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南勢里東關路三段54號。 學校位在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17.5公里,中部雪山山脈側麓。大甲溪中游右岸的南勢部落(Pasing),屬泰雅族南勢群,泰雅族名為「美巴幸部落」(Mepasin),自古即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 「和平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創立的「博愛國民學校南勢分班」。1948年(民國37年)2月獨立設校為「和平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和平國民小學」。1997年(民國86年)10月新校舍落成啟用,隔年興建宿舍、前庭。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損及部分校舍並拆除舊宿舍。2000年...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天輪里東關路2段天輪巷42號。學校位在東西橫貫公路台8線22.5公里大甲溪發電廠及谷關風景區周邊。 「白冷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設的「和平國校白冷分校」,教室1間。1951年(民國40年)10月興建4間竹瓦板壁的教室、1間辦公室,當時校地面積僅180坪。1953年(民國42年)4月獨立設校為「白冷國民小學」。1963年(民國52年)9月,葛樂禮颱風重創校舍,東卯及白冷40餘戶均為洪水沖失,災後受創災戶遷移至學校上方,形成現在的白冷社區。1999年(民國88年)林務局補助興建外操場坡坎,操場面績擴展至東卯溪邊緣。同年,921地震重創校舍,11月開...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達觀里育英巷6號。學校位在達觀部落(L’olu),緊鄰大安溪沿畔。 「博屋瑪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校的「台中縣和平鄉自由國民小學分校」。1965年(民國54年)獨立設校為「達觀國民小學」。2010年(民國99年)台中縣市合併,更名為「台中市和平區達觀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8月施行實驗教育,為全台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校名「P'uma」是全台第一個用公投方式命名而成,在泰雅語意為「傳承、養育、興旺」,2016年(民國105年)5月透過公投方式正名為泰雅語之學校,遂本校更名為「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中興路三段環山3巷35號。前後有過三個校址:1914-1928年位於格拉堡(泰雅族語);1928-1952年位於今水文站處;1952-2019年位於現址。 「平等國小」的前身為1914年(大正3年)創校的「臺中州東勢郡鹿洋社番童教育所」,初始以茅草、木頭搭蓋簡陋教室1間,並另設夜間部,收成年之男女老少約50名學生,教室在今學校的西北方約200公尺。1928年(昭和3年)部落發生火災,教室被毀,遷至離目前學校約北方500公尺,此為第一次遷校。1941年(昭和16年)遷至公路東方現今水文站處,更名為「臺中州東勢郡平岩山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8月,更名...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自由里東崎路二段49號。 「自由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5月創設的「埋伏平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8月接收教育所,改稱「自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自由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3個分校、3個分班。第一個為「達觀分校」,1950年(民國39年)9月成立,1965年(民國54年)8獨立設校為「達觀國校」。第二、三個為「中坑分校」、「橫流分班」,皆於1951年(民國40年)9月成立,1955年(民國44年)8月「中坑分校」獨立為「中坑國校」...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福壽路10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16-1966年位於大甲溪岸較低處的原住民老部落社區,位在當時警政的斯拉茂駐在所旁,往宜蘭及往台中東勢及翻越華岡往埔里的原住民古道上;1966年遷校於現址,校區海拔2012公尺,為全台海拔最高之國中。 「梨山國小」的前身為1916年(大正5年)台灣總督府台中廳東勢角支廳設立的「サラマオ(斯拉茂)蕃童教育所」,校址位於老部落。戰後1945年(民國34年)9月,改制為「台中縣和平鄉平等國民學校(今平等國小)桃源分班」,行政區為台中縣東勢區和平鄉。1949年(民國38年)3月行政區變更為台中縣中峰區和平鄉(隔年廢區署);10月...
校址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211巷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日月村文化街)以及日月村現址。學校位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伊達邵部落,為全國唯一的邵族人文小學。 「伊達邵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6月創設的「魚池國民學校水社分校」。1952年(民國41年)4月改名為「日月潭國民學校水社分校」。1958年(民國47年)9月因村名改名,改為「日月潭國民學校德化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獨立設校為「德化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德化國民小學」。1988年(民國77年)2月遷到現址。2010年(民國99年)全台首創成立「日月潭區水...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玉山路24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確切地點不詳)以及明德村現址的明德部落(Naihunpu,布農族語)。 明德部落位在陳有蘭溪下游,海拔約500公尺,地處陳有蘭溪及內茅埔溪匯流。部落四周環繞中央山脈、玉山群峰與阿里山脈。清國時代稱本地為「內茅埔」,因附近河谷上芒草極多。 「信義國小」的前身為1930年(昭和5年)創校的「內茅埔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4月遷至現址,定名為「明德國民學校」。1958年(民國47年)午餐奉准開辦。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信義國民小學」。2005年(民國94年)5月布農資源教室...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信義巷1鄰73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今久美派出所附近以及現址。 「羅娜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月創校的「楠仔腳萬教育所」,校址在現今久美派出所附近。1935年(昭和10年)3月布農族郡社族人遷至羅娜村附近山腰。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因信義鄉公所位於羅娜村,改為「信義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8月鄉公所遷至明德村,校名改為「羅娜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羅娜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設「久美分校...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同和巷4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望美村望鄉社區以及同富村現址。學區包含望鄉部落(Kailbuan)、東埔部落(Tungpu daigaz)6鄰及漢人和社地區、農富坪、神木村1、8-12鄰。 「同富國小」的前身為1942年(昭和17年)創校的「Kalibuan蕃童國語講習所」。戰後1946(民國35年)9月獨立設校稱「同富國民學校」,校址設於望美村望鄉社區。1964年(民國53年)因校舍火災所毀,遷校址至同富村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同富國民小學」。2003年(民國92年)校長陳獻鎮重建老舊校園,2004年(民國93年...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開高巷63號。 學校位在南投縣信義鄉之玉山山麓下海拔1200公尺以上之高山小學,四面環山,青山翠谷,環境幽美,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1933-1945年(昭和8-20年)為教育養成所,警教合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同富國民學校東埔分班」。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為「東埔國民學校」,首任校長廖瑞騰先生。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東埔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1人,占總學生數98%,皆為布農族。 2009年(民國98年)榮獲教育部98年度教學...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和平巷49號。 「潭南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創設的「地利國小潭南分校」。1958年(民國1947年)獨立為「潭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19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更名為「潭南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全毀拆除。2000年(民國89年)校舍仿傳統布農家屋形式重建。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2005年(民國94年)成立附設幼稚園。 歷任校長名單共18位:劉山川、蔡茂成、古能昌、傅國明、陳益霞、謝鎮賢、司金武、鄭金柱、洪國村、林炯旻、李旻廣、陳茂德、陳明正、呂仁禮、吳...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新鄉村80號。 學校位在省道台21線新中橫公路指標95公里,筆石上方約4公里處。學校面對郡大林區望鄉山,右有羅娜溪流過,左為牛稠坑溪貫穿,兩河均為陳有蘭溪支流。新鄉學區的南面是羅娜村,北邊的風櫃斗,是著名的青梅產地,也是賞梅的最佳處所。學區後倚臺大實驗林區的二十四林班,歸屬鳳凰山脈。早期布農族人從中央山脈遷徙至本地,因地勢平坦如床般柔軟舒適,而稱此地為Sinapalan(希娜巴嵐)。戰後稱為新鄉村。部落族人皆以Sinapalan自稱居住的所在地。部落出入口牌樓意象亦以Sinapalan稱呼。 「希娜巴嵐國民小學」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創校的「...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6號。 學校學區位在干卓萬山、卓社山,即日月潭東北方,四面環山,位於濁水溪中游,北邊為台灣電力公司武界水壩。學區包括武界部落(約113戶)、圓山部落(34戶)、竹山部落(約18戶),共計約165戶。居民均為布農族,為布農族卓群的最北端,主要以農耕為生。 「法治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創設的「武界蕃童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本校設於台中縣,與「干卓萬教育所」(今萬豐部落)、「過坑教育所」(今中正村)合併為「台中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增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68...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德鹿谷村莎都部落1巷23號。 學校位在奇萊山下西側的德鹿谷部落,海拔約1500公尺。德鹿谷部落是中央山脈最深遠的部落之一。 1915年(大正4年)5月成立「斗截(多達)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4月升為「台中州立能高郡斗截蕃童教育所(甲種)」。1945年(民國34年)9月改為「台中州立能高斗陸番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5月「斗陸、斗截、富士番童教育所」改稱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於今平靜國小)。1947年(民國36年)設立「靜觀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合作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中華路19號。學區包括互助村的中原部落(Alang nakaharra)和清流部落(Alang gluban),以及新生村的眉原部落(Qalang mb’ala),分屬賽德克族及泰雅族。 「互助國小」的前身為1939年(昭和14年)合併「眉原教育所」和「川中島教育所」的「中原蕃童教育所(乙種)」。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改為「台中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南投設縣,本校隨改為「南投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互助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新望洋67號。前後有過2個校址:1922-1978年位於力行村望洋社區,1978-2019年位於現址。學區包括新望洋、翠巒、華岡、榮星4村。本校校地面積約1.5061公頃,分校約0.6330公頃。 1922年(大正11年)4月創設蕃童教育所(為期4年),名稱不詳。1933年(昭和8年)4月改稱「卡慕要(KAMUJAU)教育所(乙種)」,(為期6年,前4年初級部後2年為補習科)。1945年(昭和20年)4月改為「マレッパ甲種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12月改稱「台中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楓林路3號。成立迄今(1939-2019)前後有過2個校址:「眉溪部隊駐紮地」舊址、「南豐國小」現址。 「南豐國小」的前身為1939年(昭和14年)創校的「眉溪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改為「台中縣仁愛國民學校眉溪分班」。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愛國民學校眉溪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眉溪國民學校」。1965年(民國54年)遷校於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南豐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4.歷任校長】戰前校...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114號。學校位在仁愛、埔里、魚池三鄉交界,為小型布農族卓社群聚落的學校。 「中正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校的「過坑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為「法治國民學校過坑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中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中正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損壞,然得到社會各界援助,2002年(民國91年)補強整修辦公樓、新建教學樓。2009年(民國98年)7月完成國有土地撥用程序,自此校地符合「管用合一」。2005年(民國94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中華巷19號。 學校位在廬山部落,原為波亞倫部落(Boarung)故地,海拔約1420公尺,北有濁水溪,東有塔曜鷹溪,南面有母安山(1474公尺)。部落居民為賽德克族,霧社事件後,原居住的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族人被迫遷至川中島(後稱清流部落)定居,改由賽德克族德鹿谷群 。部落所在自古為花蓮與南投之間的重要孔道,為能高越嶺登山者必經的隘口。因部落境內的母安山猶如富士山般的孤峰,日本時代改稱「富士社」;戰後因總統蔣中正認為其猶如中國江西廬山般的景色,改稱「廬山」。 「廬山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設的「富士教育所」。戰後1947年(民國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