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中興路76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長老教會信仰隨著鍾枝妹(Ado')、張榮土(Dokoy)與其家人鍾永昌(Payo')、周英花(Nakaw)、鍾連妹(Api)、高金漢(Mayaw)、徐秀梅(Hidi),從光復鄉馬富村遷居而進入草鼻(現為中興部落)。每逢主日,信徒都徒步前往鳳林平地教會參加禮拜,且由玉山神學院的實習生柯伯拜帶領聚會。 1952年(民國41年)3月,有鑑於中興地區的信徒漸增,又遠赴鳳林教會禮拜甚為不便,因此高金漢、趙俊雄領導信徒搭建茅草屋禮拜堂,成立「草鼻佈道所」(中興教會的前身),正式脫離鳳林教會而獨立。1956年(民國45年)...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竹林村2鄰34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本部落呂富山、呂永長2人遠至五峰參加聚會,並回到竹林部落傳教,日後參加聚會之人數大約10戶,因信徒人數日漸趨多,且每逢聚會之日信徒須長途跋涉至五峰參加聚會。為使徒能方便聚會,於1949年(民國38年)借民房成立竹林臨時佈道所,並由已故之呂國昌牧師負責聚會。 1952年(民國41年)福音廣傳竹林部落,信徒人數大增40戶,也因信徒人數劇增,故商議建造教堂,稱「竹林教會」,並同年教會獻堂。迄今50年餘,由於時代變遷出外謀生之信徒大約3、40位左右,因信徒人數外移也造成教會危機。1981年教會首聘呂國昌為首任牧師。200...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4鄰山吉路13號,隸屬阿美中會。 陳阿水一家自光復加禮洞遷居到今日的吉拉卡樣部落,隔年引領劉阿福一家入信,劉阿福家族亦遷入吉拉卡樣部落,兩戶家族每逢禮拜日就在自家的簡陋茅草屋裡禮拜,或是涉水到鎮上的鳳林教會、草鼻教會(後更名為中興教會)聚會。 歷經3年,信徒戶數增加為5戶(劉阿福、曾萬福、陳阿水、黃松德),信徒總人數達14名,由黃松德擔任長老,曾萬福擔任執事,林金花任婦女會長,鄭秀蘭則是副會長。在本會草創期,他們合力建造茅草屋頂的木造禮拜堂,定名為「山崎教會」。1953年(民國42年)9月,教堂落成,同時聘請鳳林長老教會的高阿賢牧師兼任協助聖工。由於信徒日增,原教...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2鄰45號,屬泰雅爾中會。 在日本時代,為了加強對部落的控制,日本人強迫原住民崇拜太麻(日本神道),並禁止其他宗教傳入,使宣教工作面臨極大挑戰。在戰爭末期任職於新竹長老教會的莊聲茂牧師,卻不畏當局開始向尖石、五峰、苗栗等地傳教。五峰地區也是在1944年(昭和19年)的抗戰期間建立聚會場所,當時正任職於五峰國小的校長李林樹先,在其自宅開設「聖經研究班」是為本部落接觸長老教會信仰的開端。 族人朱添壽在戰爭中受創後,經李校長勸導,加入信仰,並召集族人彭信光、詹高榮等8人一起研究聖經。之後他們便開始向各村傳教,或前往花蓮玉山聖書學校(玉山神學院前身)就讀。畢業後,彭信光回...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中正路一段275號,隸屬阿美中會。 鳳信教會坐落於吉娜魯鞍(Cingaloan)部落,即今日鳳林鎮鳳信里地區。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吉娜魯鞍部落(鳳信地區)的阿美族人為了開墾新地,從馬太鞍地區遷徙而來。1936年(昭和11年),部落的青年鄭金漸,在馬太鞍教會許南免牧師的引導下,開始慕道。1940年(昭和15年),徐復增教師至鳳林基督長老教會牧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當時的宣教趨勢,徐牧師關心鄰近部落的原住民,開拓傳教工作,特別在主日下午,為慕道的原住民開設日語禮拜。鄭金漸等人也時常前往參加聚會。之後,鄭金漸、林阿葉、黃松喜、林金來、剛新榮、林菊英等6人,於鳳林教會受洗...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天湖部落10鄰20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65年(民國54年)彭信光(Watan)牧師至天湖小部落傳道,天湖部落之初信者,近8年之時段都在花園教會禮拜,後礙於當時路途不便及遠程,在信徒及同工之考量之下,決議設立新的教會(用竹子)建立,稱「牧山教會」。教堂建立後,信徒不斷的加增。直到1975年,再改建土製的禮拜堂。1976年(民國65年)1月4日舉行獻堂典禮。1997年(民國86年),更名為「勒俄腊教會」。2005年(民國94年)10月完成了二樓禮拜堂的修建及牧師宿舍餐廳等的增建工程。首先由彭信光牧師開拓。至2002年(民國91年)起,牧者帶動教會竭力推動社區營造,...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99巷9號,隸屬阿美中會。 1952年(民國41年)11月,聖教會吳德成牧師(Tutoy)到森榮地區傳教,為曾榮華長老全家人受洗,隨後便以曾榮華長老住宅為據點,正式展開傳教。由於信徒增長迅速,1960年(民國49年),會眾討論改以陳國財的住處作為聚會場所,並改稱「佈道所」,聘請宣道師洪川幸為牧者。經過3年時間,本會信徒總計約110人,當時美籍宣教師馬好留博士前來證道時,鼓勵信徒興建自己的教堂。教會召開信徒大會,一致通過建堂。 1963年(民國52年),遴選8名建堂事工委員:曾榮華、高橋、陳金春、陳國財、曾子文、徐春福、高武猛、高添華,同時推舉...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3鄰4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6年(民國53年)本桃山村人周木琳、周海日、錢金和等3戶於每主日步行至五峰教會作禮拜。1947年(民國36年)信徒增加,信徒於出合部落之周木琳自宅做禮拜。1950年(民國39年),錢金和獻上自宅整修為禮拜堂。1952年(民國41年),因信徒不方便聚集,故分設民生佈道所(勒牛安)。1957年(民國46年),桃山、民生2間教會商議合建磚瓦桃山教會於清泉。1961年(民國50年),為顧及桃山部落之信徒,分設桃山教會,原桃山改為「井上教會」。1991年(民國80年),本桃山教會設立都傳於新竹市山光教會支會。1991年(民國80年),本會又設...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東興63號,隸屬阿美中會。 2002年(民國91年)5月24日設教。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吳建豐。 本會2020年(民國109年)有在籍會員27名,慕道友0名。 ...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6鄰108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清泉部落三位初信者:周海日、周木琳、錢金和,每主日爬山涉水到五峰參加教會禮拜。1950年(民國39年),錢金和獻出一間竹子屋作為清泉部落信徒聚會之場所,適有平地牧者莊聲茂牧師及宣教師孫雅各牧師,時常協助教會事工,於是設立「三鄰佈道所」即為本會之前身。 1957年(民國46年),桃山支會與民生佈道所的信徒決定在清泉部落,以磚瓦來建造一間禮拜堂,能集中兩地之信徒,而取名為「桃山教會」。4年後,信徒人數俱增,教會座位已容納不下信徒,也顧念桃山部落信徒徒步之勞累,便在桃山部落蓋建「桃山教會」,而清泉部落的教會更名為「...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新社7鄰169號,隸屬阿美中會。 本會原屬宮下教會,由林玉盛長老與現任長老林金榮、李春華、偕萬來等人設立。 新社一帶信徒,每逢主日禮拜需步行數公里遠才能到達宮下教會參與。為使當地信徒有就近禮拜的場所,1963年(民國52年)向總會事務所和阿美中會申請准予設立「新社佈道所」,並於隔年1月暫借偕萬來長老住宅為集會地點。同年3月,經全體信徒開會決定建堂,先是租用張坤順的建地,後來買下該地作為建堂用地。 1964年(民國53年)3月,茅草屋教堂建成,向總會和阿美中會申請准予將原「新社佈道所」改為「新社教會」,並由陳志豐牧師主持獻堂典禮,同時舉行慕道友入信洗禮,選舉長執。...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10鄰石磊5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6月從花蓮聖經學校(玉山神學院的前身)畢業的葉廷昌牧師、賴民道牧師、葉錦泉牧師,開始在尖石的前後山一帶傳教。3人至石磊部落傳教時,徐田首先接受基督信仰,同時部落內開始有許多人受洗加入長老教會。由於葉牧師在巡迴佈道中工作繁重,把石磊和玉峰這個地區的福音工作,交由徐田和黃文明兩位初信者。信徒漸漸增多,也開始找尋聚會的場所,起初在會友家中聚會,過著10年游牧式的聚會生活。 直至1958年(民國47年),在石磊國小旁的空地建立一座用竹子建造的教堂,這是石磊教會的第一間教會,並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石磊教會」。由於信徒...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15鄰八里灣8號,隸屬阿美中會。 1954年(民國43年),張天成牧師來本地傳教,引領陳明祥、陳華和、陳月華3人入教。隨後信徒漸漸增加,張天成牧師便積極籌建聚會場所,陸續在Arek媽媽、吳德福父親Namoh Diyok、林好款等人的住宅中聚會禮拜。 1959年(民國48年),本會改至林炳光住宅聚會禮拜,由於無法有固定的聚會場所,1968年(民國57年),吳德福透過交換土地,終於取得新的蓋堂建地。早期這塊土地原是一座小山坡,為了興建教堂,部落全體動員,挖土、整地、搬運土石、填平造地,才有一塊可建堂的用地。1968年(民國57年),由吳清雲牧師負責設計藍圖,...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14鄰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6-7月間,YabuYawi(余國進)參加抬耀部落聚會,並從SilanTwaluw(葉廷昌)牧師手中接受一本日語《約翰福音》小冊帶回與部落人UtawYawi、SilanSuyan、TaliLawa(何明強)、LesaTali(何信義)一起閱讀,並開始信仰耶穌,帶動部落人民接觸長老教會信仰。 1948-1952年(民國37-41年)SilanTwaluw牧師第一次進入部落傳道,經過多年的家庭聚會後,決定建蓋土造禮拜堂,時為1951年(民國40年)8月間。幾經山路陂陡須徒步2天才從山下至部落,將近24年的時間,由當地...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豐富39號,隸屬阿美中會。 1953年(民國42年),宋正清牧師、婦女會福音團隊前來豐富部落傳教,借用信徒徐德華的家作為聚會所,期間有10名族人入信。宋正清牧師日後會同婦女詩班,以詩歌傳教,陸續有楊傳山、鄭金龍全家接受基督信仰,信徒人數增加到30名,基督教逐漸在部落中傳開。由於信徒人數、戶數慢慢增加,由最初的2戶增至6戶,臨時聚會所無法容納,信徒也希望擁有禮拜堂和牧者帶領,於是決定搭建茅草屋禮拜堂,本會第1間教堂就這樣誕生了。同年,教會向會友張天揚購買建地蓋教堂。 4年後,教堂因颱風襲擊倒塌,隨後重建。1965年(民國54年)4月,部落發生火災,大火燒掉全村90戶...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6鄰宇抬41號,屬泰雅爾中會。 葉廷昌牧師起初先在宇老部落以「野外佈道」方式傳教,此外,他也到其他部落去傳教。當時在石磊及宇抬(馬里光)地區,黃文明牧師(已退修)及徐田長老是第一代信徒,日後信徒逐漸加增,在1966年(民國55年)時,決議在石磊地區建堂。爾後Ulay部落的會友與石磊教會一起禮拜,但兩年後便脫離石磊教會,獨自設立佈道所位於玉峰國小邊,建築物是用竹屋建造的禮拜堂,但經若干年之後又合併於石磊教會。當時,宇抬到石磊教會交通非常不便,當時不論白天或晚上的聚會,每一戶都必須要背著孩子,並攜帶更換的衣物跋山涉水,再步行到石磊教會參加聚會,路程約2個小時。因此,在黃...
位於台東市中華路三段208巷45號,隸屬東美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駱先春牧師來到本部落傳教。當時部落村民遵循阿美族傳統信仰,駱先春牧師不辭辛勞,終於帶領吳義雄一家接受基督信仰。吳義雄每天下班後四處傳教,第1代信徒便是在他的帶領下誕生。吳義雄以其住宅作為臨時聚會所,比便向村民繼續傳教。 1952年(民國41年),李金山一家從成功鎮麒麟部落遷入,使本部落信徒人數進一步增長。1953年(民國42年),駱先春牧師選派長老2人、執事3人,首先工作是搭建茅草屋頂的木造禮拜堂。1968年(民國57年),在馬好留牧師協助、美蘭差會的贊助下,本會得以興建石頭水泥教堂。 本會迄今(2023年...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抬耀13鄰46-1號,屬泰雅爾中會。 當初由葉廷昌宣道師所開拓後先於上部落設佈道所,其後與石磊教會合併,逐次信徒增加又因與石磊教會離部落甚遠,參加各種聚會之信徒感到不便,再信徒同意之下,決定設立教會,分設於部落之教堂用竹木建造為聚會場所,稱「抬耀教會」。1973年(民國62年)底改建洋房次教會。至1975年(民國64年)6月15日工程竣工,同時舉行獻堂典禮。2014(民國103年)年本教會改稱「帛納外教會」。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共有3位:徐加光、游榮祥、宋正喜。 本會2014年(民國103年)有在籍會員30名,慕道友8名。...
位於台東市富豐里吉林路一段161號,隸屬東美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駱先春牧師來到本部落傳教,起初暫借鴻史章的住宅聚會。1955年(民國44年)5月,搭建竹造禮拜堂,由江成龍任長老,高金花任執事,初信者8戶,共計24人,後增至15戶。1960年(民國49年)1月,建造水泥磚的教堂,3年後落成,是時信徒戶數23戶,共計127人。 1966-1969年(民國55-58年)期間本會沒有牧會者,大部分的信徒因生活困難或疾病而離開教會,回歸阿美族傳統信仰,致使本會沒落。1969年(民國58年)5月,阿美中會派牧師兼任牧會,並有信徒、長老協助牧師訪問工作。1974年(民國63年),有18...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1鄰1號,屬泰雅爾中會。 本會於1949年(民國38年),由尖石鄉教會林新旺長老開拓成立,林長老是第一位佈道者。鳳銀江、鳳銀月、鳳銀光、鳳阿福及莊新明等人為本會第一批早期信徒。當時就讀於太魯閣聖經學園賴民道牧師趁暑假時前來本村做個人佈道,因而帶領彭瑞金全家人入教,當時聚會都在信徒家舉行。1952年(民國41年)7月間,又有林豐耕、劉世安兩位尖石教會長老臨村傳教,同時劉世寶長老移居田埔,帶領家人信教,後有溫春娘、溫昌勝、及彭瑞金等3家也進入長老教會。 1956年(民國45年)初,劉世寶由泰崗教會受莊聲茂牧師施池後,就任第一任長老職。1959年(民國48年)間,由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