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新北市汐止區樟樹一路141巷2號。 學區包括樟樹、忠孝、厚德、山光4個里,均為大型的集合式住宅。各里居民以被原住民稱為「白浪」的漢人為主(約占90%),厚德里及山光里則分別有「花東新村」及「山光社區」2個以阿美族為主的原住民聚居社區,為花東地區原住民向北部遷移的主要聚居地。 1987年(民國76年)五股鄉「德音國小」校長白寶貴任本校創校籌備主任,徵收校地。1988年(民國77年)「大同國小」校長左昂繼任籌備主任,取校名為「昊天國民小學」,規劃校舍採「天」字形排列及套房式教室。1989年(民國78年)8月正式創校,籌備處暫設在「汐止國小」。1990年(民國79年)1...
校址在新北市烏來區啦卡路5號。成立迄今(1908-2019年)前後有過2個校址:「烏來甲種番童教育所」舊址(現今烏來立體停車場之位置)、自1960年(民國49年)「臺北縣烏來國民學校」起即設置於現址。 「烏來國小」的前身為1908年(明治41年)4月創校的「ウライ蕃童教育所(乙種)」。學區包括ウライ(烏來)、ラガ(洛仔)、ラハウ(吶哮)、リモガン(李茂岸)、タラナン(大羅蘭)等社。1915年(大正4年)2月升為甲種蕃童教育所。1927年(昭和2年)改稱「烏來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台北設縣,隔年4月易名為「台北縣烏來國民學校」。1948年(民國37年)省政府民政廳指...
校址在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和勳巷1號。學校位在四季部落的中心點,四季村海拔800-1100公尺,是泰雅族溪頭群最大的部落,本村共分為上部落(Tmarung)、下部落(Kmyucun)、中部落(Tayax)3個部落,總人口數約1,200人。上、下部落是最主要居住地方,中部落有學校、衛生所、村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托兒所、活動中心、籃球場、派出所、天主堂、郵政電信代辦處等,是本村的行政中心。 「四季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5月創校的「四季國語傳習所」。1918年(大正7年)改為「台北州羅東郡シキクン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9月升為甲種蕃童教育所,同年1...
校址在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朝陽10-9號。 崙埤部落位在蘭陽溪中游左岸,分為崙埤、長嶺、林家巷三個聚落。崙埤聚落因土地寬廣與人口數多,為該部落的中心。崙埤部落位於中嶺山南麓,因早期部落靠近蘭陽溪旁的一片低窪地區,大雨時容易積水成澤,故取名「崙」代表山巒,「埤」代表水塘。 「大同國小」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設立的「松羅國小崙埤分班」。1958年(民國47年)「崙埤分班」升為「崙埤分校」。1982年(民國71年)遷至崙埤部落(Kalan dalah)。1984年(民國73年)「崙埤分校」獨立設校為「大同國小」。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
校址在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寒溪巷16號。 「寒溪國小」的前身為1914年(大正3年)1月創校的「カンケイ蕃童教育所」。後改稱「カンケイ教育所」,年份不詳。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北縣,改稱「台北縣寒溪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設宜蘭縣,屬大同鄉,校名隨改為「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寒溪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6人,學生皆為原住民,以泰雅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班。第一個為「大元分班」,1952年(民國41年)9月設立,兩年後成立「大元分校」...
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中正路15號。「南澳國小」的前身文1931年(昭和6年)創校的「台北州大南澳教育所」。1932年(昭和7年)颱風來襲,教室全部倒塌。1933年(昭和8年)2月,合併「ミヤゴ教育所」與「クバボ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易名為「南澳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南澳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9人,占總學生數98%,以泰雅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3個分班。第一個為「碧侯分班」,1953(民國42年)2月成立,9月升為「碧侯分校」,1970年(民國59年)8月獨立為「碧侯...
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碧候村自覺巷38號。碧候村在南澳鄉的中間,北有南澳村,南與金岳村為鄰,介於鹿皮山、源頭山、楓樹山、柑仔頭山與南澳北溪間的沖積平原。碧候背山面溪,多平坦地,適合農耕。村中有一村道可直通南澳。碧候村分東西兩個聚落,西者稱碧候;東者稱為柑仔頭。碧候居民多來自於武塔部落(Buta)、比亞豪部落(Pyahaw),是宜蘭縣著名的原住民部落社區。 「碧候國小」的前身為1910年(明治43年)創校的「キンノス蕃童教育所」。1953年(民國42年)2月23日開設「南澳國校碧候分班」,同年9月升為「南澳國民學校碧候分校」。1954年(民國43年)3月碧候居民集體遷村,從和平北溪舊碧...
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新溪路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大南澳上游距離現今武塔村約24公里的山區,隨著武塔村遷移完成位於現址。 「武塔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設立的「臺北州蘇澳郡ブター(武塔)蕃童教育所」,學校原位於大南澳上游距離現今武塔村約24公里的山區。1936年(昭和11年)更名為「武塔教育所」。1954年(民國43年)隨著武塔村遷移完成,學生皆併入「南澳國小」。1956年(民國45年)於現址設置「南澳國民學校武塔分班」。1961年(民國50年)升為「武塔分校」。1969年(民國58年)獨立設校為「宜蘭縣武塔國民小學」。 本校校舍曾經歷多次水災沖毀。1...
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中央路19號。「澳花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創校的「大濁水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台北設縣,改名為「台北縣南澳鄉澳花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宜蘭縣,改為「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澳花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名均不詳。戰後迄今(2019年)歷任校長名單不全,已知有周厚福、胡寶銓、洪正雄、陳安明、羅健國、吳文成。 據2019年(民國108年)統計,有學生人數87名,幼兒園有學生人數45名,開設班數2班,...
校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金岳路2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自創辦至1958年(民國43-47年)位於流興舊址,即與南澳鄉公所距離33公里之遠的深山區;1958年迄今(2019年)位於金岳村。 1910年(明治43年)4月創校,然因學童不到校上課而停辦。1921年(大正10年)4月再度開課,名為「リヨヘン蕃童教育所」。1928年(昭和3年),增設農業科2年制,合為6年制。戰後,1946年(民國35年)9月改稱為「金岳國民學校」。1959年(民國48年)由流興舊址遷至碧候村鹿皮路(後改稱為金岳村金岳路,即本校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金岳國民小學」。19...
校址在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11號。 學校位在南澳南溪上游,校地面積9,129平方公尺,處於沖積扇型面上,成東西走向,為山地保留地。前後有過兩個校址:金洋村舊址(確切地點不詳)以及金洋村現址。 「金洋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3月創校的「キンヤン蕃童教育所(甲種)」。1947年(民國36年)7月改名為「金洋國民學校」。1956年(民國45年)2月隨金洋村遷村,校址移至現址,並與「武塔國小仲岳分校」合併。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金洋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9人,學生皆為原住民,皆為泰雅族...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11鄰57號。學校位在北橫公路省道台7線與台7乙線交會點,又處於漢人與原住民居住交接地帶,三民地區因位交通地位重要,因此素有「復興之鑰」之稱。 「三民國小」的前身為日本時代的「國語講習所」,設立年份不詳。戰後,因水流東三民村與大溪鎮新峰里的學子,都必須長途跋涉到百吉國校就讀,在地方人士的熱心奔走下,1949年(民國38年)創設稱「八結國民學校水流東分校」(百吉國校三民分校)。1950年(民國39年)配合行政區域調整,改隸復興鄉為「角板山國民學校三民分校」(介壽國校三民分校)。1952年(民國41年)2月獨立設校為「桃園縣復興鄉三民國民學校」。1968年(民...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1鄰11號。學校位在「小烏來風景特定區」內,多為泰雅族居民。學區包括義興部落(Zihing)、下宇內(小烏來)部落(Rahu’)、上宇內部落(Yubang)、卡普部落(Qapu’,「柿子」之意)、大利幹部落(Triqan,「作戰」之意)。 「義盛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1月創校的「新竹縣角板鄉國校義盛分校」。1952年(民國41年)11月25日獨立設校稱為「桃園縣角板鄉義盛國民學校」。1954年(民國43年)改稱「桃園縣復興鄉義盛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義盛國民小學」。2004年(...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霞雲里6鄰14號。學校屬特殊偏遠學校。學區包括優霞雲部落(Yuwhbun raka)、金暖部落(Kin’lwan)、卡外部落(Kayway)、佳志部落(Cysai)、志繼部落(Spiy)、庫志部落(Qus),多為原住民泰雅族,人口約數百人。學童通學有賴步行或家長接送,最遠需30分鐘以上。 「霞雲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8月創校的「角板山國民小學霞雲分校」。1955年(民國44年)8月獨立設校為「霞雲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霞雲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奎輝里3鄰25號,2018年(民國107年)5月經門牌整編後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奎輝里羅馬路3段356號。學校位在桃118號公路(羅馬公路)51.8公里處,校園緊臨大漢溪的奎輝段。學區包括嘎色鬧部落(Ksunu’)、上奎輝部落(Qnawi)、中奎輝部落(Babaw)、下奎輝部落(Qmcyan)、溪口台部落(Rahaw〔Takan〕)。 「奎輝國小」的前身為1954年(民國43年)9月創設的「長興國校奎輝分班」。1957年(民國46年)9月升為「長興國校奎輝分校」。1960年(民國49年)8月獨立設校為「奎輝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里4鄰12號。學區包括嘎拉賀部落(Qrahu)、後光華部落(Ngurus)、哈嘎灣部落(Tqwiy)。 「光華國小」的前身為1952年(民國41年)2月創設的「三光國民學校光華分班」。1959年(民國48年)8月升為「三光國民學校光華分校」。1962年(民國51年)4月獨立設校為「桃園縣復興鄉光華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光華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8年(民國107年)6月成立「光華國小夢想教室」,讓孩子能從實作中學習,如手沖咖啡、鬆餅製作、竹雕、機器人、空拍機等課程。 ...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3鄰28號。學校位在台7線(北橫公路)40公里上的高義里,四面峰巒迭起,暮靄晨曦,景色宜人,歷經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及綠化、美化,校園綠意盎然,風景甚為美麗,每當花開季節,尤為美豔動人。 「高義國小」的前身為1926年(昭和元年)10月創校的「カウイラン(高義蘭)蕃童教育所」。1938年(昭和13年)教育所逢祝融吞噬,隔年原地重建校舍,改稱為「カウイ(高義)教育所」。1947年(民國36年)廖錫諒接掌本校,為本校首任校長。1948年(民國37年)獨立設校為「新竹縣角板鄉高義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桃園縣,改稱為「桃園縣角板鄉高義國民學校」。195...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羅馬路四段207號。 學校位在長興里,為原住民族特殊偏遠小學,前有阿姆坪,後有竹頭角山。坐落在118縣道羅馬公路上,連結復興區羅浮里與關西鎮馬武督部落,是部落裡的文教中心。學區涵蓋長興里2-17鄰,包括長興(Thokak部落)、上高遶(Qoyaw)、中高遶、下高遶、喜龍、高遶坪、新柑坪等部落,中心為長興(Thokak竹頭角)部落。目前居民約二百多戶,六百多人,大部分為泰雅族族群及少數漢族,大都務農、經商及幫工維生,少部分任公教職務。 「長興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創校的「竹頭角乙種蕃童教育所」。後改為「甲種蕃童教育所」,年份不詳。戰後194...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4鄰8號。 學區包括三光里高崗(Gogan)、哈凱(Hakay)、武道能敢(Twan nokan)、砂崙子(Saruc)、爺亨(Zihing)、復華6大部落,幅員東西8.6公里,南北10.8公里。 「三光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1月創設的「新竹州高雁(ガオガン)蕃童教育所」。同年5月7日校舍竣工,13日教職員生遷入校舍上課。戰後1946年(民國35年)1月更名為「新竹州雁鳴國民學校」。1948年(民國37年)1月改為「三光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桃園縣,改為「桃園縣角板鄉三光國民學校」。1954年(民國43年)...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3鄰16號。 學校位在羅浮部落,座落於台7線22公里旁,坐擁大漢溪畔的羅浮台地。羅浮部落早期稱為「Kinyopan」,戰後改為「Rahau」(拉號),意指「樹木枝椏分支」。此地亦為祖先LkmButa在黑夜襲擊Skhmayun(平埔族)的地方。學區包括羅浮里的合流(Hbun-sinqumi)、羅浮(Kinyawpan)、斷匯(Rangay)、高坡(Kawbu’)、大灣(Khpan)等5個部落,以及高義里的雪霧鬧(Sbunaw)、內奎輝等2個部落(Qehuy)。 「羅浮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創校的「角板國民學校拉號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