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0,371
  • 線上人數: 8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G 機構社團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G 機構社團』, 共817筆


新樂國小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1鄰10號。   學校位在煤源、水田聚落主要河川之交會口。學區包括新樂村福祿灣(Pololan)、水田(Slaq)、煤源(Hbun-Qramay)、鳥嘴(Cyocuy)、拉號(Rahaw)等5個聚落。   「新樂國小」的前身為1953年(民國42年)9月創設的「尖石國民學校新樂分班」。1955年(民國44年)9月升格為「新樂分校」。1958年(民國47年)8月獨立設校為「新樂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樂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12人,占總學生數91%,以泰雅族為主。...

親愛國小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高平路3號(本校)。分校位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大安路87號。   學校位在親愛部落,萬大分校位在萬大社區。皆位於南投縣的東北方、濁水溪的上游,海拔約900公尺。學區包括泰雅族萬大群的親愛部落(Alang Sasi)、萬大部落(Alang Mrosan)、賽德克德鹿谷群的松林部落(Alang Pulan),皆位於親愛村。   「親愛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設的「萬大蕃童教育所(乙種)」。1933(昭和8年)衍生出「Inago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0月設台中縣,「萬大蕃童教育所」改名為「台中...

利嘉國小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嘉路666號。   1897年(明治30年)5月,台東支廳改制為台東廳,相良長綱改任為台東廳廳長,同年9月4日成立「台東國語傳習所」,開始推動台灣東部的教育。10月16日,設立「馬蘭社分教所」、「卑南社分教所」。當時呂家部落的學生以寄宿的方式,到12公里外的卑南社分教場就讀。1898年(明治31年)發布台灣公學校令,廢止國語傳習所,改設公學校,但由於經費負擔問題,仍保留台東、恆春二廳內的傳習所、分教場。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廢止國語傳習所,並頒布蕃人公學校令,同年4月1日成立「呂家蕃人公學校」。   「利嘉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

萬安國小(台東)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池上鄉萬安村1鄰5-2號。   學區包括池上鄉的錦園、萬安、富興、振興4村,位於197公路起點沿線。   「萬安國小」的前身為1941年(昭和16年)創立的「池上國民學校萬安分教場」。錦園發展最早,清國時代稱新開園。1875年(光緒1年),台灣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駐卑南,4年後於新開園設番學,教授通用語言與禮義。然而,因教法不當,番學逐漸荒廢,1884年(光緒10年)已名存實亡。1893年(光緒19年),台東直隸州知州呂兆璜設萬安莊義塾,供番童識字習四書,學童約13人,教師月薪由州府支應。惟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後,戰亂導致義塾停辦。   日本時代初期...

水璉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水璉二街20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東北海岸線,是縣內最北端的小學,背山面海,坐落於水璉部落東側,三面環山。北側的水璉尾山(又稱睡美人山)海拔531公尺,自校園北望可見雙乳峰景觀。南側為牛山,海拔203公尺,緊鄰太平洋,被譽為花東海岸植物群的縮影。   「水璉國小」的前身為1919年(大正8年)4月創立的「水璉尾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水璉公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2月,改稱為「水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水璉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

同富國中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同和巷7號。   學校位在台大實驗林區,占地面積2.2306公頃。依教育部偏遠地區學校分級,本校屬極度偏遠學校。學區包括東埔、同富、隆華、桐林、久美、羅娜等6所國小。   「同富國中」前身為1970年(民國59年)8月創立的「信義國中和社分部」。1975年(民國64年)奉准獨立設校,定名為「南投縣立同富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96人,占總學生數72%,以布農族為主。   學校從1993年(82學年度)開始,開設與布農族文化有關的傳統編織、藤編、歌謠社團及布、台、客三語的族語教學,並在1997-200...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位置簡介   位於台東縣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自古屬於鄰近卑南族與阿美族部落範圍交界所在,日本時期之後陸續成為台東飛行場基地以及漢民開墾私地,及至規劃博物館時才向當地居民徵收;本館相鄰於台鐵康樂車站,另相近於台東機場、台鐵台東站。 沿革   1970(民國59年)台鐵進行南迴鐵路台東新站及調車場興建工程時,挖掘到史前遺址與土大量文物,石板棺及陪葬品掀露於地表,民眾爭相盜掘,政府要求立即停工,並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主持帶領學生,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挖掘及研究工作。   1980-1988年(民國69-77...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位置簡介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史博)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市郊地帶,400年前此處仍為台江內海範圍,因鄰近曾文溪改道與氾濫等因素日漸淤積,逐漸演變成為今日面貌。該館一樓大廳常設展出「手撐仔」(tshiú-the-á)小船,敘明此地歷史地理脈絡。鄰近有台鐵永康站、南部科學園區、台南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和順轉運站。 沿革   1992年(民國81年),總統李登輝推動本土化政策,並於視察「台灣省立博物館」時,指示台灣省教育廳籌建「省立歷史博物館」。1993年(民國82年)確定本館名稱為「台灣省立歷...

長老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創始於19世紀。英國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透過醫療、教育、社會服務、傳播媒介等,在台灣開啟帶著「現代化」特質的宣教運動。   南台灣的宣教工作始於1865年(同治4年)。開路先鋒是出身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醫術精湛的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接續者有首位牧師李庥(Hugh Ritchie);帶動荷蘭學研究、編撰台語字典、關懷盲啞人教育的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師;以及在白話字、聖經翻譯、神學教育、科學教育、大眾傳播等貢獻良多的...

天主教(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天主教概述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有「我信唯一至聖至公(普世)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至公」或「普世」即是希臘文的katholikos及拉丁文的catholic。這個「公教會」,指歷史上與聖經新約「天主/上帝的教會」(格前一2)相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教會;至於自稱為基督教的教會,歷史上是從這個古老的公教會分離出來。除了天主教會外,基督宗教的另兩大傳統,東正教會及改革教會(稱爲「改革教會」或「新教」含所有不同的基督教會,如聖公會、路德會、長老教會及浸信會等),前者是1054年與天主教分立,後者是16世紀中因宗教改革之故與天主教脫離。明朝時,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與夥伴到中國把這...

真耶穌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真耶穌教會概述   Murray A. Rubinstein在她30年前出版的有關現代台灣新教派別的重要著作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f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中,將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 TJC)描述成「一個完全獨立、本地化並融合文化的中國基督教」典範、也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基督教」的實例。與在台灣的天主教、長老教會、美南浸信會等主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概述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s)是基督新教教派之一。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起源於19世紀威廉米勒(William MilIer)在美國宣教傳講基督將於1844年復臨,有千萬人接受這種信念。在預言失敗後,信徒重新研究聖經,並在全球各地的基督復臨運動、第七日浸禮派人士的影響下,誕生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復臨教會以週六為安息日,相信耶穌基督將重臨世界、解救子民。復臨教會以教育、醫療為主要事工,信徒通過宣講、興辦學校、建立療養醫院、設立出版社等方式傳教。 在台灣的發展過程   1902年(光緒28年)復...

遷善南北社祭祀公業
31PNP 平埔族群 G 機構社團

  祭祀公業通常簡稱公業,一般漢人祭祀公業是由享祀者子孫所構成的單一姓氏宗族團體,都以一、二特定享祀者為祭祀對象。遷善南北社祭祀公業主要以供奉該社「歷代祖宗」為對象,所奉祀者為整個部落的「祖宗」。   平埔原住民的傳統祭典以祖靈祭為主,日本時代以前沙轆社每年農曆八月二日的祭祀活動,是在該社舊址之北「媽憐山(按指大肚山)」下,分五個地點插上布標,讓部落中強健未婚男子做競走活動,因此,也稱祭祀祖先的活動為「走躔」,俗稱「番仔走田」,或「走標」;運動會中首先取得標旗者為勇士,可任選部落中美女為妻,足見「走躔」之期的競走活動,具有成年禮之意。日本時代初期尚保留此活動。似漢人過年的走躔祭祖日,必具...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
41ATR 他族 G 機構社團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 概述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為日本時代專事台灣原住民語言及各項生活習慣調查的單位之一,成立於1909年(明治42年)4月,會址初設於台北小南門外的製藥所樓上,除專職的補助委員外,還聘請人類學家與無給職的山地警察與公學校教師多人協助調查。該單位在1919年(大正8年)由蕃族調查會接手後,總共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8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8冊、《台灣番族慣習研究》8冊,及由約聘人員森丑之助(1877-1926)所編纂之《台灣番族志》1冊與《台灣番族圖譜》2冊,共計27冊。此等調查報告不僅是台灣原住民生活實態之描繪,更是解析其歷史、語言及文化之重要素材...

谷牧紀念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崇德120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1年(昭和6年)前後,姬望在花蓮山地各村落傳教,也來到本村祕密傳教,先後有幾位村民如周玉葉、周岡市、周阿有、宋姜女、周源裕、李文山等人加入集會,繼續向親戚朋友介紹基督信仰。1938年(昭和13年),因信徒人數增加,引起日本警察關注,開始大肆取締,信徒不減反增。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本堂已經有超過50位信徒。1946年(民國35年),玉山神學院第1任院長溫榮春牧師籌劃建集會所,取名為「崇德教會」,由李天福宣道師協助。1953年(民國42年),因集會所過舊,再建竹木造教堂。1956年(民國45年),增建教堂,並...

內文教會(長老)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內文村2巷5-1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6年(民國45年)10月,鍾正來宣道師、東源教會的信徒常來內文村傅道,而後培養青年郭新吉推動傳教事業,使得信徒日增。1957年(民國46年)5月,開始定期禮拜,本會迅速發展,並於隔年12月建小木屋為禮拜堂。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陳天財、蕭世光、邱秀妹。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38名,慕道友30名。...

迪巴恩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光復巷50號,隸屬中布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7月,花蓮布農族人田光明、張旺、劉傳、黃順利來到雙龍村傳教,漸有村民入信,暫借田啓明長老住宅作為臨時禮拜堂。1953年(民國42年)12月,田啓明長老奉獻自家土地建立佈道所,隸屬台中中會。1954年(民國43年)5月,由於信眾已達130人,舉行臨時役員會議,選任小會議長為金興國牧師、吳銅燦負責布農區會巡迴傳道工作。   1961年(民國50年),信徒增長至180人,決議改建禮拜堂,並於隔年1月和會議案提岀3年建堂計畫,1963年(民國52年)2月竣工。由於雙龍村位於山坡地,教堂地基並不穩固,經歷風吹...

姬望紀念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182-1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0年(昭和5年),姬望來到本村祕密傳教,村落最先接受長老教會信仰者是陳三良長老夫婦和其親戚。1931年(昭和6年),信徒祕密聚集一起讀《聖經》,學習讚美歌、禱告,由於不能在固定場所聚會,時常在岩石洞裡禮拜。1938年(昭和13年),隨著日本警察嚴加取締基督教,對信教者處以勞動懲罰,但因此刺激信徒的殉道情懷,聚會人數不減反增。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本堂信徒已經超過100人,隨後建造木造集會所。1958年(民國47年),經小會提議、太魯閣中會同意,並向總會申請於富世村設立「芝苑紀念教會」,核准後開始籌募...

阿茲達斯教會(長老)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4鄰3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5年(民國44年),南世教會的會友時常來內獅村佈道,入信者漸多。由於內獅村與南世村相距頗近,信徒常前往南世教會參加禮拜,直到1961年(民國50年)7月,才購買民房作為禮拜堂,分設「內獅教會」。1962年(民國51年),另外擇地建設禮拜堂,同年6月竣工獻堂,12月舉行首次聖典並設立2名執事。本會原名「內獅教會」,現名為「阿茲達斯教會」,確切改名年代不詳。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高華南、林國明、楊美英、潘順貴、鍾正來、沈理仔、潘愛銀、葉盛編、宋方春、江老松、戴清旺、柯枝順、陳武山、游雪金、何弘武、蔡美花。  本會...

羅娜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信筆巷37號,隸屬中布中會。   1934年(昭和9年),日本政府將原散居於高山的布農族群遷移至楠仔腳萬台地(現羅娜村),人數約有1,000人。1950年(民國39年)12月,布農族巒社群的族人從東部前來羅娜村傳教,信徒日增,有信徒提供牛舍草房作為聚會場所。   1954年(民國43年),信徒以石片建成布農式禮拜堂,定名為「羅娜教會」,隸屬台中中會。1959年(民國48年)12月,改建瓦房木造禮拜堂,為本會第3間禮拜堂,並設立托兒所。1970年(民國59年)1月,興建鋼筋水泥2層樓現代化的禮拜堂。1974年(民國63年),中部布農區會成立,本會改屬中布區會...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