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7鄰5號。 學校位在南橫東部入口、新武呂溪右岸,設有初來橋通往池上,與廣原村錦屏部落隔溪相望。新武分校位在大崙溪隆起的舊河道近溪口處,距初來國小6.5公里,經南橫公路新武站旁小路向西南進入新武社區,位於入口左側。學區包括海端鄉海端村第7、8鄰的初來部落。分校學區涵蓋海端鄉海端村第9、10鄰的新武部落。 「初來國小」的前身為1959年(民國48年)8月創立的「海端國小初來分班」。1967年(民國56年)升為「初來分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改隸「新武國小」。1969(民國58年)年「初來分校」因學區人數驟增,升為「初來國小」,「新武國小」則...
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中福21號。 學校位在崁頂村,布農族語稱為Kamcing,在日本時代稱為里壠山,地處中央山脈的山腳下,崁頂溪沖積扇的中央地帶,與關山鎮相鄰。此地是1943年(民國32年)黑澤隆朝採集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有稱「八部合音」)的地方。臨近關山火車站、省道台9線。 「崁頂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9月創立的「崁頂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合併於「關山國民學校」。1960年(民國49年)9月設立「海端國民學校崁頂分班」。1962年(民國51年)9月升格為「海端國民學校崁頂分校」。1963年(民國52年)9...
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12號。 學校位在南橫公路台20線霧鹿村制高處,海拔718公尺。轄有利稻分校,海拔1,068公尺,為全縣所處位置最高的學校,也是台東縣陸路路程最偏僻、交通狀況最不穩定的學校。 「霧鹿國小」的前身為1929年(昭和4年)創立的「霧鹿蕃童教育所」,戰後改名「霧鹿國民學校」。1965年(民國54年),全校有4班,學生38名。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霧鹿國民小學」。1987年(民國76年)因學生銳減,降為「利稻國小霧鹿分校」;1988年(民國77年)再裁為分班。1993年(民國82年)裁「利稻國小下馬分班」併入「霧鹿分班」,霧鹿...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四段750號。 學校學區包括豐田里、康樂里9-11鄰、卑南鄉太平村5鄰、卑南鄉太平村1-4鄰、6-9鄰(太平國小共同學區),校地有1.9871公頃。 「豐田國小」的前身為1953年(民國42年)7月設立的「利嘉國民學校煙寮分班」。由家長捐資興建兩間茅草屋作為教室,招收一年級學生50餘人。隔年增為2班。1957年(民國46年)增至4班,並升格為「利嘉國校煙寮分校」。1959年(民國48年)獨立為「豐田國民學校」,增為6班,學生人數235名。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田國民小學」,編制12班。1975年(民國64年)因台東鎮...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50巷29弄1號。 學校位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學校周圍主要為住宅區,緊鄰東糖文創園區、山海鐵馬道及仁義北路河堤步道。 「光明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8月1日設立的「私立台灣糖業公司台東糖廠員工子弟小學」。1948年(民國37年)奉准立案改名為「台東縣私立台糖小學」。1949年(民國38年)奉令改名為「台東縣台東鎮台糖代用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移交台東縣政府,改校名為「台東縣台東鎮光明國民小學」。1975年(民國64年)台東鎮升格為台東市,本校改名為「台東縣台東市光明國民小學」。2017年(民國106年)獲慈濟希望...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建國里17鄰四維路一段400號。 學校位在台東舊市區中心。校地寬闊,前門臨四維路,為台東市區內最寬闊的六線快慢車道,交通通暢便捷。學區內有傳統信仰中心—天后宮,自台東有聚落以來,即為商業繁盛與人口聚集的重心地帶。 「仁愛國小」的前身為「文化國民學校」(今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分校。1947年(民國36年)2月,奉准獨立為「仁愛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行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仁愛國民小學」。2019年(108學年度)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分出2所學校。1958年(民國47年)4月將學區中分出復興、文化、...
校址在台東縣鹿野鄉瑞豐村中山路67號。 「瑞豐國小」的前身為1924年(大正13年)創設的「大原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大原國民學校」。戰後改稱「瑞豐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瑞豐國民小學」。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班。1948年(民國37年),成立「瑞源分班」。1951年(民國40年)「瑞源分班」改為「瑞源分校」。因人數持續增加,於1954年(民國43年)「瑞源分校」獨立,成為「瑞源國民學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4人,占總學生數35%,以阿美族為主。學生以閩...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福光街277巷1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佳山腳下、砂婆噹溪旁。緊鄰國防重地空軍佳山機場、花蓮市農會飼料加工廠等重要設施。 「國福國小」的前身為創立於1965年(民國54年)8月的「明廉國民學校國福分校」。後因學生人數漸增,至1969年(民國58年)9月奉准獨立,定名為「花蓮縣花蓮市國福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7人,占學生總數61%,以阿美族為主。2005年(民國94年)9月成立附設幼稚園。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1位:涂佛廷、黃文耀、黃連和、葉清華、陳坤桓、廖慶麟、楊印聲、朱榮芳、...
校址在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博愛路30號。 「新城國小」的前身為創設於1926年(大正15年)的「花蓮港廳新城公學校」,當時僅收學生2班,教職員均為日本人。戰後更名為「花蓮縣新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城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77人,占總學生數77%,以太魯閣族為主。 戰前歷任校長不詳,戰後迄今(2023年)歷任校長共17位:張銘盤、陳火旺、林永隆、林錫陳、楊紹旦、殷學權、陳先德、宋位三、陳昌勳、吳慶豐、張錦坤、邱文貴、吳木川、彭乃隔、陳建明、張世璿、黃麗花。 據2022...
校址在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康樂一街38號。 學校位在花蓮市北方10公里處,南鄰花蓮航空站,北邊是往太魯閣國家公園,東是太平洋沿岸(七星潭),西靠中央山脈。康樂社區舊名「農場」,位於都市計劃區外圍,鄰近海岸。社區建築多為低矮老舊,街道窄小錯綜複雜,社區僅有本校1所小學。學區包括康樂村。 「康樂國小」的前身為1959年(民國48年)成立的「北埔國民學校康樂分校」。1965年(民國54年)8月1日起奉准獨立設校,定名為「康樂國民小學」。校地0.8753公頃。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7人,占總學生數66%,學生約五成為太魯閣族,五成為阿美族...
校址為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嘉里三街28號。 學校位在嘉里村,省道台九線貫穿其中,交通便捷,毗鄰花蓮機場及空軍戰備跑道,社區內有一座百年古剎保安宮,校地約1.2公頃。 「嘉里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8月1日成立的「北埔國民學校嘉里分校」。1962年(民國51年)8月1日准獨立,校名改為「嘉里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嘉里國民小學」。1984年(民國73年)配合「佳山計劃」,將鄰近「佳林國小」予以拆除,學生併入本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4人,占總學生數60%,以阿美族為主。 ...
校址在花蓮縣吉安鄉宜昌一街45號。 學校位在吉安鄉東北角,花蓮市與吉安鄉交界附近。 「宜昌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10月15日,於薄薄社創立的「台東國語傳習所薄薄分教場」。1905年(明治38年)3月31日「國語傳習所」廢止撤銷,4月1日創立「薄薄公學校」,位置在今日仁里活動中心。 1927年(昭和2年)12月9日校地遷至荳蘭社,即今校地。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田浦國民學校」,隔年4月1日設置高等科及田浦保育園。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改稱「宜昌國民學校」。1948年(民國37年)縣政府指定為示範國民學校。1962...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壽豐村壽山路37號。 學校位在壽豐鄉的市中心,地處花東縱谷北段,東眺海岸山脈、西倚中央山脈、南望花東縱谷、北鄰鯉魚山。校地3.36公頃。學區包括壽豐村的橋頭聚落(Cihamengan)、三文聚落(Sanasay)、山下聚落(Cialupalan)、共和村的共和聚落(Sawanengan)、光榮村的光榮聚落(Rinahem)等5個聚落,居民由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新住民等組成。 「壽豐國小」的前身為1916年(大正5年)設立的「月眉蕃人公學校鯉魚尾分室」。1917年(大正6年)獨立為「鯉魚尾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台灣公立花蓮港廳...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溪口路87號。 學校位在壽豐溪(又名知亞干溪)與花蓮溪交匯處,鄰近花東公路,為阿美族溪口部落(Kiku)的教育核心。 「溪口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的「豐裡國民學校溪口分校」。1951年(民國40年)8月奉准獨立,校名為「花蓮縣壽豐鄉溪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溪口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8人,占總學生數6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開設烏克麗麗、樂高機器人、爬樹、划輕艇等課程。尤其發展網球教學成果卓著,曾獲花蓮縣女子網球團體...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月眉三段24號。 月眉村位在在海岸山脈西側,東臨花蓮溪。清國時代稱「象鼻嘴」,是由花蓮溪對岸的吳全村遙望其形狀而得名,後因形如月似眉,乃改稱「月眉」。阿美族以麵包果(Apalo)稱其為「阿巴魯」,象徵身分、財富,也是家的標誌。月眉村內的月眉部落地形屬狹長,分為上部落(Sililasay)、中部落(Siapaluway),本校位於中部落內。 「月眉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14年(大正3年)的「月眉蕃人公學校」,2年制。同年5月洪水將校舍沖失,東遷實習園地。1922年(大正11年)春校舍再度流失,遷至現址,並改制為4年制「月眉公學校」。1941年(昭...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大榮里復興路85號。 學校位在鳳林鎮東北方,東鄰花蓮溪,是日本時代的移民村,目前還保有早期的日本神社、警察廳、校長宿舍。學校離市區約4.5公里,無公車站。學區橫跨花蓮溪至海岸山脈東側,其中包括南側山興部落(Cirakayan),北側中興部落(Cihafayan),大榮部落(Sariwsiw)等3個阿美族部落。 「大榮國小」的前身為1914年(大正3年)3月成立的「林田尋常高等小學」,為日本政府設校招收日籍移民子弟。1946年(民國35年)4月3日舉行開校典禮,校名為「花蓮縣大榮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榮國民小學」...
校址在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中山路三段75號。 「光復國小」的前身為1924年(大正13年)創設的「馬太鞍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上大和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宮岡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大馬國民學校」。1947年(民國36年)改名為「光復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光復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03人,占總學生數72%,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設有棒球隊、足球隊、田徑隊等,培育多位知名運動選手。棒球隊選手包括曹錦輝、周思...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溫泉路一段19號。 學區包括瑞穗村的娜魯灣部落(Narowan)、烏槓部落(Ukang),瑞祥村的溫泉部落(Koyo)。 「瑞穗國小」的前身為1937年(昭和12年)4月創校的「瑞穗尋常高等小學校」。專供日本人兒童、部分台灣子弟就讀的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瑞穗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日本人陸續返回日本本土,本校因無學童以致停頓。1946年(民國35年),校名沿用「瑞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穗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興鶴路二段167號。 學校位在193號縣道上。鶴岡村有2個阿美族部落,北端為梧繞部落(Olaw),南端則是屋拉力部落(Olalip),學校地處兩大部落之間,部分客家人、漢人散居。 「鶴岡國小」的前身為1948年(民國37年)9月創設的「瑞美國民學校鶴岡分校」。1954年(民國43年)9月獨立設校為「花蓮縣瑞穗鄉鶴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鶴岡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1957年(民國46年)逐年增建鋼筋水泥教室。1987年(民國76年)9月,開辦供應學生午餐工作。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學士路30號。 「富源國小」的前身為1913年(大正2年)4月創設的「拔仔公學校」。隔年4月改稱「拔仔蕃人公學校」。1921年(大正11年)4月改為「拔子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4月拔仔庄地名改為白川,校名隨地名改為「白川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白川國民學校」。1943年(昭和18年)4月,本校學區內增設「大和國民學校」,故停止招收大和區(大富、大豐、大興、大農等4村)的一年級新生。 1944年(昭和19年)4月創立「青年學校」,為普通科2年制。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本校仍沿用「白川國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