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15,414
  • 線上人數: 3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G 機構社團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G 機構社團』, 共817筆


豐田國中
5P 卑南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四段611巷56弄27號。   豐田地區學生過去需步行前往卑南或知本就讀國中,路途遙遠。「豐田國中」的前身為1977年(民國66年)成立的「新生國中豐田分部」,設有5班。1978年(民國67年)續收6班,隔年再收6班。1980年(民國69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創校歷時3年完成校舍、專科教室等興建。1993年(民國82年)完成PU田徑場興建,1995年(民國84年)完成體育館等設施興建。2022年(民國111年)興建完成符合國際標準通過FIFA認證並具有夜間照明的人工草皮足球場1座、台東縣學校唯一一座黑盒子劇場,提供專業表演藝術課課程使用。為讓就讀足球、籃球、技...

泰源國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3鄰30號。   學校鄰近東富公路(台23線)。學區包括泰源、北源、尚德、東河4村。   本校於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因泰源山區交通不便就學,經縣議員羅萬福、泰源國小校長黃憲亭、士紳林旺爭取政府撥款整地興建教室而創立,於同年12月12日落成。1969年(民國58年)8月正式設校為「台東縣立泰源國民中學」。2008年(民國9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5位:楊仁華、王坤源、呂淇鐘、黃騰洲、陳國偉、林茂秦、林耕年、李偉麟、楊貴全、洪榮威、賴亮禎、王叔銘、陳文靜、張筱白、呂學興。   ...

瑞穗國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成功北路18號。   學校位在臨近瑞穗火車站西站出口處。學區包括瑞穗鄉大部分地區及萬榮鄉、玉里鎮少部分區域。   「瑞穗國中」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9月創立的「鳳林初級中學瑞穗分部」,招生2班,借「瑞美國小」教室上課。1958年(民國47年)奉准獨立,命名為「花蓮縣立瑞穗初級中學」,遷來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穗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4人,占學生總數61%,以阿美族為主,太魯閣族其次,另有少數布農族。   在校教學部分,安排了母語學習、文化體驗等鄉土教育課...

八斗高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基隆市中正區新豐街100號。   學校位在東北角牛稠嶺上,俯瞰東海,鄰近碧砂漁港,周圍有太平洋社區、八尺門奇浩聚落(Kihaw)、新豐社區、深美社區、八斗山莊等都市原住民聚落。這些社區多由建商命名或依地理位置命名,居民以阿美族為主,多於1960-1970年代自花東北遷來基隆從事遠洋漁業,親友呼朋引伴群聚而形成社區。其中八尺門奇浩聚落名稱源於其環境與台東家鄉Kihaw相似。   1977年(民國66年),為普及國民教育,並配合八斗子漁港發展,籌備設立「八斗國中」。1982年(民國71年)5月改名為「八德國中」,1983年(民國72年)6月再更名為「八斗國中」。同年7月校舍動...

自強國中(花蓮)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裕祥路89號。   花蓮市西部郊區原為農業型態的豐川十六股社區,因北迴鐵路開通與花蓮新站建設,迅速發展為新興社區。為應對人口增加及便利學生就近入學,於1991年(民國80年)在學校規劃用地籌設本校。   「自強國中」於1995年(民國84年)創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43人,占總學生數35%,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7位:劉國光、徐添枝、簡富雄、陳文財、林杰鴻、唐惠珠、劉上民。   據2024年(民國113年)統計,有學生人數515名,開設班數21班,原住民學生201人,占總學生數39%,以阿美...

桃源國小(台東)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昇平路84號。   學校位在通往紅葉村的入口旁,校地面積0.647公頃。學區包括桃源村,下里、鹿鳴2個部落。桃源村(Pasikau)位於鹿野溪北岸,「Pasikau」卑南族語意指「竹子很多」。此地原為卑南族初鹿社傳統領域,後成為內本鹿(現鹿野溪流域區域)布農族人居住部落,地名因此沿用,族人大多屬郡群布農族。   「桃源國小」的前身為1938年(昭和13年)4月創設的「紅葉谷蕃童教育所パシカウ(北絲篙)分教場」。1941年(昭和16年)9月獨立設校為「パシカウ溪教育所」,1943年(昭和18年)裁撤。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紅葉國民學校桃源分班」。194...

東河國小(台東)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東河村16鄰35號。   學校位在東河鄉與成功鎮交接的東河橋南邊,東河村落正中央。東河村-依原住民母語稱為「Marongarong-瑪路阿瀧」,為原住民阿美母語發音,係指東河橋下「馬武窟溪」之溪水湍急瀧瀧作響,溪水湍急之意,也是「馬武窟溪」的舊稱。東河村因而得名「Marongarong-瑪路阿瀧」部落。   「東河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5月創校的「都歷蕃人公學校大馬武窟分班」。隔年獨立設校為「大馬武窟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4月改名為「大馬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大馬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

光華國小(花蓮)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光華二街180號。   光華村是屬吉安鄉占地最廣的村。地理環境從北鄰永興村、仁和村、仁安村,東以花蓮溪隔壽豐鄉,南以木瓜溪隔壽豐鄉,西鄰干城村。學區包括吉安鄉光華全村、仁和村24-30鄰、永興村全民住宅(自由學區)、壽豐鄉鹽察全村(民國78年11月,鹽寮國小併入本校)。   本校的發展與花蓮農場光華分場密切相關。因校區原為荒蕪河川地,由退輔派東部開發大隊墾荒,於1963年(民國52年)6月設置花蓮農場光華分場。初為四、五百戶現役軍人參與開墾,後來軍人退役結婚生子,子女需遠赴南華、稻香、化仁等國小就讀,路途遙遠,且無大眾交通工具,十分不便,於是呈請縣政府批准設置學...

大同國小(新竹)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新竹縣竹東鎮莊敬路111號。   學校位在竹東鎮地理位置近中央區,西面臨竹東丘陵,東面臨頭前溪畔;雖非為竹東鎮最早期開發聚落的行政中心,且建校僅一甲子餘,但目前學區範圍已成為竹東鎮學齡人口最多的地區,達60班,1600餘名師生。學區包括竹東鎮竹東、榮華、仁愛、榮樂、忠孝、五豐6里,其中五豐里有一聚落舊稱「番社子」。   「大同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6月創校的「榮樂國民學校」,借用「竹東國民學校」6間教室上課。1956年1月(民國45年)更名為「大同國民學校」。同年11月,低年級7班遷入新校舍上課,中年級仍借用「竹東國校」上課。1960年(民國49年)3月借讀於「竹東國...

都蘭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431號。   「都蘭國小」的前身為1907年(明治40年)創校的「都鑾公學校」,專收山地原住民。1914年(大正3年)4月改為「都鑾蕃人公學校」。1925年(大正14年)改稱「都鑾公學校」,兼收平地山胞。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都蘭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東縣,改為「台東縣東河鄉都蘭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都蘭國民小學」。2006年(民國95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947年(民國36年)8月設「興昌分校」,隔年9月獨立設校為「興昌國...

泰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泰源村11鄰297號。   「泰源國小」的前身為1929年(昭和4年)創校的「嘎嘮吧灣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高原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高原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東縣,改名為「台東縣高原國民學校」。1947年(民國36年)改校名為「泰源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泰源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個分教室。「北溪分校」,1947年(民國36年)設立,1957年(民國46年)獨立設校為「北源...

北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順那21號。   1947年(民國36年)創校稱「台東縣東河鄉泰源國民學校北溪分校」。1957年(民國46年)獨立設校為「台東縣東河鄉北源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北源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2人,占總學生數67%,以阿美族為主。   2006年(民國95年)成立附設幼稚園。2012年(民國101年)8月附設幼稚園更名為幼兒園。   創校迄今(2019年)歷任校長共14位:陶源濬、劉錦章、林福生、溫敦乾、林文生、許連祥、鄭進成、董華澤、顏惠貞、劉文龍、李金粟、陳...

三仙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8鄰16號。   學校鄰近三仙台。學區包括三仙里的芝田、基翬、高台、比西里岸(白守蓮)等4個阿美族聚落。比西里岸部落(Pisirian),阿美族族語意指「養羊的地方」,人口較為稠密,過去居住在此的族人利用海潮起落,在三仙台島上放養羊群,現今已看不見羊群。   「三仙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校的「三民國民學校高台分班」,1951年(民國40年)升為「三仙分校」,1954年(民國43年)奉准獨立為「三仙國民學校」,校址設於三仙里白守蓮。1955年(民國44年)夏天遭颱風吹毀校舍,同年10月遷至三仙台南側現址。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

寧埔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長濱鄉寧埔村10鄰41號。   學校位在長濱鄉南端。Salimpo(寧埔)原名「石寧埔」,為加禮宛人(移居至花蓮的噶瑪蘭族)所建。山上原有一豎立的史前巨石,石上兩突起形似女人胸部,故名「石乳」,譯成「石寧」,遂成「石寧埔」地名。1937年(昭和12年)日本人更名為「寧埔」。戰後沿用二字,成為村名。學區包括有城山、白桑安、僅那鹿角、寧埔、烏石鼻、膽曼、界橋。本村居民以阿美原住民為主,其次為閩南人、客家人及退役官兵,族群多元融合,居民務農、土木業為主。   「寧埔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4月創立的「沙汝灣番人公學校」。同年9月正式開校,校址設在台東廳廣鄉沙汝...

嘉蘭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3鄰132號。   「嘉蘭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5月10日成立的「番童教育所」,位於嘉蘭村落。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嘉蘭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5人,學生皆為原住民,以排灣族為主。   嘉蘭國小校舍建築充滿濃厚的原民風,如百步蛇、百合花等圖騰,推動民族教育傳承在地排灣文化也是學校教育重點之一,歷年來排灣舞蹈隊在全國比賽中均獲得相當優異的成績,且在其他多元的學習表現上,令人亮眼。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名均不詳。戰後迄今(2024)歷任校長共18位:陳幸生、宋...

介達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105號。   學校位在正興村,面朝太平洋,背倚金針山。正興村緊鄰太麻里鄉,位於太麻里溪河口北側的緩坡上,鄰近台9線接東64號縣道。村民稱正興村為Sinapayan,意指「土地已整平」,反映戰後太麻里溪上游各舊社族人整地遷村的歷史。部落耆老亦稱此地為Iziuci(日語:移住地)。1955年(民國44年)政府將此處規劃為介達、比魯2村,1961年(民國50年)合併2村為介比村。1973年(民國62年),經村民大會表決通過再改為正興村。   介達國小的前身為「卡拉達蘭教育所」和「密老老教育所」。「卡拉達蘭教育所(甲種)」創立於1912年(大正1年)7月。19...

土坂國小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10號。前後有過兩四個校址:教育所舊址(舊噶媽社)、大竹溪旁、土坂衛生室、現址(土坂村一鄰)。   「土坂國小」的前身為1910年(明治43年)創設的「噶媽教育所」(4年制),位於今台坂南方直線距離約1公里的山中。1917年(大正6年)更名為「トアバル蕃童教育所」。1928年(昭和3年)3月,修業期由4年制改為5年制,延長1年教育稱之為「補習所」。當年為避風災,全村往西南移至大竹溪旁現址重建,本所亦隨村遷移。1934年(昭和9年),本所之補習所併入「大板鹿蕃童教育所」(今台板國小)補習科,本校形式上學制延伸為6年,本校學童至第6學年,須改往大板鹿蕃童教育所補習...

台坂國小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達仁鄉台坂村10鄰59-1號。   「台坂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成立的「大坂鹿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更名為「台坂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台坂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1人,占總學生數91%,以排灣族為主。   本校體操隊自1988年(民國77年)成立,以已故董恆毅老師的努力奠基,培育多位國家隊選手,如林耀輝、游朝偉、黃彥章。2012年(民國101年)新建體操館,提供完善訓練環境。2024年(民國113年)全國體操競技賽及彈翻床比賽,分獲體操10...

椰油國小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蘭嶼鄉椰油村忠孝街1號。   「椰油國小」的前身為「蘭嶼國民學校椰油分班」,於1947年(民國36年)開設1班。1955年(民國44年)學生人數增加,改設「椰油分校」,開設2班。直至1963年(民國52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校名為「椰油國民學校」,開設3班,兩年招生一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椰油國民小學」。1980年(民國69年)改每年招生,至1984年(民國73年)始達成完整開設6個年級。2005年(民國94年)5月核准設立幼兒園。2006年(民國95年)兼辦「台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蘭嶼分校」業務。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

武陵國小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1鄰明野路16號。   學校位在鹿野鄉、延平鄉交接的綠色隧道明野橋北邊,是布谷拉夫部落出入口。布谷拉夫部落(布農族語「Buklavu」),取自「Taki-bukzav」的諧音,意為「平原」。該村位於山腳下的平坦地區,是布農族少數居住於低海拔平地的聚落之一。   「武陵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創設的「ボクラブ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8月改名為「武陵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武陵國民小學」。2022年(民國111年)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改為「武陵Buklavu民族文化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

  • 上一頁
  • 25
  • 26
  • 27
  • 28
  • ...
  • 30
  • 31
  • 32
  • 33
  • 34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