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台松江路一段441號。 學校位於台東市最北方,富岡漁港北方的富岡地質公園(小野柳)對面,距台東巿區約6公里。學區包括巴沙哇力部落、石山部落、加路蘭部落、大陳新村。 「富岡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4月的「加路蘭公學校」。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正名為「富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富岡國民小學」。1973年(民國62年)配合國防部神鷹計畫,完成遷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6人,占總學生數5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2個分班。「利吉...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賓朗路474巷2號。 學校位在台9線綠色隧道旁。學區包括賓朗村的十股、頂岩灣、下賓朗部落、阿里擺部落,和美農村。本校學生以原住民族(卑南族為主)、閩南人、客家人、新移民組成。鄰近學區設有社福安置機構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主要安置失親或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學童。 「賓朗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成立的「南王國小賓朗分校」,校址借用下賓朗會館。經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林查等人爭取現址公有土地,興建茅草教室三間,於1947年(民國36年)2月奉准獨為「賓朗國民學校」。其後經歷任校長、家長會長、師生、家長們先後增建教室,開拓校園,充實設備,奠定今日規模...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梅園路97號。 學校位在花東縱谷平原南段的入口處,左鄰中央山脈山系,右倚海岸山脈山系,距台東市沿台9線(花東公路山線)向北約15公里。鄰近初鹿牧場、原生應用植物園、還有巴蘭遺址、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卑南遺址公園等。學區包括初鹿、明峰、嘉豐等3村。初鹿村及明峰村龍過脈主要為西群卑南族,而位於嘉豐村的和平、山里部落主要為馬蘭阿美族。 1875年(光緒1年)由埤南同知袁聞柝於初鹿(昔稱北絲鬮)設置第一所義塾。1895年(明治28年)停廢所有義塾。直到1921年(大正10年)5月,設置4年制的「北絲鬮蕃人公學校」,為初鹿地區正式建校的起點,也是「初鹿國小...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漁場3鄰66號。 學校位在台東縣卑南鄉海邊漁村,在加路蘭遊憩區與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之間,學區涵蓋漁場、剌桐、杉原、郡界等農漁村落及加路蘭部落,為阿美族社區。 「富山實驗小學」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設的「富岡國校杉原分班」。1972年(民國61年)3月獨立設校為「富山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試辦學校型態的國際教育實驗課程。2017年(民國106年)轉型為「富山實驗小學」,當時是全台唯一以「國際教育」理念為實驗課程主軸的公辦公營實驗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9人,占總學生數43%,...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一街40號。校址位於台東市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是全台唯一以東魯凱族群為主之原住民地區學校。 「大南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創設的「大南派出所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月,合併為「利嘉國民學校大南分校」。戰後1946年(民國35年)9月獨立設校為「大南國民學校」。1967年(民國56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大南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8年(民國107年)7月正式轉型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期望透過社會制度、祭儀禮俗、部落生態、原創工藝、樂舞神話、文...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6號。 學區包括太平村、泰安村。早期學區為太平榮家之所在,外省族群亦占相當比例,但近年來學區家長組成以原住民族居多,學校位居全國重要釋迦產區台東縣卑南鄉,是大目釋迦、鳳梨釋迦的故鄉,為一所多元族群的學校。太平國小(Taiping primary school,簡稱TPPS)位於大巴六九(Tamalakau)山麓,Tamalakau在卑南族語中是「勇士」的意思。 「太平國小」的前身為創設於1948年(民國37年)春的「利嘉國民學校太平分班」。1951年(民國40年)改為「太平分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校名改為...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1鄰33號。 學校位在太麻里鄉大王村文化路與忠孝路交會處,占地1.9494公頃,學區包括大王、泰和、北里等3村。 「大王國小」的前身為「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1901年(明治34年)5月15日經總督府批准,於台東廳太麻里區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同年10月20日開始上課。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改稱「太麻里公學校」。1906年(明治39年)1月22日奉戴教育敕語謄本。1917年(大正6年)改稱「太麻里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太麻里公學校」。1932(昭和7年),設有2班,學生人數101名,全校教...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4鄰28號。 學校位在台9線南段的舊香蘭聚落,地處約在太麻里溪南側。太麻里橋南下後,西側臨山,東面距海邊不到2公里。學區包括舊香蘭、新香蘭、溪頭等3個聚落。舊香蘭以客家人居多,新香蘭是阿美族、排灣族的主要居住地、溪頭則以閩南人為主。 「香蘭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9月成立的「大王國民學校香蘭分校」。當時僅有木板瓦教室2間,土地是村民集資購贈,面積0.9670公頃,先後由鄧義峰、林振發、宋仕恒、施仁傑、李飛欽出任分校主任。1962年(民國51年)9月奉准設立「香蘭國民學校」。當時本地人口日多,學童日增,由鄉民代表賴阿已向鄉民代表會提...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15鄰大溪85號。 「大溪國小」的前身為「大竹國小分班」。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以前,隸屬「大竹國小」,班址設於大溪社區中心,後來該址劃歸海防班哨使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改隸「多良國小分校」,遷移現址。1967年(民國56年)8月1日獨立為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溪國民小學」。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多良國民小學」併入本校,成為校本部「多良分校」。1999年(民國88年)8月1日「多良分校」裁併入本校,原就讀該分校之學童由校車接駁至本校就學。2004年(民國93)年11月30日奉准設立附設幼兒園。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
校址在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8鄰學府路7號。 學校位在漁村和原住民部落共存的環境,緊臨省道台9線。尚武魚港位於村內,是戰後為安置大陳義胞所興建的漁港。本校學區包括尚武村、南興村。尚武村多為漢人、大陳義胞,漢人多為西部移民(嘉義、台南等),村子的周圍則是古莊排灣族部落,隨著大陳義胞的凋零及遷移,族人遷入原大陳義胞居住地。南興村多為排灣族人,早期村內為南廻公路必經之地,設有一南興休息站,造就繁榮景況。隨著外環道的完成,村民多外出工作,盛況不再。 「尚武國小」的前身為1953年(民國42年)成立的「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班」。1954年(民國43年),奉准改設「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校」...
校址在台東縣鹿野鄉鹿野村中華路一段402號。 學校位在花東縱谷平原上,交通上主要有花東鐵路及省道台9線貫穿其中。學區包括和平部落(Parayapai)。舊稱「擺那擺社、擺仔擺社」,阿美族族語意指「雙手交換東西的動作」。昔日阿美族在海岸山脈以狩獵為生,經常與馬蘭阿美及初鹿部落(舊稱北絲鬮社)卑南族相遇,並交換東西以物易物,因而得名。 「鹿野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成立的「鹿野國民學校車站分班」。「鹿野國民學校」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成立的「鹿野公學校」,供漢人就讀。1938年(昭和13年)改為6年制,隔年校址遷至鹿野火車站旁(今鹿野鄉公所)。194...
校址在台東縣關山鎮德高里7鄰永豐16號。 學校位在關山鎮北方的郊區,花東縱谷南段。東邊是海岸山脈,與東河鄉相鄰,北邊接壤池上鄉,西邊則靠著中央山脈,與海端鄉為鄰。這片土地如今屬於德高里,主要涵蓋了東庄、永豐兩地。 19世紀中旬,阿美族、卑南族先後定居於此,並形成以阿美族為主的部落。1870年(同治9年),一位來自中國的商人,因語言不通,誤將部落的頭目「kakitaan」當作地名,稱此地為「kakitan社」,後轉譯為「takoban社」,意指聚會場所。1904年(明治37年),「德高班寮社」這個地名首次出現在史料中。後被稱為「德高部落Takofan」。現今,德高部落(T...
位於台中市北區健行路375號15樓。 本會由王忠信牧師於1994年(民國83年)2月5日開拓。早期,台中市沒有一間原住民教會。後因工作或子女的教育而從不同原鄉到台中定居的原住民劇增,當中不乏原住民信徒。王牧師原在梨山長老教會牧會27年之久,為了台中市地區的原住民會友,申請離職梨山教會。剛開拓的原村教會人數只有7位信徒,暫借劉月娥宅(台中市北區金龍里衛道路39號地下室)。1994年(民國83年)5月20日泰雅爾中會中委蒞臨本會設立支會,稱「原村教會」。當年7月25日即設立堂會及聘牧並由王忠信牧師擔任第一任牧師。 1994年(民國83年)7月25日設立堂會及聘牧,王忠信牧師...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七鄰157號,花園部落(Mayhuman),屬泰雅爾中會。本會多為泰雅族,由天湖部落遷徙而來以及梅后蔓本部落族人混居而成,含幾戶賽夏族人。 1946(民國35年)4月設立「花園教會」,翌年完成土造會堂並獻堂。1948(民國37年)彭信光任本會屬託宣道師。1957(民國46年)1月改建為磚造會堂。1970-1973(民國59-62年)本會與牧山教會協聯堂會,設牧山禮拜堂(今勒俄臘教會R’ra Kyokay)。1973-1976(民國62-65年)花園教會與河頭教會協聯堂會,設河頭禮拜堂(今樂賀安教會R’gan Kyo...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清水一鄰17號,座落於清水部落(Saiku),屬布農中會。 本教會沿革史分為宣教初期和教會創設發展期兩個部分。(一)宣教初期 1945年(昭和20年)7月,卓溪鄉立山村太魯閣族Paizag Watan(おくやま﹝奧山﹞,許真信)被派為清水衛生所衛生員。由於日本人取締基督教,Paizang Watan利用晚上向村民傳講《聖經》故事。已信教的人,每週日晚與奧山徒步行走18公里到立山村聚會。1945年(民國34年)戰後10月,奧山的傳道工作逐漸移至中平,不久便轉入真耶穌教。1946年(民國35年)5月,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5戶人家遷至清水部落,其中一位...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45號,屬中布中會。 卡度教會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Qatu),位於仁愛鄉南邊及埔里鎮、魚池鄉交界點,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卓社群三個社區之ㄧ。 最初來到部落傳教的,是埔里烏牛欄(愛蘭)教會的羅文福牧師。1947年(民國36年)3月15日,羅文福牧師及孫理蓮宣教師將福音帶進本村。之後,羅文福牧師又同許明道長老多次舉辦佈道大會。初期信徒有黃萬生等三人,他們帶領家人、邀請村子裡的青年朋友參加聚會,此為福音在部落的開端。 黃萬生經常召集青年朋友,勤練布農族古老歡樂歌舞。羅文福牧師常邀請他們至埔里地區教會聽道、獻詩及見證福音,布農族八部合音...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開信巷58號,座落於達瑪巒(Tamazu'an)部落,屬中布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山地指導員陳瓊瑤牧師受命於仁愛、信義、和平等鄉工作,同時傳講上帝福音;水里教會的林雲山長老和會友也經常徒步來傳福音;隔年孫理蓮師母組團巡迴醫療傳道,但都未有村民信教。後來埔里的羅文福牧師及屏東的吳炯燦牧師到部落教導村民羅馬字,由村長全紹仁邀村民參加聚會,以幸天佑、白蘭英、幸勤女等為信仰領袖。 1950年(民國39年),花蓮布農族的張旺(Laung)、田光明(Taupas)使用布農族語傳道,族人容易理解,從此接受福音者日增,村中也設立了佈道所。接著由...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新開巷38號,屬中部中會。 信義教會所座落的明德村(Nehunpu),與愛國村、自強村、豐丘村、人和村相連,是南投縣信義鄉的行政中心。教會位於上部落的巷中,是當地布農族人的信仰中心。 1950年(民國39年)11月初,來自花蓮的布農族傳教師田光明、張旺、劉傳、黃順利等人陸續至明德村傳教,最初暫用司光明弟兄的住宅為聚會所,信徒漸增,後經司光正及司光治兄弟將私有土地及房屋捐獻做為聖殿。1956年(民國45年)原茅屋禮拜堂破損漏雨,不堪使用,故重建禮拜堂,1958年(民國47年)獻堂。1971年(民國60年)11月改建鋼磚式教堂,1972年(民國61年)...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大城巷25之11號,屬中布中會。 1980年代時期,原鄉族人陸續前進都會區從事板模事業。來自武界及萬豐部落的馬七雄、紀乾坤、李秀梅、張同修,為了工作及子女教育開始在埔里租屋。由當時受派在埔里山地學生中心的米文欣傳道師、陪同在榮民醫院服務的幸信忠長老,及在公路局駕駛國光號的谷長城弟兄、古智祥弟兄,一起關心及探訪在埔里的布農族人。 1987年(民國76年)5月20日成立埔里地區布農教會籌備委員會。5月23日在馬七雄家中舉行第一次家庭感恩禮拜,有32位信徒參與。同年8月31日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埔里地區布農族團契,12月18日於埔里山地學生中心舉行設立布...
位於台中市沙鹿區公明里中清路6段171巷31號,屬中布中會。 約1960-1980年(民國50-70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許多部落青壯年紛紛遷移至都市工作生活。清山教會開始,也就是先由一群不同族群的青壯年,因為同樣的基督信仰與生活文化,而聚在一起,原本是從成員中的家庭為聚會中心,後來隨著人數的增加,內部成員為能使信仰生活更加穩定,欲正式設立教會。然而因意見不同,部分成員另擇他處聚會,其餘信徒便向台中中會中委申請成立教會。 1991年(民國80年)台中中會於清泉岡開設清山教會,主要群族為布農族,並分派同群族的牧者牧養。1994年台中中會召開六十四屆春季議會時,分設中布中...