於日本東北,今岩手縣遠野市。遠野市以具有豐富的鄉土傳說與民俗著稱,被現代學者稱為「民間傳說的故鄉」。 日本統治台灣第一年,1895年底(明治28年)伊能懷抱著從事台灣人類學研究的志願而渡台,在台灣從事全島原住民族調查,並出版了台灣歷史研究專著,是當時台灣日本人的「蕃通」與「臺灣通」、台灣研究的知識權威。伊能嘉矩先後完成《世界史上的臺灣》(1899)、《臺灣蕃人事情》(1900)、《臺灣年表》(1903)、《臺灣志》2冊(1902)、《臺灣蕃政志》(1904)、《領臺始末》...
國分直一 概述 國分直一,生1908年(明治41年)4月,卒於2005年(平成17年)1月,年97歲。於東京出生後不久,國分直一即隨父親工作來到台灣,在台灣南部長大。國分自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考上京都帝國大學(1930-1933)國史科,畢業後回到台南高等女學校任教,此後直到1949年(民國38年)中返回日本,其早年生活都在台灣。台灣是其成長與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其一生學問研究的起點,包括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學。國分關於全台灣考古遺址的調查與整理,是戰後台灣考古學的出發點,而他的農漁村民俗調查與台灣南部的平埔族群調查,也是重要的歷史紀錄。 國分的學術生涯從台灣開始,返日後擴展其研...
淺井惠倫,生於1894年(明治27年)12月,卒於1969年(昭和44年)10月,年75。出生於日本石川縣能美郡。淺井惠倫於1918年(大正7年)東京帝國大學言語學科畢業,於1936年(昭和11年)獲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博士。他擔任過台北帝國大學助教授、教授、台灣省文獻會研究員、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學教授等職。1947年小川尚義去世之後,淺井取得了小川珍藏的各種台灣南島語言資料和手稿。他們兩人的語言資料後來大部分都收藏在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以及一小部分小川的在南山大學宗教人類學研究所。 小川於1936年(昭和11年)從台北帝國大學退...
田代安定 概述 田代安定,生於1856年(安政4年)9月,卒於1928年(昭和3年)3月,年73歲。出生於日本鹿兒島,曾任職於博物局,是代表日本從幕末本草學傳統到近代博物學的學者之一。田代一生從早期採集標本的田野植物學者到專注於熱帶區域發展的熱帶發展學者,其田野調查腳步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而到琉球、乃至台灣。來台以前,田代安定是著名的琉球植物學與民族學者,中年以後來台灣在台灣總督府擔任殖產部技師,負責拓殖區域調查與熱帶植物園,以及造林論。去世後,後人將其大部分田野調查手稿捐贈給台北帝國大學,現藏於台大圖書館。田代安定重視自然環境與人類社群的關係,因此其博物學的研究,往往也包含民族學的...
小川尚義,生於1869年(明治2年),卒於1947年(昭和22年),年79。出生於日本愛媛縣松山市。東京文化大學博言科畢業。先後擔任過台灣總督府學務編輯事務專員,國語(日語)學校教授,總督府編輯官、視(督)學官、翻譯官、圖書編輯事務專員,台北帝國大學文政部教授等。其重要著作有《日臺小辭典》(1897)、《日臺大辭典》(1907)、《パイワン語集》(1930)、《アタヤル語集》(1931)、《臺日大辭典》(1931、1932)、《アミ語集》(1933)、《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新訂日臺大辭典》(1938)等作品。 台灣在1895年(光緒21年)割讓給日本,過了...
聶甫斯基(N. A. Nevskij),生於1892年3月,卒於1937年11月,年46。出生在俄國的古城雅羅斯拉夫爾(Yaroslavl),5歲時成為孤兒,由外祖母撫養長大。他在中學時代就已對外語很感興趣,學習韃靼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等。1913年,他進入彼得堡大學東方系讀中文和日文,他的畢業論文是〈李白十五首詩的翻譯與研究〉,深獲指導教授的好評。大學畢業之後留校攻讀碩士。1915年校方派他到日本進修,主修日本的神道。兩年後期滿,他留在東京工作了兩年,又到北海道教俄語並學習愛奴語,蒐集愛奴的神話故事和民歌,後來他到宮古島去蒐集材料。 對阿里山的鄒語較早做有系...
生平 廖守臣(Masaw Mowna),生於1939年(昭和14年)11月2日生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可樂部落Qrgi(今核定之玻士岸部落Bsngan之一部分),1999年(民國88年)9月9日不幸因肝病逝世、享年60歲。祖先Patas遠在三百多年前率領家族從南投仁愛鄉山區的Truku Truwan越過中央山脈來到立霧溪(yayung Mntudu)中游左岸,與其支流荖西溪(yayung Baku)、會河流溪(yayung Empucing)東側上方,即今中橫公路合流站(ppyaan tdruy Empucing)東...
易家樂(S∅ren Egerod),1924年在丹麥出生,卒於1995年4月17日,年71歲。他師事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和趙元任兩位大師,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娶美國婦女為妻,所生三個女兒從小就說雙語長大,英語和丹麥語:跟母親說英語,跟父親說丹麥語。 1961年起,易家樂來台調查研究泰雅語。他後來發表了幾篇關於泰雅語的論文,包括音韻、句法、詞彙、文本等。1978年他完成了《泰雅語詞典》(Atayal-English Dictionary),於1980年才出版。除了小川尚義以外,早期對泰雅語做較深入研究的...
土田滋,生於1934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8年獲東京大學語言學學士,1960年獲碩士,博士課程修滿,1961年9-11月菲律賓大學研究所,1975年耶魯大學博士。從1970年3月起,他任職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1980年轉任東京大學文學部語言學系助教授、教授兼系主任,1995年退休,到台灣任「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為期四年,同時擔任跡見女子大學講師,2002年轉任帝京平成大學教授。 從1962年起,土田滋就一直對台灣南島語言有濃厚的興趣。他有機會就到台灣來調查研究,其中以1968-1970兩年間的調查工作最為密集,所接觸的語言種類也多,其次是1980-198...
依斯妥‧戴恩(Isidore Dyen),1913年8月16日生於美國費城,2008年12月14日卒於美國麻省牛頓,年96,是美國南島語言學權威學者之一,他代表傳統派的看法,但並不是現代南島語言學的主流。他從小川尚義的著作中發現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並認為根據台灣南島語言的證據,我們得要為古南島語構擬若干新的音位,包括*C(跟*t對比)、*N(跟*n對比)、*S(跟*s對比)、*q(跟*k對比)等等。他先後發表了幾篇有關台灣南島語的論文,指出這些語言的重要地位,但是他仍然認為台灣南島語言跟菲律賓語言比較接近,因此並不是古南島語的主要分支,也就是說其層次較低。如此一來,台灣就不太可...
白樂思(Robert Blust),生於1940年5月9日,卒於2022年1月5日,年82,是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曾先後在澳洲國立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系任教。他是國際南島語比較研究的權威學者,一向主張台灣才是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Austronesian homeland),因為台灣南島語言的高度歧異性,代表最早的幾個主要分支。1977年他根據人稱代詞的演變,把古南島語分為四大分支:泰雅群、鄒語群、排灣群、馬來波尼西亞群,其中三個主要分支都在台灣。1999年他重新分類,根據音韻的演變,把古南島語分為十大分支,其中九支都在台灣。早在1985年他所發表的一篇...
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生於1939年11月28日,卒於2002年7月18日,年63,是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系教授,對於台灣南島語言有極為濃厚的興趣,親自調查了若干種語言,對於鄒語尤其有深入的了解。他主要根據台灣南島語言的構詞和句法現象,構擬了古南島語的句法結構,主張其焦點系統(focus system)乃是後起的。 根據構詞,他認為古南島語最先分出來的是魯凱語,第二個階段才又分出來的是鄒語,第三個階段分出來的是拉阿魯哇語。也就是說,古南島語的分化過程是一個接一個地,而不像Robert Blust那樣地一下子就分為四或十個分支。他令人...
奧圖‧達爾(Otto Christian Dahl),生於1903年7月,卒於1995年11月,年93,是挪威籍的南島語言比較研究名學者,1929-1957年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當傳教士,奧斯陸大學的博士(1952)。在他的Proto-Austronesian《古南島語》(1973)專書中率先指出台灣南島語言是古南島語族最先分化出來的,它們保存不少古語特徵。後來他在1981年出版的另外一部專書Early Phonetic and Phonemic Changes in Austronesian《南島語早期語音和音韻...
董同龢1911年(民國1年)出生於雲南昆明,1963年(民國52年)卒於台北南港,年52歲。1932年(民國2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師從王力教授學漢語音韻學。他的聽課筆記被整理成王力的《漢語音韻學》出版。他參與趙元任主持的漢語方言調查計畫,後來他獨力做漢語方言調查,發表四川的《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1956)、福建〈四個閩南方言〉(1960),開闢新的研究途徑,採集大量的文本資料,又有新的創獲。他在台灣大學中文系教課,曾經撰成《漢語音韻學》(1968)一書,數十年來還是內容最充實的教科書。 1950年代他率先在台灣大學講授語言學概論,影響深遠。受到李方桂老師的鼓勵,董同龢帶...
李方桂,生於1902年8月20日,卒於1987年8月21日,年85。祖籍山西省昔陽縣,但在廣州出生。清華學校醫預科畢業後考取公費留美,赴密西根大學醫預科就讀。由於攻讀拉丁文和德文,引發他研究語言學的濃厚興趣,改讀語言學。1926年獲語言學學士學位,隨即進入芝加哥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追隨當時的三位語言學大師Edward Sapir、Leonard Bloomfield、Carl Buck專攻語言學,1927年獲碩士學位,1928年即完成博士論文。他在三年之內連獲三個學位,還沒有人能打破這種紀錄。他先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做過研究工作,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