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宮前5鄰69-1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8月,許南免牧師來到宮前部落宣教,初期信徒有:林榮草(Kacaw)、李清江(Tosiyo)、陳金彭(Potal)、陳聰明(Owak)等人。此時期的信徒主要前往觀音山的平地教會參加聚會,隨後,林新發(Koyoc)、林清吉(Foyan)等全家也相繼入信。此後,由於高寮、觀音、宮前等部落的信徒與日俱增,便在1950年(民國39年)脫離平地教會,於山下部落成立屬於阿美族人的教會。1952年(民國40年),慶豐牧師受派至山下教會牧會,宮前部落的信徒亦相繼增多。同年5月,宮前部落的信徒決議脫離山下教會,在宮前獨...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士林村4鄰馬那邦15-5號,屬泰雅爾中會。 1966年(民國55年)設立教會,由某位捐出該地,做為禮拜堂用地,信徒合力用桂竹來蓋禮拜堂。1966-1977年(民國55-66年)止,由已故高阿榮牧師、賴石雄傳道、林木進傳道、張俊郎傳道,這幾位上帝僕人帶領信徒蓋禮拜堂及重建信仰生活,陸續約12年期間協助做屬靈重建工作。後由葉捐地重新蓋一間用石頭沏的禮拜堂(現址)。在信徒傳道人合力推動下完成。之後因種種因素信徒信仰衰退,無力支付傳道人的謝禮,好幾年沒有能力聘傳道人。1999年(民國88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把有歷史意義用石頭沏的教堂不幸被震倒,開始信徒信仰產生了不安。又加...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泰林2鄰26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光復鄉村民分別移居阿里福山(位於玉里鎮春日里西北方3公里處)、馬太林,這些移民多半為基督徒,遷居後便集中前往阿里福山,以增清水長老的住宅作為聚會所。長老曾清水、詹阿通分別開拓上德武、馬太林,陸續於1948年(民國37年)成立「下德武教會」,1950年(民國39年)前後設立「馬太林教會」。本會設立初期,信徒戶數增至50戶,主要來自春日、福音(後更名為呂福教會)、松浦等部落,當地後來陸續設立的3個教會,也都是由本會早期信徒所開拓。 1957年(民國46年),在許伊度牧師領導下,開始籌建木造禮拜堂...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中興村3鄰25-2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謝榮基牧師在鳳山服兵役時初次接受長老教會信仰,初信者8人。1953年(民國42年)4月臨時在賴世志長老家聚會,設立本會的第一所福音佈道所,信徒約為12人。其後陸續有劉光男宣道師、孫雅各牧師夫婦、張承宗牧師、呂春長牧師等前來巡迴醫療及傳教,使信徒人數日漸增多。1953年(民國42年)8月在中興村第3鄰(現高德松家處)與司馬限部落信徒約40餘人搭建竹製禮拜堂,正式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細道邦教會。同年司馬限部落的信徒前來禮拜。因路程遠,徒步不便該部落另設一所禮拜堂。本會於1961年(民國50年)2月遷建在1...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13鄰49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前光復區會的巡迴牧師王明榮、曾清水從光復鄉搬遷到Anifosan(現苓雅河下游以南400公尺左右),更把長老教會信仰帶入當地。早期信徒有林萬榮、林卻來,之後林萬榮更成為王明榮牧師的在傳教事業伙伴。 1948年(民國37年),首間茅草屋禮拜堂在Anifosan搭建而成。由於當時信徒來自下德武、苓雅、春日、馬太林各地,為方便起見,1951年(民國40年)教會遷移到德武(即苓雅)。1953年(民國42年),下德武部落的信徒漸漸增加,同時在長老朱福壽任期期間,信徒在當地建造1座茅草屋禮拜堂。 ...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中興村6鄰15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2月,司馬限部落楊春梅、楊榮源母子前往汶水部落陳家求婚時,從陳家接受所傳的長老教會信仰,回到部落之後開始向部落的人傳教,當時信徒有8名。期間有美國宣教師孫理連、張承宗牧師、王文齊少校、劉光男宣教師等相繼前來傳教,人數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信徒商討以桂竹建造第一間聚會場所。劉光男宣道師任命楊榮源、楊新來為傳教成員。 1951年(民國40年)8月,信徒會議決議在細道邦部落設立一所司馬限、細道邦聯合教會禮拜,持續3年之久。1954年(民國43年)在各方面的考量下,信徒們議決在司馬限部落設立一間教會,提供部...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能雅6鄰98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7月,從光復鄉遷居的王明榮宣道師來到能雅當地傳教,最初入信者是住在春日里阿尼富散的林卻來一家。後來能雅部落陸續有SeraAcing、No’oy接受福音,這3戶信徒共同搭建臨時的茅草屋作為聚會所。1948年(民國37年),陸續有來自馬太林、下德武、鶴岡部落的信徒,於是改至德武國小對面聚會,期間長達7年。期間由宣道師李金堂牧養信徒,信徒共計超過50人,且陸續在各自的部落建立教會。1953年(民國42年),馬太林教會自能雅教會分出;1955年(民國44年)12月,下德武教會自能雅教會分出。 ...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2鄰25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前,Tabilas汶水教會劉光男宣道師、孫雅各牧師夫婦、張承宗牧師先後到本部落傳教。起初聚會處所一切從簡,在1950-1951年(民國39-40年)間,教友們都要徒步往返Tabilas汶水教會參加禮拜,每個禮拜如此一往一返,都得花上一天的時間。 約於1952-1955年(民國41-44年)間,本教會第一次建堂,以本部落特產桂竹為材料搭建成教會,稱「梅園教會」。當時由賴智生帶領進入教會成為信徒者約有10餘名。直到1956年(民國45年),由被譽為泰雅爾族「保羅」的Yuraw Bawnay(...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安通57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牧師江天順、許南免創建「安通教會」。當年初信者便是後來的林細彬牧師、張進福長老。其後,玉里教會的牧師卓信得、蔡孟鑫、玉山教會長老陳榮華積極傳教,1949年(民國38年)安通村頭目林福生引領全家入信,隨後又有張進發、林成龍、莊清琳、林賢德,林正和、林慶貴、連清波、李展勝相繼入信。1950年(民國39年),在林福生的領導下,燒毀了村中在日本時代祭拜的偶像,全村居民皆信主。 林細彬、張進福入伍後,1951年(民國40年)天主教來傳,許多信徒改宗天主教。兩人退伍後積極訪問信徒,終於在1957年(民國46...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3鄰5號,屬泰雅爾中會。 高阿榮、賴石雄是首度在本村傳教的兩位牧師。1952年(民國41年)1月,信徒以牛舍改為天狗佈道所,當時以日文聖經作為信仰依據,同年9月開始建堂,打造木造禮拜堂,稱「天狗教會」,於12月完工。建堂後選舉長執,當時有2位長老、2位執事,並於1958年(民國47年)設立支會。1980年(民國69年)將原禮拜堂改建為混凝土磚造建築,並加蓋二樓。1998年(民國87年)更名為「社舞繞教會」。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共有5位:劉繁治、林添盛、賴石雄、李有德、松欣榮。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23名,慕...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樂合22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復活節,許南免、江天順兩位牧師,在玉山、安通、樂合等地區巡迴傳道。1948年(民國37年),設立「樂合教會」。1951年(民國40年),鍾朝明、林阿免入信。1952年(民國41年),阿美中會派吳進昌牧師協助樂合教會的宣教工作,期間張金福、楊美玉、許秀銀全家入信,加入樂合教會。隔年1953年(民國42年),東部中會的卓信得,當時是總會任命的巡迴牧師,受派至阿美中會屬下教會巡迴傳道,許多部落慢慢歸信。由於當時因為安通、樂合、玉山等部落還沒有設立教會,因此卓信得牧師便帶領信徒到平地教會,即東部中會的玉里教會參加禮...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7鄰167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1年(民國40年),林俊義囑託傳道、劉繁錄長老、劉福萬、劉立勳等,至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馬督安原住民部落。1952年(民國41年),開始接受長老教會信仰的,有劉金榮、劉榮壽、林阿務、劉榮福、林德財、龍達榮、劉常青等七戶家庭。1953年(民國42年),部落中長老教會信仰的人逐漸增多,適時,有林俊義同意將住宅提供,作為臨時聚會所,爾後更無償捐出,於是眾會友在該地建立竹造屋為禮拜堂,並開始正名為「清安基督長老教會」(即馬巴督安教會現址)。1953年(民國42年)12月,選舉第一代長老、執事。林俊義、劉金榮當選長老,劉榮壽、劉榮錄當...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高寮202-1號,隸屬阿美中會。 日本時代至1947年(民國36年),觀音山教會多次前往高寮部落,透過「紙芝居」的形式傳教(編註:「芝居」是戲劇的意思。紙芝居就是以紙繪圖,藉著一張張的圖畫來說故事。類似借幻燈片展示故事),但當時居民主要視其為娛樂活動,尚未接受基督信仰。1947年(民國36年),林清吉(Asing`Afu)自南洋回到台灣,他曾是日本自願軍,在二戰期間成為美軍戰俘後接受基督信仰,回台後積極在高寮部落傳教。1948年,林清吉邀請在高寮的3家近親(本家、林信榮、林東衡)全家入信,每週日帶領他們前往觀音山教會參加禮拜。隨後,東部中會的卓恆利牧師與其他...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大安6鄰29-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3年(民國42年)間,大安溪線教會起初由芬蘭籍宣教師彭教士到梅園部落拜訪Yuraw·Bonay高阿榮,後來美國籍孫雅各牧師、莊聲茂牧師等,更積極栽培Yuraw·Bonay高阿榮、Watan·Bagax林福喜到部落傳教。第一批接受長老教會信仰的有Maray·Payan楊正春(楊金源長老之父)、Yawy·Umaw楊福漢、Kagi·Ali張達生(張金光長老之父)和Bonay·Tamul張滿華(張廣治牧師之父)等4戶。 ...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21鄰77-2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5年(民國34年),許南免牧師在觀音山教會(後更名為加蜜山教會)駐堂牧養,平地信徒與阿美族人一同聚會。根據教會史料,便留有阿美族信主更早的紀錄。1921年(大正10年),涂恩綢長老與阿美族宣教師許南免合作,使阿美族信徒人數大幅增加,兩族共同敬拜上帝,克服語言障礙,每逢禮拜信徒便常擠滿教堂內外。 後來因林清吉(Asing`Afu)、張忠吉與族人商議,全體信徒一致離開觀音山教會,以督旮薾部落集會所作為臨時禮拜堂,並推舉林清吉、林新發(Koyoc)、林信榮(Namoh Mayaw)、張忠吉(Motuh)4...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4鄰圓墩2・1號,屬泰雅爾中會。 本教會是苗栗區成立較早的教會之一,其建立於1947年(民國36年)11月,由公館教會陳蘭奇牧師開拓,此時向汶水國民學校洽商同意在教室集會,以詩歌帶唱方式,讓人們認識長老教會信仰。當時部落住民排斥外來的宗教。至1948年(民國37年)2月中,劉光男一家人接受信仰,並於1949年(民國38年)5月在惠安(現名沙埔鹿)13鄰內設置臨時禮拜堂。聚會人數逐漸增多,前後有苗栗教會林彼得牧師、加拿大孫雅各牧師、任賜瑞牧師等協助傳教。於此,信徒人數增多。並在1949年(民國38年)12月正式落成禮拜堂。當天有18人受洗禮,以及第一次慶祝聖誕...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中山路一段95巷4-2號,隸屬阿美中會。 鎮平教會的信徒原屬馬太鞍教會,但從鎮平前往馬太鞍的距離較遠,交通極為不便,因此在1994年(民國83年),鎮平地區的信徒決定設立屬於自己的教會,並希望有一個適合培育下一代的場域。1994年(民國83年)7月,成立「鎮平佈道所」;8月,中會派林玉心傳道負責本會的牧養工作,本會亦升格為支會。1994至2005年(民國83-94年)期間,本會租賃房舍作為禮拜聚會場所。在信徒積極籌劃下,於2006年(民國95年)完成建堂,並於6月舉行獻堂禮拜。 大全村的村民早年是以種植甘蔗為生,或是在鄰近的花蓮糖廠工作謀生。然而社...
位於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龍山10鄰62-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秋,長老教會信仰傳入泰安鄉,首先在Tabilas溪流域的汶水部落傳播。1949年(民國38年)間,外國宣教師、平地教會牧者、及汶水教會共同將信仰帶到龍山部落,每主日信徒需步行約二小時至汶水教會聚會,並參與晚間聚會,持續至1969年(民國58年)。 初信之時,watan於自已簡易草屋作為敬拜堂(約10坪左右)一同聚會。從1949年(民國38年)開始,部落族人接受信仰之後,基於安全考量,因此1969年(民國58年)汶水教會的小會協助下,部落之信徒開始在部落內聚會,當時借用信徒的住宅作為主日禮...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中山路三段89巷14號,隸屬阿美中會。 1934年(昭和9年),淡水牛津學堂畢業的許南免宣道師(Afang),受北部大會派任至鳳林郡上大和(現今的光復鄉)地區傳教。起初宣教的對象是漢族,3年後卻引領3位阿美族人信主,也是馬太鞍部落的初信者。爾後,其中一人領其胞妹曾玉蘭(Linga'oping)入教,並於1936年(昭和11年)受薦入學淡水婦女學堂,2年學成後歸鄉,成為許南免最得力的助手。由於日本時代政府取締基督教,族人只得祕密聚會,迫使許南免於1944年(昭和19年)悵然離開上大和,隱居在玉里萬寧山區。在二次大戰前,上大和地區信仰基督的阿美族人已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