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民族街5號。 學校位在省道台11岸至51公里處的Fakong豐濱部落(昔稱貓公)。Fakong是一種濱海耐旱植物允水蕉(又稱文殊蘭)。因豐濱部落長滿了允水蕉而得名。 「豐濱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設的「太巴塱公學校貓公分校」,設有2班。1915年(大正4年)改稱「貓公學校」,設有4班。1917年(大正6年)改稱「貓公蕃人公學校」,設有6班。1938年(昭和13年)改名「豐濱公學校」,設有6班。1945年(民國34年)正名為「豐濱國民學校」,設有6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濱國民小學」。2019年(民國...
校址在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64號。 學校位在台11線68公里處,前臨秀姑巒溪出海口,東接浩瀚太平洋,西倚海岸山脈,南有北迴歸線地標,緊鄰台東縣長濱鄉樟原部落,北有長虹橋地景、大港口部落。學區包括靜安部落、靜浦部落、三富橋部落,部落居民以海岸阿美族為主。 「靜浦國小」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9月創立的「港口國民學校靜浦分校」,當時為茅草教室,座落於三富橋部落。1959年(民國48年)9月獨立設校,名為「靜浦國民學校」,當時為茅草教室,座落於靜安部落(現址)。1960年(民國49年)起,逐年將茅草教室改為瓦頂教室。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靜浦...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新民41號。 學校位在193線道旁山丘上,前方遠眺秀姑巒溪與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紀念碑。樂合舊稱「哈拉灣」(Halauone),阿美族族語意指「溪邊」,引申有「有清水可飲的地方」。1937年(昭和12年)日本人改稱「落合」,戰後再改名「樂合」。學區包括鐵份、樂合、新民、安通等部落。 「樂合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9月1日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1905年(明治38年)更名「台東廳璞石閣公學校」。1910年(明治43年)改稱「花蓮港廳璞石閣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更名為「玉里蕃人公學校」。1920年...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9號。學校位在秀姑巒溪右岸的督旮薾部落(Tokar),從觀音山俯瞰,地形呈現階梯狀,阿美族族語的「階梯」為「Tukar」,後演變成部落名「Tokar」。 「觀山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4月成立的「璞石閣公學校觀音山分校」。1918年(大正7年)4月成立「觀音山蕃人公學校」,為3年制。1921年(大正10年)4月改稱「觀音山公學校」,為6年制。1944年(昭和19年)4月改稱爲「觀音山國民學校」。1945年(民國34年)11月戰後校名改稱爲「觀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觀山國民小學」。1993年(民國8...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225號。 學校位在大禹社區的入口處,台9線272.3公里處省道旁,坐落於中央與海岸兩山脈之間。東側為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南至卓溪橋,西側為大禹山,北至豐坪溪。 「大禹國小」的前身為「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1951年(民國40年)4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禹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0人,占總學生數48%,以布農族為主,阿美族其次。 本校人口外流非常嚴重,導致隔代教養學童、單親...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秀林路76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出海口右岸,太魯閣大橋南端,是蘇花公路必經之地。秀林村北臨富世村,南接景美村,分為民有、民治、民享、秀林4個社區。秀林國小位於秀林社區內,學區包括民治、民享、秀林3個社區。其中民有社區位於新城分局下方,屬於新城國小學區。秀林村(Bsuring),音譯為「玻士林」或「武士林」,意指芒草被燒過後,又長出新的嫩芽。 「秀林國小」的前身為創校於1934年(昭和9年)的「武士林蕃童教育所(乙種)」。1939年(昭和14年)改稱「武士林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撤銷教育所,並於同年3月開辦、5月成立「士林國民學校」(校...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127號。 學校位在富世村行政中心。富世村的地理範圍,南界到省道台9線鳳凰樹綠色隧道,北界合歡山的大禹嶺,向東瀕臨太平洋,西界碧綠山崚線,日本時代稱此地為「富士社」,戰後改名為「富世村」。富世村,涵蓋大禹嶺、合歡山等一線山區,全村面積685.2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大村,超過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等各市的面積。 富世村太魯閣族人的祖先分別來自Huhus部落、Skadang部落、Rucing部落、Bsngan部落、Qregi部落,共同構成現在的富世村。太魯閣國家公園、亞洲水泥花蓮廠相繼成立後,富世村形成了目前的Dgarung(德卡倫)部落、Tnbar...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路112號。 景美村西鄰中央山脈加禮宛山,北接秀林村,南連佳民村,東臨太平洋,與新城鄉康樂村以蘇花公路為界。村內包括加灣、三棧2大聚落,居民以太魯閣族為主。學校位在加灣聚落,三棧聚落則設有三棧國小,兩校學生人數相近。加灣(Qowgan),太魯閣族語意指「大竹子或長竹子」。當地耆老因見此地麻竹繁茂,因而得名。 「景美國小」的前身為1944年(民國43年)設立的「佳民國民學校景美分校」。1958年(民國47年)奉准獨立設校,校名為「景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景美國民小學」。1980年(民國69年)新建體育器...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19號。 「佳民國小」的前身為1934年(昭和9年)4月設立的「蕃童教育所」,隸屬花蓮港廳警務課理蕃系,教員由警員兼任。1946年(民國35年)5月戰後正式成立「佳民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佳民國民小學」。校舍歷經多年使用及地震影響狀況不佳,2017年(民國106年)慈濟基金會協助新校舍另地重建,大幅改善學習環境與提升教學品質。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4人,占總學生數100%,以太魯閣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第一個為「佐倉分校」,1946年(民國35年)11月...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米亞丸1號。 1908年(明治41年)12月七腳川事件後,迫遷七腳川的阿美族族人一部分暫居於荖溪河畔。日本人在此設立花蓮木材會社、築鐵道、運輸林場木材。池南部落位於荖溪河畔、鯉魚山西麓,當時孩童均須跋山涉水至壽豐就學。1941年(昭和16年),為就近就學,初期建校就在,家長義務於荖溪河畔搭建2間茅草、蘆葦竹編結構的教室,作為初期校舍。 「文蘭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滿朗山設立的「滿朗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3月,更名為「文蘭國民學校」。同年8月,因學生人數太少,歸併入「銅門國校文蘭分校」。1947年(民國36年)6月,...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2鄰31號。本校與摩力沙卡部落(Murisaka)僅有一牆之隔,部落位居本鄉中區,在台東縱谷西側山麓,東接鳳林鎮長橋里,西依中央山脈,北以本鄉西林村及鳳林鎮鳳信里界限,南以本鄉明利村為界,部落皆為平坦地,是本鄉行政區域中心所在。 「萬榮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創設的「タガハン(長漢)教育所」,位於現今的萬榮火車站。1928年(昭和3年)改為「萬里橋教育所」。1934年(昭和9年)遷校於現在的明利村,校名改為「大觀教育所」。1943年(昭和18年)在現今之森榮里設分校場,改為「森板分教場」。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將大觀教育所與森板分教場...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明利35號。 學區包含Maribasi(馬里巴西部落,即俗稱的利華部落;明利村1-2鄰)、Mataangki(馬太鞍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中部落;明利村3-5鄰),以及Tngahan(大加漢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上部落;明利村6-8鄰)。 「明利國小」的前身為「Tngahan大加漢(太魯閣語之明利村)番童教育所」,位於碧赫潭(Langu Pihu)邊,學區包括現在的明利、萬榮兩村。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族人紛紛再遷移,「大加漢番童教育所」廢校。明利村的學生併入當時萬榮村地的「萬里國民學校」就讀。1959年(民國48年)8月1日在現址設立...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2鄰39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側山麓,面臨秀姑巒溪的主要支流—富源溪(馬蘭鉤溪)。鄰近馬遠村的馬遠部落聚會所。馬遠村(Bahuan,意指山與山之間的低地)分為3個社區:馬遠社區、大馬園社區、東光社區,而馬遠國小位於馬遠社區旁。馬遠,是布農語Mahawan的台語音譯。 「馬遠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3月成立的「馬侯宛蕃童教育所」,舊校址位於瑞北西邊山脈上。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馬遠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10月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計畫,遷到山腳下成立馬遠社區,分為南北2個社區,名為馬遠社區及東光社區...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9鄰90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麓,台9線西邊的立山村,毗鄰秀姑巒溪上游豐坪溪。立山村包括古村(Swasal)、三笠山(Bgurah branaw)、山里(Tausa)3個部落。 「立山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成立的「崙山國民學校分校」,校址於山里部落。1952年(民國41年)2月16日奉命獨立,定名為「花蓮縣卓溪鄉立山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學區影響,咸認校址不適宜,經縣府同意旋即遷移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立山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清水6號。 學校位在清水部落,鄰近秀姑巒溪上游的清水溪。布農族族人最初遷居於此,稱其為「Saiku」,意指「溪水流成S形大彎」。因大雨後洪水暴漲,隔日溪水迅速恢復清澈,故名「清水」。 「卓清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1月成立的「清水教育所」。戰後定名為「卓清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卓清國民小學」。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111-113學年度「太平洋盃全國中小學網路小論文專題暨本土使命式行動研究競賽」榮獲銅獎、金獎;112、113學年度...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18號。學校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的崙天部落,崙天部落(Izukan),布農族族語意指「有橘子的地方」,「Izuk」為橘子,「an」。學校旁的花75縣道為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可經崙天大橋連接台9線省道,往南可至富里火車站。 「古風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11月在古風村設立的「教育所」。1924年(大正13年)7月「教育所」廢址,另設「伊授寬教育所」,學制為4年制。1941年(昭和16年)10月更名為「崙天教育所」,學制為5年制。1946年(民國35年)5月改制為「古風國民學校」,學制為6年制。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西寶11號。 學校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鄰近中橫公路(台8線)159.5公里。 1956年(民國45年)中部橫貫公路開工。1960年(民國49年)公路開通後,榮民就近安置於西寶農場。居住在中部橫貫公路東段的退役官兵分布於數十公里的兩側,因山嶺迴環、交通阻塞,子女就學不便。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特商請花蓮縣政府在西寶農場松莊墾區,設立「富世國民學校西寶分班」。 「西寶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9月設立的「富世國校西寶分班」。1970年(民國59年)改制獨立為「西寶國小」,學校經費仍由西寶農場支應。1987年(民國76年)因學...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中山路299號。 學校位在豐裡村的中央。豐裡村原為日本時代日本豐田移民村的森本聚落與中里行政中心。臺灣戰後,因地處豐山、豐坪之裡,故名為豐裡村。地理位置處於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的花東縱谷間。學區包括豐裡村、豐坪村、米棧村1-3鄰。學校面積約2.7公頃。 「豐裡國小」的前身為1913年(大正2年)創立的「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豐田國民學校」。戰後改為「壽豐國民學校豐裡分校」,1946年(民國35年)獨立為「豐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裡國民小學」。201...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吳江村6鄰52號。 學校位在台9線284.8公里處,可以瞭望玉山。距離玉長公路台30線玉里端出口約3公里,為富里鄉最北的學校。學區包括安住部落、巴族耶部落。 「吳江國小」的前身為1960年(民國49年)9月成立的「東里國民學校吳江分校」。設有2班。1969年(民國58年)9月獨立為「吳江國民小學」。原校址設於吳江村土地公廟旁竹林區內。1971年(民國60年)6月遷至現址。1997年(民國86年)改建成如今所見的新校舍。2011年(民國100年)校舍進行耐震補強工程。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人,占總學生數54%,...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學田村光明路1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學田村,是花蓮縣境最南端的學校。 「學田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成立的「學田分班」。1949年(民國38年)升格為「學田分校」。1956年(民國45年)8月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學田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人,占總學生數44%,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經校長共15位:涂佛廷、張菊霖、陳朝枝、張錦坤、劉世欽、徐登文、官有成、林弘志、陳日英、黃信龍、許傳德、楊智璇、趙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