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建國路二段50巷2-2號,隸屬阿美中會。 「帖撤羅教會」創建於1959年(民國48年)8月,源於林金山長老、吳金玉向太巴塱教會的吳清雲牧師建言,希望在砂荖社區建立教會,便利該地信徒就近聚會,同時向鄰舍傳揚福音。1961(民國50年)年3月,林金福長老再次提議,吳清雲牧師深受啟發,可是當時信徒生活困苦,未能積存建堂資金,且吳清雲牧師仍在太巴塱教會牧會,以致開拓教會之事延宕多年。 1986年(民國75年)8月,吳清雲牧師會同林三德、黃金濟、楊金蓮(吳師母)、林和政、林春花、吳春枝等6人,共商興建教會事宜。1996年(民國85年)9月,由林和政起草策劃。教會聚...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19鄰基國派路511巷31號,屬泰雅爾中會。 三民教會隸屬於泰雅爾中會復興區前山之教會。在日本時代靠著外籍宣教師穆克里、孫雅各牧師、本地傳教師陳忠輝牧師等,致力於傳教工作,起初在山林野地及山洞中傳教,1948年(民國37年)的時候,借用信徒的住家來做為聚會的場所。最後在1951年(民國40年)成立了三民長老教會支會,當時常有傳教師來帶領聚會。 支會成立時,信徒急速增加,因應教會的需要,而決定興建用石壇互頂建築。1963年(民國52年)2月動工,一切所需的材料、石頭、水泥、砂石都遠從三民街上2公里處,用人工搬運到目的地,經歷8個月的時間,本會從支會升格為堂會。時代急...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太昌村19鄰明義七街36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5年(民國34年)前後,鍾阿成長老認識了當時正在傳揚福音的水源村村民Ckiisay Pisaw,此後便積極將基督信仰帶入部落,得到蔡成榮、林阿生、田阿色等家族的認同,並共同負擔傳教重任。鄰近的水源教會聽到消息,便有高添旺牧師(Wilang)負責至太昌部落傳教。 太昌部落起初並沒有固定的聚會處所,每逢主日禮拜,信徒徒步至水源教會一同禮拜。後因言語溝通不良,太昌部落的信徒決定自行尋覓聚會地點,後來便以林阿生的現住宅作為聚會所。高添旺牧師也帶領水源教會信徒,協助太昌部落建造禮拜堂,稱為「太昌教會」。此外,當時在花蓮港...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武崙路159巷7號,屬泰雅爾中會。 2002年(民國91年)5月24日設教。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帖如.伊梵。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63名,慕道友0名。...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吉安路五段246號,隸屬阿美中會。 本會的歷史可追溯1948年(民國37年),由太魯閣中會兩位傳道人Wilang Takoh、Daway,以及太昌教會的信徒原一郎(Halaicilo,即黃慶豐牧師)、森田(Malita)等4人傳入福音。他們在部落傳統的豐年節慶活動中傳教,時常探訪部落族人,並召集入信者在何應明、鍾阿傳的住所聚會。當時就讀位美崙聖書學院(玉山神學院的前身)的神學生宋正清、吳健豐、曾萬財、楊加郎等4位學生,也先後來到本村,領導信徒舉行家庭禮拜。當時的信徒無力建造禮拜堂,也沒有專任的牧者,只能鼓勵初信者遠赴花蓮港教會參加主日禮拜。 1949年(民國3...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6鄰42號,屬泰雅爾中會。 2017年(民國106年)11月14日設教。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張大成、馬賴‧以紹。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31名,慕道友4名。...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吉豐路689巷45弄20號,隸屬阿美中會。 1986年(民國75年)左右,遷居至此的基督徒阿美族人,最初缺乏禮拜處所,但在葉德生牧師召聚關懷下,開始在彼此家中輪流聚會。最初的信徒有4戶,即葉德生牧師、劉光盛、何瑞花、呂美妹與其家庭,後來陸續有新住戶遷入,在會友積極探訪、尋訪信徒,舉行定期禮拜後,教會逐漸穩定成長,信徒穩定增至6戶。 信徒何瑞花見聚會人數增長,乃提議教會租用其妹妹楊阿花購置但尚未遷入的空屋聚會。經商討後,楊阿花雖尚未信主仍欣然同意,且願意免費提供新屋給教會聚會。有鑑於聚會人數增長,葉德生牧師便提議設立第1屆長執,分別有長老劉光盛、林山富;執事呂美妹、葉金花...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爺亨8鄰7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6年(民國45年),孫雅各牧師、陳忠輝牧師等展開本部落之傳教工作,因隨救濟品的發施,信徒約有25戶左右,在林熏風住宅聚會,但因大半信徒信心根基不穩定,也因當時神職人員失職,1959年(民國48年)信徒也紛紛離開長老教會,轉而加入天主教,僅剩林長福、林薰風長老等數位信徒。1961-1978年(民國50-67年),有8位傳道人相繼接掌會務,教會仍無成長跡象。曾有多年時間無法正常聚會,正值教會逐漸沒落之時,因2位教友身患重病,信徒們意識到「不可停止聚會」,才有5-6位信徒重新展開聚會,隨即有巴陵教會青年會探訪鼓勵。於1981年(民國70...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宜昌二街35號,隸屬阿美中會。 陳文秀長老的家人從台中搬回花蓮定居後,先是在田埔教會聚會,後來因教會內部問題,陳文秀家族與部分信徒離開田埔教會,改在陳宅舉行主日禮拜。由於聚會信徒人數遽增,自宅客廳容納不下,信徒便計劃在陳文秀長老的房屋加蓋3樓作為聚會所。當時在門諾醫院擔任院牧的曾萬才牧師得知後,便利用上班之餘關心本會,有時醫院牧事工繁忙,也會委託剛從砂勞越回台的陳榮福牧師帶領信徒。 然而在3樓聚會始終對年長者十分不便,信徒遂計劃建堂。終於在1979年(民國68年)建立禮拜堂,即現今的「宜昌教會」。 本會沒有駐堂牧者帶領,教會姐妹在經濟最拮据時,在1989年(民國78年...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長興里15鄰28號,屬泰雅爾中會。 本教會之設立,受簡仁豪影響甚多,1948年(民國37年)春天全家接受基督信仰,半年後頭角部落受其影響者紛紛成為基督徒,陳忠輝牧師及孫雅各牧師得知後,全力扶持及輔導。於1948年(民國37年)秋天,將簡仁豪住宅設立為佈道所,設立之初信徒7戶人數16人。 1959年(民國48年),本村信徒商議興建禮拜堂,以石頭建造了聚會所。30年後,禮拜堂不堪使用,1989年(民國78年)初興建現代禮拜堂。新堂落成前期,陳忠輝及孫牧師不定期前來指導,中期曾有5位傳道人輔導。然而,由於缺乏駐牧帶領,信仰基礎不穩,信徒經常受到其他教派影響,紛紛脫離教會。後期...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東海10街156巷50-1號,隸屬阿美中會。 東昌部落最初的信徒有張金花、魏榮妹(Nakaw),1954年(民國43年)創設「化仁教會」,起初信徒步行至田埔教會,或是鄰近的仁里聖教會參加聚會。後來東昌部落的林金妹(Folaw Fafoy)嫁給南華教會的會友,夫婦以自家作為禮拜場所,召集張金花、魏榮妹參加聚會,信徒增至7戶,共計20餘人。 1956年(民國45年)4月,許南免牧師常來拜訪。6月,林金妹提供住家旁的菜園地,暫建木造禮拜堂。由於聚會人數漸增,1957年(民國46年)覓得村落中心地點,於隔年1月購妥,9月動工興建鐵皮屋頂的禮拜堂,並在1960年(...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長興里6鄰19-1號,屬泰雅爾中會。 高遶教會創立於1948年(民國37年),由葉廷昌宣道師設立。當時聚會處是在黃宅。陳忠輝牧師接任一年,隨著信徒日增,兩年後信徒會商興建竹材禮拜堂。然竹材實不耐用,不堪颱風來襲,後改建為土建禮堂,不久又遭受毀壞再三重建。1961年(民國50年),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支持興建了方石教會,使用近20年之久。1973年(民國62年)間開闢羅馬公路,由於開路之影響,教會地基日漸下陷,致使建築情況危急,所以另借孫長老宅充作臨時會堂,並計劃重建,但又受阻於建堂基金之不足,及信徒經濟能力薄弱之困。正在思慮計劃之中,高真市牧師向台北基督徒友人與李長老募...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文化七街57號1樓,隸屬阿美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前任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率領太昌(後更名為美雅麥教會)、水源(後更名為威朗紀念教會)兩教會信徒,來到田埔的集會所舉行佈道大會。這是宜昌一帶族人第一次接觸基督教,當時只有張連煌一家入信,之後由任教於聖經學園(玉山神學院的前身)的馬牧師(Heber Meliwaine)、黃慶豐持續傳教,又有7名信徒入信,並透過花蓮港教會的吳天賜牧師受洗。1950年(民國39年),黃慶豐前往台北就讀台灣神學院,由吳健豐接手傳道持續1年半,便轉由長老張連煌負責教會工作。期間信徒增加至40名左右,眾人開始籌建禮拜...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奎輝里4鄰36-6號,屬泰雅爾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葉延昌牧師在奎輝一帶傳教。1951年(民國40年)1月9日間,高真市(BehuyDayah)自奎輝部落前往大溪時,遇見當時正負責開拓及牧養羅浮、可愛教會的陳忠輝牧師,高真市受陳牧師感召相信耶穌,同時邀請陳牧師到奎輝部落傳教給族人。陳牧師便前往奎輝及嘎色鬧(目前的光輝)兩個部落傳教,奎輝部落先選定在石進勇(YumingNokan)家聚會;嘎色鬧部落則在陳光明(BasonBuda)家聚會。由於信徒人數漸漸增多,陳牧師便選立高金榮(DayaNebon)及高真市為囑託長老,分別負責照管嘎色鬧及奎輝兩個部落的傳教工作。...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30鄰復興路33號,隸屬阿美中會。 1931年(昭和6年),許南免接觸基督信仰,當年已50歲的他,變賣家裡所有,舉家來到淡水聖經學堂就學。學成後在花蓮縣馬太鞍〈光復〉從事傳教工作,是阿美族的信仰之父,也是阿美中會復興教會的開拓者。1947年(民國36年)初期,信徒有初信者曾繁茂、趙清榮、張新發等幾戶,主日聚會共同研究聖經、唱阿美傳統詩歌。許南免牧師年邁,從六十石山搬居至萬寧村萬寧部落,信徒也隨之把聚會地點改在萬寧部落許南免牧師的住宅,信徒們不怕路途遙遠,每個主日禮拜、每週五晚上的祈禱會從未停止聚會。不久,許南免牧師暫時離鄉到別處傳教,信徒因缺乏牧者帶領,大家決議到附...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奎輝里7鄰10-1號,屬泰雅爾中會。 嘎色鬧教會的信徒原在1950年(民國39年)聯合在奎輝長老教會聚會,40年聯合聚會期間,因路程遙遠不便,遂於拔尚布大(嘎色鬧第一位信徒)的私宅,設立嘎色鬧佈道所,提供嘎色鬧村民聚會的場所,並在此時封立了第一位長老拔尚布大。 在拔尚布大長老的引領下,教會信徒建造了第一間用土製成的教會,此時教會則命名為「嘎色鬧教會」。教會成立之後,信徒的人數愈趨眾多,遂於1976年(民國65年)期間建造了鋼筋水泥的教會,更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此時更名為「光輝教會」。1996年(民國85年)光輝教會第三次建堂,為了提供信徒及部落的需要、興建兩層樓建築。一樓...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東興16鄰109號,隸屬阿美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來自光復鄉大馬村部落的許南免牧師、東里村的周阿生長老,持續來到富里鄉達蘭埠部落傳教。 達蘭埠教會是由達蘭埠部落的3位青年吳蘭成、吳富水、吳寬三建立。他們原在竹田村為平埔族人放牛,擔任長工期間,某日晚上受邀參加竹田教會平埔族信徒的家庭禮拜,並從竹田教會的婦女習得台語羅馬字拼音的《聖經》和聖詩,從此接受基督信仰,成為本會的初信者。當時達蘭埠部落尚未有其他族人信教,每週日部落的信徒都會到平地教會的東里教會參加主日禮拜。 達蘭埠教會的第1批信徒,包括吳蘭成、吳寬三、邱雲娥、張秋月這4戶...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12鄰4號,屬泰雅爾中會。 本會堂的建立,與復興區會裡首先相信耶穌的李月瑤關係密切。從游有宜牧師口述中得知李月瑤是在1942年(昭和17年)間,在孫雅各牧師的佈道大會中被感動接受基督信仰。她住在角板山,是當地受尊敬和愛戴的領袖,孫雅各牧師之所以能於1947年(民國36年)間第一次到角板山,在她的家舉行了約有40人的聖經研究會,以及前往後山的高義部落,利用國小的廣場舉行佈道大會,都是經由她的邀請與安排促成。 1942年(昭和17年),孫雅各博士首次至部落傳教後,1948年(民國37年),葉廷昌牧師自新竹縣尖石後山翻山越嶺,來到復興鄉後山巴陵和加拉一帶傳教。葉延昌、陳...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新富8鄰31-4號,隸屬阿美中會。 日本時代,豐南阿美族部落的陳德昌(Riday)曾任警察,戰後退休還鄕,隨即被族人推舉為部落頭目。在阿美族的宣教初期,他常依恃其頭目權勢反對任何外來的傳教者。1946年(民國35年),陳德昌害病,被抬至富里長老教會的長老陳信昌診所治療,在療養期間接受福音。陳德昌出院後,隨即向兩位舅子馬信生(Maya)、日名西林(Calaw)傳道,2人也皈依基督,為豐南部落最初的3戶信徒。 不久,豐南部落信徒與日俱增,乃邀駱先春牧師施洗,並選出第1任長老陳德昌、林連春、馬信生,執事Wotig、Calaw、Takar。1948年(民國37年),信徒在...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1鄰蘇樂7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6月中旬由林欽明牧師至蘇樂部落佈道,故張順瑞宣道師的家族為初代的會友,繼續由陳忠輝牧師傳道。1960年(民國49年)以竹子製作簡易教堂做為聚會之處,稱「蘇樂教會」。1964年(民國53年)之後受安息日會、神召會、天主教進入本區,長老會信徒所剩無幾,長老及信徒的努力,加上傳道者的帶領,不久之後,這些離開的信徒又回來。 1972年(民國61年)建立平方禮拜堂,於1972年(民國61年)完成。1988年(民國77年)沒有牧者,暫尤韓國金牧師協傳。但後因故造成教會分裂,以至於有幾名長老及信徒隨著韓國金牧師至巴陵橋建造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