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4鄰3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5年(民國44年),南世教會的會友時常來內獅村佈道,入信者漸多。由於內獅村與南世村相距頗近,信徒常前往南世教會參加禮拜,直到1961年(民國50年)7月,才購買民房作為禮拜堂,分設「內獅教會」。1962年(民國51年),另外擇地建設禮拜堂,同年6月竣工獻堂,12月舉行首次聖典並設立2名執事。本會原名「內獅教會」,現名為「阿茲達斯教會」,確切改名年代不詳。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高華南、林國明、楊美英、潘順貴、鍾正來、沈理仔、潘愛銀、葉盛編、宋方春、江老松、戴清旺、柯枝順、陳武山、游雪金、何弘武、...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信筆巷37號,隸屬中布中會。 1934年(昭和9年),日本政府將原散居於高山的布農族群遷移至楠仔腳萬台地(現羅娜村),人數約有1,000人。1950年(民國39年)12月,布農族巒社群的族人從東部前來羅娜村傳教,信徒日增,有信徒提供牛舍草房作為聚會場所。 1954年(民國43年),信徒以石片建成布農式禮拜堂,定名為「羅娜教會」,隸屬台中中會。1959年(民國48年)12月,改建瓦房木造禮拜堂,為本會第3間禮拜堂,並設立托兒所。1970年(民國59年)1月,興建鋼筋水泥2層樓現代化的禮拜堂。1974年(民國63年),中部布農區會成立,本會改屬中布區會...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民樂39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大禮部落創設「大禮教會」。1981年(民國70年),大同部落、大禮部落遷村至秀林鄉富世村民樂社區。1982年(民國71年),兩部落信徒合併成立「同禮教會」。1986年(民國75年),本會更名為「太魯閣教會」。1999年(民國88年),因二部落信徒長期意見不合,大同部落信徒獨立成立「砂卡噹教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吳政義。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97名,慕道友0名。 ...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平村中心崙巷4鄰25號,隸屬排灣中會。 1963年(民國52年),和平村的村民謝明榮、楊南雄、楊美英等人時常來到中心崙一帶傳教,吸引數位村民參加禮拜。1964年(民國53年),和平村的傳道師林新喜在一間簡易茅房舉行禮拜,信徒增加10人。1965年(民國54年),林金助接任傳道工作,信徒合力建設禮拜堂,同年9月獻堂,此時信徒人數已達百餘人。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楊美英、孫信用、林新喜、林金助、洪阿水、包春娘、洪玉琴、楊添丁、游雪金、葉盛編、黃信惠、李再祥。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69名,慕道友37名。 ...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497巷11號,隸屬中布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陳瓊瑤牧師受派至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台中市和平區等山地鄉擔任行政指導員,藉由宣導政令的機會傳講福音。在他之後開始有國內外宣教師、平地教會牧長、信徒,陸續進入山地傳福音。 1994年(民國83年)2月,本會在大里基督長老教會召開第64屆春季議會,成立「中布中會」,並選出阿諾.伊斯巴利達夫(司明山)牧師擔任中布中會的首任議長,隨後於水里國中體育館舉行中布中會成立感恩禮拜。 本會迄今(2023年)轄下教會共有26間,其中23間為堂會,另外3間為支會。原鄉教會有16間,都宣教會有10...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民樂33-1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6年(昭和11年),Yudaw-Watan來到大同部落傳教,當時日本政府嚴禁基督信仰,甚至信徒領導者Yudaw-Watan因傳教而被打死,然後信徒卻持續祕密聚會。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本部落村民皆入信。本會曾多次遷建教堂,終於在1970年(民國59年)升格為自治教會。1981年(民國70年),大同部落、大禮部落遷村至富世村民樂社區,信徒於隔年6月合併成立「同禮教會」。1986年(民國75年),更名為「太魯閣教會」。1999年(民國88年)9月,因兩部落信徒長期意見不合,本會脫離太魯閣教會,分開後於同...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平村獅子一巷28號,隸屬排灣中會。 1962年(民國51年),三地門信徒鄭新茂調任和平村警所服務,便向村民傳道,有數名村人入信。後來又有林正宗邀請南世教會的楊南雄、楊美英等人來村傳道,4月開始舉行定期禮拜,並購置民房作為臨時聚會所,由傳道孫信用主持,信徒增加到10數人。翌年林新喜來到和平村服務,藉由音樂與村民關係良好,信徒又增加數10人。林新喜於1966年(民國55年)調往石頭營教會(現佳崇教會),由柯輝玉擔任本會首任的開拓傳道員,後來購置村長的房屋作為臨時聚會所。 本會原名「獅子頭教會」,現已改稱「和平教會」,確切改名年代不詳。 本會迄今(...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瓊文巷9-4號,隸屬中布中會。 本會為全台唯一在遊樂區內設立的教會,因週末假日觀光人潮眾多,使得九族文化村的基督教原民員工無法參與主日崇拜,因此總會多年前陸續差派牧者進駐講道、教唱詩歌,幫助原住民逐步找回信仰。2009年(民國98年),福音中心成立,由布農族的金國寶牧師帶領,信徒自最初的12位增加至100位。 由於信徒人數與日俱增,園區員工向長官提出建立教會的請求,獲得非基督徒老闆同意,並釋出員工宿舍作為聚會場所。2011年(民國100年)8月,正式設立「九族聯合教會」,隔年7月升格為堂會。 歷任負責人不詳,已知有趙憶凡。 本會202...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60-6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52年(民國41年),「東部太魯閣區會」成立。1960年(民國49年)7月,於現今的斯達岸教會成立太魯閣中會感恩禮拜,是全台灣原住民教會第1個成立的中會。太魯閣族的發源地「Truwan」,在高添旺牧師等人從花蓮傳入福音後,全部落的族人很快接受福音,且開拓傳道的太魯閣族人多次前往南投地區宣揚福音,因此該區信徒增長迅速,於1962年(民國51年)5月成立「太魯閣中會南投區會」。 1997年(民國86年)2月,南投仁愛區會經大會獲准通過成立獨立區會,11月於廬山教會舉行「賽德克族群區會」成立感恩禮拜。 本會...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南世路6鄰63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3年(民國42年),南世村的村民楊美英,參加祖母葬禮而接觸基督信仰,由此入信。後來楊水銀、陳秋英、葉盛編等信徒常前往南世村傳福音,聰中入信者日漸增加。隔年,葉盛編牧師派駐到春日教會,兼任南世村的福音工作,並暫借楊美英家中作為聚會場所。然而因信徒增加,原聚會所空間不足,信徒便協力搭建簡易的禮拜堂。1960年(民國49年)2月,改建磚造禮拜堂並舉行獻堂。不過因磚造禮拜堂不堪使用,信徒再次建造鋼筋水泥教堂,1981年(民國70年)6月獻堂。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曾明標、葉盛編、王裕豐、許松。 ...
位於雲林縣麥寮鄉中山路1號,隸屬中布中會。 2016年(民國105年)10月,中布中會與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東埔教會簽訂為期4年的「都會區宣教合作陪伴方案」,並舉行「麥寮恩惠教會」設立感恩禮拜,成為雲林縣唯一非隸屬於嘉義中會的教會。經過三方合作,本會得以於雲林縣麥寮鄉開拓宣教,提供六輕或鄰近鄉鎮工作的原住民信徒有聚會空間。 感恩禮拜中,簽署兩份「都會宣教合作陪伴方案」,高天惠代表總會,與中布中會議長全成功(Biung Suhluman)協議,以雙方共同開設的麥寮恩惠教會為陪伴對象,未來4年每月總會補助1萬5000元事工經費,並協助媒合與非原民教會簽訂宣教夥伴...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121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1年(昭和6年),姬望(Ciwang Iwal)來到景美村宣揚福音,因日警嚴禁基督教傳教活動,村民不敢入教,只有田貴春不放棄信仰,姬望便在她家中祕密聚會。1938年(民國27年),施福氣長老、李守信牧師全家入信,也開始祕密聚會,不久被日警發現,信徒遭受開始逼迫,然而人數不減反增。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村內信徒已經超過50名,即商議建造茅竹屋聚會所。經過幾次修遷後,1953年(民國42年)於現址新建木造教堂。1975年(民國64年)改建水泥造教堂。1983年(民國72年)增設原有教堂為2層樓建...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楓林村2巷6號,隸屬排灣中會。 楓林村原有循理會、浸信會入村傳教,但都未能組織教會。1957年(民國46年),三地門的信徒鄭新茂轉任村內警所服務,開始向村民傳道;又在公路局養路班的士文教會信徒陳進德、白世立的協助下,漸有入信者。1958年(民國47年),首任傳教師楊美英到任,開始有定期禮拜。 1959年(民國48年),本會購買當時已故村長謝慶雲的草房作為禮拜堂,並訂立建造禮拜堂的目標。經過4年多的籌備,信徒漸增至30幾名,禮拜堂已不夠容納,因此決議重建。1963年(民國52年)3月起建設新堂;同年8月,排灣中會舉行第一屆秋季會議,本會升格為堂會。1965...
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村南庄2號,屬客家宣教中會。 本會係於1908年(明治41年)10月底在南庄舊市場邊,購買信徒林有能的房屋修理改造為講義所(位於南庄鄉西村),同時向淡水教士會申請派遣傳道師前來傳教,傳道師未到以前,有月眉的傳道師陳筆,常來南庄巡迴及主理禮拜,1909年(明治42年)7月底派葉作乾傳道師到會,為南庄教會首任傳道師,同年昇格為禮拜堂。 1912年(大正1年)6月,日籍信徒於東村(即現址)買地建造禮拜堂,但之後日本信徒漸次離開南庄。1925年(大正14年)日籍信徒全部移居他處,將而該禮拜堂贈送給台灣人,同時有台北教士會、南庄會友獻金合計1,500元,整修禮拜...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三棧59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1年(昭和6年),姬望至德魯固族的村落傳教,基督信仰隨之進入三棧部落。由於日本政府認為基督教是美國的宗教,為統治方便,強力禁止部落居民接觸基督教,但族人仍祕密聚會。 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信徒可以自由信仰基督教。德鹿谷族的傳教姬望、周玉葉、羅梅花、高天旺、劉富昌等人,相繼來到三棧部落傳教。當時不易覓得臨時聚會處,信徒林榮喜(Loking-Boxil)提供自家舊宅供信徒禮拜。1950年(民國39年),因信徒愈來愈多,當時的囑託傳道王永發(Lihang)、游德(Karaw-Dangaw)、游德...
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成德村成志路46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2年(民國41年),成德村的村名何阿英,在屏東診療所就醫期間入信,返鄕後積極傳教,其姊妹何英好、王寶鳳等多人先後入信,隨後成立聚會所。此間來自佳義教會、凉山教會的信徒不斷來訪,並參與傳道。即使初期無人牧會,本會信徒仍步行到佳義參加主日禮拜。1953年(民國42年),宣教師林建二派駐萬安,本會逐漸發展,然而全村卻遭火災燒毁,村民於1956年(民國45年)陸續遷至本址。1959年(民國48年),本會信徒建設新堂;又於1970年(民國59年)重建磚造教堂,同年竣工獻堂。1984年(民國73年)5月,整建加蓋2樓禮拜堂。 ...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路45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烏牛欄社人潘開山武干打獵時受傷,傷勢嚴重,準備到外地求醫。途中住在大社女婿潘純熙的家中,經介紹後前往台南,由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治療。期間,潘開山武干聽聞李豹傳道師講道進而信教;返回愛蘭後,潘開山武干向身邊親友傳教,並以茅草屋作為禮拜聚會所,更傳播基督信仰至牛眠、守城份、大湳白葉仔坑等地。 隨後,台南教士會派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到愛蘭協助建造第一間禮拜堂,並以巴宰族社名命名,設立「烏牛欄禮拜堂」...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銅門103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43年(昭和18年),林春蘭從文蘭村重光村嫁到本村,向丈夫與親友傳教。當時雖然有村民有興趣入教,但由於日本政府不允許公開傳教,信徒只能祕密聚會。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高添旺牧師、周玉葉、羅梅花、吳玉暖等人時常來到本村,亦有其他信徒前來傳教,信徒增加。1948年(民國37年),於銅門部落、榕樹部落興建茅草竹屋的佈道所。1954年(民國43年),取消榕樹佈道所,改集中在銅門聚會,遷到現址並擴建竹木屋教堂。1975年(民國64年),再建水泥教堂,於1978年(民國67年)舉行落成典禮。 本會迄今(2023...
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八瑤路84-1號,隸屬排灣中會。 1958年(民國47年)11月,東海教會的會友徐天賜遷居八瑤村,向村民傳道,逐漸有村民入信。1959年(民國48年)5月,鍾正來宣道師派駐高士教會,兼任八瑤地區的開拓傳道,並借用徐天賜的住家舉行定期禮拜。1962年(民國51年)5月,建造土磚木房為禮拜堂。由於長久使用,教堂破陋不堪,教會商議重建教堂,並於1982年(民國71年)4月開工重建。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鍾正來、江老松、洪阿水、江添貴、高望喜、蔡聖恩。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41名,慕道友21名。 &...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新興巷14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2位本地傳道師前往台灣中部山區傳教。當時有一村人信教,帶領其他村人前往愛蘭教會禮拜。 1873年(同治12年)4月,甘為霖牧師在大社社眾陪同下,來到埔社宣教,並召集埔社周遭信徒約50人舉行聯合禮拜,為14名信徒施洗,其中有3名來自大湳。11月,甘為霖牧師、台南教士會籌措購地資金,建立本會第一間禮拜堂,「大湳教會」設教,李霸為第一任傳教師。 1934年(昭和9年),木造禮拜堂柱腳腐壞,新建第二間土角厝禮拜堂。1970年(民國59年),藍榮德傳道師就任,計劃建第三間新堂,3年後完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