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2,626
  • 線上人數: 7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G 機構社團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分類檢索:『G 機構社團』, 共269筆


萬安國小(台東)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日本時代初期,新開園成為當地政經中心,以平埔族、阿美族為主。地方人士積極爭取設校,鄉紳捐地1568坪,部落民眾義務建校。1913年(大正二年)4月創立「新開園公學校」。校長由「里壟公學校」校長兼任,6月招收一年級46名學生,提供漢人及鄰近布農、阿美、平埔族學童就讀。1914年(大正3年),校名改稱「新開園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新開園公學校」。期間除了推行日語外,課程增加算術、修身、博物、史地等,當年開始學制從4年延長為6年,當年總督內田嘉吉蒞校視察。   自東花鐵路開通後,池上福原村交通較新開園便利,在此設立庄役場、分駐所等機構。1936年(昭和11年...

德高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德高里,主要涵蓋了東庄、永豐兩地。   19世紀中旬,阿美族、卑南族先後定居於此,並形成以阿美族為主的部落。1870年(同治9年),一位來自中國的商人,因語言不通,誤將部落的頭目「kakitaan」當作地名,稱此地為「kakitan社」,後轉譯為「takoban社」,意指聚會場所。1904年(明治37年),「德高班寮社」這個地名首次出現在史料中。後被稱為「德高部落Takofan」。現今,德高部落(Takofan)的居民以閩南和客家籍為主,阿美族其次,阿美族人保留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德高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校的「關山國民學校德高分班」。1952年(民國...

奇美教會(長老)(阿美中會)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長老教會有2間奇美長老教會,這是因為奇美部落有兩大族群,一為阿美族,另一為布農族所致。   1959年(民國48年)以前,奇美部落尚無基督徒,直到來自光復馬太鞍社的基督徒青年徐福壽(Fasa')入贅奇美村,並開始以基督徒的身分傳教,吸引陳東岳(Payo)入教。起初,徐福壽向阿美族人傳教的過程並不順利,於是轉往布農族人傳教。後來全村的布農族人都成為基督徒,阿美族則僅有呂天德、林加榮兩家入信。   由於信徒人數不斷增加,於是在1959年(民國48年)搭建以茅草與竹木而成的禮拜堂。早期本會基督徒是阿美族、布農族人一起聚會禮拜,當時使用的語言是日語,唱的詩歌也是日本詩歌。然而後來因...

豐山教會(長老)(阿美中會)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34年),大戰結束,日本人離開後,大量的客家人擁進本地,後來阿美族人也陸續從鄰近地區遷入,甚至遠從台東關山、池上、成功遷來。但阿美族總人數仍不算很多。此區的阿美族人族群背景較為複雜,像是一個新移民區。由於遷進來的阿美族人,在遷入前都已經是基督徒,所以他們來到豐田之後,一到主日,自然就會找教會來參加禮拜。尤其是剛遷到新的地方,生活等一切尚未安定,非常需要心靈上的平安,所以他們都很熱心參與教會的各項聚會。剛開始,他們是參與位於鄰近、以台語聚會的豐田基督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   後來,阿美族信徒人數逐漸多了起來,至1979年(民國68年)時,已有7、8戶基督徒戶數,有李金美這戶(梁阿福執事之母...

壽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8人,占總學生數51%,以阿美族為主。   1974年(民國63年)成立附設幼稚園。1981年(民國70年)成立啟智班。   學校曾是環境教育中心,推動環教議題、客語生活學校計畫。本校設有數位教育、扯鈴、高爾夫、跆拳道等社團,並透過教育優先區計畫開設足球、直排輪、烏克麗麗課程。藝術教育與采无藝術教學團隊合作,提供樂器、舞蹈課程。語言方面,聘外籍英語師資並增設低年級英語口說課。   2022年(110學年度)建置阿美族族語學習情境。2022年(111學年度)帶領學生參與族語單詞競賽並設計族語學習手冊。2023年(112學年度)增聘族語專職教師,...

加蜜山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1896年(光緒22年)觀音山教會升為堂會。   本會阿美族人皈依基督教的最早紀錄,是1913年(大正2年)張有民傳道報告記載2戶阿美族信徒。1916年(大正5年)10月,當中的涂恩綢由宋忠堅牧師施洗成為本堂的陪餐者,是全台灣第一位原住民基督徒。涂恩綢後來在1918年(大正7年)12月由廉德烈牧師任命為執事,又於1921年(大正10年)1月由林燕臣牧師任命為本會的長老。由於涂恩綢長老與阿美族許南免傳道在觀音山教會同工,阿美族信徒日增,兩族信徒同在本會禮拜,甚至主日禮拜時參與者人數多到得站在戶外聽道。1930年(昭和5年)失去堂會資格。1956年(民國45年),阿美族人於高寮與山下兩個部落...

豐濱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民小學」。2019年(民國108年)8月1日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Cilangasan實驗學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7人,占總學生數7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第一個為「八里分校」。1956年(民國45年)設立「八里分校」。1985年(民國74年)改為「八里分班」。第二個為「泰來分校」。1968年(民國57年)設立「泰來分校」。1986年(民國75年)9月1日「泰來分校」裁撤歸併本校。1992年(民國81年)「八里分班」裁撤歸併本校。   本校2019年(民國108年)正式實施原住民阿美族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課程...

馬太鞍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今的光復鄉)地區傳教。起初宣教的對象是漢族,3年後卻引領3位阿美族人信主,也是馬太鞍部落的初信者。爾後,其中一人領其胞妹曾玉蘭(Linga'oping)入教,並於1936年(昭和11年)受薦入學淡水婦女學堂,2年學成後歸鄉,成為許南免最得力的助手。由於日本時代政府取締基督教,族人只得祕密聚會,迫使許南免於1944年(昭和19年)悵然離開上大和,隱居在玉里萬寧山區。在二次大戰前,上大和地區信仰基督的阿美族人已有50餘人之多。   1946年(民國35年),初代信徒召集家庭聚會,在鳳林教會徐復增牧師的協助下,建立起「光復教會」。解甲歸田的青年,如陳志豐、楊賢造、吳建豐、宋正清等人,紛...

高寮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人。   然而,由於觀音山教會的主日主要以台語傳講,對阿美族信徒來說理解不易。後來,觀音山教會聘請許南免傳道,以台語和阿美語雙語牧會,亦聘請黃慶豐宣道師擔任助理傳道。隨著語言、聚會所容納空間、交通、經濟等問題接連浮現,高寮與山下部落的阿美族長執決定分別獨立行事,並在山下部落搭建茅草房禮拜堂,由黃慶豐宣道師帶領主日禮拜。後來,高寮教會的信徒人數持續增長,林清松、李修福兩人組成青年聖歌團,積極以詩歌傳教,又有李福生全家(林清吉的表妹夫)、謝文源全家(林清吉的表弟)歸信基督教。   民國40-50年代(1951-1961年),隨著戰後社會變遷,高寮部落的年輕人大多移居都市,留在部落的多為...

督旮薾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免牧師在觀音山教會(後更名為加蜜山教會)駐堂牧養,平地信徒與阿美族人一同聚會。根據教會史料,便留有阿美族信主更早的紀錄。1921年(大正10年),涂恩綢長老與阿美族宣教師許南免合作,使阿美族信徒人數大幅增加,兩族共同敬拜上帝,克服語言障礙,每逢禮拜信徒便常擠滿教堂內外。   後來因林清吉(Asing`Afu)、張忠吉與族人商議,全體信徒一致離開觀音山教會,以督旮薾部落集會所作為臨時禮拜堂,並推舉林清吉、林新發(Koyoc)、林信榮(Namoh Mayaw)、張忠吉(Motuh)4人為第1任長老。這時期信徒數約有200人,分別在宮前、高寮、督旮薾3個部落聚集禮拜。   19...

電光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6人,占總學生數94%,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歷年以「戶外探索教育、在地文化傳習」為兩大校訂課程主軸。「戶外探索教育」包含攀岩、樹攀、溯溪、獨木舟、立式划槳、單車、登山、野外求生技能等;「在地文化傳習」則以在地阿美族的食衣住行育樂為傳習標的,含括野菜採集、醃生豬肉、醃魚、竹筒飯、荷賣、月桃編、植物染、頭飾編、傳統服穿著、魚網魚筌運用、竹筒炮製作等。並設置電光學生社團—電光旮亙阿美族傳統打擊樂團(以排笛、竹鼓、竹鐘、木琴等傳統樂器演奏),電光足球隊(全校入隊)、電光田徑隊(拔尖與普及兼有)。   創校迄今(2025年)歷任校長共19位:...

三仙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學區包括三仙里的芝田、基翬、高台、比西里岸(白守蓮)等4個阿美族聚落。比西里岸部落(Pisirian),阿美族族語意指「養羊的地方」,人口較為稠密,過去居住在此的族人利用海潮起落,在三仙台島上放養羊群,現今已看不見羊群。   「三仙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校的「三民國民學校高台分班」,1951年(民國40年)升為「三仙分校」,1954年(民國43年)奉准獨立為「三仙國民學校」,校址設於三仙里白守蓮。1955年(民國44年)夏天遭颱風吹毀校舍,同年10月遷至三仙台南側現址。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3人,占總學生數90%,以阿美族為主...

溪口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位在壽豐溪(又名知亞干溪)與花蓮溪交匯處,鄰近花東公路,為阿美族溪口部落(Kiku)的教育核心。   「溪口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的「豐裡國民學校溪口分校」。1951年(民國40年)8月奉准獨立,校名為「花蓮縣壽豐鄉溪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溪口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8人,占總學生數6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開設烏克麗麗、樂高機器人、爬樹、划輕艇等課程。尤其發展網球教學成果卓著,曾獲花蓮縣女子網球團體賽亞軍。2019年(民國108年)成為花蓮縣雙語課程推動...

樹林高中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新北市樹林區中華路8號。   學校鄰近阿美族的新三鶯部落生活社區,收有相當比例原住民族學生學區之漢族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相近,故雖非原鄉部落但學區內之原住民族人口數亦有一定之比例。   「樹林高中」的前身為1944年(昭和19年)設立的「鶯歌女子農業實踐學校」。目的為培訓女子從事經濟生產工作。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本校改制為「鶯歌初級中學」,後因鄉鎮劃分,隨更名為「樹林初級中學」。1948年(民國37年)增設高中部,初中、高中同校上課,已具備完全中學之規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樹林國民中學」。1983年(民國72年)再增設國中補校,19...

長老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30年(大正5年至昭和5年)向原住民部落傳福音,福音最早抵達阿美族(宋忠堅1916、駱先春1928)、太魯閣族(姬望Ciwang Iwal 1930、劉富昌Daway 1930)。1931-1950年間,逐漸擴展至布農族(姬望Ciwang Iwal 1944、胡文池1947)、排灣族(許有才1946)、鄒族(孫雅各1946)、泰雅爾族(孫理蓮1946、莊聲茂1947)、Pinuyumayan族(駱先春1947)、賽德克族(羅文福1947、高添旺Wilang Takuh 1949)、達悟族(駱先春1948)、魯凱族(吳桂香Dr...

真耶穌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真耶穌教會在花東的傳教成果特別豐碩,在台東成功一帶的阿美族部落,幾乎是一部落一教會的盛況。   根據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官網記載,1939年(昭和14年),住在今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的田三多(太魯閣族),因嚴重肺結核病被公立醫院宣告無法醫治,但由花蓮教會吳石連介紹信主受浸後起死回生,於是將向該族山地各村傳教。傳教過程雖遭警察迫害,但真耶穌教會的信仰仍在太魯閣族人間潛行流傳。傳教初期,有傳道者被村民毆打驅逐,也有信徒遭警察毆打而殉道,亦有信徒因遭迫害而逃往他處。直至戰後1951年(民國40年)信徒才有了信仰自由,並建築會堂。   戰後初期,有溪湖教會阮錢杉向台東縣太麻里鄉美和村的...

和平教會(長老)(東美中會)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和平部落的基督徒原是在新港教會參加禮拜,當時由林川明牧師、阿美族傳道師李金龍主領。幾個月後,阿美族信徒由2戶增加至20多戶,族人漸感不便前往新港教會禮拜,因此禮拜人數日漸減少。和平部落的阿美族信徒期望能有自己的聚會所,於是在陳忠義家中設立佈道所,由李金龍傳道主領,駱先春牧師指導。   1951年(民國40年)12月,本會另在和平部落的海邊建成木皮草房教堂,聘牧者牧會。1956年(民國45年),因海浪沖蝕,教堂傾頹老舊,經牧師長執與信徒研議後,選址和平里八邊28號,向顏彩生長老以10包半的稻榖購得土地,以鋼骨水泥建材重建教堂,當由羅正義牧師牧會。   1992年(民國81年),東美...

北埔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佳林村、「嘉里國小」為自由學區。學區內族群多元,以太魯閣族、阿美族為主,約占六成。   「北埔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2月設立的「北埔蕃童教育所」(甲種),4年制。1928年(昭和3年)4月創設「北埔公學校」。由平地原住民部落遷到現址,始設2班,後續增為6班,1938(昭和13年)改為6年制。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北埔國民學校」。1943年(昭和18年)設高等科1班。1945年(民國34年)10月戰後,增爲8班,1948年(民國37年)增為9班,1950年(民國39年)增為12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北埔國民小學」。本...

太巴塱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阿美族學生90人,占總學生數90%。   本校曾衍生出4個分班。第一個為「貓公分班」,1910年(明治43年)於豐濱鄉設置。第二個為「鳳林分班」,1920年(大正9年)於鳳林鎮設置。第三個為「加里洞分班」,1948年(民國37年)於加里洞(東富村)設置。第四個為「西富分班」,1953年(民國42年)於馬佛(西富村)設置。2006年(民國95年)核准設立太巴塱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現今是一所沉浸式阿美族族語教學的幼兒園。   2023年(民國112年)本校獲得全國華南金控盃全國少棒賽冠軍,組訓中華少棒隊,在台南市亞太棒球場代表...

八斗高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都市原住民聚落。這些社區多由建商命名或依地理位置命名,居民以阿美族為主,多於1960-1970年代自花東北遷來基隆從事遠洋漁業,親友呼朋引伴群聚而形成社區。其中八尺門奇浩聚落名稱源於其環境與台東家鄉Kihaw相似。   1977年(民國66年),為普及國民教育,並配合八斗子漁港發展,籌備設立「八斗國中」。1982年(民國71年)5月改名為「八德國中」,1983年(民國72年)6月再更名為「八斗國中」。同年7月校舍動工,8月正式成立、招生,初期借用「八斗國小」校舍上課。校舍陸續建設完成,於1985年(民國74年)10月,師生遷回現址。後於1991-1996年(民國80-85年)完成興建教學...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